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真武湯

鎖定
真武湯,中醫方劑名。為祛濕劑,具有温陽利水之功效。主治陽虛水泛證。畏寒肢厥小便不利,心下悸動不寧,頭目眩暈,身體筋肉瞤動,站立不穩,四肢沉重疼痛,浮腫,腰以下為甚;或腹痛,泄瀉;或咳喘嘔逆。舌質淡胖,邊有齒痕,舌苔白滑,脈沉細。臨牀常用於治療慢性腎小球腎炎、心源性水腫、甲狀腺功能低下、慢性支氣管炎慢性腸炎腸結核等屬脾腎陽虛,水濕內停者。
中文名
真武湯
功    用
温陽利水
主    治
陽虛水泛證
分    類
祛濕劑-温化寒濕劑
出    處
《傷寒論》

真武湯歌訣

真武湯壯腎中陽,茯苓術芍附生薑,少陰腹痛有水氣,悸眩瞤惕保安康。

真武湯組成

真武湯用量

茯苓、芍藥、生薑各三兩,白朮二兩,炮附子一枚。 [4] 

真武湯用法

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七合,日三服。現代用法:水煎服。

真武湯功用

温陽利水。

真武湯主治

陽虛水泛證。畏寒肢厥,小便不利,心下悸動不寧,頭目眩暈-,身體筋肉瞤動,站立不穩,四肢沉重疼痛,浮腫,腰以下為甚;或腹痛,泄瀉;或咳喘嘔逆。舌質淡胖,邊有齒痕,舌苔白滑,脈沉細。

真武湯方義

本方為治療脾腎陽虛,水濕泛溢的基礎方。蓋水之制在脾,水之主在腎,脾陽虛則濕難運化,腎陽虛則水不化氣而致水濕內停。腎中陽氣虛衰,寒水內停,則小便不利;水濕泛溢於四肢,則沉重疼痛,或肢體浮腫;水濕流於腸間,則腹痛下利;上逆肺胃,則或咳或嘔;水氣凌心,則心悸;水濕中阻,清陽不升,則頭眩。若由太陽病發汗太過,耗陰傷陽,陽失温煦,加之水漬筋肉,則身體筋肉瞤動、站立不穩。其證因於陽虛水泛,故治療當以温陽利水為基本治法。本方以附子為君藥,本品辛甘性熱,用之温腎助陽,以化氣行水,兼暖脾土,以温運水濕。臣以茯苓利水滲濕,使水邪從小便去;白朮健脾燥濕。佐以生薑之温散,既助附子温陽散寒,又合苓、術宣散水濕。白芍亦為佐藥,其義有四:一者利小便以行水氣,《本經》言其能“利小便”,《名醫別錄》亦謂之“去水氣,利膀胱”;二者柔肝緩急以止腹痛;三者斂陰舒筋以解筋肉瞤動;四者可防止附子燥熱傷陰,以利於久服緩治。

真武湯配伍特點

温脾腎以助陽氣,利小便以祛水邪。

真武湯運用

本方為温陽利水之基礎方。臨牀應用以小便不利,肢體沉重或浮腫,舌質淡胖,苔白脈沉為辨證要點。

真武湯加減化裁

若水寒射肺而咳者,加乾薑、細辛温肺化飲,五味子斂肺止咳;陰盛陽衰而下利甚者,去芍藥之陰柔,加乾薑以助温裏散寒;水寒犯胃而嘔者,加重生薑用量以和胃降逆,可更加吳茱萸以助温胃止嘔。

真武湯附註

附註
附方
附子湯
組成
附子(炮,去皮,破八片)15g,茯苓、芍藥各9g,人蔘6g,白朮12g。
用法
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功用
温經助陽,祛寒化濕。
主治
寒濕內侵,身體骨節疼痛,惡寒肢冷,苔白滑,脈沉微。
出處
傷寒論
化裁方之間的鑑別
附子湯與真武湯組成藥物僅一味之差,均主治腎陽虛衰兼水濕泛溢之證。不同之處:附子湯重用附、術,並伍以人蔘,重在温補脾陽而祛寒濕;真武湯附、術半量,更佐生薑,重在温補腎陽而散水氣。

真武湯重要文獻摘要

1. 原書主治
①《傷寒論·辨太陽病脈證並治》:“太陽病,發汗,汗出不解,其人仍發熱,心下悸,頭眩,身瞤動,振振欲擗地者,真武湯主之。” [1] 
②《傷寒論·辨少陰病脈證並治》:“少陰病,二三日不已,至四五日,腹痛,小便不利,四肢沉重疼痛,自下利者,此為有水氣。其人或咳,或小便利,或下利,或嘔者,真武湯主之。”
2.方論選錄 羅美《古今名醫方論》卷3錄趙羽皇:“真武一方,為北方行水而設。用三白者,以其燥能治水,淡能伐腎邪而利水,酸能泄肝木以疏水故也。附子辛温大熱,必用為佐者何居?蓋水之所制者脾,水之所行者腎也,腎為胃關,聚水而從其類。倘腎中無陽,則脾之樞機雖運,而腎之關門不開,水雖欲行,孰為之主?故脾家得附子,則火能生土,而水有所歸矣;腎中得附子,則坎陽鼓動,而水有所攝矣。更得芍藥之酸,以收肝而斂陰氣,陰平陽秘矣。若生薑者,並用以散四肢之水而和胃也。” [2-3] 
參考資料
  • 1.    張仲景.《傷寒論》: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09年8月
  • 2.    鄧中甲.《方劑學》: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11年9月
  • 3.    汪昂.《湯頭歌訣》: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07年9月
  • 4.    真武湯  .知網[引用日期2022-12-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