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白毦兵

鎖定
白毦(ěr)兵,三國時期蜀漢的精鋭部隊,由永安都督陳到統領。“白毦”顧名思義,該部隊的裝束是以白色的鳥羽獸毛作為標誌。
文獻資料見於諸葛亮在公元226年寫給李嚴的書信中,信中説道:“兄嫌白帝兵非精練。到所督,則先帝帳下白毦,西方上兵也。嫌其少也,當復部分江州兵以廣益之。”
“白耳兵”和“白眊(mào)兵”都是“白毦兵”的筆誤。
中文名
白毦兵
類    型
三國時期蜀漢精鋭部隊
出    處
蜀漢諸葛亮至李嚴的書信
筆    誤
“白耳兵”和“白眊兵”

白毦兵字意來源

【毦】ěr
基本字義:
1. 用鳥羽獸毛做的裝飾品。
2. 氈類毛織品
3. 用羽毛編織的衣服。
4. 草花。
康熙字典》對毦字的解釋:
唐韻》《集韻》仍吏切,音餌。《説文》羽毛飾也。《博雅》毦,罽也。一曰績羽為衣。一曰兜鍪上飾。《後漢·單超傳》金銀罽毦,施於犬馬。《注》毦,以羽毛為飾。音如志反。
又《西南夷傳》齎黃金、旄牛毦。《注》顧野王曰:毦,結毛為飾,卽今馬及弓槊上纓毦也。《魏略》劉備性好結毦,有人以髦牛尾與備者,因手自結之。
又《諸葛亮答孫權書》所遺白毦薄少,重見辭謝,益以增慙。《女紅餘志臨川王宏妾江無畏善騎馬,翠毦珠羈,玉珂金鐙。《庾信詩》金羈翠毦往交河。
又冠上飾。《董巴·輿服志》內常侍加黃金,附蟬毦尾,謂之惠文冠
又拂名。《晉東宮舊事》皇太子納,有白毦拂二枚。
又錦名。《內典·翻譯名義集》兜羅錦,亦翻揚華,或稱兜羅毦。
又香草之稱。《郭璞·江賦》揚皓毦,擢紫茸。《注》毦與茸皆香草也。
又藤名。《齊民要術》毦藤,大小如蘋蒿,蔓衍生。○按《服虔·通俗文》毛飾曰毦,則凡絲羽革草之下垂者,可以毦名矣。與目部眊不同。【正韻箋補】毦從耳。誤從目,讀作眊,謂德好結帽,訛久矣。 [1] 

白毦兵史料考證

白毦兵文獻記載

太平御覽·卷三百四十一》:"兄嫌白帝兵非精練。到所督,則先帝帳下白毦,西方上兵也。嫌其少也,當復部分江州兵以廣益之。"

白毦兵相關考證

上述文獻曾經在清朝張澍收錄的《諸葛忠武侯文集》中被題為《與兄瑾論白帝兵書》,因此常被誤認為是諸葛亮寫給諸葛瑾的書信。
在1982年,史學家田餘慶在《文史》發表文章則對其進行了勘正,指出是諸葛亮寫給李嚴的書信,並研究了白毦兵的性質是蜀國特種部隊 [2] 

白毦兵歷史背景

依據史料的體現,該信件寫作的背景當在建興四年(公元226年),諸葛亮計劃北伐,為了準備防衞與後援,調李嚴到江州部署,並派遣永安都督陳到率領白毦兵協助。 [3] 

白毦兵兵源説法

白毦兵的來源現今大致有三種説法:

白毦兵丹陽兵舊部

劉備早期的部隊,以在徐州陶謙帳下接手的丹陽兵為最優。這些部隊跟隨劉備轉戰南北,但是依據時間推算,從公元194年劉備佔據徐州,到公元226年諸葛亮的這次北伐,經過了32年的時間,丹陽舊部的實際年齡已經很大,而且也並不符合如諸葛亮所言的“西方上兵”。

白毦兵馬超的舊部

依據史料,羌人廣泛佩戴毦,而劉備陣營早期的羌人部隊,是馬超歸順劉備時帶來的,這也符合了白毦兵人少的特點。事實上馬超窮極而來,很可能被劉備解除了私人武裝劃歸劉備親自帶領。但是這種説法缺乏史料的支持。

白毦兵西南少數民族

“白毦,西方上兵”是西南少數民族軍隊。《後出師表》提到“賨叟青羌”,《華陽國志》提到“青羌五部”,從史料來看蜀漢存在着為數不少的一批少數民族部隊,他們在夷陵之戰諸葛亮北伐中充當重要角色,而白毦兵可能是其中比較優異的一支。田餘慶教授執這種觀點。 [2] 
參考資料
  • 1.    毦的解釋|毦的意思|漢典“毦”字的基本解釋  .漢典[引用日期2020-12-28]
  • 2.    田餘慶.《文史》第十四輯:諸葛亮辨誤:中華書局,1982
  • 3.    《全三國文·卷五十九·蜀三》:“兄嫌白帝兵非精練。到所督,則先帝帳下白毦,西方上兵也。嫌其少也,當復部分江州兵以廣益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