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瞿曇寺花兒會

鎖定
瞿曇寺花兒會,因起源並流傳於青海省樂都區瞿曇寺一帶而得名。瞿曇寺花兒會參與羣眾以漢族為主,其他民族也踴躍參加。在演唱曲令上,除當地的《碾伯令》外,還有《白牡丹令》、《尕馬兒令》、《水紅花令》、《三閃令》等。此外藏族人民喜愛的“拉伊”在這裏也有廣泛的演唱。其演唱形式有獨唱、對唱、聯唱等,其中最能體現瞿曇寺花兒會民間特色的就是兩個陣營的對歌。瞿曇寺花兒會同時也是當地的廟會,從農曆六月十四到十六日,共三天。列第一批中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中文名
瞿曇寺花兒會
遺產級別
第一批中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批准日期
2006年5月20日
遺產編號
Ⅱ—20
批准文號
國發〔2006〕18號
申報單位
青海省樂都區

瞿曇寺花兒會來源傳説

圖1
圖1(7張)
據考證,瞿曇寺花兒會從1821—1850年間(清道光年間)瞿曇寺開廟會起 [1]  ,至20世紀初的清末民初逐漸發展成一定規模。傳説,瞿曇寺在17世紀中的清朝初年香火鼎盛,那時該寺是禁唱“花兒”的。有一年,一股土匪包圍了瞿曇寺,連續圍困數天,想讓寺內僧俗水斷糧絕後不攻自破,情況越來越危急。這時,有一位老漢率領大家唱起了“花兒”,歌聲像風一樣傳向四面八方,在黑夜中越傳越遠。香客、腳户還有方圓幾十裏的人都被驚動了,都用“花兒”應和,紛紛奔向瞿曇寺,歌聲從四方湧來,響成一片,土匪賊兵越聽越慌張,在遍野傳來的“花兒”聲中,逃得飛快。第二天正好是六月十五廟會,為紀念這場死裏逃生的劫難,從這以後,瞿曇寺每年都有“花兒會”。 [2] 

瞿曇寺花兒會文化背景

圖2 瞿曇寺的漢式建築與經塔相映 圖2 瞿曇寺的漢式建築與經塔相映 [3]
圖3 瞿曇寺花兒會上的演唱 圖3 瞿曇寺花兒會上的演唱 [4]
瞿曇寺花兒會舉辦地的瞿曇寺坐落在青海省樂都區境內,是青海省著名的藏傳佛教寺院,始建於1368年—1398年(明朝洪武年間),因其建築風格和佈局類似北京故宮,素有青藏高原“小故宮”之稱。瞿曇寺是明王朝一手扶持起來的規格極高的皇家寺院,也是藏漢兩族人民共同創造的文化遺產,1982年被國務院批准為第二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據史書記載,14世紀時的明朝初年,朱元璋平定西北戰亂,當時正在青海湖海心山修行的三羅喇嘛率領梅氏家族及環青海湖的藏族部落歸順了明王朝。此後,三羅喇嘛率眾遷徙到瞿曇寺定居,建起一座小佛堂。朱元璋為這座小佛堂命名為“瞿曇”,賜金書橫匾“瞿曇寺殿”,並特意為之調派52名兵士護衞寺院。 瞿曇寺落成後,當地藏漢兩族人民雜居共處,往來非常頻繁。瞿曇寺地區藏漢民眾在語言文字、生活習慣、宗教信仰、文化生活等方面都存在交流與融合。漢族人民從藏族人民那裏學會了放牧、捻毛線、制氈等生產技術,藏族人民從漢族人民那裏學會了農耕技術。當地漢族多會説藏話,藏族也多會講漢語。當地漢族民眾都習慣喝“熬茶”,敬酒時都會用無名指蘸酒彈三下,意思是敬佛、敬法、敬僧,實際上這些都是藏族的習慣。在瞿曇鎮,藏漢民族通婚較為普遍。有時候當地一户家庭,父親説漢語,母親講藏語,而其兒女則是一句漢語,一句藏語,一家人血脈相連,怡然自得,不存在任何語言障礙。因此,每年農曆六月十四日至十六日,瞿曇寺“花兒會”上,人們既能聽到當地漢族村民用藏語演唱的藏族民歌,還能聽到藏族民眾用漢語唱出來的“花兒”,藏、漢傳統文化相映生輝 [5] 

瞿曇寺花兒會傳承價值

圖4 瞿曇寺花兒會上的漢藏觀眾 圖4 瞿曇寺花兒會上的漢藏觀眾 [6]
瞿曇寺花兒會還具有深厚的民族民間文化底藴,對花兒會的生成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價值。樂都縣是河湟地區有名的“文化縣”,瞿曇寺花兒會因而成為研究大型民俗活動與地方文化發展關係最好的典型個案。
同時,瞿曇寺花兒會是當地羣眾交流花兒的最大舞台,許多民間花兒歌手從這裏走向青海省乃至西北地區。
作為有影響的花兒會,瞿曇寺花兒會在當地發揮着促進民間物資交流、加強不同民族文化交流、豐富民眾生活等多方面的實用功能。國家非常重視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2006年5月20日,瞿曇寺花兒會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2] 
2019年11月,《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公佈,海東市樂都區文化館獲得“瞿曇寺花兒會”項目保護單位資格。 [7] 

瞿曇寺花兒會活動內容

瞿曇寺花兒會參與羣眾以漢族為主,其他民族也踴躍參加。在演唱曲令上,除
圖5 瞿曇寺花兒會的攤點 圖5 瞿曇寺花兒會的攤點 [8]
當地的《碾伯令》外,還有《白牡丹令》、《尕馬兒令》、《水紅花令》、《三閃令》等。此外藏族人民喜愛的“拉伊”在這裏也有廣泛的演唱。其演唱形式有獨唱、對唱、聯唱等,其中最能體現瞿曇寺花兒會民間特色的就是兩個陣營的對歌。
樂都區瞿曇寺“花兒”會,每年從農曆六月十四(即7月30日)開始,一般舉行三天。
瞿曇寺“花兒”會在新城街外的道路兩旁舉行,十四日拉開戰幕,十五日進入高潮,從新城行走到瞿曇寺大殿,全部道路水泄不通,有“車水馬龍人如潮”之勢。這裏唱“花兒”形式很隨便,有在帳內對唱,也有在露天競技的,只聽跌宕起伏的“花兒”和着嗩吶二胡笛子一路地飛,夾着人歡馬叫,十分熱鬧。
樂都區瞿曇寺“花兒”會,漢族藏族羣眾是主要參加者,會上唱得最多的是《依呀依令》。 [9-11]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