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疑性戀

鎖定
疑性戀(Questioning)指的是一個人對自己的性傾向和/或性別認同抱有疑問、感到不確定 [1] 
疑性戀者在人羣中所佔比例是多少,尚沒有定論。根據現有的國內研究,在一項針對廣東省2291名大學生的2年隨訪調查顯示,2014年時,男性被試大學生中疑性戀者比例為2.2%,女性為2.1% [2] 
疑性戀羣體面臨多種困境。他們的心理健康受到威脅,校園環境對疑性戀羣體並不友善,也更容易遭受性暴力。而且,疑性戀羣體有獨特的需求,然而,國內外針對該羣體的研究十分有限。疑性戀羣體需要更多有針對性的理解和支持。
在針對疑性戀及其他性少數羣體的權益保障方面,我國做出了國際承諾,並通過多項法律和政策保障性少數羣體的選舉權、勞動就業、教育等多個領域的權益,但也仍存在進步空間。
在進行全面性教育時,針對不同年齡段,全面性教育包含了不同的與疑性戀相關的內容。在幼兒園全面性教育階段,根據聯合國《國際性教育技術指導綱要》(修訂版)給出的學習目標,幼兒階段關於疑性戀的性教育主要集中在接納差異、尊重他人和消除歧視上。到了小學階段,全面性教育進一步認識、講解有關性別和性傾向的內容。而初中階段的全面性教育在小學的基礎上,進一步強調了社會性別和性傾向平等對於個人發展和社會和諧的重要性。
中文名
疑性戀
外文名
Questioning

疑性戀定義

根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定義,疑性戀指的是一個人對自己的性傾向和/或性別認同抱有疑問、感到不確定 [1]  。其英文原文“Questioning”的首字母“Q”,有時連同男同性戀(Gay)、女同性戀(Les)、雙性戀(Bisexual)、跨性別(Transgender)的英文首字母一起,組成“性少數羣體”的英文簡稱“LGBTQ”。不過,“LGBTQ”的末尾“Q”既可以指代“疑性戀”,也可以指代“酷兒”(Queer) [3] 
在不同研究和情境中,疑性戀有不同的涵義。例如,在部分研究和項目中,疑性戀指的是一個人有性少數相關的傾向和認同,但尚未確定自己性傾向和性別認同。另有學者認為,一些疑性戀者將這個身份作為一種應對恐同氛圍的手段。當他們衡量了成本與收益,意識到向家人、學校、社羣出櫃太冒險時,稱自己是“疑性戀”、尚在探索中,可以留有讓家人接受的餘地。也有青少年項目的領導者們認為,疑性戀者是意識到自己的性傾向存在多種可能性,而主動選擇不給自己太快貼上標籤 [4]  。因此,在不同的語境、文本下,“疑性戀”的定義可能不同;而當人們稱自己為“疑性戀者”時,他們對“疑性戀”認同的理解也可能各不相同。

疑性戀疑性戀與身份認同的關係

性少數羣體支持項目的項目領導者在描述疑性戀的定義時,傾向於將疑性戀與“發展和身份認同(development and identity)”聯繫在一起,例如將疑性戀者定義為尚不確定自己的性傾向的人 [4]  。由於目前不存在一個專門解釋疑性戀身份認同發展的模型,而薇薇恩·卡斯(Vivienne Cass)的同性戀認同發展模型(Homosexual Identity Formation Model)是應用最廣泛的有關性傾向身份認同形成的模型 [5]  。因此,本部分將通過介紹卡斯的同性戀認同發展模型,以幫助理解疑性戀與身份認同發展的關係,並通過對該理論的質疑,闡述在疑性戀與認同發展方面所存在的誤區及其解釋。

疑性戀同性戀認同發展模型

卡斯的同性戀認同發展模型認為,人們對性傾向和性別認同的身份認同(identity)並不是與生俱來的,而是通過個體與環境的交互,不斷髮展和獲得的。該模型將性傾向的發展分為六個階段,人們沿着該路徑線性地發展,直到“他們對自己的認同”與“他人對他們的認同”取得一致。這六個階段包括 [4]  [5] 
(1)認同困惑(IdentityConfusion)——從體驗和感受上意識到自己並不是異性戀,意識到需要改變原有身份認同;
(2)認同比較(Identity Comparison)——積極地將自己和其他同性戀者作比較,尋求他人的反饋;
(3)認同寬容(Identity Tolerance)——向他人有限地暴露自己,試探性地給自己貼上同性戀者的標籤;
(4)認同接納(Identity Acceptance)——更多地向他人暴露自己,認同自己為同性戀者;
(5)認同驕傲(Identity Pride)——意識到社會對同性戀身份的譴責(condemnation),但接納自己作為同性戀者的身份,在憤怒與對新身份的驕傲中積極投身對同性戀羣體的支持行動;
(6)認同整合(Identity Synthesis)——整合社會身份與個人身份,將同性戀身份認同納入自我的一部分,認為同性戀者是自我的多個側面之一。
在卡斯的模型中,身份認同一旦形成,就不會再改變。身份認同的發展是發現自己真正身份的過程,在開始第一階段後,如果最終沒有達到第六個階段,將被視為認同早閉(Identity Foreclosure) [5] 

疑性戀對該理論的質疑

質疑1:疑性戀≠不成熟的身份認同
卡斯的模型被認為在一定程度上能有助於加深對疑性戀羣體的認識,但存在缺陷 [4] 
首先,按照模型,疑性戀者被認為僅僅處於認同困惑階段和認同比較階段,他們置身於其他性少數羣體中,是為了觀察他人,通過比較來確定自己是不是同性戀者。但是,疑性戀者也可能是勇於挑戰和質疑異性戀霸權主義,主動參與其中。
其次,依照模型,疑性戀者的身份認同是低階層的、暫時的,他們需要離開這些階段,才能到達成熟的身份認同,不然即是認同早閉。換句話説,疑性戀身份被認為是在信息受限和困惑的狀態下,被動的、不得已的、不成熟的選擇。但是,仍然存在另一種可能,即人們會因為認為自己的性傾向有多種潛在的可能性,或是感到現有標籤不合適自己,而主動地選擇了疑性戀者的身份標籤,拒絕過快給自己下定論。
再者,該模型僅僅將性少數身份認同作了“男同性戀”與“女同性戀”的二元分類。但實際上,這二分標籤遠遠無法囊括所有的性少數羣體。其他性少數羣體(包括疑性戀羣體)也應被考慮納入到模型中,以幫助形成多元性少數認同發展模型。
總的來説,有關疑性戀與認同發展模型的質疑,圍繞在破除“疑性戀者的存在是無法接觸到足夠的身份認同信息”與“疑性戀是在身份認同發展過程中適應不良的表現”這兩個標籤上 [4] 
質疑2:不同性別在形成認同上存在差異
該模型認為人的發展是線性的,不能後退。通過對女性羣體的研究,發現女性與男性並不相同,女性可能在一些階段發生暫停,而後又回到對自身的身份認同產生疑問的階段 [6]  。換句話説,女同性戀者、女雙性戀者在確認自己的身份認同之前,可能多次成為疑性戀者。而不是像模型説的那樣,人們只經歷一次疑性戀階段。

疑性戀疑性戀者的現狀

疑性戀者在人羣中所佔比例是多少,尚沒有定論。根據現有的國內研究,在高中生羣體中,一項2018年針對湖南省4015名高中生的調查顯示,有15.4%的高中生對自己的性傾向並不確定 [7]  。而一項針對廣東省2291名大學生的2年隨訪調查顯示,2014年時,男性被試大學生中疑性戀者比例為2.2%,女性為2.1%;2年後(2016年),同一批男性被試中疑性戀比例為2.0%,而對自己性傾向不確定的女性被試提高到4.8% [2]  ,顯示出隨着人們對自己性傾向認定的變化,疑性戀比例也會發生變化。
在國外近五年內的研究中,通過谷歌學術檢索,發現大樣本量研究兩則:其一是美國密歇根大學於2016~2017年發起的涉及54所大學共43,632名大學生的研究項目:“健康心智研究(Healthy Mind Study)”。結果表明,在美國大學生羣體中,疑性戀者佔2% [8]  。其二是美國疾病控制與預防中心於2017年做的“青少年風險行為監督(Youth Risk BehaviorSurveillance)”研究,調查了美國全國範圍內12,012名9年級至12年級的學生的性傾向,結果顯示在美國高中生羣體中,疑性戀者佔4.2% [9] 

疑性戀疑性戀羣體面對的困境

疑性戀心理健康受到威脅

國內外研究均發現比起異性戀羣體,疑性戀羣體面臨着更高的自殺風險。我國一項2014年至2016年針對廣州某大學的兩年隨訪研究發現:疑性戀學生的自殺風險,比異性戀學生更高。根據受訪學生填寫《自殺行為問卷》(Suicidal Behaviors Questionnaire-Revised,SBQ-R)後的得分顯示,在受訪學生羣體中,異性戀學生得分均值為3. 6±1. 1分,而性傾向不確定學生的得分均值為4. 4±2. 0。而得分越高,自殺風險便越高,這意味着疑性戀學生的自殺風險高於異性戀學生 [2] 
此外,國外多項研究也顯示,比起異性戀羣體,疑性戀羣體中有抑鬱-自殺情緒(depression-suicidal feeling)的比例更高,有無望感和悲傷感的比例更高,創傷性痛苦(traumatic distress)水平更高 [9-10] 

疑性戀不友善的校園環境

國內外的研究均發現疑性戀羣體正面臨不友善的校園環境。2018年一項針對湖南省高中生的研究表明,比起異性戀學生,疑性戀學生遭受校園欺凌的比例更高 [7]  。調查顯示,異性戀學生遭受校園欺凌的比例是12.1%,而雙性戀、同性戀和疑性戀學生遭受校園欺凌的比例分別是16.2%、25.9%和14.9%,均高於異性戀學生。
另一項2008年的研究,針對13,921名美國中西部高中學生展開了調查。調查顯示,相比確定自己性傾向的異性戀青少年和性少數青少年,疑性戀青少年羣體面臨更多的恐同戲弄(homophobic teasing)。在調查問卷中,學生被問道:“在過去的12個月裏,你有沒有因為自己是男同性戀、女同性戀或雙性戀而遭到過戲弄、威脅或騷擾?”,並讓參照“0分(從未)”、“1分(很少)”、“2分(有時)”、“3分(經常)”、“4分(很經常)”的標準,按照自身遭遇的恐同戲弄的頻率進行打分。結果顯示,異性戀青少年羣體的平均得分是0.2,而疑性戀羣體是0.84,同性戀與雙性戀羣體的打分是0.57,説明疑性戀學生比起異性戀學生,遭遇恐同戲弄的頻率更高。而且,在遭受了恐同戲弄後,比起同性戀和雙性戀青少年,疑性戀青少年的酒精和大麻使用量更大,也更傾向於將學校的氛圍看作是負面的。研究者認為,這可能是由於確定了自身性傾向的青少年,即使屬於性少數羣體,仍能更容易地獲得來自同類的支持,因此相對而言更少用毒品和酒精來安撫情緒 [11] 
研究同時發現,家長的支持性溝通以及積極的學校氛圍,會有利於疑性戀青少年的心理狀況 [11]  。而如果學校能提供容納性少數相關信息的全面性教育,告知學生性少數相關議題,加深學生對性少數羣體面臨的風險的理解,有助於學校創造一種支持性的氛圍,使性少數青少年感到更安全 [12] 

疑性戀更高的遭受性暴力的風險

美國疾病控制和預防中心(CDC)2017年底的調查研究表明,比起異性戀青少年,有更多的疑性戀青少年遭受過暴力脅迫下發生的非自願性行為、性暴力、約會中的性暴力和肢體暴力 [9]  。具體數據如下:
在遭受暴力脅迫下發生性行為方面,有5.4%的異性戀青少年有過相關經歷,而在疑性戀青少年羣體中,這個數字是13.1%;
在遭受性暴力方面,有7.9%的異性戀青少年有過相關經歷,而在疑性戀青少年羣體中,這個數字是16.7%;
在被問及過去12個月中是否在約會時遭受過性暴力時,有5.5%的異性戀青少年有過相關經歷,而在疑性戀青少年羣體中,這個數字是14.1%;
在被問及過去12個月中是否在約會時遭受過肢體暴力時,有6.4%的異性戀青少年有過相關經歷,而在疑性戀青少年羣體中,這個數字是14.1% [9] 

疑性戀缺乏針對疑性戀羣體的研究

針對性少數羣體的研究更多聚焦於同性戀、雙性戀和跨性別上,但針對疑性戀羣體的研究數量有限。例如,在中國知網,以“疑性戀”為關鍵詞、不限發表時間、在學術期刊庫中查詢相關中文文獻時,所得的文獻數量為0。考慮到研究者會在摘要中闡述受試羣體的性傾向分類,改為對摘要進行檢索。在分別輸入“性取向不確定”、“性傾向不確定”與“性向+不確定”,並剔除非學術期刊、重複結果與錯誤主題後,所得中文文獻分別為20篇、1篇和0篇,共計21篇。其中,專門研究疑性戀(性傾向不確定)羣體的文獻數為0;研究性傾向變化的文獻數為2,研究對象均為大學生羣體。
在谷歌學術網站上,以英文關鍵詞“疑性戀(Questioning)”搜索,並規定文獻除該關鍵詞外,需要包含“性少數(Sexual Minority)”或“性傾向(Sexual orientation)”或“性少數羣體(LGBT/LGBTQ)”,以排除來自其他學科、主題的文獻的干擾。搜索結果得到文獻數62,000篇涉及了疑性戀羣體的文獻。但在隨機抽樣其中100篇文獻後,發現專門針對疑性戀羣體的研究僅1篇。
儘管疑性戀羣體被和其他性少數羣體放在一起研究,但疑性戀羣體面臨的困境有獨特性,有些與其他確定自己性傾向和性別認同的羣體並不相同 [11]  。因此,為了更好地評估疑性戀羣體的現狀和需求,應當增加更多針對該羣體的研究。

疑性戀相關節日

疑性戀國際不再恐同日

每年的5月17日是“國際不再恐同日”(The International Day Against Homophobia and Transphobia)。該節日於2004年開始設立,旨在引起政策制定者、輿論領袖者、社會運動家、公眾和媒體對恐同、恐跨性別者問題的關注。選擇5月17日這一天是為了紀念世界衞生組織在1990年決定將同性戀不再列為精神疾病 [13] 
“國際不再恐同日”已得到若干國家與國際組織(如歐盟議會、聯合國等)的承認。大多數聯合國機構也會以具體的活動來紀念該節日。
  • LGBTI組織、政府、地區城市、企業和名人會在5月17日採取以下行動:
  • 提醒媒體注意針對性少數羣體的恐懼問題;
  • 組織活動;
  • 要求決策者給予關注並開展遊説活動;
  • 與志同道合的組織建立網絡並在國內外發展新的夥伴關係;
  • 動員現有支持者並向新的受眾發表講話 [13] 

疑性戀相關影片

本部分將列舉一些描述了人們對自身性傾向/性別認同的疑惑和探索的影片。

疑性戀《帶吸管的瑪格麗塔》

影片信息
導演: 邵娜莉·玻色(Shonali Bose)/尼勒什·馬尼亞爾(NileshManiyar)
編劇: 邵娜莉·玻色(Shonali Bose)/尼勒什·馬尼亞爾(NileshManiyar)
主演: 雷瓦希(Revathy)/卡琪·柯切林(KalkiKoechlin)
類型: 劇情/同性
製片國家/地區: 印度
語言: 印地語/英語
上映日期: 2015年4月17日(印度)
片長: 100分鐘 [14] 
正式海報 正式海報
劇情簡介
萊拉是一個患有小兒麻痹症的女孩,她學習優異、熱愛作詞,而愛情和身份認同是她有待探索的領域。一開始,萊拉為大學裏的一個獨立樂隊創作音樂,並對主唱產生了感情,但遭到了對方的拒絕。接下來,萊拉非常高興地獲得了在紐約大學學習一個學期的機會。儘管她父親並不完全支持,但萊拉還是與母親一起前往曼哈頓學習。在那,萊拉遇見了失明卻富有自信的女同性戀者哈努姆。
在和哈努姆的交往中,萊拉逐漸意識到自己可能是一名女同性戀者。但同時,她也發現自己仍然不排斥與男性的性關係。在和男同學發生性行為後,她明白了自己其實是雙性戀。萊拉誠實地向哈努姆講述了和男同學的一夜情,坦誠一直在困惑自己到底是不是女同性戀者;她也向母親告知了自己的雙性戀傾向,與母親最終達成了和解 [14] 
教育意義
影片講述了殘障少女萊拉尋求愛並在過程中探索自我的一段經歷。在和不同人交往的過程中,萊拉對自身的性傾向產生過疑惑與認識的改變。最終,她選擇和愛的人們直言相告自己的性傾向和經歷,並善待自己,在影片結尾與自己有一個約會。
在豆瓣網站上的十一篇影評中,大多提到了“認識自我”、“自信”、“做真實的自己”等和自我接納相關的信息。有的網友感到被電影鼓舞,想要接受自己、活出更精彩的人生;有的網友從中看到了殘障人士的主體性,認識到殘障人士有權利去追求他們想要得到的一切。
總之,該影片如同一個小小的展示窗口,截取萊拉生命中的一個片段,向人們揭示了殘障者日常生活中的部分境況,以及在自我探索過程中人們會遭遇的困境和擁有的力量。

疑性戀《假小子》

影片信息
導演: 瑟琳·席安瑪(CélineSciamma)
編劇: 瑟琳·席安瑪(CélineSciamma)
主演: 佐伊·赫蘭(ZoéHéran)/瑪龍·萊瓦納(Malonn Lévana)/讓娜·蒂森(Jeanne Disson)
類型: 劇情
製片國家/地區: 法國
語言: 法語
上映日期: 2011-02-11(柏林電影節) / 2011-04-20(法國)
片長: 84分鐘(德國) / 82分鐘(法國) [15] 
正式海報 美國 正式海報 美國
劇情簡介
男孩子氣的女孩勞拉(佐伊·赫蘭 Zoé Héran飾)時常被誤認為是男生,而且她自己也不認同自己的女孩性別。一天,她跟隨家人搬到了新的社區生活。在這裏,勞拉乾脆徹底把自己打扮成男孩“米克爾”,剪短髮、穿男孩子的衣服,更像男孩子一樣赤膊踢球、游泳。這很自然的吸引了女孩兒莉莎(讓娜·蒂森 Jeanne Disson飾)的注意力,兩個年齡相仿的孩子相互傾慕,逐漸成為“兩小無猜”的小情侶。
勞拉這場瞞天過海的謊言,會隨着暑假結束的到來而被拆穿麼 [15] 
教育意義
影片《假小子》講述了非常規性別孩子勞拉嘗試探索自身和進行不一樣的性別表演的故事。根據對導演瑟琳·席安瑪的採訪,導演想要展現的是勞拉的一段成長經歷,即勞拉在青少年時期探索自身認同的故事。在導演的想法中,青春期時一切仍是開放的,人們可以隨意撥弄自身的性別認同(play with the identity),但過了這個時期,可能人們就不得不做出選擇 [16] 
導演並沒有將勞拉定義為跨性別,她認為勞拉並沒有蓄意想要扮演一名男生,只是在某一刻,勞拉臨時起意想要扮演男孩 [16]  。不過,從豆瓣網站上的影評來看,觀影者更傾向於將其理解為講述跨性別的電影,並就性別認同的發展展開了討論。例如,在網友“楊謐”的影評中,提到在觀影過程裏反覆揣測勞拉為何會變成跨性別,是家庭不幸抑或是父母工作的問題;對此,網友“小孑孓”與“Daisy”指出:試圖將一個人的性別認同歸咎為社會家庭問題,就是將非常規性別認同看作一種病。這個説法得到了很多網友的支持。在其他影評中,觀影者們也就性別認同、同性之愛、如何為非順性別者提供支持等等話題展開了討論。因此,可以説本影片給觀影者提供了機會,去認識和思考性別認同相關的議題。

疑性戀我國性少數平等相關法律政策

我國的法律與政策中,有多個條款提到不同性別因享有同等權利、禁止基於性別的歧視,但並未直接提及“性傾向”、“性別認同”、“性別表達”等文字。學術界基於法理推論,禁止性別歧視適用於性少數羣體,因為“性別”理論上應當涵蓋性傾向、性別認同、性別表達的少數羣體 [17] 
根據聯合國的定義,疑性戀者指的是對自己的性傾向、性別認同尚不確定的人。因此,性別平等相關的法律,也適用於保障疑性戀者的權利。
我國在勞動就業、教育等多個領域推動與保障性別平等,並做出相應的國際承諾。不過,在性少數平等方面,我國的法律和政策也仍然存在進步的空間。

疑性戀國際承諾

在2018年6月18日聯合國人權理事會第38屆常會上,中國常駐聯合國日內瓦辦事處和瑞士其他國際組織代表團國際組的負責人蔣端公使表示:“中方反對一切形式的歧視和暴力,包括基於性取向的歧視、暴力和不容允現象 [18]  。”
我國代表團在日後再次重申了這一發言內容。在2020年聯合國人權理事會第44屆會議上,在與防止基於性取向和性別認同的暴力和歧視問題獨立專家互動對話時,我國代表團發言道:“中方反對一切形式的歧視和暴力,包括基於性取向和性別認同的歧視、暴力和不容忍現象 [19]  。”

疑性戀憲法

《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2018修正)在序言部分,確立了憲法是我國根本法的地位,指出憲法規定了國家的根本制度和根本任務,並要求“全國各族人民、一切國家機關和武裝力量、各政黨和各社會團體、各企業事業組織,都必須以憲法為根本的活動準則 [20]  。”因此,憲法關於公民(包括性少數公民)享有平等權益的規定也應當在各地方、各領域貫徹。在憲法中與性少數相關的內容有:
第三十三條 凡具有中華人民共和國國籍的人都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
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
國家尊重和保障人權。
任何公民享有憲法和法律規定的權利,同時必須履行憲法和法律規定的義務。
第三十四條 中華人民共和國年滿十八週歲的公民,不分民族、種族、性別、職業、家庭出身、宗教信仰、教育程度、財產狀況、居住期限,都有選舉權和被選舉權;但是依照法律被剝奪政治權利的人除外。

疑性戀勞動與就業

《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法》(2018修正)
第三條 勞動者享有平等就業和選擇職業的權利、取得勞動報酬的權利、休息休假的權利、獲得勞動安全衞生保護的權利、接受職業技能培訓的權利、享受社會保險和福利的權利、提請勞動爭議處理的權利以及法律規定的其他勞動權利。
第十二條 勞動者就業,不因民族、種族、性別、宗教信仰不同而受歧視。
第四十六條 工資分配應當遵循按勞分配原則,實行同工同酬。
工資水平在經濟發展的基礎上逐步提高。國家對工資總量實行宏觀調控 [21] 
《中華人民共和國就業促進法》(2015修正)
第三條 勞動者依法享有平等就業和自主擇業的權利。
勞動者就業,不因民族、種族、性別、宗教信仰等不同而受歧視。
第二十六條 用人單位招用人員、職業中介機構從事職業中介活動,應當向勞動者提供平等的就業機會和公平的就業條件,不得實施就業歧視。
第六十二條 違反本法規定,實施就業歧視的,勞動者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 [22] 

疑性戀教育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法》(2015修正)
第九條 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有受教育的權利和義務。
公民不分民族、種族、性別、職業、財產狀況、宗教信仰等,依法享有平等的受教育機會。
第三十七條 受教育者在入學、升學、就業等方面依法享有平等權利。
學校和有關行政部門應當按照國家有關規定,保障女子在入學、升學、就業、授予學位、派出留學等方面享有同男子平等的權利 [23] 
《中華人民共和國義務教育法》(2018修正)
第四條 凡具有中華人民共和國國籍的適齡兒童、少年,不分性別、民族、種族、家庭財產狀況、宗教信仰等,依法享有平等接受義務教育的權利,並履行接受義務教育的義務 [24] 

疑性戀未成年人權益保護

《中華人民共和國未成年人保護法》(2012修正)
第三條 未成年人享有生存權、發展權、受保護權、參與權等權利,國家根據未成年人身心發展特點給予特殊、優先保護,保障未成年人的合法權益不受侵犯。
未成年人享有受教育權,國家、社會、學校和家庭尊重和保障未成年人的受教育權。
未成年人不分性別、民族、種族、家庭財產狀況、宗教信仰等,依法平等地享有權利。
第十條 父母或者其他監護人應當創造良好、和睦的家庭環境,依法履行對未成年人的監護職責和撫養義務。
禁止對未成年人實施家庭暴力,禁止虐待、遺棄未成年人,禁止溺嬰和其他殘害嬰兒的行為,不得歧視女性未成年人或者有殘疾的未成年人 [25] 

疑性戀獻血

在舊版《獻血者健康檢查要求》(GB 18467-2001)中,有條款4.5.3規定“易感染人免疫缺陷病毒的高危人羣,如吸毒病史者、同性戀者、多個性伴侶者”,不能獻血 [26]  ;而在2012年7月1日開始實施的《獻血者健康檢查要求》(GB 18467-2011)中,修改了這一規定,將“同性戀者”變更為“男男性行為”,即不以身份認同來禁止性少數羣體的獻血行為,而是以高危行為作為能否獻血的標準。具體條款如下:
5.2.2 安全獻血者的重要性
不安全的血液會危害患者的生命與健康。具有高危行為的獻血者不應獻血,如靜脈藥癮史、男男性行為或具有經血傳播疾病(艾滋病、丙型肝炎、乙型肝炎、梅毒等)風險的 [27] 

疑性戀不足之處

在性少數平等方面,我國的法律和政策也仍然存在進步的空間。例如,截止2020年,法律政策仍未納入性少數羣體的婚姻權。儘管在《民法典》未出台前,社會各界人士紛紛呼籲將同性婚姻納入民法典,但未能成功。
此外,在面向公眾的信息傳播方面,性少數羣體正變得越來越不可見。作為我國網絡視聽領域國家級行業組織(一級協會) [28]  ,中國網絡視聽節目服務協會在2017年6月30日通過了《網絡視聽節目內容審核通則》,其中要求協會會員如果發現網絡視聽節目中含有“表現和展示非正常的性關係、性行為,如亂倫、同性戀、性變態、性侵犯、性虐待及性暴力等”內容的,“應予以剪截、刪除後播出;問題嚴重的,整個節目不得播出 [29]  ”。而該服務協會會員包括了中央電台、中央電視台、人民網、新華網、騰訊網、愛奇藝等重量級信息平台 [30]  ,意味着性少數羣體在網絡視聽平台的可見度下降。

疑性戀我國各部委相關教育類文件

教育部門沒有直接針對大中小學的疑性戀者的相關教育規定,其與疑性戀羣體有關的內容,主要是從疾病預防、心理健康、性與生殖健康、公共衞生事故預防等方面予以體現。例如反對校園暴力和校園欺凌、重視心理調節能力、預防性傳播感染等。

疑性戀《中小學公共安全教育指導綱要》

小學4~6年級
模塊二:預防和應對公共衞生事故
  • 初步瞭解青春期發育基礎知識,形成明確的性別意識和自我保護意識 [31] 
初中年級
模塊六:預防和應對影響學生安全的其他事件
  • 瞭解校園暴力造成的危害,學習應對的方法;
  • 學會克服青春期的煩惱,逐步學會調節和控制自己的情緒,抑制自己的衝動行為;
  • 學會在與人交往中有效保護自己的方法,構築起堅固的自我心理防線 [31] 
高中年級
模塊五:預防和應對影響學生安全的其他事件
  • 自覺抵制校園暴力,維護自己和同學的生命安全;
  • 樹立正確的安全道德觀念,在關注自身安全的同時,去關注他人的安全,並提供力所能及的援助 [31] 

疑性戀《中小學健康教育指導綱要》(2008)

初中階段
心理健康
  • 建立自我認同,客觀認識和對待自己。
生長髮育與青春期保健
  • 青春期心理發育的特點和變化規律,正確對待青春期心理變化。
安全應急與避險
  • 識別容易發生性侵害的危險因素,保護自己不受性侵害 [32] 
高中階段
心理健康
  • 合理宣泄與傾訴的適宜途徑,客觀看待事物;
  • 緩解壓力的基本方法 [32] 

疑性戀《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指導綱要》

高中年級
  • 幫助學生確立正確的自我意識,樹立人生理想和信念,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
  • 正確認識自己的人際關係狀況,培養人際溝通能力,促進人際間的積極情感反應和體驗,正確對待和異性同伴的交往,知道友誼和愛情的界限;
  • 幫助學生進一步提高承受失敗和應對挫折的能力,形成良好的意志品質;
  • 在充分了解自己的興趣、能力、性格、特長和社會需要的基礎上,確立自己的職業志向,培養職業道德意識,進行升學就業的選擇和準備,培養擔當意識和社會責任感 [33] 

疑性戀《普通高等學校健康教育指導綱要》

心理健康
目標
  • 樹立自覺維護心理健康的意識,掌握正確應對學業、人際關係等方面的不良情緒和心理壓力必需的相關技能,提高心理適應能力 [34] 
核心內容
  • 心理健康的概念;
  • 心理健康與身體健康的關係;
  • 學生心理發展特點和相關社會因素;
  • 抑鬱症和焦慮症的表現,自我心理調適與技能,促進積極情緒與緩解不良情緒的基本方法;
  • 維護良好人際關係與有效交流的方法;
  • 心理諮詢與服務利用,常見心理問題或危機的辨識與求助;
  • 珍愛生命 [34] 
性與生殖健康
目標
  • 樹立自我保健意識,掌握維護性與生殖健康的知識和技能,提高維護性與生殖健康的能力 [34] 
核心內容
  • 性與生殖健康的基本知識;
  • 友誼、愛情、婚戀、家庭與倫理道德;
  • 優生優育與適宜有效的避孕方法;
  • 非意願懷孕和應對措施;
  • 常見生殖健康問題與自我保健方法;
  • 無保護性行為對生殖健康的影響;
  • 常見性傳播疾病和預防;艾滋病的傳播、流行與控制,易感染艾滋病的高危行為和預防措施,艾滋病諮詢檢測和服務,不歧視艾滋病感染者和病人;
  • 預防性侵害的方法和技能 [34] 

疑性戀全面性教育中疑性戀的相關教學內容

疑性戀學習目標

疑性戀是與性與性別多元有關的概念。接納每個人在性傾向、性別身份、性別表達等方面享有平等的選擇權,以及不因此而遭受污名、歧視和暴力,是全面性教育中的重要內容之一。兒童青少年對於疑性戀以及與此有關的性和性別多元的瞭解,將有利於他們理解與識別和社會性別有關的歧視、偏見,發展寬容和尊重的價值觀,學會接納自我和他人,進一步創造更友好的社會。在聯合國《國際性教育技術指導綱要》(修訂版)中,這些相關的學習目標主要出現在核心概念3“理解社會性別”下的第2個主題“社會性別平等、刻板印象與偏見”和第3個主題“基於社會性別的暴力”,以及核心概念1“關係”下的第3個主題“寬容、包容及尊重”。這些內容貫穿5~8歲、9~12歲、12~15、15~18歲以上4個年齡段,具體學習目標如下 [35] 
核心概念3:理解社會性別
主題2:社會性別平等、刻板印象與偏見
學習目標(5~8歲)
要點:每個人都同樣有價值,不論其屬於何種社會性別
學習者將能夠:
► 説出人們會如何因為自己的社會性別而受到不公平、不平等的對待(知識);
► 描述在家庭、學校和社區中如何使屬於不同社會性別的個體之間的關係更加公平和平等(知識);
► 認識到對不同社會性別的人表示不公平、不平等的對待是錯誤的,並且違揹人權(態度);
► 認識到無論社會性別如何,尊重他人的人權很重要(態度) [35] 
學習目標(9~12歲)
要點:在家庭、朋友、戀愛關係、社區和社會中存在着社會性別不平等和權力差異
學習者將能夠:
► 定義社會性別不平等(知識);
► 描述在家庭、朋友、社區和社會中,社會性別不平等與權力差異有着怎樣的聯繫(知識);
► 回憶人際關係中的社會性別不平等和權力差異帶來的消極後果(如基於社會性別的暴力)(知識);
► 培養每個人都有責任克服社會性別不平等的觀念(態度);
► 展示在家庭、學校和社區的人際關係中促進社會性別平等的方法(技能) [35] 
要點:社會性別刻板印象會導致偏見和不平等
學習者將能夠:
► 定義與社會性別有關的刻板印象和偏見(知識);
► 認識到社會性別刻板印象和社會性別期待會對人們的生活方式造成很大的積極和消極影響,(知識);
► 認同由社會性別產生的差異可能導致剝削或不平等對待,尤其是當人們的行為不符合預期的規範時(態度);
► 敢於質疑社會性別角色的公平與否,並展示如何挑戰不公正和有害的行徑(技能) [35] 
學習目標(12~15歲)
要點:社會性別刻板印象和偏見影響了男性、女性以及具有不同性傾向和社會性別身份的人被對待的方式,也影響了他們所能做出的選擇
學習者將能夠:
► 回憶社會規範如何影響社會對於男性、女性以及具有不同性傾向和社會性別身份者進行描述的方式(知識);
► 舉例説明社會性別偏見的各種形式(知識);
► 認同平等對待所有人的重要性(態度);
► 認識到對不符合社會性別規範者持有偏見會損害他們做出選擇的能力,包括關於健康的選擇(知識);
► 展示如何在對待他人時不持有社會性別偏見(技能);
► 反思自己的價值觀如何影響自身的觀念和社會性別偏見(技能) [35] 
要點:社會性別平等可以促進與性行為和人生規劃有關的平等決策
學習者將能夠:
► 描述性關係中的社會性別平等具有哪些特徵(知識);
► 列出社會性別角色如何影響與性行為、避孕措施使用和人生規劃有關的決定(知識);
► 分析更加公平的社會性別角色如何促進健康的性關係(知識);
► 堅信社會性別平等是健康性關係的一部分(態度);
► 建立基於社會性別平等的關係(技能) [35] 
學習目標(15~18歲以上)
要點:社會性別不平等、社會規範和權力差異會影響性行為,並可能增加性脅迫、性虐待和基於社會性別的暴力的風險
學習者將能夠:
► 説出社會性別不平等和權力差異如何影響性行為,以及性脅迫、性虐待和基於社會性別的暴力的風險(知識);
► 認同社會性別不平等和權力差異會影響性行為,並影響人們做出安全選擇和採取安全行為的能力,例如使用安全套、獲取性與生殖健康服務等(態度);
► 當自己或他人遭受性脅迫、性虐待,或社會性別暴力時,主動尋求支持或幫助他人尋求支持(技能) [35] 
主題3:基於社會性別的暴力
學習目標(5~8歲)
要點:瞭解基於社會性別的暴力和尋求幫助的途徑非常重要
學習者將能夠:
► 定義基於社會性別的暴力,並認識到它在許多場所都可能發生(如學校、家庭或公共場所)(知識);
► 瞭解社會性別觀念和社會性別刻板印象會影響我們對待他人的方式,包括歧視和暴力(知識);
► 認同所有形式的基於社會性別的暴力都是錯誤的(態度);
► 如果自己或認識的人正在經歷基於社會性別的暴力,包括在學校內或學校周邊發生的暴力,描述在這種情況下該如何找到一個值得信賴的成年人並向其訴説該遭遇(技能) [35] 
學習目標(9~12歲)
要點:所有形式的基於社會性別的暴力都是錯誤的,是對人權的侵犯
學習者將能夠:
► 舉例説明什麼是基於社會性別的暴力(例如:欺凌、性騷擾、情感暴力、家庭暴力、強姦、女性生殖器損毀/切割、童婚、早婚和強迫婚姻、恐同暴力),並説出社會性別暴力可能發生的場所,包括學校、家庭、公共場所或網絡(知識);
► 認同所有形式的性暴力都是對人權的侵犯(態度);
► 如自己或認識的人正在經歷基於社會性別的暴力,或心可能會遭遇基於社會性別的暴力,展示在這種情況下如何識別值得信賴的成年人並向其訴説相關經歷 (技能) [35] 
要點:社會性別刻板印象可能是暴力和歧視的根源
學習者將能夠:
► 解釋社會性別刻板印象如何導致欺凌、歧視、虐待和性暴力(知識);
► 解釋性虐待和基於社會性別的暴力是源於權力和支配慾望的犯罪,並非由於一個人沒有能力控制自己的性慾望(知識);
► 認識到社會性別不平等和社會性別角色刻板印象會導致性暴力(態度);
► 展示如何主張社會性別平等、反抗社會性別歧視或基於社會性別的暴力(技能) [35] 
學習目標(12~15歲)
要點:任何形式的基於社會性別的暴力都是對人權的侵犯,無論施暴者是成年人、青少年還是權威人士
學習者將能夠:
► 瞭解性虐待和社會性別暴力,包括來自性伴侶的暴力和強姦都是源於權力和支配的犯罪,並非由於性慾控制能力低下(知識);
► 為發現和減少社會性別暴力制定具體策略(知識);
► 認識到暴力行為的旁觀者和目擊者可以採取安全措施干預暴力行為,並且也可能受到暴力的影響(知識);
► 認識到社會性別暴力永遠是錯誤的,且施暴者可以是成年人、當權者或青少年(態度);
► 展示如何與預防社會性別暴力和提供社會性別暴力受害者支持的可信賴的成年人和服務機構取得聯繫(技能) [35] 
學習目標(15~18歲以上)
要點:親密伴侶之間的暴力是有害的,如遇到這種暴力可以尋求相應的幫助
學習者將能夠:
► 認識到親密伴侶之間的暴力可以有很多不同的形式(例如在心理層面、身體層面、性層面)(知識);
► 認識到親密伴侶之間的暴力是錯誤的,並且可以擺脱這種虐待關係(態度);
► 展示在自己經歷此類暴力時如何向一個值得信賴的成年人尋求支持(技能) [35] 
要點:每個人都有責任倡導社會性別平等,並公開反對侵犯人權的行為,包括性虐待、有害行徑和其他形式的基於社會性別的暴力
學習者將能夠:
► 分析在倡導促進社會性別平等和減少基於社會性別的暴力方面的一些成功案例(知識);
► 意識到在公共和私人空間,包括在網絡上公開反對侵犯人權和社會性別不平等的重要性(態度);
► 倡導社會性別平等,消除基於社會性別的暴力(技能) [35] 
核心概念1:關係
主題3:寬容、包容及尊重
學習目標(5~8歲)
要點:每一個人都是獨一無二的,都能夠為社會做出貢獻,並有被尊重的權利。
學習者將能夠:
► 描述以公正、公平、有尊嚴、尊重的態度對待他人所具有的含義(知識);
► 舉例説明儘管人與人之間存在差異,但每個人都可以為社會做出貢獻(知識);
► 列舉嘲笑他人所帶來的各種害處(知識);
► 認識到所有人都是獨一無二且有價值的,都享有尊嚴並應該受到尊重(態度);
► 展示向他人表達寬容、包容和尊重的不同方式(技能) [35] 
學習目標(9~12歲)
要點:污名和歧視是有害的。
學習者將能夠:
► 定義污名和歧視,並認識到它們的危害(知識);
► 描述自我污名及其導致的後果(例如沉默、自我否定和封閉)(知識);
► 想到有支持機制能夠幫助遭到污名和歧視的人(知識);
► 明白以寬容、包容和尊重的態度對待他人的重要性(態度);
► 為遭受污名和歧視的人們提供支持(技能) [35] 
要點:由於社會地位、經濟和健康狀況、民族、種族、出身、性傾向、社會性別身份或其他差異而對他人進行騷擾和欺凌是無禮且傷人的。
學習者將能夠:
► 解釋什麼是騷擾和欺凌(知識);
► 描述為什麼對他人進行騷擾和欺凌是無禮且傷人的(知識);
► 認識到每個人都有責任公開反對騷擾和欺凌(態度);
► 展示多種應對騷擾和欺凌的方法(技能) [35] 
學習目標(12~15歲)
要點:基於差異(例如艾滋病病毒感染、懷孕或健康狀況、經濟狀況、民族、種族、出身、性別、性傾向、社會性別認同或其他差異)的污名和歧視是缺乏尊重
的表現,會危害他人的福祉,並且是對其人權的侵犯。
學習者將能夠:
► 掌握污名、歧視、偏見、成見、不寬容和排斥的概念(知識);
► 分析污名和歧視對他人的性與生殖健康和權利所帶來的後果(知識);
► 認同每個人都有責任保護正遭受污名和歧視的人(態度);
► 深刻體會到包容、非歧視和多元的重要性(態度);
► 在遭受污名和歧視時尋求幫助(技能);
► 練習如何為包容、非歧視和尊重多元發聲(技能) [35] 
學習目標(15~18歲以上)
要點:挑戰污名和歧視,提倡包容、非歧視和多元,這一點非常重要。
學習者將能夠:
► 分析污名和歧視如何給個人、社區和社會帶來負面影響(知識);
► 總結目前反對污名和歧視的法律法規(知識);
► 認識到對那些被認為“不一樣”的人所遭受的歧視提出挑戰很重要(態度);
► 表達對受到排斥的人的支持(技能);
► 開展倡導活動,反對污名和歧視,提倡包容、非歧視以及對多元的尊重(技能) [35] 

疑性戀全面性教育中與疑性戀相關的常見疑問

常見疑問1:開展全面性教育會不會改變孩子的性傾向或性別認同?
答:多項研究顯示,開展全面性教育不會改變孩子的性傾向或性別認同。首先,性傾向與性別認同有生物學基礎,這部分生物學基礎不會因為性教育而改變;其次,研究發現,如果老師與教育者支持性少數羣體,他們的榜樣作用也不會讓原本是異性戀的青少年改變他們的性傾向和性別認同 [12] 
常見疑問2:如何開展性少數羣體相關內容的教學?
答:聯合國《國際性教育技術指導綱要》(修訂版)指出,要組織有效的全面性教育課程,在準備階段,需要年輕人和其他社區利益相關方的參與 [35]  。因此,性少數羣體相關的全面性教育,需要評估和聆聽性少數羣體在性與生殖健康方面的需求和興趣。
一項針對30名性少數青少年的焦點小組訪談顯示,性少數青少年希望減少“排他性”(exclusivity),增加“包容性”(inclusivity) [36] 
性教育中令性少數羣體不適的排他性表現包括 [36] 
  1. 沉默。一方面,有關性少數羣體的話題幾乎不被提起;另一方面,當有人提起性少數相關的話題時,會被忽視,或者被老師告知無法談論相關話題。
  2. 異性戀中心。聚焦於討論避孕話題;提到“婚後才能發生性行為”,而同性婚姻並不合法;只討論陰道插入式性行為。
  3. 病理化。只有在討論性病/艾滋病時,才會提到性少數羣體。
關於如何提升包容性,研究中的性少數青少年希望 [36] 
  1. 談論性少數相關議題。如性傾向、性別認同、污名化和歧視、性少數羣體相關的知名人物等。
  2. 如何接觸到相關資源。如提供當地資源、網絡資源等。
  3. 談談關係。如什麼是健康的關係、如何與伴侶溝通,無論伴侶的性別等。
  4. 性病預防。例如安全性行為等。
需要多途徑地開展囊括了性少數相關知識、態度和技能的全面性教育。研究發現,家長在溝通中能提供支持,並且學校能具有對性少數羣體友好的、支持性的氛圍,能讓性少數羣體面臨更少的心理困境。因此,除了在學校開展融合式教育,即讓異性戀學生和性少數學生一同接受教育外,也要注重對家長、學校教職員工、社羣中其他相關利益方開展全面性教育。
常見疑問3:如何營造性少數羣體感覺安全的教學氛圍?
答:
第一,營造安全的校園環境。學校需明確表示零容忍騷擾、仇恨、辱罵性少數羣體等負面行為、制定相關政策。學校員工發現負面行為和恐同言論時應立刻予以糾正。同時學校應建立投訴處理程序,並輔助進行心理疏導 [37] 
第二,建立安全和支持全體學生的課堂環境。建立禁止罵人的行為準則,並跟現行的反欺凌政策聯繫起來;對所有的辱罵事件要立即進行處理;不要對學生的性傾向和性別身份做任何假設;避免使用負面的詞語;在教學中介紹榜樣和楷模37
第三,教師應接受相關職前和在職培訓。培訓應包括:人權、包容和反歧視;提高對恐同和恐同欺凌問題及其所產生的影響的認識程度;關於社會性別、性和性多元的基本信息等 [37] 

疑性戀全面性教育中如何進行與疑性戀相關的教育

幼兒園性教育中與疑性戀相關的內容
與疑性戀相關的性教育內容主要包括社會性別和性傾向兩個話題。根據《國際性教育技術指導綱要》(修訂版)給出的學習目標,幼兒階段關於疑性戀的性教育主要集中在接納差異、尊重他人和消除歧視上。北京師範大學劉文利教授主編的《珍愛生命——幼兒性健康教育繪本》(全9冊)中,《奇妙的感覺》《多彩的幸福》《歡樂的六一》三冊中都涉及疑性戀相關的教育內容 [38] 
《奇妙的感覺》一冊主要教會幼兒識別不同的感覺,區分舒服的感覺和不舒服的感覺,讓幼兒認識到自己的身體有不同的感覺是正常的,我們要珍視不同的感覺 [39] 
《多彩的幸福》一冊講述了四個不同家庭的生活,讓幼兒理解不同性別、年齡、職業的人都能擁有幸福的人生且都能為社會做出貢獻,從而引導幼兒認識差異、尊重人與人的不同 [40] 
《歡樂的六一》一冊主要幫助幼兒意識到不同性別都有追求自己喜歡的事物的權利,比如女孩也可以喜歡飛機,男孩也可以穿粉色的衣服等。旨在培養幼兒打破性別刻板印象、接納自己感受的意識 [41] 
小學性教育中與疑性戀相關的內容
小學的性教育不再單純侷限於廣義上的尊重差異,而是進一步認識講解有關性別和性傾向的內容。北京師範大學劉文利教授主編的讀本首次談及社會性別的概念是在三年級,首次明確談及性傾向的概念是在五年級。
三年級上冊“性別與權利”單元“社會性別”主題中介紹了生理性別與社會性別的區別,指出“傳統的社會性別已落後,現代的社會性別很多元”,並提倡尊重社會性別的多樣性和不同性別的權利。讀本中強調不同社會性別的人可以有同樣優秀的品質,可以從事各種職業,也都可以參與社會發展。
除了明確講解社會性別的單元之外,還在其它多個單元從不同角度強調了社會性別平等的重要性。比如在二年級下冊中提及“人類因不同而多彩”,在四年級上冊中從權利的視角闡釋“不同性別的人享有平等的權利”,在六年級上冊中講解“價值觀影響人們對社會性別的態度”等。掌握這些知識之後,兒童能夠認識到對生理性別和社會性別的看法受到許多不同信息來源的影響,能夠反思自己生理性別和社會性別之間的感受,並學會理解、尊重他人包括疑性戀在內的社會性別身份。
首次專門介紹性傾向的概念是在五年級。在五年級上冊讀本“家庭與朋友”單元“消除歧視”主題中,性傾向歧視和性別、地域、年齡、健康狀況歧視一起被列為生活中常見的歧視現象。讀本舉了兩對同性伴侶共同生活的例子,以此幫助兒童瞭解“不同性傾向的人有相同的人權”,“有不同性傾向是很正常的”這兩個觀點。此外,該主題下還闡述了歧視的危害和應對歧視的方法。通過以上內容的學習,兒童能認識
到自己和他人的社會性別、性傾向歧視可能對他人造成傷害,從而批判性地評估自己的偏見程度並調整自己的行為。在自己遇到歧視事件時,也能更從容地應對。
初中性教育中與疑性戀相關的內容
初中階段的性教育在小學的基礎上進一步強調社會性別和性傾向平等對於個人發展和社會和諧的重要性。在瞭解社會性別、性傾向具體含義的基礎上,初中生將認識到對社會性別和性傾向的刻板印象和偏見影響了具有不同社會性別身份和性傾向的人被對待的方式,也影響了他們所能做出的選擇。同時,初中學生也會學習社會性別和性傾向平等可以促進與性行為和人生規劃有關的平等決策。在掌握這些知識、態度和技能之後,初中生將有能力欣賞自己包括疑性戀在內的社會性別、性傾向身份,尊重他人的社會性別、性傾向身份,並反思自己的價值觀如何影響自身觀念和偏見 [42] 

疑性戀重要事件

第一屆“國際不再恐同日”香港區遊行於2005年5月16日舉辦
國際不再恐同日(International Day AgainstHomophobia, IDAHO)為每年的5月17日,希望喚起人們對性少數權益的關注,反對加諸於多元性傾向和性別認同的不公正的對待與暴力,而質疑自身性傾向與性別認同的疑性戀羣體的權益,也在該節日的支持範圍內。
2005年,國際LGBTI聯合會(The International Lesbian andGay Association, ILGA)發動首屆“國際不再恐同日”全球運動,同年5月16日,第一屆國際不再恐同日香港區遊行順利舉辦,有350名同志參與遊行。
發起香港區遊行活動的原因,不單單是對世界衞生組織疾病分類在1990年5月17日將同性戀從精神疾病分類中去除的紀念,也是為了迴應當時香港社會在宗教組織影響下形成的恐同氛圍。2004年底,香港政府曾提出的對性傾向歧視立法進行研究的決定;為了表達反對,2005年,福音派教會領導的維護家庭聯盟在《明報》刊登四頁廣告,徵集近萬香港市民簽名,反對通過立法。為了反對當時激烈的恐同氛圍,展現對同志羣體的支持,香港女同盟會聯合其他同志友好團體,如人權、婦女運動領域的社會關懷組織,將“國際不再恐同日”活動引入香港。
2005年5月16日,第一屆“國際不再恐同日”香港區遊行順利舉辦。遊行路線由銅鑼灣東角道至維多利亞噴水池,同一路線往返多次。首屆遊行口號為“化恐懼,為關愛”,意圖喚起市民對不同性向人羣的關愛,共創多元友好社會。最終參與人數為350人,比組織方預期人數多三倍,是香港同志史上規模較大的遊行活動。後來,這個活動成為傳統,成為每年舉行的活動,活動形式改為集會 [43-44] 
在宗教意識形態與傳統家庭價值觀的雙重阻攔下,“國際不再恐同日”遊行能順利舉辦、延續,並在過程中獲得來自不同領域、不同羣體的支持。説明即使面臨着不友善的大環境,性少數羣體並非孤立無援,仍可以嘗試發出自己的聲音,讓社會各界看見自己。舉起火把,而友善的人們會循着光明聚攏起來。
參考資料
  • 1.    Out in the open: Education sector responses to violencebased on sexual orientation and gender identity/expression  .UNESCO[引用日期2020-08-17]
  • 2.    滕姍, 趙久波, 張小遠,等.大學生性取向變化及其與自殺風險關係的2年隨訪研究:中國心理衞生雜誌,2018:59-63
  • 3.    What does the Q in LGBTQ stand for  .USA Today.2015-06-01[引用日期2020-08-17]
  • 4.    Gary Hollander.Questioning youths: Challenges to working with youths forming identities:School Psychology Review,2000:173-179
  • 5.    劉俊, 張進輔.同性戀認同發展的理論模型述評Review on Models of Homosexual Identity Development:心理科學進展,2009:403-413
  • 6.    SAGE.The SAGE encyclopedia of LGBTQ studies:SAGE publications,2016:552
  • 7.    彭暢,黃雲香,劉小羣,楊孟思,文利輝,邱小豔.高中生性取向與校園欺負行為關係:中國公共衞生,2019
  • 8.    Borgogna N C, McDermott R C, Aita S L, et al..Anxiety and depression across gender and sexual minorities:Implications for transgender, gender nonconforming, pansexual, demisexual,asexual, queer, and questioning individuals:Psychology of sexualorientation and gender diversity,2019:54
  • 9.    Youth Risk Behavior Surveillance — United States, 2017  .Centers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2018-06-15[引用日期2020-08-17]
  • 10.    Shearer A, Herres J, Kodish T, et al..Differences in mental healthsymptoms across lesbian, gay, bisexual, and questioning youth in primary caresettings:Journal of Adolescent Health,2016:38-43
  • 11.    Espelage D L, Aragon S R, Birkett M, et al..Homophobic teasing,psychological outcomes, and sexual orientation among high school students: Whatinfluence do parents and schools have?:School psychology review,2008:202-216
  • 12.    Gegenfurtner A, Gebhardt M..Sexuality education including lesbian,gay, bisexual, and transgender (LGBT) issues in schools:Educational Research Review,2017:215-222
  • 13.    International Day Against Homophobia and Transphobia  .UNESCO.2013-05-17[引用日期2020-08-17]
  • 14.    帶吸管的瑪格麗塔  .豆瓣[引用日期2020-08-17]
  • 15.    假小子  .豆瓣[引用日期2020-08-17]
  • 16.    What's Real and What's Not: Interview with DirectorCéline Sciamma  .Pop Matters.2011-11-15[引用日期2020-08-17]
  • 17.    聯合國開發計劃署, 中華女子學院.跨性別者性別認同的法律承認:對中國與跨性別相關法律和政策的評估報告.北京:聯合國開發計劃署,2018
  • 18.    中國在聯合國就多元性別再表態  .中國發展簡報.2018-06-29[引用日期2020-08-17]
  • 19.    中國代表團在人權理事會第44屆會議與防止基於性取向和性別認同的暴力和歧視問題獨立專家互動對話時的發言  .中華人民共和國常駐聯合國日內瓦辦事處和瑞士其他國際組織代表團.2020-07-08[引用日期2020-08-17]
  • 20.    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2018修正).北京:中國法制出版社,2018
  • 21.    中華人民共和國義務勞動法  .中國人大網.2019-01-07[引用日期2020-08-17]
  • 22.    中華人民共和國就業促進法  .中國人大網.2015-07-03[引用日期2020-08-17]
  • 23.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法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引用日期2020-08-17]
  • 24.    中華人民共和國義務教育法  .中國人大網.2019-01-07[引用日期2020-08-17]
  • 25.    中華人民共和國未成年人保護法  .中國人大網[引用日期2020-08-17]
  • 26.    中華人民共和國衞生部,中國國家標準化管理委員會.獻血者健康檢查要求(GB 18467-2001)[S]. 2002-03-01
  • 27.    中華人民共和國衞生部,中國國家標準化管理委員會.獻血者健康檢查要求(GB18467-2011)[S].2012-07-01
  • 28.    協會介紹  .中國網絡視聽節目服務協會[引用日期2020-08-17]
  • 29.    中國網絡視聽節目服務協會發布《網絡視聽節目內容審核通則》  .新華社.2017-06-30[引用日期2020-08-17]
  • 30.    網絡視聽節目內容審核通則發佈  .法制日報-法制網.2017-06-30[引用日期2020-08-17]
  • 31.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中小學公共安全教育指導性綱要[Z]. 2007-02-07.
  • 32.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中小學健康教育指導綱要[Z]. 2008-12-01.
  • 33.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指導綱要(2012年修訂)[Z]. 2012-12-07.
  • 34.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普通高等學校健康教育指導綱要(2017)[Z]. 2017-06-14.
  • 35.    UNESCO, UNAIDS, UNFPA, UNICEF, UN Women and WHO.《國際性教育技術指導綱要》(修訂版)中文版:UNESCO,2018
  • 36.    Gowen L K, Winges-Yanez N.Lesbian, gay, bisexual, transgender,queer, and questioning youths' perspectives of inclusive school-based sexualityeducation:The Journal of Sex Research,2014:788-800.
  • 37.    UNESCO.《艾滋病與健康教育領域好的政策與實踐手冊 8:教育部門應對恐同欺凌》. [M]. UNESCO 2012.
  • 38.    劉文利主編.珍愛生命——幼兒性健康教育繪本(全9冊).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2018
  • 39.    劉文利主編. 珍愛生命——幼兒性健康教育繪本之奇妙的感覺[M]. 北京: 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 2018.
  • 40.    劉文利主編. 珍愛生命——幼兒性健康教育繪本之多彩的幸福[M]. 北京: 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 2018.
  • 41.    劉文利主編. 珍愛生命——幼兒性健康教育繪本之歡樂的六一[M]. 北京: 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 2018.
  • 42.    劉文利主編. 珍愛生命——初中生性健康教育讀本(全6冊)[M]. 未出版.
  • 43.    香港女同盟會. 宗教霸權下之同志運動經驗[M]//黃慧貞, 蔡寶瓊, 性/別政治與本土起義. 香港: 商務印書館. 2005: 319-320
  • 44.    你知道國際不再恐同日在香港的緣起嗎  .G點電視-女同學社.2018-05-17[引用日期2020-08-17]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