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睢陽酬別暢大判官

鎖定
《睢陽酬別暢大判官》是唐代詩人高適的詩作。這是一首贈別詩,與友人議論邊事,抒發胸懷,歌頌了開元末年東北邊塞的戰績,表達了主張厚遇漢卒,反對重用降胡的邊策思想。
作品名稱
睢陽酬別暢大判官
作品別名
睢陽酬暢判官
作    者
高適
創作年代
唐代
作品出處
高常侍集
文學體裁
五言古詩

睢陽酬別暢大判官作品原文

睢陽酬別暢大判官
吾友遇知己,策名逢聖朝。高才擅白雪,逸翰懷青霄。
承詔選嘉賓,慨然即馳軺。清晝下公館,尺書忽相邀。
留歡惜別離,畢景駐行鑣。言及沙漠事,益令胡馬驕。
丈夫拔東蕃,聲冠霍嫖姚。兜鍪衝矢石,鐵甲生風飆。
諸將出冷陘,連營濟石橋。酋豪盡俘馘,子弟輸征徭。
邊庭絕刁斗,戰地成漁樵。榆關夜不扃,塞口長蕭蕭。
降胡滿薊門,一一能射鵰。軍中多宴樂,馬上何輕趫。
戎狄本無厭,羈縻非一朝。飢附誠足用,飽飛安可招。
李牧制儋藍,遺風豈寂寥。君還謝幕府,慎勿輕芻蕘。 [1] 

睢陽酬別暢大判官註釋譯文

  1. 此詩敦煌選本題作《睢陽酬暢判官》。明活字本、《文苑英華》《全唐詩》“酬”字下有“別”字。睢陽:秦置,以在睢水之陽而得名。治所在今商丘市睢陽區南。西漢高祖五年(前202)改為梁國治。三國魏文帝黃初元年(220),改為梁郡。隋開皇十六年(596)置宋州,大業三年(607)復置梁郡。唐武德四年(621)又改為宋州,天寶元年(742)置睢陽郡,乾元元年(758)復為宋州。暢判官:一般認為是暢璀。《舊唐書·暢璀傳》:“河東人也。鄉舉進士。天寶末,安祿山奉為河北海運判官。……璀廓落有口才,好談王霸之略。”
  2. 策名:“策名委質”之省。《左傳·僖公二十三年》:“策名委質,貳乃闢也。”杜預注:“名書於所臣之策。”孔穎達疏:“古之仕者於所臣之人書己名於策,以明系屬之也。”後用以指因仕宦而獻身於朝廷之事。
  3. 白雪:古琴曲名,傳為春秋晉師曠所作。喻指高雅的詩詞。逸翰:疾飛之鳥。此指暢璀有高才遠志。此句敦煌選本作“逸翮凌青霄”。
  4. 嘉賓:《全唐詩》“賓”字下注:“一作兵,一作賢。”敦煌選本作“佳兵”。《詩經·小雅·鹿鳴》:“我有嘉賓,鼓瑟吹笙。”此處為朝廷選官之意。馳軺:疾速驅車而出。軺,輕便的馬車。
  5. 公館:泛指仕宦寓所或公家所造的館舍。《禮記·曾子問》:“《禮》曰:公館復,私館不復。”鄭玄注:“公館,若今縣官宮也。”孔穎達疏:“公館謂公家所造之館,與公所為者與及也,謂公之所使為命停舍之處。”尺書:古時書函長約一尺,故名尺牘。亦稱“尺素”“尺翰”。泛指書信。趙曄《吳越春秋·勾踐歸國外傳》:“越王悦兮忘罪除,吳王歡兮飛尺書。”
  6. 畢景:日影已盡。指入暮。王嘉《拾遺記·前漢下》:“(昭帝)乃命以文梓為船……隨風輕漾,畢景忘歸,乃至通夜。”齊治平注:“畢景,日影已盡,謂日暮也。”行鑣:行進的乘騎。鑣,馬銜。
  7. 沙漠:敦煌選本作“沙塞”。胡馬:敦煌選本作“人馬”。胡馬驕:據《資治通鑑》,安祿山自天寶初任平盧、范陽節度使以來,不斷侵擾奚契丹以邀功請賞,同時又重用奚、契丹的降將降兵,致使邊境不寧,後患無窮。
  8. 丈夫:請本多作“丈夫”,敦煌選本作“大夫”,亦通。此處指張守珪。霍嫖姚:指西漢名將霍去病。以其受封嫄姚校尉,故名。後亦借指守邊立功的武將。
  9. 兜鍪:古代戰土戴的頭盔。秦漢以前稱胄,後叫兜鍪。風飆:大風,暴風。
  10. 冷陘:古山名。一説即今內蒙古巴林右旗西北高原上的壩後;一説即今內蒙古扎魯特旗南的奎屯山。唐時為契丹、奚、霅三部族的界山。明活字本、明覆宋刻本作“井陘”,《全唐詩》“冷”字下注:“一作井。”石橋:趙州有石橋,名為安濟橋,在今河北省趙縣河上,隋大業年間所建,俗稱“大石橋”。
  11. 俘馘:生俘的敵人和被殺的敵人的左耳。《左傳·僖公二十二年》:“丙子晨,鄭文夫人羋氏、姜氏勞楚子於柯澤。楚子使師示之俘馘。”杜預注:“俘,所得囚;馘,所截耳。”孔穎達硫:“俘者,生執囚之;者,殺其人截取其左耳,欲以計功也。”此指俘虜。
  12. 刁斗:古代行軍用具。鬥形有柄,銅質;白天用作炊具,晚上擊以巡更。
  13. 榆關:即山海關,在今河北省秦皇島市。古稱渝關、臨榆關、臨渝關,明改為今名。其地古有渝水,縣與關都以水得名。蕭蕭:風聲。《戰國策·燕策》:“風蕭蕭兮易水寒。”
  14. 薊門:原指古薊門關,唐以後置薊州,泛指河北薊縣一帶。射鵰:喻善射。《史記·李將軍列傳》:“中貴人將騎數十縱,見匈奴三人,與戰,三人還射,傷中貴人,殺其騎且盡。中貴人走廣,廣曰:是必射鵰者也。”裴駰集解引文曰:“雕,鳥也,故使善射者射也。”
  15. 燕樂:宴飲歡樂。輕趫:輕捷矯健。
  16. 羈縻:籠絡,懷柔。
  17. “飢附”二句:此二句批判當時朝廷優待降胡的做法。《三國志·魏志·張邈傳》:陳登告呂布:“登見曹公,言待將軍譬如養虎,當飽其肉,不飽則將噬人。公曰:不如卿言也,譬如養鷹飢則為用,飽則揚去。”
  18. 李牧:戰國時趙國良將,常守代、雁門,曾用奇陣大破匈奴,迫使單于遠遁。其後十餘年,匈奴不敢近趙邊城。儋藍:即檐襤。戰國時北方部族名,為李牧所滅。
  19. 幕府:本指將帥在外的營帳。此處借指將帥,指安祿山。芻蕘:割草打柴的人,泛指黎民百姓。 [1]  [3] 

睢陽酬別暢大判官作品鑑賞

睢陽在唐代只於天寶年間稱睢陽郡,據周勳初《高適年譜》,高適於天寶六載(747)至天寶八載(749)在睢陽。《舊唐書·暢璀傳》載,暢璀於天寶末年為河北海運判官。據此,此詩當作於天寶八載。
這是一首贈別詩,與友人議論邊事,抒發胸懷,歌頌了開元末年東北邊塞的戰績,表達了主張厚遇漢卒,反對重用降胡的邊策思想。開頭六句贊暢判官有“高才”“逸翰”而逢聖朝明君,奉命前往幽州出任節度使幕僚。“清晝”以下四句寫相聚,詩人得尺書相邀,因歡聚而留醉可見二人情誼之深。“言及”以下十六句追述幽州節度使張守珪於開元二十二年(734)至開元二十五年(737)大破奚、契丹,鞏固東北邊防的戰績,意在説明邊塞稍安局面的由來並與安祿山重用降兵降將輕啓戰端的邊防政策形成鮮明對比。“軍中”以下八句憂心降胡反覆無常,以李牧滅胡為勸。結尾兩句囑咐暢判官把自己的擔憂轉告安祿山,要慎重考慮對奚、契丹的策略。此詩提出“以戰止戰”的邊防策略,表現出高適敏鋭的政治直覺和對邊塞形勢的正確認識。 [1]  [3] 
陸時雍古詩鏡》:言之侃侃。 [1] 

睢陽酬別暢大判官作者簡介

高適(700—765),唐代詩人。字達夫,一字仲武,渤海蓚(今河北景縣)人,遷居宋州宋城(今河南商丘睢陽)。早年仕途失意。後來客遊河西,先為哥舒翰書記,後歷任任淮南、四川節度使,終散騎常侍。封渤海縣侯。其詩以七言歌行最富特色,筆力雄健,氣勢奔放。邊塞詩與岑參齊名,並稱“高岑”,風格也大略相近。有《高常侍集》。 [2] 
參考資料
  • 1.    李 丹.高適詩全集匯校匯注匯評.武漢:崇文書局,2020:232-235
  • 2.    蕭滌非 等.唐詩鑑賞辭典.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83:1402
  • 3.    孫欽善 等.高適岑參詩選.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5:40-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