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看花宮村

鎖定
看花宮村(簡稱看花宮)位於湫坡頭鎮政府東南約五公里處,全村共554户、2218口人,耕地面積3916畝,主導產業以蘋果、烤煙為主,果園面積870畝,其中掛果面積790畝, 2009年栽植烤煙面積483畝。2008年人均純收入3198元。
中文名
看花宮村
行政區類別
所屬地區
陝西省旬邑縣湫坡頭鎮
電話區號
029
人口數量
2218人
耕地面積
3916畝

看花宮村鄉情簡介

該村是陝北公學中國人民大學的前身)曾經所在地,現存陝北公學遺址,以供瞻仰。

看花宮村名字由來

關於該村的名字還有一番很有意思的由來。相傳很早以前村裏出了一個探花,所以當時就改名為探花谷,後來到唐代尉遲敬德在此種花,每當花開時節,人們紛紛來欣賞,因而改之為看花谷,直到20世紀30年代左右陝北公學在此教書育人,培養黨的忠誠幹部,當時有詩曰:十里看花宮。最後改之為看花宮,沿用至今。
伴隨着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熱潮,村上不斷加快新農村建設步伐,已建成設計新穎、功能齊全、標準較高的羣眾新居50户,內設衞生間,安裝了太陽能及淋浴器。休閒活動廣場佔地5280㎡,村兩委會辦公樓363.1㎡,內設兩委會辦公室、會議室、黨員活動室、科技電教室、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室等。圖書室配套圖書2370冊。同時還修建了農家便民商店及醫療衞生室、標準化的公廁,安裝了節能路燈、垃圾桶;通村公路5.91公里,其中:柏油路3.71公里、水泥路面2.2公里,該村內所有路面全部硬化;村醫療衞生室1個、醫療站2個。
在產業發展上:養殖業主要以養豬為主,同時發展其他養殖業。全村養豬10頭以上20户,養雞500只以上4户,養羊20只以上28户。種植業發展日光大棚2個667㎡。烤煙面積不斷加大,煙水配套工程已投入使用,新建自動化烤煙房2座。新修雨水集中池1座,可對80畝果園實施灌溉。 村兩委會成員由書記、主任、副主任、委員等7人組成。村上同時設有民主羣眾監督組織、紀檢、科普、教育、衞生、安全、人口等組織機構,配套設施齊全。
黨支部書記:何超羣 村委會主任:何成義 副主任:何安銀 何百榮 委 員:李秋玲 何天正 出 納:何書存

看花宮村歷史沿革

1937年“七七事變”後,為造就成千上萬的革命幹部,滿足抗日民族解放戰爭的需要,1937年8月,中央決定在延安創辦一所具有統一戰線性質的幹部學校,校名叫:陝北公學。11月1日,陝北公學在延安城東的清涼山舉行開學典禮。
因延安人數驟增,大批愛國青年從全國各地來到延安,陝北公學已不能滿足需要。看花宮是文化積澱深厚的地方,二十世紀三四十年代,看花宮處於陝甘邊革命根據地轄區。擴建陝北公學分校選址看中了看花宮,經過三個月的籌備,1938年7月陝北公學分校校部落腳在看花宮一座何姓家的老宅院,建設者在青磚門套一側的土牆上掛上紅牌,上面寫着:“陝北公學校部”。陝北公學教學點及學員往處分散在看花宮周邊村落。
1938年7月7日陝北公學分校開學典禮,分校校長李維漢,黨委書記申力生,教務部長邵式平,政治部主任周純金,校務部長袁福清參加會議。到10月份,學員由開學時的100餘名增加到1700餘人,一部分學生遷入到旬邑縣坪坊、照莊、門家等村。
陝北公學分校課程設置有:社會科學概論、抗日民族統一戰線與民眾工作、游擊戰爭與軍事常識、時事演講。每天學習8小時,上課與自習各一半。
陝北公學分校,採用自治、行政、軍事形式管理學生,自治組織以學生會統管,行政組織以區、隊編排,軍事組織按班、排、連、營編制。教學分為高級隊和普通隊,高級隊學制一年,普通隊學制四個月,教學堅持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原則,內容以文化和政治為主,軍事次之。
陝北公學學員來自全國各地,有國民黨黨員、無黨派人士、海外華僑、進步青年等,年齡大多為18-45週歲,學校提倡“忠誠團結,緊張活潑”,師生髮揚艱苦奮鬥的精神,克服困難,融政治、文化、軍事三位一體。全體師生自力更生,自己動手,開荒挖窯洞。據當時學員回憶:“在陝公,揹包當凳子,膝蓋當課桌,即使冰天雪地也在露天上課。”“吃的是小米、土豆、蘿蔔、白菜,7、8個人共睡一個炕。”“我們女生住在溝底,男生住在坡上。”
1938年底,陝北公學分校第一期學員即將畢業,一個振奮人心的消息,傳遍了旬邑看花宮(分校校部和女生大隊部),那就是黨中央和中央軍委決定,把陝北公學分校和幾個兄弟單位合併為抗大一分校,開赴晉東南抗日根據地。

看花宮村教學條件

陝北公學分校,條件比較艱苦,學院學習的地方是三層的窯洞。環境的惡劣,更讓學員們在學習上面加了一把力。

看花宮村校園環境

陝北公學分校,在看花宮舊址遺留窯洞140多孔,房屋70間,包括李維漢、成仿吾舊居以及當年的校部、圖書館、供給科、維修科、豆腐房、學員教室和宿舍。現在,看花宮何家老宅院門牌號為:看花宮村068號,走進068號院正門,牆壁上懸掛着“陝北公學校部舊址”,068號院內窯洞掛着一塊紅色的牌子,上面寫着:“李維漢同志舊居”,旬邑縣將068號院列為文物保護單位。

看花宮村傑出校友

學習的內容是:七分政治、三分軍事。課程設有政治經濟學、中國革命問題、哲學、社會科學概論、軍事知識。上午上課,上課都是上大課,沒有課本,沒有講義,一般是教師講,學生聽記。下午討論、自習、閲讀、作筆記。政治課教師有李凡夫(解放後任江西省副省長)、何干之、陳維實、李惟一、温紀澤、李達等。軍事教員是一名長征幹部。公學的業餘生活豐富多彩,經常舉辦球類比賽、軍事演習;每週定期舉辦的文娛晚會,參加的人不下千人。此外還組織學生到附近的何家山開過荒地。
學校的生活待遇很艱苦。除麥面、蔬菜、糧油由公家供應外,每人還按月發給少量生活補貼。標準是:學員1元,幹部1元5角,教員5元(當時每鬥麥價值8角錢)。
陝公新正分校自1938年春開辦,至1939年6月搬離,培養出上千名學員。這些學員有的上了前方,象1938年畢業的,大部分奔赴抗日前線;有些回到大後方,做了地方工作。女學員大部分上了醫科大學。他們有的為新中國的誕生貢獻了年青的生命,大多數在解放後則成為黨在各條戰線的中堅和骨幹。可以説在烽火連天、極端艱苦的抗日戰爭環境中,陝北公學先後培養出一萬多名各方面的革命幹部,為團結各個階層共同抗日,奪取抗戰的最後勝利,做出了巨大的歷史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