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百二秦關終屬楚

鎖定
破釜沉舟:《史記·項羽本紀》:“項羽乃悉引兵渡河,皆沉船,破釜甑,燒廬舍,持三日糧,以示士卒必死,無一還心。”
中文名
百二秦關終屬楚
出    處
《史記·項羽本紀》
釋    義
有志氣,遠大志向的人

目錄

  1. 1 由來
  2. 註釋
  3. 釋義
  4. 2 故事

百二秦關終屬楚由來

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關終屬楚;
苦心人、天不負,卧薪嚐膽,三千越甲可吞吳。
吳恭亨(清)《對聯話》記載,此聯為抗清名將金聲(字正希)所作:
金又有題書室聯雲:……,精氣四射,咄咄逼人。後日之起兵與清軍戰,此聯即其張本。
鄧文賓(清)《醒睡錄》記載,此聯為前明孝廉胡寄垣所作:
初入學,試下等,憤甚,即登樓讀書,不下梯者三年。自題聯:……,後數年遂中。

百二秦關終屬楚註釋

蒲松齡自勉聯 蒲松齡自勉聯
(2)嘗膽:《史記·越王勾踐世家》:“吳既赦越,越王勾踐返國,乃苦身焦思,置膽於坐,坐卧即仰膽,飲食亦嘗膽也。”

百二秦關終屬楚釋義

有志氣,遠大志向的人

百二秦關終屬楚故事

《破釜沉舟百二秦關終屬楚》
秦朝末年,各地人民紛紛舉行起義,反抗秦朝的暴虐統治。農民起義軍的領袖,最著名的是陳勝吳廣,接着有項羽和劉邦
公元前208年,秦將章邯鎮壓陳勝、吳廣起義之後,又攻破邯鄲,反秦武裝趙王歇張耳被迫退守在鉅鹿(今河北平鄉西南),被秦將王離率20萬人圍困。章邯率軍20萬屯於鉅鹿南數里的棘原,並修築兩側有土牆的通道直達王離營,以供糧草。趙將陳餘率軍數萬屯於鉅鹿北,因兵少不敢去救。
楚懷王宋義上將軍,項羽為次將,帶領二十萬人馬去救趙國。宋義引兵至安陽(今山東曹縣東南)後,接連46天按兵不動。對此項羽十分不滿,去跟宋義説:“秦軍包圍了鉅鹿,形勢這樣緊急,咱們趕快渡河過去,跟趙軍裏外夾擊,一定能夠打敗秦軍。”
宋義説:“我們還是等秦軍和趙軍決戰以後再説。”他又對項羽説:“上陣跟敵人交鋒,我比不上你;要説坐在帳篷裏出個計策,你就比不上我了。”
項羽説:“現在軍營裏沒有糧食,但是上將軍卻按兵不動,這樣不顧國家,不體諒兵士,哪裏像個大將的樣子。”
第二天,項羽趁朝會的時候,拔出劍來把宋義殺了。他提了宋義的頭,對將士説:“宋義背叛大王(指楚懷王),我奉大王的命令,已經把他處死了。”
於是將士們則擁項羽為上將軍。項羽殺宋義的事,威震楚國,名聞諸侯。
隨後,他率所有軍隊悉數渡黃河前去營救趙國以解鉅鹿之圍。楚軍全部渡過漳河以後,項羽讓士兵們飽飽地吃了一頓飯,每人再帶三天乾糧,然後傳下命令:“皆沉船,破釜甑”,意思是説把渡河的船(古代稱舟)鑿穿沉入河裏,把做飯用的鍋(古代稱釜)砸個粉碎,把附近的房屋放把火統統燒燬。這就叫破釜沉舟。項羽用這辦法來表示他有進無退、一定要奪取勝利的決心。
就這樣,沒有退路的楚軍戰士以一當十,殺伐聲驚天動地。經過九次的激戰,楚軍最終大破秦軍。秦軍的幾個主將,有的被殺,有的當了俘虜,有的投了降。這一仗不但解了鉅鹿之圍,而且把秦軍打得再也振作不起來,過兩年,秦朝就滅亡了。
楚軍的驍勇善戰大大提高了項羽的聲威。以至戰勝後,項羽於轅門接見各路諸侯時,各諸侯皆不敢正眼眼看項羽。 [1] 
百二秦關
百二秦關”或“百二雄關”古代通指函谷關潼關以西的秦國領地。漢代政論家賈誼在《過秦論》中用“秦孝公據崤(xiáo)函(hán)之固”來説明秦國憑藉崤山(今河南洛寧縣西北)和函谷關(今河南省靈寶市東北)的天險立國。自此以後,“百二雄關”或“百二秦關”常被後人作為形容一個地區地勢險要的典故來引用。元曲馬致遠在《蟾宮曲·嘆世》裏有“咸陽百二山河,兩字功名,幾陣干戈”的詞句,指漢王劉邦與楚霸王項羽為了爭奪有天險可憑藉的“百二山河”(秦國領地),興起許多勞民傷財的戰爭禍事 。
《卧薪嚐膽》
春秋時期,吳國越國發生了戰爭。越國被吳國打敗,越國勾踐夫差俘虜。後來,吳王夫差釋放了勾踐,讓他回到了越國國都會稽。勾踐在坐卧的地方吊了個苦膽,夜裏躺在柴草上,面對苦膽。每天吃飯時都嚐嚐苦膽。總捫心自責:“你忘了會稽大敗之辱嗎?”就這樣勾踐與命運同甘共苦,經過十年發展生產,積聚力量,又經過十年練兵,終於在公元前473年打敗夫差,滅掉了吳國。
《三千越甲可吞吳》
越國本已亡國,但憑着勾踐等君臣忍辱負重、從大處着想,結果非但越國得以保全,最後一雪前恥,率領越軍(此處“三千越甲”為虛數,並不一定是指3000名越國士兵)反滅了吳國。並挾滅吳的餘威渡淮北上,與諸侯會盟,終於成就了春秋時期最後一個霸主夢。“精誠所至,金石為開”,越國臣民的堅忍得到最終的成果。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