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目標教學法

鎖定
目標教學法是一種以教學目標為核心和主線實施課堂教學的方法。引(以教師為主導、以學生為主體、教學目標為主線的教學方法。)教師以教學目標為導向,在整個教學過程中圍繞教學目標展開一系列教學活動,並以此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積極性,激勵學生為實現教學目標而努力學習。運用目標教學法,學生有一個廣闊的空間,可以充分發揮他們的想象力創新能力來完成教學目標規定的學習任務。而且在較短的時間內使學生享受到自己學習成功的喜悦感和成就感,激發學生學習興趣,促使學生更加努力地學習。
中文名
目標教學法
核    心
教學目標
性    質
實施課堂教學方法
主    導
教師

目標教學法基本含義

目標教學法是指將一次課的教學過程分解為課堂導入、展示教學目標、遵循教學目標講解相關知識、目標測評等幾個環節,並根據這些環節組織實施教學。運用目標教學法能使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有一個統一明確的要求。使學生學有目標,聽有方向,在教師的引導下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充分發揮他們的主體作用,使他們在學習討論中獲取知識。與其他教學法相比,目標教學法更注重教學過程以及教學效果。由此可見,目標教學法是一種以教師為主導、以學生為主體、以教學目標為主線的教學方法。教師以教學目標為導向,在整個教學過程中圍繞教學目標展開一系列教學活動,並以此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與積極性,激勵學生為實現教學目標而努力學習。這種方法的突出特點是教學活動過程中確立理論為實踐服務的指導思想,注重知識的實用性,有的放矢地培養學生,倡導教學過程中師生間的互動性,並以此來確保教學目標的實現。

目標教學法基本特點

教學活動過程中確立以理論為實踐服務的指導思想,注重知識的實用性,有的放矢地培養學生的期待心理,倡導教學過程中師生間的互動性,並以此來確保教學目標的實現。 這種教學法認同教學過程的實質是教學目標的實現過程。作為教師應該努力去尋求實現目標的最短路徑。
目標教學法要求授課教師在授課前,應根據有關課程的教學目標,在吃透教材的基礎上理清該課程的知識體系,並明確各知識點及其所要達到的教學目標。在進行各知識點或單元教學前,需預先告知同學們該知識點或單元所要達到的學習目標,使學生形成一種學習心理準備,從而做到有備而來。而在實現教學目標的過程中,則要不斷地設法引導學生向既定的教學目標接近,並在實現教學目標後與學生一起進行課堂總結,指出知識關鍵,以便學生鞏固提高。

目標教學法基本方法

1、情景設置。創設學生當前所學習的內容與現實情況基本相接近的情景環境,也就是説把學生引入到需要通過某知識點來解決現實問題的情景。
2.操作示範。圍繞當前學習的知識點,以便於學生“知識遷移”的要求,選擇合適的小目標,並示範完成目標的過程。
3.獨立探索。讓學生獨立思考,對知識點進行理解,消化示範目標的解決要點,為解決練習目標打下基礎。
4.確定目標。小組通過社會調查,研究討論,並在教師的指導下確定具體的目標。
5.協作學習。開展小組交流、討論,組員分工協作,共同完成工程目標。
6.學習評價。學生學習的效果直接由完成工程目標的情況來衡量,包括教師評價、學習小組評價和自評三部分。

目標教學法相關作用

目標教學法是一種比較有效的教學方法,它突破了傳統的教學模式,通過解決學生身邊的一些現實際問題來實現學生對知識的掌握,大大提高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通過目標教學法學習的學生,他們的動手能力、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有很大的提高。這種方法不但適合學校的各種課程課程教學,尤其適用於學生水平差、學生自控能力比較薄弱、課程的應用性比較強的教學。教師在觀察學生、幫助學生的過程中,開闊了視野,提高了專業水平。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既發揮了教師的主導作用又體現了學生的主體作用,充分地展示了現代教育“以能力為本”的價值取向,使課堂教學的質量和效益得到更大幅度的提高。可以説,目標教學法是師生共同完成目標,共同取得進步的教學方法。

目標教學法理論依據

理論依據是“掌握學習”理論。“掌握學習”理論是美國著名教育家和心理學家布盧姆於20世紀70年代提出來的。“理解學習”就是在“所有學生都能學好”的思想指導下,以基礎知識和能力傾向各有差異的學生組成的學習集體(班級授課制)為前提,要求教師對教學目標進行精選和結構化,在學生學習的過程中,進行適時形成性評價(反饋),為不同的學生設計“矯正學習”或“深化學習”,從而使大多數學生達到課程目標所規定的掌握標準。“掌握學習”作為一種新的教學模式和教學方法,對教學實踐與教學理論尤其是教學方法產生了廣泛而深遠的影響。目標教學法就是建立在這一理論與模式基礎之上的一種新的教學法。(解釋、闡明、應用、洞察、神入、自知)實施目標教學法的前提是科學的擬定教學目標。

目標教學法基本原則

1、目標中心原則。教學目標是教學的出發點和歸宿,課堂教學應緊緊圍繞教學目標來進行,特別是對於完不成的教學目標要及時補救,實現堂堂達標。
2、“教為主導,學為主體,訓練為主線”的教學原則。教學過程是師生共同參與的過程,並且應時時把學生放在主體地位,即學生是演員,教師是導演。
3、理論聯繫實際原則。通過議論、精講、評價等環節,使學生把所學知識與客觀實際相結合,最終實現教學目標。
4、優化原則。從上課伊始到結束,從教師的導到學生的學,教學過程各個環節應合理搭配,體現出和諧、自然和優化。
5、反饋矯正原則。進行信息反饋,對殘缺知識進行有效的矯正和補救,是防止知識缺陷積少成多,實現當堂達標的重要手段,體現了教學過程中交往和互動的積極性和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