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百姓

(漢語詞語)

編輯 鎖定
百姓,漢語詞語,拼音是bǎi xìng。戰國之前是對貴族的統稱,戰國之後,對平民的通稱。《詩經·雅·天保》“羣黎百姓”鄭玄箋:“百姓,官族姓也。”現今指平民、國民、普通人。也稱“老百姓”。
中文名
百姓
拼    音
bǎi xìng
近義詞
平民、布衣
釋    義
人民;民眾

目錄

百姓釋義

編輯
最初是有一定社會性地位的貴族。戰國以後泛指平民。現在多用來表示國民。
1、百官。
2、人民;民眾。

百姓出處

編輯
《書·堯典》:“九族既睦,平章百姓。” 孔 傳:“百姓,百官。”
《國語·周語中》:“官不易方,而財不匱竭;求無不至,動無不濟;百姓兆民夫人奉利而歸諸上,是利之內也。”
大戴禮記·保傅》:“此五義者既成於上,則百姓黎民化緝於下矣。”
陳鱣 《對策》:“古所謂百姓即百官,故《堯典》或與黎民對言,或與四海對言,非若今之以民為百姓也。”
范文瀾 蔡美彪 等《中國通史》第一編第二章第四節:“百姓是怎樣一種人呢? 盤庚 説他們是共同掌管政治的舊人,是邦伯、師長、百執事(百官、 [1]  百工)之人。”
《書·泰誓中》:“百姓有過,在予一人。”孔穎達疏:“此‘百姓’與下‘百姓懍懍’皆謂天下眾民也。”
論語·顏淵》:“百姓足,君孰與不足?百姓不足,君孰與足?”
《文選.袁宏.三國名臣序贊》:夫百姓不能自治,故立君以治之。
劉禹錫烏衣巷》:朱雀橋邊野草花,烏衣巷口夕陽斜。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
宋·孔平仲《孔氏談苑·元旦占候》:“又云:‘芒種雨,百姓苦。’蓋芒種須晴明也。”
明·高啓賦得烏衣巷送趙丞子將》:“春風三月滿京華,肯入尋常百姓家。”
明·凌濛初初刻拍案驚奇》卷八:假如有一等做官的,誤國欺君,侵剝百姓,雖然高官厚祿,難道不是大盜。
吳敬梓《儒林外史》第四○回:我和你們眾百姓在此痛飲一天,也是緣法。
楊朔《昨日的臨汾》:“村裏的百姓大半全集攏來了:有駝背的老人,筋肉結實的壯年漢子,頑皮的小孩,以及穿着紅綠衣褲的婦女。” [2] 

百姓辨析

編輯
在周指封建領主階級,有貴賤之分,如西周以姬姓王族為貴。春秋後半期,宗族逐漸破壞,土地個人私有的地主階級代替土地嫡子世襲的領主階級興起。百姓逐漸失去貴族的意義,社會地位與黎民相似。《尚書·盤庚下》:“今予其敷心腹腎腸,歷告爾百姓於朕志。”《詩經·小雅·天保》:“羣黎百姓,遍為爾德。”毛傳:“百姓,百官族姓也。”《國語·楚語下》:“民之徹官百,王公之子弟之質能言能聽徹其官者。而物賜之姓;”《周禮·秋官·小司寇》:“掌外朝之政,以致萬民而詢焉。一曰詢國危,二曰詢國遷,三曰詢立君。其位,王南鄉,三公及州長、百姓北面,羣臣西面,羣吏東面。”《史記·殷本紀》:“帝乃命契曰:‘百姓不親,五品不訓,汝為司徒而敬敷五教。五教在寬。’”
15年版辭海的解釋;
尚書堯典:“平章百姓,百姓昭明”。孔傳:“百姓百官”,鄭注:“百姓,羣臣之父子兄弟”,按孔鄭辭有詳略,其義略同,孫星衍尚書今古文註疏。“周語富辰曰:“百姓兆民”,注:“百姓百官也;官有世功,受氏姓也”。楚語觀射父曰:“民之徹官百,王公之子弟之質,能言能聽,徹其官者,而物賜之姓,以鑑其是官,是為百姓”,鄭説所本也。蔡傳:“百姓,幾內民庶也”,按閻氏若璩釋地又云:“百姓義二;有指百官言者,書“百姓”與“黎民”對,禮大傳“百姓”與“庶民”對是也;有指小民言者,不必夏代,亦始自唐虞之時,“百姓不親,五品不遜”是也。今普通稱人民曰百姓。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