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石胡荽

(菊科石胡荽屬植物)

鎖定
石胡荽(Centipeda minima (L.) A. Braun & Asch.)是菊科、石胡荽屬的一年生草本植物。株高可達5-20釐米;莖多分枝,匍匐狀,微被蛛絲狀毛或無毛;葉楔狀倒披針形,基部楔形,邊緣有少數鋸齒,無毛或下面微被蛛絲狀毛;頭狀花序小,花序梗無或極短,總苞半球形,橢圓狀披針形,花冠細管狀,下部有明顯的窄管;瘦果橢圓形,稜有長毛,無冠狀冠毛;花果期6-10月。 [4] 
石胡荽分佈於中國東北、華北、華中、華東、華南等地,朝鮮、日本、印度、馬來西亞、大洋洲均有分佈。 [5]  喜生於潮濕環境,如塘邊、路旁和荒野濕地。 [6]  繁殖方式一般為種子繁殖。 [7] 
石胡荽性辛、味温,據《浙江民間草藥》記載,鮮石胡荽搗爛,主治塞鼻孔內、治療腦漏症狀。石胡荽揮發油和提取物具有止咳、祛痰、平喘功效。 [8]  石胡荽的乾粉可作為飼料添加劑,能明顯地減少家禽的發病率。 [13] 
中文名
石胡荽 [3] 
拉丁學名
Centipeda minima (L.) A. Braun & Asch. [3] 
別    名
鵝不食草
植物界
被子植物門
木蘭綱
菊目
菊科
石胡荽屬
石胡荽
命名者及年代
(L.) A. Braun & Asch.,1867

石胡荽植物學史

石胡荽始載於《四聲本草》。《食性本草》始名鵝不食草。《本草綱目》謂:“石胡荽,生石縫及陰濕處,小草也,高二三寸,冬月生苗,細莖小葉,形狀宛如嫩胡荽,其氣辛薰不堪食,鵝亦不食之,夏開細花,黃色,結細子。”所述形態並參考《植物名實圖考》附圖與植物石胡荽基本一致。 [21] 

石胡荽形態特徵

一年生小草本。莖多分枝,高5-20釐米,匍匐狀,微被蛛絲狀毛或無毛。葉互生,楔狀倒披針形,長7-18毫米,頂端鈍,基部楔形,邊緣有少數鋸齒,無毛或背面微被蛛絲狀毛。
頭狀花序小,扁球形,直徑約3毫米,單生於葉腋,無花序梗或極短;總苞半球形;總苞片2層,橢圓狀披針形,綠色,邊緣透明膜質,外層較大;邊緣花雌性,多層,花冠細管狀,長約0.2毫米,淡綠黃色,頂端2-3微裂;盤花兩性,花冠管狀,長約0.5毫米,頂端4深裂,淡紫紅色,下部有明顯的狹管。瘦果橢圓形,長約1毫米,具4稜,稜上有長毛,無冠狀冠毛花果期6-10月。 [1] 

石胡荽近種區別

石胡荽
莖多分枝,匍匐狀,微被蛛絲狀毛或無毛。
蓮匍匐、鋪地,節生根。
葉楔狀倒披針形,長0.7-1.8釐米,先端鈍,基部楔形,邊緣有少數鋸齒,無毛或下面微被蛛絲狀毛。
葉圓形或腎狀圓形,長0.5-1.5釐米,寬0.8-2.5釐米,不裂或5-7淺裂,裂片寬倒卵形,有鈍齒,上面無毛,下面脈上有毛;葉柄長0.7-9釐米。 [19] 
石胡荽 石胡荽 [2]
天胡荽 天胡荽

石胡荽生長環境

生於路旁、荒野陰濕地。 [1]  喜生於潮濕環境,如塘邊、路旁和荒野濕地。 [6]  海拔60-950米。 [9]  生長適温為25-35℃,温度在15℃以上均可生長。 [10] 

石胡荽分佈範圍

產自中國東北、華北、華中、華東、華南、西南。朝鮮、日本、印度、馬來西亞大洋洲也有分佈。 [1] 
在中國的標本分佈
北京
昌平
天津
薊縣
河北
青龍
遼寧
撫順、本溪
黑龍江
哈爾濱、依蘭
江蘇
南京、新沂
浙江
杭州、建德、臨安、寧波、平陽、天台、遂昌、龍泉
安徽
潛山、嶽西、黃山、休寧、舒城、霍山
福建
福州、廈門、將樂、泰寧、南靖、順昌、武夷山、長汀、武平
江西
南昌、九江、修水、貴溪、崇義、安遠、龍南、遂川、安福、井岡山、南豐、宜黃、廣昌、上饒、上饒、廣豐、德興
山東
棗莊、滕州、牟平、泗水、曲阜、鄒城、寧陽、新泰、費縣、平邑、蒙陰
河南
嵩縣、盧氏、桐柏、信陽、新縣、商城
湖北
漢陽、武昌、竹溪、南漳、宜城、羅田、黃梅、通城、咸豐、來鳳
湖南
長沙、南嶽、新寧、武岡、道縣、新晃、芷江、洪江、鳳凰
廣東
增城、翁源、深圳、肇慶、封開、豐順、連州
廣西
邕寧、武鳴、融水、陽朔、蒼梧、合浦、上思、貴港、玉林、靖西、昭平、興賓、金秀
海南
三亞、東方
重慶
涪陵、江北、北碚、南川、武隆
四川
成都、米易、廣漢、峨眉山、宜賓、瀘定、雷波
貴州
道真、平壩、江口、松桃、望謨
雲南
昆明、景東、耿馬、硯山、景洪、勐海
陝西
南鄭、洋縣、勉縣、寧強、安康、鎮坪
台灣:
台北
香港
/ [20] 

石胡荽繁殖方法

繁殖方式一般為種子繁殖。 [7] 

石胡荽種子繁殖

種子繁殖。春播和秋播。春播在南方水稻栽培地區以3月下旬至5月上旬為佳,秋播宜於8月下旬。條播和撒播。播種前處理種子,脱去果皮外蠟質,拌細土。播種後保持土壤濕潤,忌積水。 [12] 

石胡荽分株繁殖

分株繁殖,春季和秋季均可。生長期間應經常注意除草和澆水工作。 [11] 

石胡荽組織培養

剪取石胡荽的無芽葉柄、葉片與嫩莖,並將之作無菌處理,將無菌植株置於培養基上進行生根培養,之後再進行試管苗的生根增殖繼代培養,培養結束後便可移栽,通常是將試管苗移栽到温室營養缽中,移栽後需保持高濕度及無直射光的條件,待移栽成活恢復正常光照。最佳的扦插育苗方法為:扦插的基質應選擇質地疏鬆、富含有機質的菜園土;所用枝條應採用中、下段剪成含2-3個莖節、帶頂葉的插條為佳;50毫克/千克的NAA溶液浸泡插條基部30分鐘對生根有明顯的促進作用,濃度過高不利於生根,與黃榮韶等報道的用於硬枝扦插NAA400毫克/千克存在差異,這可能是嫩枝與硬枝相比,生長旺盛,細胞分裂快,只要低濃度的生長素處理便可滿足生根。 [13]  [14] 
石胡荽

石胡荽栽培技術

田間管理:在石胡荽的生長期間需經常注意澆水與除草,需注意防澇防旱,高温期間可於溝內灌水,果期要停止灌溉;石胡荽無明顯病蟲害。 [11]  [12] 
採集加工:石胡荽的採收時間在夏、秋兩季花開時,採回後洗淨,曬乾或者隨採隨用。 [11]  [12] 

石胡荽主要價值

石胡荽藥用價值

石胡荽性辛、味温,據《浙江民間草藥》記載,鮮石胡荽搗爛,主治塞鼻孔內、治療腦漏症狀。石胡荽揮發油和提取物具有止咳、祛痰、平喘功效。 [8] 
該種即中草藥“鵝不食草”,能通竅散寒、祛風利濕,散瘀消腫,主治鼻炎、跌打損傷等症。 [1] 
化學成分
全草含棕櫚酸蒲公英甾醇酯(taraxasteryl palmitate),乙酸蒲公英甾醇酯(taraxasteryl acetate),蒲公英甾醇(taraxasterol),豆甾醇(stigmasterol),山金車二醇(arnodiol),谷甾醇(sitosterol),十九酸三十四醇酯(tetratriacontanyl nonade-caoate),2-異丙基-5-甲基氫酯-4-O-β-D-吡喃木糖甙(2-isopropyl-5-methylhydroquinone-4-O-β-D-xylopyranoside),2α,3β,19α。
23-四羥基-12-烏蘇烯-28-O-β-D-吡喃木糖甙(2α,3β,19α,23-te-trahydroxy urs-12-ene-28-oic acid-28-O-β-D-吡喃木糖甙(2α,21β,22α28-tetrahydroxyolean-12-ene-28-O-β-D-xylopyranoside),3β,16α,21β,22α,28-五羥基-12-齊墩果烯-28-O-β-D-吡喃木糖甙(3β,16α,21β,22α,28-pentahydroxy olean-12-ene-28-O-β-D-xy-lopyranoside),3,3′,5,5′-四甲氧基芪(3,3′,5,5′-tetram-ethoxystibene),1α,3β,19α,23-四羥基-12-烏蘇烯-28-酸-28-O-β-D-吡喃木糖甙(1α,3β,19α,23-tetrahydroxy urs-12-ene-28-oic acid-28-O-β-D-xylopyranoside)。 [15]  [18] 

石胡荽其他價值

石胡荽的乾粉可作為飼料添加劑,能明顯地減少家禽的發病率。 [13] 

石胡荽物種危害

石胡荽常為害潮濕的馬蹄金草坪,也為害水稻、大豆及水生蔬菜、果樹等作物。 [16]  [17] 

石胡荽防治方法

出苗前,可使用綠茵S1號防除;在石胡荽生長期,可使用綠茵L-8號、綠茵SL-2號防除 [16]  。結合其他的闊葉雜草兼除,用速收、果爾、農思它、撲草淨等藥劑混配作土壤處理。對已發生的植株可用速收、果爾等藥劑作莖葉處理。 [7] 
石胡荽
參考資料
  • 1.    石胡荽  .植物智[引用日期2019-12-19]
  • 2.    圖片檢索 | PPBC中國植物圖像庫  .植物智[引用日期2023-02-19]
  • 3.    石胡荽  .植物智[引用日期2023-03-05]
  • 4.    石胡荽 Centipeda minima|iPlant 植物智——植物物種信息系統  .植物智[引用日期2023-03-24]
  • 5.    石胡荽 Centipeda minima|iPlant 植物智——植物物種信息系統  .植物智[引用日期2023-03-24]
  • 6.    朱祥麟.李時珍學術論叢:貴州科技出版社,2018.12:第191頁
  • 7.    周國定,胡德具.藺草田雜草與病蟲原色圖譜[M]:西泠印社出版社,2007.09:81
  • 8.    沈丕安.中藥藥理與臨牀運用 下:吉林科學技術出版社,2020.06:第808頁
  • 9.    李勇、李沛瓊 主編.《深圳植物誌第三卷》中國林業出版社,2012年12月:第629-630頁
  • 10.    周國定,胡德具主編. 《藺草田雜草與病蟲原色圖譜》. 杭州:西泠印社出版社, 2007, 09: 81
  • 11.    《全國中草藥彙編》編寫組編. 《全國中草藥彙編 上》. 北京:人民衞生出版社, 1975, 09: 858-859
  • 12.    陳仁壽,劉訓紅主編. 《江蘇中藥志 第3卷》[M]. 江蘇:江蘇鳳凰科學技術出版社, 2020, 10: 306-309
  • 13.    徐暢,姜朋,孔迪,徐娜,姜長陽. 石胡荽組織培養及無性系建立的研究[J]. 特產研究, 2011, 33(04): 16-19+22
  • 14.    石雲平,黃寧珍,唐鳳鸞,付傳明,趙志國. 鵝不食草的組織培養與快繁技術研究[J]. 種子, 2012, 31(08): 126-128
  • 15.    盧順滿.石胡荽的藥用資源開發應用[J].時珍國醫國藥, 2005, 16(3):260-261
  • 16.    沈國輝等主編. 草坪雜草防除技術. 上海:上海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 2002, 03: 91-92
  • 17.    廣西壯族自治區植保總站編. 《廣西主要農作物有害生物名錄》[M]. 廣西: 廣西科學技術出版社, 2014: 07:240
  • 18.    褚紅芬,孔德雲,惲英. 石胡荽中的甾醇成分[J]. 中草藥, 1994, (11): 612
  • 19.    天胡荽 Hydrocotyle sibthorpioides  .|iPlant 植物智——植物物種信息系統[引用日期2023-10-18]
  • 20.    石胡荽 Centipeda minima|物種分佈  .iPlant 植物智——植物物種信息系統[引用日期2023-10-18]
  • 21.    李建秀,周鳳琴,張照榮主編,山東藥用植物志[M].西安交通大學出版社,2013.08:703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