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漢語文字)

鎖定
益(拼音:yì)是漢語一級通用規範漢字(常用字) [1]  。此字始見於商代甲骨文 [2]  ,其古字形像器皿中的水滿溢而流出,本義為充滿而向外流,後表示增益,本義由“”字表示。由滿溢引申,指增加、增多,又引申指更加。由於增加了,得到的好處更多了,所以“益”又引申指好處。在古漢語中,“益”字還有超出、過度的意思。
中文名
拼    音
部    首
皿、丷
五    筆
UWLF [3] 
倉    頡
TCBT [3] 
鄭    碼
UAOL [3] 
筆    順
點、撇、橫、撇、點、豎、橫折、豎、豎、橫
字    級
一級(編號:2055)
平水韻
入聲十一陌 [4] 
總筆畫
5+5、2+8(部首+部首外)
統一碼
CJK統一漢字-76CA
四角號碼
8010₂
造字法
會意字
結    構
上下結構
異    體
𠍳
注音字母
ㄧˋ

文字溯源

字形演變流程圖(文中出現序號參照此圖所示文字) 字形演變流程圖(文中出現序號參照此圖所示文字) [2]
會意字。甲骨文(圖1、2)上部是一股水向外漫出的樣子;下部是“”,是一種容器,皿中有水,會水滿外溢之意。益本義是水滿了漫出來向外流,是“溢”的古字。“益”字在商代形象特點鮮明,皿形內有多少不等的小點,顯示水滿欲溢之勢。入周後,皿形變得低淺,皿上大多是由三個水滴形變作字符A、字符B形(圖3、4),全字如同從血從八,仍可表示滿溢之意。戰國末期秦系文字(圖6)“皿”上變作橫寫的“水”,與商代初文之意密合,但是,秦隸(圖7)及早期漢隸(圖9)這個橫寫的“水”每一筆都趨於平直,與八卦中表示水的坎卦卦形(字符C)相合。後世楷書把這一“水”形寫成一條橫畫的上下各一個“八”形,現代規範字形在橫畫上是倒“八”形(丷)。 [5] 
“益”是因為水多而漫出器皿的,所以又引申為“多”“增多”“增加”等意思。如《韓非子·定法》:“五年而秦不益一尺之地。”其意思是:五年之內,秦國連一尺地也沒有增加。財物一增加就可讓人富裕起來,並且獲取利益,因此“益”又引申出“富裕”“利益”“好處”等意思。如《尚書·大禹謨》:“滿招損,謙受益。”
“益”字後來專用於指“利益”“好處”,指“水漲”的意思,古人則另造一從“水”,“益”聲的形聲字“溢”來替代。 [17] 

詳細釋義

讀音
詞性
釋義
英譯
例句
例詞
動詞
“溢”的古字。水從器中漫出。
overflow
呂氏春秋·察今》:“澭水暴益。”

增加。
increase
《周易·謙卦》:“天道虧盈而益謙。”
《孟子·告子下》:“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增益;損益;延年益壽
引申為進一步或進一層。

論語·子路》:“子路問政,子曰:‘先之勞之。’請益。曰:‘無倦。’”

賞賜。

《周易·損卦》:“或益之十朋之龜,弗克違。”
墨子·號令》:“寇去,事已,塞禱,守以令益邑中豪傑力鬥諸有功者。”許維遹集釋引李慈銘:“益即嗌字。”

補助;援助。
help
戰國策·秦策二》:“於是出私金以益公賞。”
舊唐書·郭子儀傳》:“祿山聞思明敗,乃以精兵益之。”

通“翳”。掩。

漢·賈誼《新書·勸學》:“益口笑。”

名詞
利益;好處。
profit;
benefit
尚書·大禹謨》:“滿招損,謙受益。”
利益;權益;滿招損,謙受益
《周易》卦名。六十四卦之一。參看“益卦”。



(Yì)姓氏用字。



形容詞
有益的(與“害”相對)。
beneficial
《論語·季氏》:“益者三友。”
益鳥;益友
多。

《戰國策·齊策三》:“可以益割於楚。”姚宏注:“益,多也。”

富裕;富饒。
prosperous
《呂氏春秋·貴當》:“其家必日益,身必日榮矣。”

副詞
更加。
all the more
《左傳·昭公七年》:“國人益懼。”
《史記·伯夷列傳》:“伯夷、叔齊雖賢,得夫子而名益彰。”
逐漸。
gradually;
little by little
禮記·坊記》:“故亂益亡。”
《漢書·蘇武傳》:“武益愈,單于使使曉武。”

ài
動詞
通“”。阻塞。

《詩經·大雅·板》:“攜無曰益,牖民孔易。”

通“”。咽喉窒塞。

《呂氏春秋·審時》:“得時之稻……舂之易而食之香。如此者不益。”


以上參考資料 [6-8] 

古籍訓釋

説文解字

【卷五上】【皿部】伊昔切(yì)
饒也。從水、皿。皿益之意也。
①從水、皿:王筠《説文解字釋例》:“當作‘從水在皿上’五字觀之。②皿益:謂皿水溢出。 [9] 

説文解字注

【卷五上】【皿部】
“饒也”注:【食部】曰:饒,飽也。凡有餘曰饒。《易·象傳》曰:風雷益,君子以見善則遷,有過則改。
“從水、皿。水皿”注:此水字今補。
“益之意也”注:説會意之恉,伊昔切。十六部。 [10] 

廣韻

伊昔切,入昔影 ‖益聲錫部
益,增也。進也。伊昔切。八。 [11] 

康熙字典

【午集中】【皿部】 益
古文:𠍳
《唐韻》《集韻》竝伊昔切,嬰入聲。饒也,加也。《廣韻》:增也,進也。《書·大禹謨》:滿招損,謙受益。《詩·邶風》:政事一埤益我。《左傳·昭七年》:三命茲益共。《禮·曲禮》:請益則起。《論語》:益者與。注:疑童子學有進益也。《春秋·繁露》:有益者謂之公,無益者謂之私。
又多也。《史記·酷吏傳》:上問張湯曰:吾所謂,賈人輒先知之,益居其物。
又盈溢也。《莊子·列禦寇》:有貌願而益。
又《易》卦名。《釋文》:益,增長之名。
又以弘裕為義。
又《金史·國語解》:益都,次第之通稱。
又《六書正譌(訛)》:二十四兩為益,假借別作鎰溢。
又草名。《詩·王風》疏:蓷卽茺蔚。一名益母。
又《爾雅·釋草》疏:蛇牀(牀),一名思益。又果名。《博雅》:益智,龍眼也。又州名。古蜀國,漢武帝置益州。《釋名》:益,阨也。所在之地險阨也。
又姓。《印藪》:漢有益強,益壽。宋有益暢,紹興進士。
《六書正譌》:益,器滿也。故從水從皿。會意。 [12] 

字形書法

字形對比

字形對比(楷體) 字形對比(楷體)

書寫提示

益字書寫提示 益字書寫提示
❶第一、二筆點、撇,居上居中,分寫在豎中線左右;第四、五筆撇、點寫在橫中線上。❷“皿”,居下居中;框內兩短豎分寫在豎中線左右;末筆橫兩端超出上部。 [13] 

書法欣賞

(以上參考資料 [14] 

音韻彙集

韻書集成


小韻
韻攝
聲調
韻目
韻系
聲母
聲類
開合
等第
清濁
反切
擬音
廣韻
入聲
二十二昔

開口呼
三等
全清
伊昔切
ʔjɛk
集韻
入聲
二十二㫺(昔)

開口呼
三等
全清
伊昔切
ʔjæk
中原音韻

入聲作去聲
齊微


齊齒呼

全清

i
中州音韻


入聲作去聲
齊微






銀計切

洪武正韻

入聲
七陌


全清
伊昔切
ʔiək
分韻撮要

陰入
第七英影應益






(參考資料:漢典 [15] 

上中古音

時代
聲韻系統名稱
韻部
聲母
韻母
先秦
高本漢系統

ʔ
i̯ĕk
先秦
王力系統
0
ǐek
先秦
董同龢系統
ʔ
jek
先秦
周法高系統
ʔ
jiek
先秦
李方桂系統
·
jik
西漢



東漢





jiek


jiek
南北朝
宋北魏前期
陌麥昔錫

jiek
南北朝
北魏後期北齊
陌麥昔錫

jiek
南北朝
齊梁陳北周隋
陌麥昔錫

jiek
隋唐
高本漢系統

ʔ
i̯ɛk
隋唐
王力系統

0
ǐɛk
隋唐
董同龢系統

ʔ
jɛk
隋唐
周法高系統

ʔ
iæk
隋唐
李方桂系統

·
jäk
隋唐
陳新雄系統
ʔ
ǐɛk
(參考資料:漢典 [15] 

方音集成

注意:方言字音的聲母和韻母用國際音標標註;各方言點的字音以當地城區中老年人口音為依據,僅作參考
方言類別
方言點
聲母及韻母
調值
調類
備註
官話(北京官話)
北京
i
51
去聲
未註明異讀原因
官話(北京官話)
北京
i
35
陽平
官話(冀魯官話)
濟南
i
21
去聲

官話(中原官話)
西安
i
21
陰平

官話(西南官話)
武漢
i
213
陽平

官話(西南官話)
成都
i
21
陽平

官話(江淮官話)
合肥
iəʔ
4
入聲

官話(江淮官話)
揚州
ieʔ
4
入聲

晉語
太原
ieʔ
2
陰入

吳語
蘇州
iɪʔ
4
陰入

吳語
温州
iai
323
陰入

湘語
長沙
i
24
入聲

湘語
雙峯
i
35
陰去

贛語
南昌
it
5
陰入

客家話
梅縣
it
1
陰入

粵語
廣州
jɪk
5
上陰入

粵語
陽江
ɪk
54
上陰入

閩語(閩南語)
廈門
ɪk
32
陰入
文讀
閩語(閩南語)
廈門
iaʔ
32
陰入
白讀
閩語(閩南語)
廈門
32
陰入
白讀
閩語(閩南語)
潮州
iaʔ
21
陰入

閩語(閩東語)
福州
eiʔ
23
陰入
文讀
閩語(閩東語)
福州
ieʔ
23
陰入
白讀
閩語(閩北語)
建甌
i
24
陰入

(參考資料:《漢語方音字彙》 [16]  、漢典 [15] 
參考資料
  • 1.    國務院關於公佈《通用規範漢字表》的通知  .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引用日期2019-06-23]
  • 2.    李學勤主編;趙平安副主編.字源[M]:天津古籍出版社;遼寧人民出版社,2013.07:442
  • 3.      .漢典[引用日期2018-09-13]
  • 4.    平水韻 十一陌  .搜韻[引用日期2019-06-23]
  • 5.    顏煦之 編著.一字一世界XY[M].北京:台海出版社,2015.01:100
  • 6.    羅竹風 主編.漢語大詞典 第7卷 [M].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8.08:1422-1433
  • 7.    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詞典編輯室.現代漢語詞典 第6版[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2.06:1545
  • 8.    漢語大字典編輯委員會編纂.漢語大字典5[M]:四川辭書出版社;崇文書局,2010.04:2742-2743
  • 9.    [東漢]許慎 原著;湯可敬 撰.説文解字今釋[M].長沙:嶽麓書社,1997.07:675
  • 10.    [漢]許慎撰;[清]段玉裁注.説文解字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10:484
  • 11.    餘乃永校注.新校互注宋本廣韻[M].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0.07:516
  • 12.    漢語大詞典編纂處整理.康熙字典 標點整理本[M].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8.08:750
  • 13.    商務印書館辭書研究中心 編.新華寫字字典 第2版[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1.11:415
  • 14.    各體書法  .漢典[引用日期2019-06-25]
  • 15.    韻書  .漢典[引用日期2019-06-23]
  • 16.    北京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語言學教研室編.漢語方音字彙(第二版重排本).北京:語文出版社,2003.06:100
  • 17.    吳東平著.漢字的故事[M].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06.09:346-347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