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白朗

(民國初年反袁農民起義軍領袖)

鎖定
白朗(1873年—1914年8月),字明心,河南寶豐大劉莊人,北洋軍閥統治時期著名的農民起義軍首領。
1911年,白朗發動起義,不久後開始舉起反對袁世凱的旗幟。 [2]  起義軍採用避實擊虛、聲東擊西、快速機動、長途奔襲、出其不意等戰術,轉戰鄂、豫、皖、陝、甘五省,先後同北洋軍隊二十多萬人展開戰鬥,沉重打擊了北洋軍閥的統治。
1914年8月初,白朗在魯山石莊與北洋軍戰鬥中陣亡,享年41歲。 [1] 
中文名
白朗
性    別
國    籍
中國
民    族
漢族
籍    貫
河南寶豐大劉莊
出生日期
1873年
逝世日期
1914年
明心
所處時代
清末民初
主要成就
發動反袁起義

白朗人物生平

白朗早年生涯

白朗於1873年(清同治十二年)出生於一個農民家庭,幼時曾讀書年餘,稍長,在家務農。他家門户單弱,經常受本村地主的欺侮。1908年夏,白朗與一個叫王岐的地主發生口角,互相毆打,事後王家賄通官府,將白朗逮捕入獄。在獄中一年多,白朗受盡了獄吏的敲詐欺侮和非刑拷打,使他對反動的官府、地主積下很深的仇恨。出獄後,因家產被勒索幾盡,本村又無法存身,只好以趕牛車(官鹽)和開爐場(冶鐵)來維持家人生計。由於經常往來各地,對許多勞動羣眾遭受官府、地主、高利貸者殘酷的剝削和壓迫,深表同情。他經常盡其所有地幫助別人,因此,羣眾對他很有好感,遇事都愛找他商量。年輕的人都愛稱呼他為“大哥”,有“官大哥”(即公眾的大哥)之稱。 [3] 

白朗發動起義

清朝末年的河南,人民生活異常痛苦。加之1911年夏季,寶豐、魯山一帶又遭受了嚴重的雹災,夏糧顆粒無收,而清政府的苛捐雜税有增無減,逼得飢餓的農民紛紛揭竿而起。當辛亥革命武昌起義爆發時,白朗也在寶豐開始組織農民進行反官府的鬥爭。
白朗最初只聚集了二三十人,手中使用的是“笨炮”(土銃)和大刀,穿的是破棉襖,所以當時被人稱為“笨炮隊”或“襖片隊”。他們的活動開始不久,清朝覆滅,中華民國成立。袁世凱繼任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的職位後,人民所受的壓迫剝削依然如故,因此,白朗軍的鬥爭矛頭便又指向了袁世凱的統治政權。1912年4月,白朗這支小小的隊伍,“打劫”了民憤很大的寶豐縣卸任回籍的縣知事張禮堂的財富,得快槍二十餘支。到5月下旬,已有“七十餘人,快槍三十六支”,初步站住了腳。接着就和各支農民武裝相配合,打得寶豐、魯山兩縣的官軍不敢出城。河南都督張鎮芳看到這種情況,極為焦灼,他指使河南陸軍第三旅旅長王毓秀改用“招撫收編”的詭計,誘騙農民隊伍就範。在當局許以官職、金錢的引誘下,杜啓賓、秦椒紅等十多個首領動搖投降,先後去魯山“受撫”,被當局全部殺害。白朗沒有受騙,他率領全隊穿過郟縣,攻佔了禹州神垕鎮。杜啓賓等人被害後,他們的部眾都紛紛投奔白朗,使白朗這支隊伍很快增加到五六百人。
1912年冬到1913年春,白朗率眾避開北洋軍的主力,在舞陽以南的幾個縣和桐柏山區之間,來往流動,聲稱“打富濟貧”,到處號召饑民參加,並攻下許多寨堡,把獲得的官紳、地主、富商的糧食、財物,除一部分留充軍餉外,其餘全部搬到大街上,高喊:“窮人們來拿東西呀!我們是打富濟貧的啊!”因此,他們到處受到窮人們的歡迎。有的還擺上“賀桌”,穿上戲裝,打上彩臉,唱着戲迎接白朗。半年之內,許多無地農民、失業工人,以及各色貧苦無以為生的人,紛紛加入,白朗軍迅速發展到三千餘人。 [3] 

白朗聯絡孫中山

1913年的夏、秋間,以孫中山為首的革命黨人在發動反袁的“二次革命”之時,感到自己的力量不足,想利用白朗這支農民武裝,不斷從武漢、南京、上海等地派人到白朗軍中來進行聯絡,並委任白朗以“湘鄂豫三省聯軍先鋒司令”等名義,有的還以參謀、顧問的身份幫助白朗贊畫軍務。孫中山曾派一名姓沈的參謀幫助作戰,黃興也在致白朗的信中要求“佔領鄂、豫之間,相機進攻”,以牽制袁軍的南下。白朗接受了孫、黃等人聯合反袁的要求,在進行“打富濟貧”的同時,又提出過響應“二次革命”的口號,標誌着白朗軍的鬥爭進入到一個新的階段。
1913年6月,白朗為配合“二次革命”,展開了大規模的軍事行動,一舉攻克唐縣縣城,打垮守敵近一個團的兵力。7月又攻克以富庶著稱的禹州,先後繳獲了大批的武器和財物。他的隊伍擴大到六七千人,半用快槍,並有機關槍數挺,大炮數尊,聲威大震。同時分兵襲擊京漢鐵路,使列車停頓,有力地牽制了袁軍從河南南下。當時國民黨的報紙曾報導:“白狼(朗)已與民軍合作,軍容甚壯,紀律亦嚴”,“足以扶助(河)南省獨立,將來不難分兵直搗北京”。這時白朗軍的鬥爭,已像插進袁政府管轄區的一把尖刀,攪動着袁世凱的統治。
9月下旬,當白朗軍攻克湖北棗陽時,國民黨人的“二次革命”已經失敗了。白朗軍在五六千敵人的圍攻下,堅守棗陽達十天之久,焚燒了教堂,扣押了與起義軍為敵的傳教士十三人,使中外敵對分子大為震驚。10月初,白朗軍退出棗陽,返回河南。11月攻克寶豐,白朗回到故鄉大劉莊,受到鄉親們的熱烈歡迎。
“二次革命”失敗後,鬥爭形勢發生了很大變化,袁世凱政府集中大批兵力圍剿白朗軍,張鎮芳叫囂要在一個月之內把白朗軍全部消滅。白朗軍面對着優勢的敵人,要經歷更大的戰鬥考驗。正在這時,河南以及鄰近地區一些不願坐等屠戮的革命黨人和青年學生紛紛來到白朗軍中,他們向白朗提出“要革命,到南方找孫文”的主張。白朗也願取得革命黨人的合作和接濟,遂自號“討袁軍”,於12月下旬越過京漢鐵路,揮軍東征。
1914年1月間,白朗率眾萬餘人,戰馬千餘匹,連克豫東南的光山、潢川、商城等地,並由豫、皖交界的葉家集進入安徽,26日攻下安徽的六安,隨後又攻克霍山等地。當白朗軍攻克六安時,把衙署、監獄、天主教堂等焚燬,並出榜安民,開倉濟貧,與六安民眾共度春節。由於一路上各地饑民紛紛加入,白朗軍大發展,共有四十個大隊,每大隊約五百人,總計約二萬人左右,這是白朗軍的最盛時期。 [3] 

白朗轉戰各省

白朗軍的縱橫馳騁與迅速發展,使得中外敵對勢力都非常驚慌,駐華各國公使有出兵代為“剿辦”的表示,北京的“國會”和中外一些報紙都對張鎮芳鎮壓白朗軍的失敗大加指責,逼得袁世凱不得不把張鎮芳撤職,改派他的陸軍總長段祺瑞兼任豫督,指揮北洋陸軍的精鋭王佔元王汝賢的兩個師,徐占鳳、唐天喜的兩個旅,以及豫、鄂、皖、蘇等省地方軍數萬人進行四面包圍。又令長江艦隊“嚴密防堵”,阻截白朗軍南下,並出動飛機進行偵察,妄圖把白朗軍聚殲於“霍山、六安、霍邱之間”。
但是,段祺瑞的圍殲計劃落空了。行動快速的白朗軍,於2月中旬又由豫、皖交界的葉家集折回河南,並在商城以東的酆家集等地給王佔元兩個團的部隊以重創,然後突破重圍,日夜兼程,經光山、羅山縣境,由信陽以南的柳林附近越過京漢鐵路進入湖北。3月8日攻克湖北的商務重鎮老河口,打垮守軍一個團,繳獲大批槍支彈藥,並沒收了一批外國企業,如亞細亞煤油公司、美孚洋行等。
白朗軍的流動作戰,把袁世凱政府搞得手忙腳亂,大丟其臉。袁在給段祺瑞的電文中説:“白匪久未平,各國報紙謂政府力弱不足以保治安,殊損威信。”段在回電中承認:“勞師糜餉,貽笑中外。”袁世凱為此槍斃過棄城逃跑的縣長,調動了十多萬軍隊,撤換過許多將領,後來又把段祺瑞調回,改任田文烈為河南都督,加派了陸建章、趙倜、張敬堯等師負責督剿。
白朗在攻佔老河口後,曾召開過軍事會議,討論下一步行動。他本想由老河口直接進入四川,建立一塊根據地,使軍隊得以休整。但因蜀道險峻,川軍已有防備,不利攻取,遂決定西進陝、甘,由西北再相機入川。3月中旬,白朗軍由老河口出發,經荊紫關進入陝西境,陝西都督張鳳翽趕緊調兵堵截。白朗軍出其不意,打得張鳳翽大敗而逃,躲進西安向袁世凱呼救。白朗軍連克商南、商縣、山陽等地,並公開電告袁世凱説要攻取西安,要袁世凱作好準備。袁世凱嚇得趕忙派遣陸建章為西路“剿匪”督辦,率第七師晝夜不停地趕往西安,並糾集中央和地方的各種軍隊近二十萬人,前堵後追,還由北京派飛機四架前往助戰。白朗軍忽南忽北,使北洋軍顧此失彼。不久,白朗軍出子午峪攻克鄠縣(今户縣)、盩厔(今周至),北渡渭水,又連克武功、乾縣、麟遊、鳳翔、隴縣等十餘縣,於4月下旬由固關進入甘肅,攻佔通渭、隴西。5月4日擊斃秦州(天水)鎮總兵馬國仁,佔領甘南重鎮秦州。接着又攻下徽縣、成縣、武都(階州),準備南下渡白水江進入四川,但因川邊已有重兵戒備,乃轉克岷縣、臨潭(洮州)等地。
在進軍西北的過程中,白朗建軍號為“中原扶漢軍”,有時又用“公民討賊軍”的名義。他在沿途張貼的佈告中,斥責袁世凱政府是“神奸主政,羣兇盈庭”,“雖託名共和,實厲行專制”,聲稱自己是要“糾合豪傑,為民請命”。説到西北來的目的是找尋根據地,擴兵囤糧,“一俟兵精糧足,便當雄踞北方,席捲東南”,推翻袁世凱的統治,“設立完美之政府”。幾年的流轉作戰,白朗軍聲勢越來越強大,所過州縣,往往“武則逃避,文則開城迎降”。同時,隨着力量的成長,白朗對部隊的紀律也逐漸嚴明起來,後期每攻下一地,除對那些敢於頑抗的官紳、地主給予打擊外,對於開城迎降的官紳不再殺戮,並宣稱保護正當商人和外國僑民。有時下令要部隊“住在城外”,或“封刀入城”。因此,和那些淫掠燒殺、殘民以逞的官軍對比,羣眾是寧願歡迎白朗的。就連統治者也不得不承認,羣眾“現(視)兵如仇讎,視匪如家人”。有一幅民間藝人創作的《白狼(朗)過秦川》的版畫,描寫了白朗跨馬殺賊的英雄形象,據説當時就曾在陝、甘、豫等省廣為流傳。 [3] 

白朗兵敗犧牲

白朗入川建立根據地的計劃,後來沒能實現。一方面由於川、甘交界的白水江水漲,無船可渡,川軍又有重兵防堵,不易通過,另一方面當他們深入甘肅後,部隊已過於疲勞,岷、洮地區人煙稀少,糧食短缺,甚至飲水也很困難,加上時疫流行,又有少數民族地主武裝的頑抗,主力損失日漸嚴重。這種種原因,就使得全軍上下思鄉情緒嚴重起來,在臨潭召開的一次軍事會議上,許多重要將領都表示不願再奮戰入川,要求立即返回豫、鄂。白朗見眾志難違,遂決定回師東歸。
1914年5月下旬,白朗率眾退出臨潭,經漳縣、寧遠(武山),6月上旬克秦安,接着就由清水長驅進入陝西。一路上雖然有敵人前截後追,但由於白朗軍發揮了“善走”的特長,一日夜行一百六七十里,把追趕的敵人遠遠地拋在後面。除在寶雞、郭杜鎮、子午峪等地和攔截的敵人發生過幾次戰鬥外,一路“如入無人之境”,通過鳳翔、扶風、西安郊外,於6月下旬就到達了陝、豫交界的荊紫關。白朗最初的打算是想回到河南故鄉,補充兵力,取得喘息的時間,但不料一入河南境,戰士們就紛紛自動離隊回家,無法制止,沿途星散,不復成軍。就這樣,這支歷時四年,縱橫五省,攻克過五十多個縣的農民隊伍,終因缺乏堅強的領導,無法克服農民的落後思想,而迅速解體。最後,追隨白朗的只剩下百數十人。8月中旬,他們通過敵人的重重封鎖,到達寶豐、臨汝交界的虎狼爬嶺時,遭到數千敵人的包圍。白朗當時已身染重病,但仍然和敵軍血戰兩晝夜,最後由於彈盡糧絕,在黑夜突圍中壯烈戰死。 [3] 

白朗歷史評價

白朗起義戰爭,是在辛亥革命之際,由樸素的“打富濟貧”發展到反對袁世凱反動統治的一次農民革命戰爭。起義之初,起義軍每佔一座城鎮,便“令殷富輸納財物”救濟窮人,釋放被囚禁的勞苦羣眾。後受革命黨人的影響,白朗等逐步加深了對袁世凱反動本質的認識。
從1913年開始,公開打出討袁的旗號,到處張貼反袁的佈告,揭露袁世凱“雖託名共和,實厲行專制”,指斥“袁賊世凱,狼子野心,以意思為法律,仍欲帝制自為”,“摧殘吾民,蓋較滿洲尤甚”。白朗等還抨擊袁世凱對於沙俄入侵外蒙、英國入侵西藏所採取的妥協投降政策,並對外國傳教士等採取了懲罰措施,表現出明顯的反帝傾向。最後,直接提出了“逐走袁世凱,設立完美之政府”的政治主張。由於起義軍的行動既反映了廣大貧苦農民的要求,又順應了資產階級民主革命的潮流,因而得到比較廣泛的支持和擁護。 [4] 
參考資料
  • 1.    平頂山歷史和文化界為白朗起義正名  .科學網
  • 2.    《民國史紀事本末 • 一 北洋政府時期 上》,遼寧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寶豐縣志》,方誌出版社1996年版,第769-771頁。
  • 3.    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民國人物傳》第2卷:中華書局,1978年:第153—158頁
  • 4.    白至德.《白壽彝史學二十講——近代前編 1840-1919》:中國友誼出版公司,2013年:第255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