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眾生相

(詞語解釋)

鎖定
眾生相是漢語詞彙,拼音zhòng shēng xiàng,有兩個意思,如下。
一是指佛教語。謂人我四相之一 [1]  。《金剛經》:“若菩薩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即非菩薩。” 清·龔自珍 《五重證義》:“第六重煩惱亦假立也,眾生相亦假立也。” 陳世宜 《孟碩入獄不獲探親詩以慰之》:“泥犁亦是眾生相,十方迷罔從今開。”
二是指世間各種人的表現和麪貌。《人民文學》1977年第7期:“ 巴爾扎克 的《人間喜劇》,也充分展示了十九世紀初葉 法國 新興資產階級的眾生相。”
中文名
眾生相
拼    音
zhòng shēng xiàng
注    音
ㄓㄨㄙˋ ㄕㄥ ㄒㄧㄤˋ
出    處
金剛經
反義詞
非眾生相
釋    義
佛教語;世間各種人的表現和麪貌

目錄

眾生相出處

《圓覺經》:善男子,云何眾生相?謂諸眾生心自證悟所不及者。善男子,譬如有人作如是言‘我是眾生’,則知彼人説眾生者,非我非彼。云何非我?我是眾生,則非是我。云何非彼?我是眾生,非彼我故。善男子,但諸眾生了證了悟,皆為我人,而我人相所不及者,存有所了,名眾生相。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vájra-cchedikā-prajñā-pāramitā-sūtra),簡稱《金剛經》,是大乘佛教重要經典之一,為出家、在家佛教徒常所頌持。20世紀初出土於敦煌的《金剛經》,為世界最早的雕版印刷品之一,現存於大英圖書館
金剛經屬於《大正新修大藏經》中般若部的經典之一,主要講述大乘佛教的空性與慈悲精神。由於該經旨在論述成道境界,即無上正等正覺,在佛教中亦為“不可説境界”,故儘管經文篇幅短小,其文字結構仍然晦澀複雜。經文中強調“真理”本身的不合邏輯,必須躬親體驗才能感悟,而無法透過文字和簡單邏輯推理而得。由於其精神與禪宗“直指人心,見性成佛”理念相契合,《金剛經》在禪宗五祖弘忍六祖惠能以後的禪宗具有至高無上的地位,其影響也隨之源遠流長。

眾生相起因

一切的煩惱和痛苦都跟物質和精神有關係,尤其是跟心靈和感情有着千絲萬縷的聯繫。“解空第一”的佛之大弟子須菩提尊者向佛祖請教問題,如何調整與掌控這顆心呢?

眾生相基本信息

因執有人相,因意識、觀念、共業相投,產生團體如家庭、國家、政府、星球等,聚合而居,眾生個體之間有複雜的因緣交錯(執著人相、眾生相者,為法執,意即對一切相對變化映射有所執著:我與人、好與壞、善良與邪惡、大與小、黑與白、無明與解脱、煩惱與佛法等)

眾生相棄相

修行離我相時,必須利用佛法,循序漸進破迷開悟。因此即便已經離我相,但卻會執著於用來離我相的佛法,通稱為法執,也就是執有人相與眾生相境界。佛法本質也是空虛幻有,佛法對於已見性(或可稱為已證破無始無明)的佛而言是無用處的佛法只對尚未證悟的眾生有所用處。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