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漢語文字)

鎖定
盟(拼音:méng)是漢語通用規範一級漢字(常用字 [1]  。此字始見於商代甲骨文。盟的本義指在神明面前立誓締約,引申泛指締約聯合,又引申為説出表示和平的誓言。另外,盟也指中國內蒙古自治區的行政單位。設在自治區和縣之間,其行政地位與地區行政公署相同。 [2] 
(基本信息主要來源:《新華寫字字典第2版》 [3]  、漢典網 [4] 
中文名
拼    音
méng,mèng
部    首
五    筆
JELF(86、98)
倉    頡
ABBT
鄭    碼
KQLK
字    級
一級(編號:2907) [1] 
平水韻
下平八庚,去聲二十四敬 [5] 
總筆畫
5+8
四角號碼
6710₂
異體字
𢄾、𥁰、𥂗、𧖸、𧖽、𥂀
造字法
形聲字會意字
結    構
合體字,上下結構
統一碼
基本區 U+76DF
注音字母
ㄇㄥˊ,ㄇㄥˋ

文字源流

字形演變流程圖 字形演變流程圖
“盟”始見於甲骨文,作圖1、圖2,金文保持了甲骨文的形體結構,但後期金文在形體上變得更加複雜,上部從“朙”或“明”,有的字形在“皿”上加一橫,如圖6。小篆在甲骨文、金文的基礎上進行了調整,將金文的形體進行了改造,上面寫作“囧”,下面寫作“血”(圖15)。小篆也有上面寫作“朙”(圖12)或“明”(圖14)的。隸書依據小篆,上面寫作“明”或“朙”,下面寫作“皿”。楷書作盟。
在契文考釋中,有些古文字學家將卜辭的“盟”字與“”字相混淆,徐中舒主編的《漢語古文字字形表》則將“圖A”既釋為“血”又釋為“盟”,《漢語大字典》亦同。《説文解字·囧部》:“《周禮》曰:‘國有疑則盟。……殺牲歃血,朱盤玉敦(duì,一種青銅容器),以立牛耳。’”“盟”的本義是立誓締約。“有疑”是不和的意思,諸侯國之間有不和而需解決時,則舉行會盟締約。會盟締約有一定儀式,就是“殺牲歃血”。參加者需割牛耳,飲牛血(並非真飲,只是在嘴上塗一下),在神前立誓表示誠信。所以以“血”為“盟”也是有情可原的。
參證上述相沿因循的古代約盟的禮儀,約盟的朱盤玉敦為器皿,其中的“圖A”“圖B”等(或有所簡化)即象所指朱盤或玉敦之器皿形。約盟時殺牲割左耳歃血,其中的“圖D”等(或有所微異)即象所用牲血或牲耳之儀物形。而後“盟”的構造由取象演化為兼取意,結構成分便有所變更。在圖1、圖2的甲骨文中,上部為“囧(jiǒnɡ)”,字形像窗,也有光明之義,在此可理解為強調公開發誓締交。金文作圖5-8,上部從“囧”、“朙”或“明”。“朙(明)”既是表示音讀聲旁,也兼有明誓的意思。“盟”與“明”,上古音原同屬明母陽部,中古音還均為明母庚韻,《廣韻》亦同注武兵切,而有的字書則以“明”直音“盟”,故音相同義相通。《左傳·昭公十三年》解釋曰:“再會而盟以顯昭明。”(晉臣叔向語)劉熙《釋名·釋言語》解釋雲:“盟,明也,告其事於神明也。”今方言仍有將“盟”讀為“明”的。在口語中,盟誓也説成明誓;在書面上,“盟誓”也寫成“明誓”。正是緣於“盟”之為詞乃源於“明”這個詞。 [6-7] 

詳細釋義

讀音
詞性
釋義
英譯
例句
例詞
méng
動詞
(舊讀míng)古代諸侯為釋疑取信而對神立誓締約的一種儀禮。多殺牲歃血。

《詩經‧小雅·巧言》:“君子屢盟,亂是用長。”
《春秋‧隱公元年》:“三月,公及邾儀父盟於蔑。”

(舊讀míng)泛指發誓、宣誓。
vow;pledge
西漢·司馬遷《史記‧孫子吳起列傳》:“(起)與其母訣,齧臂而盟曰:‘起不為卿相,不復入衞。’”
清·吳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七八回:“從天津進京,他兩個一路上怎生的盟天誓地。”
盟誓;山盟海誓
名詞
古代諸侯宣誓締約的行為。
promise
宋·洪适《明月皎夜光》詩:“慰藉繒縞輕,金蘭舊盟改。”
明·徐復祚《投梭記‧大會》:“感一言結就鸞盟,歷九死終歸鴛枕。”
會盟
依一定信約結成的密切聯合或組織。
ally;alliance
宋·劉克莊西林寺》詩:“殘僧逃似鼠,難結社中盟。”
清·王士禛《分甘餘話》捲上:“順治末,社事甚盛。京師,衣冠人士輻輳之地,往來投刺無不稱社盟者。”
同盟;聯盟;加盟;城下之盟
內蒙古自治區的行政區劃單位,相當於地區。


錫林郭勒盟
(Méng)姓氏用字。



形容詞
結拜的。


盟兄;盟弟;盟邦
mèng

盟津】即孟津。古地名。舊址在今河南省孟津縣東。



(表格信息來源:《漢語大詞典 [8]  現代漢語詞典 [9] 

古籍釋義

説文解字

【卷七上】【囧部】武兵切(méng)
(𧖸)《周禮》曰:“國有疑則盟。”諸侯再相與會,十二歲一𥁰。北面詔天之司慎司命。𥁰,殺牲歃血,朱盤玉敦,以立牛耳。從囧從血。
𥂗,篆文從朙。
𧖽,古文從明。 [10] 

説文解字注

(𥁰)各本下從血,今正。
《周禮》曰:“國有疑則𧖸。”《周禮·司盟》職“掌盟載之法,凡邦國有疑會同,則掌其盟約之載及其禮儀”,鄭雲:“有疑,不協也。”
諸侯再相與會,十二嵗一𥁰。“再相與會”四字當作“再朝而會,再會”六字,轉寫之誤也。昭十三年《左傳》曰:“明王之制,使諸侯嵗聘以志業,閒朝以講禮,再朝而會以示威,再會而盟以顯昭明。”杜雲:“三年而一朝,六年而一會,十二年而一盟。”
北面詔天之司慎司命。《司盟》職曰:“北面詔明神。”僖二十八年《左傳》曰:“有渝此盟,以相及也。明神先君,是糾是殛。”襄十一年:“載書曰:或閒茲盟,司慎、司命,名山、名川,羣神、羣祀,先王、先公,七姓十二國之祖。明神殛之。”按,今《左傳·襄十一年》“盟”與“命”二字互譌。陸、孔皆不能正。許合《周禮》《左傳》為言,謂司慎、司命為明神之首,司慎、司命蓋《大宗伯職》之司中、司命,文昌宮弟五、弟四星也。《尚書大傳》注,司中作司人。○又按,天之司盟,見《覲禮》注,然則《左傳》正文不容輕改。
𥁰,殺牲歃血,朱盤玉敦,以立牛耳。朱,小徐及《周禮》作“珠”。今依大徐本。立,當為“蒞”。蒞,臨也。《曲禮》曰:“蒞牲曰盟”。是也。《玉府》職曰:“若合諸侯,則共珠盤玉敦”,鄭雲:“合諸侯者,必割牛耳,取其血。歃之以盟,朱盤以盛牛耳,屍盟者執之。玉敦,歃血玉器。”《戎右》職曰:“贊牛耳桃茢。”《左傳》曰:“諸候盟,誰執牛耳?”
從囧,囧,明也。《左傳》所謂“昭明於神”,冡上詔司慎、司命言。
皿聲。鍇皿作“血”,雲:“聲字衍”,鉉因作“從血”,刪“聲”字,今與篆體皆正。按,盟與孟皆皿聲,故孟津、盟津通用。今音武兵切,古音在十部,讀如芒,亦舉形聲包會意。朱盤、玉敦,器也,故從皿。
𥂗,各本下從血,今正。
篆文從朙。朙,小篆文也,故𥂗為小篆,鍇本雲“古文從朙”,非也。
盟,各本下從血,今正。
古文從明。明者,朙之古文也,故古文𥂗作𧖽。鍇本雲:“籀文”,非也。𥁰者,𥂗之籀文。先籀後篆者,以其囧之屬也。今人皆作盟,不從小篆作𥂗者,猶皆作明,不作朙也。 [11] 

廣韻

武兵切,平庚明 ‖ 明聲陽部(míng,今讀méng)
盟,盟約,殺牲歃血也。《周禮》有司盟。
莫更切,去映明 ‖ 明聲陽部(mèng)
盟,盟津。又音明。 [12] 

康熙字典

【午集中】【皿部】 盟·康熙筆畫:13 ·部外筆畫:8
古文:𢄾
《唐韻》武兵切。《集韻》《韻會》《正韻》眉兵切,並音明。
《釋名》:明也。告其事於神明也。《類篇》:誓約也。
又信也。《書·呂刑》:罔中於信,以覆詛盟。《周禮·春官·盟祝》注:盟詛主於要誓。大事曰盟,小事曰詛。疏:盟者,盟將來。詛者,詛往過。《春秋正義》:凡盟禮,殺牲歃血,告誓神明,若有背違,欲令神加殃咎,使如此牲也。《禮·曲禮》:涖牲曰盟。疏:割牲左耳,盛以珠盤。
又取血,盛以玉敦,用血為盟書。書成,乃歃血讀書。
又盟府司,盟之官也。《左傳·僖五年》:藏於盟府。
又《集韻》武永切,明上聲。義同。
又《集韻》眉病切,明去聲。《莊子·齊物論》:其留如詛盟。郭象讀。
又《字彙補》謨耕切,音萌。義同上。徐邈讀。
又《廣韻》《集韻》《韻會》《正韻》並莫更切。與孟通。地名。《左傳·隱十一年注》:盟,今盟津。河內邑名。《史記·周本紀》:武王東觀兵於盟津。《書·禹貢》:作孟津。
又澤名。《前漢·地理志》:道荷澤,被盟豬。注:今南京虞城縣西北孟諸澤是也。《書·禹貢》:作孟豬。
又葉莫郎切,音茫。《詩·小雅》:君子屢盟,亂是用長。《史記·序傳》:殺鮮放度,周公為盟。大任十子,周以宗疆。
又葉莫浪切,茫去聲。《黃庭經》:十讀四拜朝太上,先謁太帝后北向。黃庭內經玉書暢,授者曰師受者盟。
説文》本作𧖸,從血。篆作𥂗。《字彙》:俗通從皿,故附皿部。 [13] 

字形書法

字形對比

字形對比(楷體) 字形對比(楷體) [4]

書寫提示

“明”大“皿”扁。“明”,主體居上半格,頂部“日”略低,底部“月”低;“日”和“月”分列豎中線兩側,“日”底部在橫中線,“月”,撇筆伸向“日”下。“皿”,居下居中;框內兩豎分列豎中線左右;末筆長橫左右端超出上部。 [3] 

書法欣賞

音韻集成

中上古音

時代
聲韻系統名稱
韻部
聲母
韻母
先秦
高本漢系統

m
i̯ăŋ
王力系統
m
iaŋ
董同龢系統
m
juăŋ
周法高系統
m
iwaŋ
李方桂系統
m
jiang


jieng


jieng
南北朝
宋北魏前期
庚耕清青

jiweŋ
北魏後期北齊
jieŋ

jiweŋ
齊梁陳北周隋
庚耕清青

jiweŋ
隋唐
擬音/高本漢系統

m
i̯wɐŋ
擬音/王力系統

m
ǐɐŋ
擬音/董同龢系統

m
jɐŋ
擬音/周法高系統

m
iaŋ
擬音/李方桂系統

m
jɐng
擬音/陳新雄系統

m
ǐaŋ
(表格信息來源:漢典網 [14] 

韻書集成

韻書
字頭
小韻
韻攝
聲調
韻目
聲母
聲類
開合
等第
清濁
反切
擬音
廣韻
平聲
下平十二庚

開口呼
三等
次濁
武兵切/莫更切
mjɐŋ
去聲
四十三映

開口呼
二等
次濁
莫更切/音明
mɐŋ
集韻

平聲
下平十二庚

開口呼
三等
次濁
眉兵切
miaŋ

平聲
下平十三耕

開口呼
二等
次濁
謨耕切
mɐŋ

上聲
三十八梗

開口呼
三等
次濁
眉永切
miaŋ

去聲
四十三映

開口呼
二等
次濁
莫更切
maŋ

去聲
四十三映

開口呼
三等
次濁
眉病切
miaŋ
禮部韻略


平聲





眉兵切



去聲





莫更切

增韻


平聲





眉兵切



去聲





莫更切

中原音韻

陽平
庚青

齊齒呼

次濁

miəŋ
中州音韻


平聲
庚青





迷兵切

洪武正韻

平聲
十八庚


次濁
眉兵切
miəŋ

去聲
十八敬


次濁
莫更切
məŋ
分韻撮要

陽平
第十五登等凳德






(表格信息來源:漢典網 [14] 
參考資料
  • 1.    國務院關於公佈《通用規範漢字表》的通知  .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引用日期2020-07-23]
  • 2.    李學勤主編;趙平安副主編.字源[M]:天津古籍出版社;遼寧人民出版社,2012:621-622
  • 3.    商務印書館辭書研究中心 編.新華寫字字典 第2版[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1:231
  • 4.      .漢典[引用日期2018-11-03]
  • 5.    平水韻 八庚  .搜韻網[引用日期2020-07-23]
  • 6.    向光忠著.文字學芻論[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2:321-337
  • 7.    鄭春蘭編著.魅力漢字[M].成都:四川辭書出版社,2018:174
  • 8.    中國漢語大詞典編輯委員會、漢語大詞典編纂處編纂.漢語大詞典 第7卷[M]:漢語大詞典出版社,1986.11:1441
  • 9.    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詞典編輯室.現代漢語詞典 第6版[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2:889
  • 10.    [東漢]許慎 原著;湯可敬 撰.説文解字今釋[M].長沙:嶽麓書社,1997.07:932.
  • 11.    《説文解字 最新整理全註譯本》編委會編. 説文解字 最新整理全注全譯本 第3卷[M]. 北京:中國書店, 2010.12:1068-1069.
  • 12.    餘乃永校注. 新校互注宋本廣韻[M]. 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 2000.07:186;429.
  • 13.    漢語大詞典編纂處整理. 康熙字典 標點整理本[M]. 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 2008.08:752.
  • 14.    盟的音韻方言  .漢典網[引用日期2020-07-23]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