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城下之盟

(漢語成語)

鎖定
城下之盟(拼音:chéng xià zhī méng)是一個成語,最早出自於春秋·左丘明左傳·桓公十二年》。 [1] 
城下之盟指在敵軍兵臨城下時被迫簽訂的屈辱性盟約。 [1]  在句中一般作主語、賓語。 [3] 
中文名
城下之盟
拼    音
chéng xià zhī méng
近義詞
身不由己無可奈何
反義詞
自食其力、自強自力
出    處
《左傳·桓公十二年》
注音字母
ㄔㄥˊ ㄒㄧㄚˋ ㄓㄧ ㄇㄥˊ
語法結構
偏正式
語法屬性
作主語、賓語

城下之盟成語出處

春秋·左丘明《左傳·桓公十二年》:“大敗之,為城下之盟而還。” [1] 
後世據此典故引申出成語“城下之盟”。 [1] 

城下之盟成語故事

據《左傳·桓公十二年》記載,公元前700年,楚國攻打絞國(今湖北省鄖縣西北),大軍壓境,把絞國都城的南門圍得水泄不通。絞國兵士堅守城邑,閉門不出。楚軍幾次攻城,都被雨點般的箭矢擊退。 [2] 
眼見久攻不下,楚國只好把軍隊拉到南門附近駐紮下來。對此,楚武王召集部將商議對策。楚國有一名大將,名叫屈瑕,他聽聞這種情況,細細思索一番便對楚武王説:“絞國弱小,處理事情輕率而缺乏計謀,何不利用他們的弱點,如此這般,不就可以攻克了嗎?”接着,他向楚王獻了一條計策。楚武王聽了,同意按他的計策行事。 [2] 
第二天,楚國派幾十個士兵裝扮成樵夫,來到絞國的周圍打柴伐木。他們砍的砍,挑的挑,忙個不停。絞國的士兵看了樵夫們一副完全不把他們放在眼裏的樣子,怒不可遏,又見他們無楚軍保護,絞國將領便命令士兵出城捕捉。一會兒,不用花費多少氣力就抓回了三十個楚民,絞國的將領和士兵個個笑逐顏開,得意洋洋。 [2] 
過了一天,又有一羣楚國士兵改扮的樵夫來打柴,絞兵不等命令,就紛紛爭先恐後出城,去捕捉楚民。這時,埋伏在北門外的楚兵,一齊衝殺出來,絞國軍隊潰不成軍,很快被打垮了。 [2] 
絞軍慘遭失敗,眼看就要城破國亡。在這種情況下,絞國被迫在城下籤訂了屈辱的和約。 [2] 

城下之盟成語寓意

思考是行為的指導,思考決定你做事的方法和效果。平時想問題、辦事情做出決策之前必須要經過縝密的思考,權衡利弊後才採取相應的措施,否則,不經思索而魯莽行事的人,最終只會因小失大,得到失敗的結果,到時就追悔莫及。就像故事中絞國軍隊的士兵一樣,不聽指揮、草率行動,最終只會陷入敵人的圈套,使得敵人的奸計得逞,令到自己蒙受巨大的屈辱。所以,凡事都要三思而行,只有經過思考,做任何事情都顧全大局,考慮周詳,才能獲得成功。 [2] 

城下之盟成語運用

成文用法
“城下之盟”指在敵軍兵臨城下時被迫簽訂的屈辱性盟約。 [1]  在句中一般作主語、賓語。 [3] 
運用示例
唐·楊炎《大唐河西平北聖德頌·序》:二月乙丑,皇帝以五命之服詔太僕崔偁總中權,專上將,誓軍前之士,卻城下之盟。 [1] 
明·劉基《春秋明經·晉郤缺帥師伐蔡戊申入蔡諸侯盟於扈》:“今以孤軍攻之,而城郭失其守,甲兵失其衞。使蔡侯泥首受罪,以為城下之盟。謂晉師不強而若此乎。” [1] 
明·馮夢龍《東周列國志》第五十五回:國有已困之形,人有不困之志。君民效死,與城俱碎,豈肯為城下之盟哉。 [1] 
參考資料
  • 1.    王濤主編. 中國成語大辭典[M]. 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 2008.04:146
  • 2.    陳營編著. 開闊閲讀 讓孩子更聰明的成語故事 中華成語故事[M]. 長春:北方婦女兒童出版社, 2014:450
  • 3.    田衝,趙羽等主編. 中華成語全功能詞典[M]. 延吉:延邊人民出版社, 1998.08:1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