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男同性戀

鎖定
男同性戀(Gay)一方面屬於性傾向的一種,指男性對同性產生情感、愛情或性的吸引。另一方面,男同性戀(Gay)也代指男同性戀者(Gay Men)這一羣體,即被男性吸引的男性 。 [1]  目前研究對於性傾向的成因尚沒有定論,但遺傳基因、大腦發育、激素分泌、後天環境和生活環境等都有相應研究支持是性傾向成因的一種 。 [2]  我國在2001年頒佈的《中國精神疾病分類與診斷標準(第三版)》(Chinese Classification of Mental Disorders Version 3,CCMD-3)中已將同性戀去病化。但男同性戀者當前仍然會受到基於性傾向的來自職場、學校、醫療保健部門、家庭和社區的多種歧視 。 [3]  在法律政策層面,男同性戀者在《民法典》、獻血政策等方面的權益仍然得不到基本保障 。 [4] 
《中華人民共和國未成年人保護法》(2020修訂)規定,學校、幼兒園應當對未成年人開展適合其年齡的性教育 。 [5]  同性戀是與社會性別有關的概念,消除公眾對同性戀的誤解和歧視,保障同性戀者的健康和福祉,需要倡導社會性別平等的價值觀念。對兒童進行全面性教育,也需要國家政策的支持。我國各部委發佈的教育文件中有性別平等相關的內容 。 [6] 
中文名
男同性戀
外文名
Gay
別    名
男同

男同性戀定義

從心理學領域的定義來看,根據美國心理學會(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APA)官網在2008年發佈的《解答你的問題:深入理解性傾向和同性戀》中,男同性戀是指對男性同性產生情感、愛情或性的吸引。而男同性戀也常被代指男同性戀者,即被男性吸引的男性。 [1] 
從國際組織官方的定義來看,根據聯合國在2018年發佈的《國際性教育技術指導綱要(修訂版)》,男同性戀指“主要受同性別的人吸引或與同性別的人有親密關係。通常用於男性,有些女性也使用(Gay)這個術語 。 [7] 
在現代英語語境中的同性戀專有名詞(homosexual)是一個合成詞。其中,“homo”來自希臘語ὁμός homos,意為“相同的”;“sexual”來自拉丁語sexus,意為“性”。這個詞意指同性之間的性吸引 。 [8]  出生於奧地利的作家卡爾·科本尼在匿名印製反對普魯士刑法針對同性戀的內容時,第一次使用了“同性戀(homosexuality)”這個詞 。 [9-10]  自從德國精神病學家理查·克拉夫特·埃賓(Richard von Krafft Ebing)和其他醫生開始將“homosexual”一詞運用於病理學診斷之後,同性戀(homosexual)逐漸被污名化為病態的表現。 [8]  反同性戀極端分子常常使用“homosexual”這個詞來暗示同性戀者在某種程度上患有疾病或心理/情感上的混亂,直到1970年代,美國心理學會和美國精神病學協會(American Psychiatric Association)才否認了這一病理性的觀點。2012年,同性戀者反詆譭聯盟(Gay & Lesbian Alliance Against Defamation,GLAAD)曾在一份媒體參考指南上提到避免使用“homosexual”(同性戀)這個詞,而推薦使用gay/gay person/gay people(同性戀)、gay man(男同性戀)、lesbian(女同性戀) 。 [11]  當前在英語語境中,常用“gay”或“gay man”來指代男同性戀。

男同性戀概念辨析

性傾向
性傾向指一個人與異性、同性或者兩性產生強烈的情感和性的吸引並且能夠與其建立親密或者性關係的能力 。 [12]  性傾向既不同於性別認同,也可能獨立於性行為 。 [13]  男同性戀屬於性傾向的一種。
性別認同
性別認同是指一個人內心深切感受到的基於個人體驗的性別,可能與出生時的被指派性別相同(即順性別)或者不同(即跨性別),性別認同包括對身體的感覺和認知(在他們自願選擇的情況下,這可能會涉及到通過藥物、外科手術或者其他方式來改變身體的外觀或功能),也包括性別的表現形式或表達方式(包括着裝、言語、舉止等)。性別認同在人的一生中是可能改變的,並且可能通過不同的方式或形式來表現。性別認同與作為性傾向之一的男同性戀是不同的,第一,性傾向不可改變;第二,無論一個人的性別認同為順性別或跨性別,都不會影響他的性傾向 。 [7]  [14] 
同性性行為
同性性行為與同性戀不能一概而論。進行同性性行為的人並不一定是絕對的同性戀者,而可能只是具有同性性行為的人,或者“境遇性同性性行為者(situational homosexuality)” 。 [15]  境遇性同性戀者指因為缺乏同異性發生性行為的機會,而以與同性發生性行為代替。產生境遇性同性戀的環境一般是與異性完全隔絕的小環境,如監獄、軍隊、精神病院等。當一個人的性心理指向同性時,才能稱他是一個同性戀者 。 [16] 
同志
同志”與“同性戀”的含義也有不同。狹義上,同志指的是同性戀族羣,廣義上則包括L(女同性戀者)、G(男同性戀者)、B(雙性戀者)和T(跨性別者),以及與異性戀主流價值不符的其他性少數羣體 。 [17] 

男同性戀相關標識

粉紅三角是男同性戀的身份標識之一,部分歐洲國家,例如荷蘭、德國、西班牙、英國、意大利、奧地利等國的同志紀念碑大多都是以此圖形作為紀念二戰中同志受難者的圖騰 。 [18]  倒轉的粉紅三角形是納粹在大屠殺時期用於鑑別男同性戀囚犯的標誌。這個標誌後來被同性戀自豪日(Gay Pride Parade)和同性戀權利運動用作標誌,它也是除彩虹旗以外最流行的同性戀標誌之一 。 [19] 
粉紅三角 粉紅三角

男同性戀同性戀羣體生存現狀

世界範圍內,2012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發佈的《艾滋病與健康教育領域好的政策與實踐手冊8:教育部門應對恐同欺凌》顯示,恐同欺凌仍十分嚴重,在某些環境下,同性戀是敏感的,甚至是非法的話題 。 [20] 
2018年,聯合國發佈的《國際性教育技術指導綱要》(修訂版)指出,不遵從主流性別規範和社會性別規範的學生,包括同性戀者在內,比他人更容易遭受校園暴力。 [7] 
為了改善同性戀者的生存現狀,需要有關性少數羣體話題的全面性教育、增加有關教育項目,以保證性少數羣體的健康與福祉 。 [21] 
在我國,人民網於2006年發佈的調查顯示,雖然同性戀已經去病化,但是同性戀者仍處在被歧視的陰影之下,同性戀者的生存環境亟待改善 。 [22] 
2016年,聯合國開發計劃署發佈的《中國性少數羣體生存狀況——基於性傾向、性別認同及性別表達的社會態度調查報告》(Being LGBTI in China – A National Survey on Social Attitudes towards Sexual Orientation)(以下簡稱《社會態度調查報告》)顯示,在我國社會,包括同性戀者在內的性少數羣體能見度依然很低,在學校、宗教社羣或工作單位中,公開自己性傾向、性別身份或獨特性別表達方式的性少數人士依然很少,僅有5%。 [21] 

男同性戀中國

就業
2014年,聯合國開發計劃署和美國國際發展署(United States Agency for International Development,USAID)發佈的《“亞洲同志”項目中國國別報告》(以下簡稱《國別報告》)顯示,基於性傾向的職場歧視現象很多,不過,同性戀者的待遇在不同政府部門、法律機構和商業組織(如工會、公司和企業)有所不同。一些部門、單位和組織不會因工作者的性傾向而對其做任何處理;但也有一些會對其採取如減薪、停職察看,甚至解僱等懲罰性措施 。 [3] 
《社會態度調查報告》顯示,包括同性戀者在內的性少數者工作穩定性較低,失業的比例也高於非性少數者。此外,在職場中,與性少數有關的多元性別教育和培訓較少。 [21] 
教育
依據《社會態度調查報告》,包括同性戀者在內的性少數者平均教育程度略低於非性少數者。這可能是因為前者肄業、退學或輟學的比例高於非性少數者。 [21] 
同性戀者退學、肄業等可能與學校裏的恐同欺凌(基於同性戀/雙性戀恐懼心理而對同性戀/雙性戀者施加的欺凌)有關,而恐同欺凌則常常導致學生出勤率下降、成績退步甚至過早輟學。《教育部門應對恐同欺凌》顯示,在我國香港地區,有42%的同性戀者、雙性戀者和跨性別學生曾遭受過恐同欺凌。 [21]  此外,基於性傾向和社會性別認同的欺凌常常被主流媒體忽視,學校當局也關注甚少 [3] 
2016年,來自性別平權公益機構同語的一項針對包括同性戀者在內的性與性別少數學生的研究顯示,有40.64%的學生曾遭遇過校園欺凌,形式包括被恐同言論攻擊、被強行出櫃(“出櫃”意味着向外界公開自己的性傾向或性別認同)、被迫改變衣着打扮或言談舉止、被冷漠對待和被老師/同學性騷擾等。因校園欺凌而導致成績下降學生的佔22.96%,試圖自殺的學生有8.71%,自殘的學生有7.85%,對他人發起肢體或語言攻擊的則有15.32%。 [23] 
在報告了曾收到欺凌的受訪者中,僅有18.32%觀察到有人公開支持性少數學生,而表示完全無人提供幫助的比例是19.32%,剩下的受訪者則觀察到有人私下支持性少數學生或不清楚情況 。 [23] 
《國別報告》顯示,總體而言,中國的全面性教育仍比較薄弱。由於性在我國仍屬於敏感問題等原因,我國的性教育中仍缺少關於性少數羣體的內容。2008年,教育部發布了《中小學健康教育指導綱要》,但該文件仍然缺少有關多元性別和性別平等(而不僅僅是“男女平等”)的有關內容。 [3] 
但國內學術界對性少數羣體相關議題的關注和研究在逐漸增多。舉例而言,復旦大學在2004~2005年便開設了有關同性戀的課程。然而,因為資金的缺乏和行政壓力,組織有關課程極為困難。 [3] 
我國的大學生也已經開始組織與性少數羣體主題相關的團體和活動,但常會遭遇政策與審查方面的諸多困難。 [3] 
健康
中國性少數羣體面臨諸多健康挑戰,特別是男同性戀者的艾滋病感染問題和女同性戀者的生殖健康問題。 [3] 
據中國疾控中心、聯合國艾滋病規劃署和世界衞生組織聯合評估,截至2018年9月底,在我國,每年新發感染者8萬例左右,全國報告存活感染者85.0萬例,死亡26.2萬例。性傳播是主要傳播途徑,2017年報告感染者中,經異性傳播佔比為69.6%,男性同性傳播為25.5% 。值得一提的是,在我國,男同性戀者往往作為一個被污名化的羣體同艾滋病掛鈎——若一個男性被診斷為艾滋病毒陽性,就可能面臨雙重污名(同性戀者和艾滋病毒攜帶者)和社會排斥的風險。在醫療保健與教育部門甚至醫院中,也存在對因同性性行為感染艾滋病毒的人羣的歧視。因此,他們很可能對接受艾滋病毒檢測產生強烈的牴觸情緒,這一點令人擔憂。 [3] 
除此之外,男同性戀者也面臨着更高的傳染其他性傳播疾病的風險。然而,很多人由於容易受到外界歧視和恐懼不願公開病情,而求助於草藥醫生甚至江湖郎中,浪費金錢又貽誤治療。 [3] 
除生理女性常有的疾病之外,女同性戀者接受相關婦科病檢查的比例一直低於女異性戀者,這使得女同性戀者罹患乳腺癌等疾病的比例高於女異性戀者。這是由於有關研究對同性戀者健康相關議題關注度有限,醫療工作者常缺乏對同性戀者進行相關疾病篩查的意識,同性戀者也缺乏預防檢測有關疾病的意識。 [3] 
此外,女同性戀者之間不遵照健康指南的性行為可能會導致其面臨較高的生殖健康風險 。 [24] 
由於無法理解並接受自我(內化的同性戀恐懼心理)、同性戀愛關係的破碎、與異性結婚或是保持異性婚姻的壓力和社會歧視的壓力等,很多同性戀者都有心理健康問題。2008年前後,英國的一項對200名男同志的調查中發現,有45.5%的受訪者有焦慮症狀;57.5%的受訪者有抑鬱症狀。 [21] 
然而,由於歧視、污名、社會排斥和內化的同性戀恐懼心理,同性戀者在尋求心理與健康服務時也常常面臨障礙。雖然於2001年頒佈的《中國精神疾病分類與診斷標準(第三版)》(CCMD-3)已將同性戀去病化,但很多健康工作者、政策制定者仍不瞭解或不願遵從這一變化。因此,很多諮詢師或醫生常將性少數人羣的性傾向、性別認同和性別表達問題化、病理化,甚至會遵循性少數人士家人的意願而對同性戀者進行扭轉治療。性少數人士在非自願的情況下被精神病院收治的事件也時有發生。 [3] 
因此,面對心理諮詢師時,只有少數同性戀能毫無顧忌地披露自己的性少數身份。 [3]  2016年,同語進行的一項針對3452名學生的調查研究顯示,僅有4%(83名)的性少數學生就性別、性傾向等問題尋求過學校的心理諮詢幫助。在諮詢過程中,有32.53%的受訪者認為諮詢是友好且有幫助的,有53.01%的受訪者表示諮詢是友好但無幫助的。 [23] 
2014年,北京同志中心的一項針對性少數羣體的調查顯示,52%的受訪者曾聽説過扭轉治療,9%的受訪者曾由於家庭或社會壓力以及內化的恐同心理等原因考慮過接受扭轉治療。接受扭轉治療的18位受訪者中,沒有一位表示自己的性傾向被改變了,相反,他們幾乎都認為扭轉治療給他們帶來了痛苦和抑鬱。 [3] 
家庭
中國古代儒家倫理與封建家長制等傳統文化觀念仍深刻地影響着當今的中國家庭。孝順、為盡孝而生兒育女、傳宗接代的要求、男尊女卑的性別觀念等,仍是家庭與社會、特別是農村的家庭與社會壓抑包括同性戀羣體在內的性少數羣體的主要原因,也是性少數羣體隱瞞性傾向而與異性結婚或結成“形式婚姻”的主要原因。 [3] 
迫於此壓力,很多男同性戀者選擇隱瞞自身性傾向並進入異性戀婚姻,這導致很多女性成為同妻,鑄成婚姻無愛的悲劇。女同性戀者受到壓迫的表現與男同性戀者不盡相同,其遭受的家庭暴力更令人擔憂。同語在2007~2009年進行了首個針對同性戀和雙性戀女性遭受的家庭暴力的研究,結果表明,近半數接受調查的女同性戀者遭受過來自父母、親屬或同性伴侶的暴力。然而,由於懼怕暴露性傾向等原因,這些受害者不願意婦聯或警方等機構尋求幫助。 [3] 
然而,也有一些性少數人士的父母在為提高家庭環境的包容度而努力。在我國,有很多同性戀者的父母,在經歷了掙扎之後,理解並接納了自己的孩子,並投身於公益事業,以切身體驗和科學知識幫助類似的家庭,希望社會能對性少數羣體更包容 。 [25] 
社區發展
在我國,有組織的同性戀活動在20世紀80年代及之前鮮有記錄。20世紀90年代中後期之後,明確面向男女同性戀者的有組織的社交聚會等才出現。21世紀以來,隨着互聯網的發展和普及,同性戀者羣體開始在網絡上創建論壇。 [3] 
21世紀初期,面向男男性行為者的相關小組在全國範圍內出現,女同相關小組的出現和發展稍晚於前者。2010年,致力於維護同性戀者權益的民間組織的數量明顯增多。 [3] 
2014年,全國各地的性別平權小組於“517國際不再恐同恐跨日”聯合男女同性戀者的父母和異性戀盟友,展開各種反歧視活動。然而,由於缺乏溝通、相互歧視、以及資源分佈不均等原因,性少數社羣內也常常產生分歧和衝突 。 [26] 
此外,中國同志組織在國內進行民政註冊存在一定困難。由於有關業務主管單位的許可標準和有關程序缺乏詳細清楚的明文規定,許多同志組織都很難找到業務主管單位。因此,我國絕大部分同志組織仍是草根組織,只有少數發展較為成熟的組織進行了工商註冊,即以雙軌制運行:法律身份是企業,實際上則是公益組織。近年來,也有部分擁有“艾滋資源”(即能與政府合作獲取艾滋相關服務資源)的男同性戀組織已經開始獲得了民政註冊的合法身份。 [26] 
出櫃
絕大多數性少數人士都認為出櫃很可能招致歧視,因此,大多數性少數人士並不願意向外界公開自己的性傾向或性別認同。 [21] 
總體而言,包括同性戀者在內的性少數羣體在日常生活中的可見度非常低。在學校、職場和宗教生活中完全公開自身性傾向、性別認同或性別表達的比例僅在5%左右;在家庭中略高一些,然而也不到15%。 [21] 
性少數在學校和家庭中的交往密切程度較高,出櫃、或向學校與家庭中部分成員出櫃的程度相應略高。相較而言,職場和宗教生活中的交往密切程度有限,公共性也更強,性少數人士的出櫃程度也非常低。於中國性少數羣體而言,工作單位是最令人感到難以出櫃的場所。 [21] 

男同性戀世界

社會接受度
2020年6月,美國皮尤研究中心(Pew Research Center)發佈的調查顯示,世界各國對同性戀的接受程度不同。其中,加拿大、美國、巴西、英國、法國和澳大利亞等國家對同性戀的接受程度較高,中國、俄羅斯、印度、印度尼西亞和肯尼亞等國家對同性戀接受程度較低 。 [27] 

男同性戀歷史沿革

男同性戀中國

詞源
在我國古代歷史中,並沒有“男同性戀”這個稱呼。古代的中國不以“性傾向”來確定,而是用“分桃”、“男風”等,來描述喜好同性的行為與偏好。男性同性別之間發生情慾關係,並不能説明他們是男同性戀或雙性戀,例如古代一些小唱、相公等性工作者,不能直接認為他們主觀上是自願的,或有可能是迫於生計所為。因此,古代涉及這類的詞彙,未必等同於當前同性性傾向的概念 。 [28] 
就古代而言,可從古籍中看到與男同性戀相對應的一些詞語,如下:
“斷袖”:語出《漢書·佞幸傳》,漢哀帝與董賢共寢,董賢壓住了皇帝的袖子,皇帝不忍驚醒他,斷袖而起 。 [29] 
“龍陽”:《戰國策·魏策》中記載龍陽君為魏王拂枕蓆 。 [30] 
“餘桃”、“分桃”:彌子瑕與衞靈公分桃而食。彌子瑕曾竊駕君車,罪刖。衞靈公在彌子瑕年老色衰,就向彌子瑕問罪説“是固嘗矯駕吾車,又嘗啖我以餘桃 。” [31] 
尚有“男風” [32]  、“男色” [33]  等詞語詞婉指男同性戀現象。李漁《肉蒲團》內記家童書笥、劍鞘,“兩個人物都一樣妖姣,姿色都與標緻婦人一般 。” [34] 
同志”一詞早在戊戌變法的時候就被用作形容志同道合的人,而以它指代同性戀雙性戀跨性別人士的用法,起源於1989年林奕華籌劃的首屆香港同志電影節。中文的同志一詞與醫學味濃厚的同性戀者(homosexual)相比更具有包容性且意義積極,所以有很多同志權益活躍人士都推崇使用此詞 。 [35] 
歷史記載
中國對於同性戀的相關記載,最早始於對商朝貴族官僚的同性戀現象的描寫,出現在《尚書·伊訓》中的“三風十愆”,“三風”之一的“亂風”,包含“四愆”,其中之一是“比頑童”(與孌童在一起)”。這表明在商朝,同性戀現象並不少見,以致在伊尹對商王太甲的訓誡中特別強調了這一點 。 [36]  由美國金賽研究所(The Kinsey Institute)網站上發佈的《連續完整國際性百科全書》中,提到了在我國古代的歷史記錄中,在春秋和秦漢時代(公元前24年),男性同性性行為不是犯罪,也不被認為是不道德的行為。在西漢,11位皇帝中的10位都有至少一位同性戀情人,或者有一些同性性行為。在西晉、東晉和南北朝時期,男性同性戀在更廣泛的上層社會中似乎是可以接受的。 [33]  在唐朝至元代,由於官妓制的興起,對於同性戀的文字記載較少。到了明朝,無論是各級官吏,還是書生士子與庶民階層,社會中的同性戀風氣都變得很常見,但是這樣並不利於封建統治,以致於朝廷不得不進行法律干預,在《明律》中就有禁止男性之間發生性行為的相關條文。在清朝,官妓制被逐漸取消,同性戀風氣從順治開始重新興起,在康熙、雍正、乾隆時期趨於極盛,直到光緒中葉,男風仍存 。 [37] 

男同性戀西方國家

雖然現在英文用Gay來表達男同性戀的意思,但在19世紀末,也有用homosexual一詞來指代男同性戀的現象。起初人們常用帶有貶義色彩的“pederast”(雞姦者)來指同性戀者,匈牙利作家卡爾·瑪利亞·科本尼(Karl Maria Kertbeny)首創單詞“homosexuality”來減少對同性戀者的污名化,為反對普魯士刑法針對同性戀者的有關內容匿名印製的德語小冊子上,該法也成為了後來納粹政府屠殺同性戀羣體的法源。20世紀以來,“homosexual”一詞在心理學界被用來指代一種精神疾病,成為了一個被污名化的詞彙,直到1974年,美國精神病學協會才將同性戀(homosexual)一詞徹底從精神疾病列表中刪除。因此,如今西方同性戀者很少用homosexual一詞來指代同性戀羣體 。 [38] 
14世紀以來,同性戀(Gay)一詞最初的詞義為“充滿快樂的、無憂無慮的”。在1796年左右,約克郡和蘇格蘭的英語中,它的意思是“中等、相當”。到了1890年代,這一詞總體上帶有濫交色彩,也有指妓女之意。從1920年開始,Gay一詞就一直在這個意味上被指代同性戀 。 [39]  到了20世紀60~70年代,在美國同性戀羣體強烈的要求之下,美國各媒體才在報道過程中逐漸地用“Gay”一詞代替了“homosexual”。 [11]  從1980年開始,Gay一詞被廣泛運用於法語,荷蘭語,丹麥語,日語,瑞典語和加泰羅尼亞語,其含義與英語相同。 [39]  直到1989年,作為代表美國主流媒體的《紐約時報》才最終接受用“Gay”一詞來指代同性戀。 [38] 

男同性戀性別角色

有些同性戀者的確會區分性別角色,如我國大陸提到的“攻”、“受”,和台灣地區所提到的“哥哥”、“弟弟”等,這些帶有刻板印象的性別角色定位,是異性戀者通過“男性”與“女性”二分法來理解同性戀,進而對同性戀者所強加的標籤。實際上,同性戀與異性戀的差異主要體現在性傾向,而非性別角色的認同,性行為與性別角色定位並沒有直接的聯繫。當前,對於同性戀者的性別角色定位的刻板印象,也影響了同性戀者對於自身的認識。 [37]  但這些性別角色並非固定不變,也有人傾向於不作區分。與異性戀相比,這樣的性別角色更有彈性,兩個人更能平等相待 。 [40] 

男同性戀一般角色劃分

葛格/攻/1/Top:在男同性戀中偏主動照顧的角色。
底迪/受/0/Bottom:偏被動接受照顧的角色。 [40] 
不分/0.5/Versatile:可1可0的角色 。 [41] 

男同性戀按體型劃分

熊:泛指壯壯胖胖的、通常蓄鬍、多毛的男同性戀。
猴:泛指精瘦骨幹、通常不蓄鬍、少體毛的男同性戀。 [40] 

男同性戀男同性戀的性傾向

目前,科學家認為性傾向的形成是基因、激素和環境的複雜的相互作用的結果,而並非只受一種因素影響 。 [42] 

男同性戀生物學因素

基因
最初,科學家會通過雙生子研究來探索基因和環境對個體的影響。大量研究發現,同卵雙生子(遺傳基因完全一樣)的性傾向相同的概率要大於異卵雙生子(僅一半的遺傳基因一樣),這初步證明了基因對性傾向的影響 。 [43-45]  部分研究顯示,遺傳效應對男性性傾向的影響更大。生物特徵模型顯示,對於男性而言,遺傳可以解釋34%~39%的性傾向成因;對女性則僅可以解釋18%~19% 。 [46] 
之後,隨着科學技術的進步,科學家可以從染色體,甚至基因的層面探討遺傳的影響。關於性傾向的染色體連鎖研究表明,在整個基因組中存在多種促成性傾向的遺傳因素。最早被發現的基因位於X染色體Xq28位置,它與男性的性傾向有關,被媒體宣傳為“同志基因” 。 [47]  之後,在8號 [48]  、11號 [49]  、13號 [47]  、14號 [47]  、15號 [46]  染色體上均發現了與男同性戀相關的基因,在4號染色體上發現了與女同性戀相關的基因 [48]  ,並在1號 [48]  、7號 [48]  、9號 [49]  、12號 [48]  染色體上發現了對男女兩性性傾向均有影響的基因。2019年,由美國、英國、瑞典、荷蘭、丹麥、澳大利亞等國的科學家組成的國際研究團隊,進行了迄今為止參與人數最多(涉及493001名個體)的同性性行為全基因組關聯研究(genome-wide association study,GWAS),研究發現性傾向背後存在着數百甚至數千種基因變異,其中一些隻影響特定的性別,也有一些通過性激素調節等對兩個性別均有影響。所有的這些變異可以解釋8%~25%的性傾向差異。 [48] 
但是基因影響性傾向的證據並不可以等同於基因決定論,基因只是影響性傾向的眾多因素之一,並無法最終決定一個人的性傾向。
激素
激素理論認為,如同影響胎兒的性別分化一樣,激素也會影響胎兒成年後的性傾向。
一些研究認為,胎兒時的性激素水平會影響幼兒時期的孩子進行不同性別角色的活動,而幼兒時期的這種活動會影響成年後的性傾向 。 [50]  符合性別刻板印象的孩子會和異性的孩子在行為與表達方式等方面的感覺不一樣;不符合性別刻板印象的孩子會和同性的孩子的這種感覺不一樣。而部分研究者認為,當孩子接近“不同”的人時,這種不同的感覺會引起心理上的覺醒,而這種覺醒在之後會演變為性喚起。不過這一理論存在很多爭議。但是,仍然有一些研究發現女同性戀者在性別角色上會比女異性戀者更男性化。她們會表現出更多的男性化特徵,體內的雄性激素水平也更高 。 [51]  比如先天性腎上腺增生症(一種會導致胎兒發育過程中雄激素水平較高的遺傳病)的女性患者會有更多男性化的性別角色認同,成年後也更有可能有同性戀性傾向 。 [52] 
產前大腦發育假説認為產前因素是決定性傾向的主要因素 。 [53]  男同性戀者和男異性戀者在大腦結構和認知過程上存在差異,產前大腦發育假説認為這是由於在胎兒發育期間子宮內的激素水平對胎兒大腦結構的影響 。 [54]  比如出生順序不同,胎兒在母親體內接受的激素環境也不同。美國和加拿大性學家雷·布蘭查德(Ray Blanchard)等人的研究報告稱,同一位母親生育的男孩(非長子)每多一個哥哥,該男孩成為同性戀的概率就會增加33% 。 [55]  母性免疫假説認為,男性胎兒會刺激母親的免疫反應,且這種反應會隨着每一個後續的男性胎兒而增強。在懷孕或分娩期間,男性胎兒的細胞會進入母親的血液循環,這種循環會使母親的免疫系統產生相應的抗體。這些抗體會進入胎兒的體內,影響胎兒大腦中與性傾向相關的腦結構,增加兒子被男性吸引的可能性 。 [56]  不過,這種假説並不能解釋第一個兒子是同性戀的情況。

男同性戀環境因素

社會環境對性傾向的影響的假設和證據很薄弱,並沒有確鑿的證據表明教養方式或者童年早期的經歷會影響性傾向 。 [57] 
但是也有部分研究表明,成年後的性傾向與童年時期的“性別不一致”有關 。 [58]  研究者發現,童年時期的性別不一致行為是成年期同性性傾向的最大預測因素,尤其對於男性而言 。 [59]  但是相關的研究也大都極具爭議性。英國開放大學的社會心理學教授瑪格麗特·韋瑟雷爾(Margaret Wetherell)等人的研究表明,雖然有71%的同性戀男性報告自己在小時候感覺自己和其它男孩不一樣,但同樣,38%的異性戀男性也是如此 。 [60] 
其餘有關父母的性別角色 [61]  、孩子與父親/母親的關係 [60]  、童年期的虐待或不幸經歷等因素 [62]  ,均沒有研究證明它們與性傾向有任何關係。

男同性戀同性戀權益

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隨着《聯合國憲章》、《世界人權宣言》、《公民權利和政治權利國際公約》、《經濟、社會和文化國際公約》和《禁止酷刑公約》的頒佈,對於人權的保護已逐漸成為國際法的重要內容之一。
1999年8月23日,世界性學大會在我國香港舉行。大會通過了《世界性權宣言》,《世界性權宣言》對性權利進行了全面與規範的闡釋,包括性自由權、性自治權、性完整權、性身體安全權、性私權、性公平權、性快樂權、性表達權、性自由結合權等16項性權利。《世界性權宣言》指出:“作為國際人權法的權利享有與義務承擔主體,國家應該積極主動地承擔起保護同性戀權益的責任 ”。 [63] 

男同性戀中國大陸

社會排斥
當前我國同性戀羣體的權益仍有很多方面得不到保障。中國性別社會工作研究者來帥在《社會排斥圖景下的同性戀羣體研究》(2018)一文中從社會排斥理論的角度對當前同性戀羣體面臨的困境進行了分析,主要有制度排斥、話語空間排斥、社區排斥和家庭排斥四點。 [4] 
制度排斥
首先是婚姻制度排斥。在我國,《中華人民共和國婚姻法》(1980)第五條“結婚必須男女雙方完全自願,不許任何一方對他方加以強迫或任何第三者加以干涉。以及《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2020)第一千零四十一條“實行婚姻自由、一夫一妻、男女平等的婚姻制度。”其中強調了結婚雙方必須為一男一女,所以同性戀羣體被排除在外,這使得同性戀羣體處於不平等和弱勢的地位。 [4] 
第二點為“同志”組織註冊排斥。我國目前關於同性戀組織的註冊是非常困難的,因為民政部門認為“無法律説同性戀是合法的,暫不辦理”。 [4] 
第三點為獻血政策的排斥。當前我國衞生健康委員會頒佈的《獻血者健康檢查標準》(1998)中也表現出了對同性戀的排斥。其條文第六條第十八項規定“同性戀者及有多個性伴侶者禁止參與獻血”。這是對同性戀羣體的社會歧視,容易誤導大眾認為同性戀是病態的,不屬於健康人羣,加深了對同性戀羣體的污名化程度。 [4] 
話語空間排斥
我國的大眾媒體長期以來對同性戀羣體持有的刻板印象,使得同性戀羣體長期被污名化。其中包括男同性戀者就等於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大多數影視作品中會將男同性戀者的形象塑造成近似女性化的角色,以及將同性戀塑造成反倫理、不道德和縱慾的形象。 [4] 
社區排斥
在學校、工作單位以及居住地區對於同性戀羣體的接受程度均處於較低的水平,這導致大多數同性戀者選擇在學習、工作和生活中隱瞞自己的性傾向。 [4] 
家庭排斥
由於我國“家族本位”的傳統觀念,父母成為了同性戀羣體一個較為沉重的負擔,同性戀者既希望父母能夠了解自己是同性戀,又害怕講出真相後,自己的性傾向會成為彼此難以癒合的瘡疤,甚至會使自己背上不孝的罵名。 [4] 
法律與政策建議
中國民商法研究者郗長舉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同性戀者權益保護法草案建議稿》(2011)中針對當前關於同性戀的相關法律還存在很多空白,郗長舉還從社會權益、人身權益、婚姻家庭權益與法律責任四個方面提出了一些法律與政策建議 。 [64] 
社會權益
同性戀者需享有人格不受歧視權、個人隱私權,國家要保障同性戀者在入學、升學、畢業分配、授予學位、派出留學等方面的正當權利;要保障同性戀者從事科學、技術、文學、藝術和其他文化活動的權利;在晉職、晉級、評定專業技術職務等方面以及國家發展社會保險、社會救濟和醫療衞生事業等方面,同性戀者需享有與其他公民平等的權利。 [64] 
人身權益
同性戀者需享有與其他公民平等的人身權利,同性戀者的人身自由不應受侵犯。需禁止同性戀者之間賣淫、嫖娼。 [64] 
婚姻家庭權益
同性戀者需享有與其他公民平等的組成類似異性婚姻家庭關係的家庭伴侶權,可以結成類似與異性間婚姻關係的家庭伴侶關係,《中華人民共和國同性戀者權益保護法草案建議稿》(2011)還在結婚年齡、子女收養和撫養、財產繼承和離婚等方面給出了詳細的建議。 [64] 
法律責任
當同性戀者的合法權益受到侵害時,被侵害人應有權要求有關主管部門處理,或者依法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 [64] 
《中華人民共和國未成年人保護法》(2020 修訂)
第三條
國家保障未成年人的生存權、發展權、受保護權、參與權等權利。未成年人依法平等地享有各項權利,不因本人及其父母或者其他監護人的民族、種族、性別、户籍、職業、宗教信仰、教育程度、家庭狀況、身心健康狀況等受到歧視。 [5] 
第四十條
學校、幼兒園應當建立預防性侵害、性騷擾未成年人工作制度。對性侵害、性騷擾未成年人等違法犯罪行為,學校、幼兒園不得隱瞞,應當及時向公安機關、教育行政部門報告,並配合相關部門依法處理。 [5] 

男同性戀美國

2015年6月26日,美國聯邦最高法院在“奧伯格費爾訴霍奇斯案”的判決中,以5:4的大法官投票結果宣佈美國的同性婚姻合法,使得美國成為全球第21個承認同性婚姻的國家,推動了美國同性戀羣體合法權益的保障 。 [65] 

男同性戀歐洲

迄今為止,已有31個國家和地區制定了允許同性戀者結婚的國家法律,其中有19個國家或地區屬於歐洲,包括北愛爾蘭(2019)、奧地利(2019)、馬耳他(2017)、德國(2017)、格陵蘭島(2015)、愛爾蘭(2015)、芬蘭(2015)、盧森堡(2014)、蘇格蘭(2014)、英格蘭和威爾士(2013)、法國(2013)、丹麥(2012)、葡萄牙(2010)、冰島(2010)、瑞典(2009)、挪威(2008)、西班牙(2005)、比利時(2003)、荷蘭(2000) 。 [66] 

男同性戀我國各部委相關教育類文件

我國各部委教育類相關文件中,有多個條款提到不同性別因享有同等權利、禁止基於性別的歧視,但並未直接提及“性傾向”、“性別認同”、“性別表達”等文字。學術界基於法理推論,禁止性別歧視適用於性少數羣體,因為“性別”理論上應當涵蓋性傾向、性別認同、性別表達的少數羣體 。 [67]  因此,性別平等相關的法律政策理論上也適用於保障同性戀者等性少數羣體的權益。
以下各文件強調了培養學生形成明確的性別意識、以及健康的性心理的重要性。

男同性戀《中小學公共安全教育指導綱要》2007

小學4~6年級
模塊一:預防和應對社會安全類事故或事件
• 瞭解應對敲詐、恐嚇、性侵害的一般方法,提高自我保護能力 。 [6] 
模塊二:預防和應對公共衞生事故
• 初步瞭解青春期發育基礎知識,形成明確的性別意識和自我保護意識。 [6] 
模塊六:預防和應對影響學生安全的其他事件
• 形成在遇到危及自身安全時及時向教師、家長、警察求助的意識。 [6] 
初中年級
模塊一:預防和應對社會安全類事故或事件
• 學會應對敲詐、恐嚇、性侵害等突發事件的基本技能。 [6] 
模塊六:預防和應對影響學生安全的其他事件
• 瞭解校園暴力造成的危害,學習應對的方法;
• 學會在與人交往中有效保護自己的方法,構築起堅固的自我心理防線。 [6] 
高中年級
模塊五:預防和應對影響學生安全的其他事件
• 自覺抵制校園暴力,維護自己和同學的生命安全;
• 樹立正確的安全道德觀念,在關注自身安全的同時,去關注他人的安全,並提供力所能及的援助。 [6] 

男同性戀《義務教育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2012

水平四:7~9年級
三:身體健康
學習目標3:基本掌握青春期保健知識。
達到該目標時,學生將能夠:遵循青春期的身心變化規律,基本掌握保健知識和方法。如知道青春期心理發育的特點和變化規律,青春期常見生理問題的預防和處理方法;瞭解異性交往的原則,學會識別容易發生性侵害的危險因素,保護自己不受性侵害;預防網絡成癮等 。 [68] 

男同性戀《中國青少年健康教育核心信息及釋義》

七、掌握正確的生殖與性健康知識,避免過早發生性行為,預防艾滋病等性傳播疾病。
(一)接受和參與全面性教育,可提升青少年對性與生殖健康的認知水平,提升保護自身、尊重他人身心健康的責任意識 。 [69] 

男同性戀全面性教育中的相關教學內容

男同性戀學習目標

同性戀是與性和性別多元有關的概念。接納每個人在性傾向方面享有平等的權利,以及不因此而遭受污名、歧視和暴力,是全面性教育的重要內容之一。兒童青少年對於性傾向以及與此有關的性和性別多元的瞭解,將有利於他們理解與識別和社會性別有關的歧視、偏見,培養寬容和尊重的價值觀,學會接納自我和他人,進一步創造更友好的社會。瞭解同性戀的有關知識能夠使兒童和青少年樹立科學的性別認知,減少對同性戀者的誤解和歧視,保護性少數兒童和青少年的健康和福祉。在聯合國《國際性教育技術指導綱要》(修訂版)中,與性別平等相關的學習目標主要出現在核心概念3“理解社會性別”下的第1個主題“社會性別及其規範的社會建構”、第2個主題“社會性別平等、刻板印象與偏見”和第3個主題“基於社會性別的暴力”當中,內容貫穿5~8歲、9~12歲、12~15歲、15~18歲以上四個年齡段,具體學習目標如下 [7] 
核心概念3:理解社會性別
主題1:社會性別及其規範的社會建構
學習目標(5~8歲)
要點:瞭解生理性別與社會性別之間的差異十分重要
學習者將能夠:
► 定義社會性別和生理性別,並描述這兩個概念的不同(知識)。 [7] 
學習目標(9~12歲)
要點:社會與文化規範以及宗教信仰都是影響社會性別角色的因素
學習者將能夠:
► 定義社會性別角色(知識);
► 反思社會、文化和宗教信仰如何影響人們對社會性別角色的看法(技能)。
要點:每個人看待自己的社會性別或向別人描述自己的社會性別的方式都是獨特的,應該受到尊重
學習者將能夠:
► 解釋一個人的社會性別身份可能與其生理性別不相符(知識);
► 欣賞自己的社會性別身份,並尊重他人的社會性別身份(技能)。 [7] 
學習目標(12~15歲)
要點:社會性別角色和社會性別規範影響人們的生活
學習者將能夠:
► 確定社會性別規範如何塑造身份、願望、實踐和行為(知識);
► 認識到關於社會性別規範的信念是由社會構建的(態度);
► 認同社會性別角色和社會性別期待可以改變(態度)。 [7] 
學習目標(15~18歲以上)
要點:敢於挑戰自己和他人的社會性別偏見很重要
學習者將能夠:
► 回憶關於對男性、女性、具有不同性傾向和社會性別身份者有偏見的事例(知識);
► 認識到自己和他人的社會性別偏見可能對他人造成傷害(態度)。 [7] 
要點:恐同和恐跨會對具有不同性傾向和社會性別身份的人造成傷害
學習者將能夠:
► 定義恐同和恐跨(知識);
► 認識到所有人都應該能夠愛他們所愛的人,而不必受到暴力、強迫或歧視(態度);
► 展示對受到恐同和恐跨傷害的人表示支持的方法(技能)。 [7] 
主題2:社會性別平等、刻板印象與偏見
學習目標(5~8歲)
要點:每個人都同樣有價值,不論其屬於何種社會性別
學習者將能夠:
► 説出人們會如何因為自己的社會性別而受到不公平、不平等的對待(知識);
► 認識到對不同社會性別的人表示不公平、不平等的對待是錯誤的,並且違揹人權(態度)。 [7] 
學習目標(9~12歲)
要點:社會性別刻板印象會導致偏見和不平等
學習者將能夠:
► 認識到社會性別刻板印象和社會性別期待會對人們的生活方式造成很大的積極和消極影響(知識);
► 敢於質疑社會性別角色的公平與否,並展示如何挑戰不公正和有害的行徑(技能)。 [7] 
學習目標(12~15歲)
要點:社會性別刻板印象和偏見影響了男性、女性以及具有不同性傾向和社會性別身份的人被對待的方式,也影響了他們所能做出的選擇
學習者將能夠:
► 回憶社會規範如何影響社會對於男性、女性以及具有不同性傾向和社會性別身份者進行描述的方式(知識);
► 認同平等對待所有人的重要性(態度)。 [7] 
學習目標(15~18歲以上)
要點:社會性別不平等、社會規範和權力差異會影響性行為,並可能增加性脅迫、性虐待和基於社會性別的暴力的風險
學習者將能夠:
► 説出社會性別不平等和權力差異如何影響性行為,以及性脅迫、性虐待和基於社會性別的暴力的風險(知識);
► 當自己或他人遭受性脅迫、性虐待,或社會性別暴力時,主動尋求支持或幫助他人尋求支持(技能) [7] 
主題3:基於社會性別的暴力
學習目標(5~8歲)
要點:瞭解基於社會性別的暴力和尋求幫助的途徑非常重要
學習者將能夠:
► 定義基於社會性別的暴力,並認識到它在許多場所都可能發生(如學校、家庭或公共場所)(知識);
► 瞭解社會性別觀念和社會性別刻板印象會影響我們對待他人的方式,包括歧視和暴力(知識);
► 認同所有形式的基於社會性別的暴力都是錯誤的(態度)。 [7] 
學習目標(9~12歲)
要點:所有形式的基於社會性別的暴力都是錯誤的,是對人權的侵犯
學習者將能夠:
► 舉例説明什麼是基於社會性別的暴力(例如:欺凌、性騷擾、情感暴力、家庭暴力、強奷、女性生殖器損毀/切割、童婚、早婚和強迫婚姻、恐同暴力),並説出社會性別暴力可能發生的場所,包括學校、家庭、公共場所或網絡(知識);
► 認同所有形式的性暴力都是對人權的侵犯(態度)。 [7] 
要點:社會性別刻板印象可能是暴力和歧視的根源
學習者將能夠:
► 解釋社會性別刻板印象如何導致欺凌、歧視、虐待和性暴力(知識);
► 解釋性虐待和基於社會性別的暴力是源於權力和支配慾望的犯罪,並非由於一個人沒有能力控制自己的性慾望(知識);
► 認識到社會性別不平等和社會性別角色刻板印象會導致性暴力(態度)。 [7] 
學習目標(12~15歲)
要點:任何形式的基於社會性別的暴力都是對人權的侵犯,無論施暴者是成年人、青少年還是權威人士
學習者將能夠:
► 瞭解性虐待和社會性別暴力,包括來自性伴侶的暴力和強姦都是源於權力和支配的犯罪,並非由於性慾控制能力低下(知識);
► 認識到社會性別暴力永遠是錯誤的,且施暴者可以是成年人、當權者或青少年(態度);
► 展示如何與預防社會性別暴力和提供社會性別暴力受害者支持的可信賴的成年人和服務機構取得聯繫(技能)。 [7] 
學習目標(15~18歲以上)
要點:每個人都有責任倡導社會性別平等,並公開反對侵犯人權的行為,包括性虐待、有害行徑和其他形式的基於社會性別的暴力
學習者將能夠:
► 分析在倡導促進社會性別平等和減少基於社會性別的暴力方面的一些成功案例(知識);
► 意識到在公共和私人空間,包括在網絡上公開反對侵犯人權和社會性別不平等的重要性(態度)。 [7] 

男同性戀如何從教育的角度看待男同性戀

如何開展男同性戀相關內容的教學
在學校中,秉持多元包容全面性教育觀念的課程可以提高學生對性多元的瞭解和尊重。聯合國《國際性教育技術指導綱要》建議,全面性教育課程應當包括反歧視、平等、性和性別身份多元化的相關信息和價值觀,以及處理人際關係的技巧和責任感。男同性戀羣體相關內容的教學應當在一個包容、尊重的環境下開展,教學內容應當客觀介紹同性戀的相關知識,避免侮辱和歧視性的信息,提倡平等,傳達性和性別身份多元化的完整信息。應當教育學生為自己的行為負責,尊重不同性傾向的人。 [7] 
如何應對針對男同性戀羣體的校園欺凌現象
學校可能是恐同欺凌(即由同性戀恐懼現象引起的對同性戀者的欺凌)最易發生的場所。男同性戀等性少數羣體(女同性戀,男同性戀,雙性戀跨性別,間性人)更容易在學校裏受到傷害或歧視。這些基於性傾向和社會性別認同/表達的暴力,會妨礙到性少數羣體正常的在校學習與生活,並增加了他們將來遭受更惡劣、更嚴重的欺凌的可能性。作為教育者,應當避免使用含有恐同內容的教學資料,利用相關政策預防欺凌,建立更安全的校園環境;應當創造支持性校園環境,建立安全空間,明確表明反對校園欺凌並進行積極干預;此外,還應將性多元的包容性知識融入課程,客觀介紹有關性傾向的信息,預防恐同和恐同欺凌,教育學生尊重不同的性傾向者。 [7] 

男同性戀全面性教育中與男同性戀相關的常見疑問

常見疑問1:同性戀都會感染艾滋病病毒嗎?
答:不是,同性戀不等同於艾滋病。在1981年的美國洛杉磯,5名進行男男性性行為者被首先發現感染艾滋病病毒。 [70]  隨後在美國,艾滋病也被稱為“男同性戀者免疫缺陷症”,對於艾滋病的歧視就成為了一種對男同性戀污名化的表達 [71]  。2020年,由傳染病信息雜誌社的揣徵然醫生等人在《全球及中國 AIDS 最新疫情概況》中指出,截止2020年10月底,中國(不包含港澳台地區)報告的現存的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艾滋病病人有104.5萬人,2019 年報告新增的151250 例艾滋病病毒感染者中,性傳播佔 97.1%,其中異性性傳播佔 73.8%,同性性傳播佔 23.3%。不安全性行為是導致艾滋病病毒性傳播的主要原因。 [72]  可以看到,實際上,任何人只要沒有采取安全性行為,都會有感染艾滋病病毒的可能性,沒有哪類人是“危險的”,只有“安全”或“不安全”的性行為。 [73] 
常見疑問2:男同性戀是否都花心,無法長期維持一段伴侶關係?
答:不是。任何人對於伴侶關係的看法,都是和個人的價值觀相關聯的,與性傾向無關。 [40] 
常見疑問3:同性戀者需不需要接受心理輔導或去看精神科醫生?
答:不需要。人無需為了性傾向而去接受輔導和治療,早在1974年,美國精神醫學會就已經將同性戀從《疾病診斷統計手冊第二版》中移除。 [40]  世界衞生組織在1990年的5月17日將“同性戀”從《國際疾病與相關健康問題統計分類(ICD)》中剔除。 [74]  中國在2001年也將同性戀移除出《中國精神障礙分類與診斷標準第三版》。 [38] 
常見疑問4:全面性教育中有必要介紹關於同性戀相關的內容知識嗎?
答:有。包括性傾向相關的性別平等是全面性教育中的重要內容。其目標是讓學生接納每個人在性傾向方面享有平等的權利,以及不因此而遭受污名、歧視和暴力。中國性社會學研究者潘綏銘和中國性社會學研究者黃盈盈曾在《性社會學》書中提到,全面性教育要適應當前的多元社會,不能讓下一代按照好壞對錯這種二元對立的簡單思維來看待他人與這個世界,要倡導與推廣“性方面的人權道德”,要“以不侵犯他人的同等權利為界限”。 [75] 

男同性戀全面性教育中如何進行相關的教育

《中華人民共和國未成年人保護法》(2020修訂)規定,學校、幼兒園應當對未成年人開展適合其年齡的性教育。男同性戀是與性別平等有關的概念。接納每個人在性傾向方面享有平等的權利,以及不因此而遭受污名、歧視和暴力,是全面性教育的重要內容之一。
幼兒園性教育中相關內容的教育
根據聯合國《國際性教育技術指導綱要》(修訂版)給出的學習目標,幼兒階段關於性別平等的教育主要集中在接納差異、尊重他人和消除歧視上。北京師範大學劉文利教授主編的《珍愛生命——幼兒性健康教育繪本》(全9冊)中,《奇妙的感覺》《多彩的幸福》《歡樂的六一》三冊中都涉及性別平等相關的教育內容 。 [76] 
《奇妙的感覺》一冊主要教會幼兒識別不同的感覺,區分舒服的感覺和不舒服的感覺,讓幼兒認識到自己的身體有不同的感覺是正常的,我們要珍視不同的感覺 。 [77] 
《珍愛生命——幼兒性健康教育繪本之奇妙的感覺》書內插圖 《珍愛生命——幼兒性健康教育繪本之奇妙的感覺》書內插圖
《多彩的幸福》一冊講述了四個不同家庭的生活,讓幼兒理解不同性別、年齡、職業的人都能擁有幸福的人生且都能為社會做出貢獻,從而引導幼兒認識差異、尊重人與人的不同 。 [78] 
《珍愛生命——幼兒性健康教育繪本之多彩的幸福》書內插圖 《珍愛生命——幼兒性健康教育繪本之多彩的幸福》書內插圖
《歡樂的六一》一冊主要幫助幼兒意識到不同性別都有追求自己喜歡的事物的權利,比如女孩也可以喜歡飛機,男孩也可以穿粉色的衣服等。旨在培養幼兒打破性別刻板印象、接納自己感受的意識 。 [79] 
《珍愛生命——幼兒性健康教育繪本之歡樂的六一》書內插圖(一) 《珍愛生命——幼兒性健康教育繪本之歡樂的六一》書內插圖(一)
《珍愛生命——幼兒性健康教育繪本之歡樂的六一》書內插圖(二) 《珍愛生命——幼兒性健康教育繪本之歡樂的六一》書內插圖(二)
小學性教育中相關內容的教育
小學的性教育不再單純侷限於廣義上的尊重差異,而是進一步認識講解有關性別和性傾向的內容。北京師範大學劉文利教授主編的讀本首次明確談及性傾向的概念是在五年級 。
在五年級上冊讀本“家庭與朋友”單元“消除歧視”主題中,性傾向歧視和性別、地域、年齡、健康狀況、性傾向歧視一起被列為生活中常見的歧視現象。此外,該主題下還闡述了歧視的危害和應對歧視的方法。通過以上內容的學習,兒童能認識到自己和他人的社會性別、性傾向歧視可能對他人造成傷害,從而批判性地評估自己的偏見程度並調整自己的行為。在自己遇到歧視事件時,也能更從容地應對 。六年級上冊“性別與權利”單元“性傾向”主題舉了兩對同性伴侶共同生活的例子,以此幫助兒童瞭解“不同性傾向有的人有相同的權利”、“公平對待不同性傾向者”這兩個知識點。
初中性教育中相關內容的教育
初中階段的性教育在小學的基礎上進一步強調性傾向平等對於個人發展和社會和諧的重要性。在瞭解性傾向具體含義的基礎上,初中生將認識到對性傾向的刻板印象和偏見影響了具有不同社會性傾向的人被對待的方式,也影響了他們所能做出的選擇。同時,初中學生也會學習性傾向平等可以促進與性行為和人生規劃有關的平等決策。在掌握這些知識、態度和技能之後,初中生將有能力欣賞自己包括同性戀在內的性傾向,尊重他人的性傾向,並反思自己的價值觀如何影響自身觀念和偏見 。 [80] 

男同性戀男同性戀名人

男同性戀張國榮

1997年,張國榮在演唱會上當着父母和萬眾歌迷的面向另一半唐鶴徳告白,被外界視為出櫃宣言。2018年,在張國榮逝世15年之際,BBC為他製作特別專題,稱其為“亞洲同性戀偶像(Gay Icon)”,肯定他在性別平權方面做出的努力。張國榮是上個世紀亞洲同志運動的先驅,他敢於挑戰保守社會的道德框架,開拓性別多元空間的精神,被視為同志平權運動的先驅。 [81] 

男同性戀白先勇

白先勇是台灣地區的知名作家,也是一名公開出櫃的男同性戀。他的文學創作,對台灣地區的同志運動有着卓越貢獻。於1983年出版的長篇小説《孽子》,喚起了社會對同性戀羣體的關注,被視為華語同志文學的經典。 [82] 

男同性戀蒂姆·庫克

2014年10月,蘋果公司首席執行官蒂姆·庫克(Timothy D. Cook)在《彭博商業週刊》(BloombergBusinessweek)登出文章稱“我很自豪我是同性戀。”蒂姆·庫克成為最著名的已出櫃上市公司高管之一。他的公開出櫃將同志平權運動推向了比商界更廣闊的領域。 [83] 

男同性戀男同性戀相關紀念日

男同性戀國際不再恐同日

每年的5月17日是“國際不再恐同日”(TheInternational Day Against Homophobia and Transphobia)。該節日於2004年開始設立,旨在引起政策制定者、輿論領袖者、社會運動家、公眾和媒體對同性戀恐懼現象、跨性別恐懼現象的關注。選擇5月17日這一天是為了紀念1990年世界衞生組織將同性戀不再列為精神疾病的決定。 [84] 
“國際不再恐同日”已得到若干國家與國際組織(如歐盟議會、聯合國等等)的承認。大多數聯合國機構也會以具體的活動來紀念該節日。
性少數組織、政府、地區城市、企業和名人會在5月17日通常會採取以下行動:
·提醒媒體注意針對性少數羣體的恐懼問題;
·組織活動;
·要求決策者給予關注並開展遊説活動;
·與志同道合的組織建立網絡並在國內外發展新的夥伴關係;
·動員現有支持者並向新的受眾發表講話。 [84] 

男同性戀典型案例

2014年7月31日,北京海淀區法院開庭審理了具有里程碑意義的“矯正和治療同性戀”案。一名男同性戀者狀告重慶一家心理診所用催眠和電擊方式進行“同性戀扭轉治療” [85]  ,當日,北京同志中心的志願者們在法院門口通過向路人發放傳單、展示標語和情景劇的形式抗議對同性戀進行扭轉治療。該案於2014年12月19日判決,法院認定被告方曾進行虛假廣告宣傳,並支持了原告的訴訟請求,並且,法院認為“同性戀不是需要治療的精神疾病”。該男同性戀者認為,這一判決將幫助同性戀平權活動人士呼籲此類診所停止提供扭轉治療,並説服家長不要讓同性戀子女接受扭轉治療。 [85] 
目前,對於同性戀的成因尚沒有明確統一的定論,同性戀這一性傾向的選擇,是個人自身的生理選擇與價值觀的體現,社會公眾應該尊重該羣體的選擇,給予他們更多的理解與包容。在信息化時代,人們很容易通過大眾媒介接觸到一些包含大量對同性戀的曲解與妖魔化的描述,這已嚴重影響了同性戀羣體的生存與心理健康。當前,政府與社會應給同性戀羣體提供更為平等的社會環境,使同性戀者可以得到自身與大眾在生理與社會心理上的認同。 [86] 

男同性戀相關電影

男同性戀《喜宴》(1993)

影片信息
導演: 李安
編劇: 李安 / 馮光遠 / 詹姆斯·夏慕斯
主演: 趙文瑄 / 郎雄 / 歸亞蕾 / 金素梅 / 米切爾·利希藤斯坦
類型: 劇情 / 喜劇 / 愛情 / 同性 / 家庭
製片國家/地區: 中國台灣 / 美國
語言: 漢語普通話/ 英語
上映日期: 1993-02(柏林電影節) / 1993-08-04(美國)
片長: 108分鐘
又名: The Wedding Banquet [87] 
《喜宴》 《喜宴》
劇情簡介
偉同(趙文瑄)是事業有成的男同志,與男友賽門(Mitchell Lichtenstein)在美國過着幸福的同居日子,煩惱來自要用各種招數應對遠在台北的父(郎雄)母(歸亞蕾)的一次次逼婚。偉同被逼以“乖乖仔”形象修書一封聲稱會在美國結婚,沒料父母想親眼見證。無奈,他只得拉上來自上海的不得志的女藝術家葳葳(金素梅)“假婚”,想逃過一劫。 [87] 
父母對葳葳相當滿意,卻對偉同的草率態度不滿,為讓父母滿意儘快返回台北,偉同猶如父母對葳葳相當滿意,卻對偉同的草率態度不滿,為讓父母滿意儘快返回台北,偉同猶如“拼命三郎”使出了渾身解數。但人算不如天算,不斷的波折使得父母的返台日期一次次推遲,令他和賽門的感情亮起“紅燈”,而葳葳又意外懷上了他的孩子。似乎,偉同在強大的父母(傳統)面前,只能選擇去做一個 “表面正常”的男人。 [87] 
社會影響
電影《喜宴》在柏林電影節一舉斬獲金熊獎,並獲得了同年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的提名,其成功大大激勵了華語影視作品在描繪同性戀羣體上的探索。它振奮了同志文化,其後,台北更是出現了“喜宴”為名的同志酒吧。 [88]  影片着重表現了傳統文化中的“傳宗接代”與同性戀之間的衝突。導演李安更是親自客串,以一句“你正見證中國人五千年來性壓抑的結果”點出影片的文化意義。 [87] 

男同性戀《藍宇》(2001)

影片信息
導演: 關錦鵬
編劇: 魏紹恩
主演: 胡軍 / 劉燁 / 蘇瑾 / 李華彤 / 盧芳 / 張永寧 / 李爽 / 李濱
類型: 劇情 / 愛情 / 同性
製片國家/地區: 中國大陸 / 中國香港
語言: 漢語普通話
上映日期: 2001-11-22(中國香港)
片長: 86分鐘(香港) / 97分鐘(DVD版)
又名: Histoire d'hommes à Pékin / Lan Yu [89] 
《藍宇》 《藍宇》
劇情簡介
陳捍東(胡軍)和藍宇(劉燁)的愛情始於一場性交易,其時,藍宇是為生活所迫決定出賣自己肉體的清純大學生,陳捍東則是情場老手,慣做“花花公子”的他雖對特別的藍宇怦然心動,卻也認為藍宇不過是他眾多玩伴中的一個。慢慢地,隨着兩人交往的深入,陳捍東發現自己的心已在不知不覺間被藍宇充滿。可是他又不敢肯定,試圖通過與女人結婚證明自己的“正常”,當求證到那不過是錯覺一場時,藍宇早已消失在茫茫人海。 [89] 
社會影響
《藍宇》是導演關錦鵬“出櫃”之後的首部男同性戀電影,在港台地區上映之後獲得了極大的上座率和好評,被影評人聞天祥稱為“華語同志電影的里程碑”。根據電影發行公司“羣體工作室”的調查,該電影在台灣地區上映時,其觀眾羣體中不乏異性戀的存在。《藍宇》對於“愛情”真誠而真實地呈現,使得這部同性戀電影突破了性傾向之間的藩籬,獲得了廣泛的喜愛。 [90] 

男同性戀《愛你,西蒙》(2018)

影片信息
導演: 格里格·伯蘭蒂
編劇: 伊麗莎白·伯格 / 艾薩克·阿普塔克 / 貝奇·艾伯特利
主演: 尼克·羅賓森 / 詹妮弗·加納 / 喬什·杜哈明 / 小豪爾赫·蘭登伯格 / 凱瑟琳·蘭福德
類型: 喜劇 / 愛情 / 同性
製片國家/地區: 美國
語言: 英語
上映日期: 2018-03-16(美國)
片長: 110分鐘
又名: 親愛的初戀(台) / 抱抱我的初戀(港) / 西蒙和他的出櫃日記 / 愛你的西蒙 / 愛,賽蒙 [91] 
《愛你,西蒙》 《愛你,西蒙》
劇情簡介
每個人都值得擁有一個偉大的愛情故事。但是對一個17歲的高中生西蒙來説這一切卻是件超複雜的事:第一、沒有人知道他是同性戀;第二、他也搞不清楚自己愛上跟他一樣有同樣困擾的不知名網友到底是何方神聖?為了解決這兩個大麻煩,西蒙展開一段爆笑又嚇人的解答過程,但他沒料到的是,最後得到的答案卻從此改變了自己的人生。 [91] 
教育意義
《愛你,西蒙》的“不普通”在於它的“普通”:沒有悲傷和死亡、典型的青少年愛情喜劇、大公司製作、在全美髮行。它讓青少年有機會通過一個“尋常”的視角去觀看同性戀的生活狀態。這也給了教師關於“性少數教育”一些啓發——對於性少數羣體相關知識的教育應該滲透在日常教學的方方面面。例如在一道數學題可以以“小李和他的丈夫在超市買了12個蘋果,吃了3個”開始,將性少數常態化,而不再使其成為一種禁忌或是特殊事件。 [92] 
參考資料
  • 1.    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 Answers to your questions: For a better understanding of sexual orientation and homosexuality[M]. Washington, DC: Author,2008
  • 2.    Frankowski B L. Sexual Orientation and Adolescents[J]. Pediatrics, 2004, 113(6): 1827-1832.
  • 3.    聯合國開發計劃署,美國國際開發署. “亞洲同志”項目中國國別報告. [M].2014
  • 4.    來帥. 社會排斥圖景下的同性戀羣體研究[J].中國性科學,2018,27(11):153-157
  • 5.    中華人民共和國未成年人保護法  .中國政府網[引用日期2022-05-13]
  • 6.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 中小學公共安全教育指導綱要[Z]. 2007-02-07.
  • 7.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 國際全面性教育技術指導綱要(修訂版)[M].北京,2018. ISBN:978-92-3-500020-7
  • 8.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Oxford Dictionaries [EB/OL]. [2020-04-09]. https://www.lexico.com/definition/homosexual
  • 9.    Karl-Maria Kertbeny. The Coinage and Dissemination of the Term[EB/OL]. [2020-04-09]. https://web.archive.org/web/20120130130233/http://www.glbtq.com/social-sciences/kertbeny_km.html
  • 10.    Feray Jean-Claude, Herzer Manfred. Homosexual Studies and Politics in the 19th Century: Karl Maria Kertbeny[EB/OL]. Journal of Homosexuality:19: 1. (2010-10-08)[2020-04-09]. https://www.tandfonline.com/doi/abs/10.1300/J082v19n01_02
  • 11.    GLAAD. GLAAD Media Reference Guide – Offensive Terms To Avoid[EB/OL].(2012-04-21)[2020-04-09].https://www.glaad.org/reference/offensive
  • 12.    Sexual orientation, homosexuality and bisexuality. [S/OL] 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 2013, https://web.archive.org/web/20130808032050/http://www.apa.org/helpcenter/sexual-orientation.aspx
  • 13.    Eliason, M. Sexual orientation and gender expression in social work practice[J]. Journal Of Homosexuality, 2007, 52(3-4), 287-292.
  • 14.    Statistics New Zealand. Gender identity: Developing a statistical standard. [EB/OL] [2020-05-05] http://m.stats.govt.nz/-/media/Statistics/about-us/currently%20consulting%20on/gender-identity/gender-identity-standard-bkrnd.pdf
  • 15.    張傑. 何謂同性戀. [J] 中國性科學. 2009-10-18.
  • 16.    李銀河.同性戀亞文化 [M]. 北京:今日中國出版社,1998
  • 17.    2011認識同志手冊編輯小組. 認識同志. [M]. 台灣同志熱線協會. 2011-6.
  • 18.    台灣立報.同志受難紀念碑[EB/OL].(2008-08-25)[2020-05-14]. http://gsrat.net/news/newsclipDetail.php?ncdata_id=6616
  • 19.    Plant, Richard. The pink triangle: the Nazi war against homosexuals[M]. revised. H. Holt, 1988: 175. ISBN 978-0-8050-0600-1.
  • 20.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 艾滋病與健康教育領域好的政策與實踐手冊8:教育部門應對恐同欺凌. [M].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 2012.
  • 21.    聯合國開發計劃署. 中國性少數羣體生存狀況——基於性傾向、性別認同及性別表達的社會態度調查報告. [M]. 聯合國開發計劃署. 2016.
  • 22.    人民網. 中國3000萬受歧視同性戀者生存狀況調查. [EB/OL]. 人民網. (2006-07-19)[2020-07-31]. https://web.archive.org/web/20140908070750/http://scitech.people.com.cn/GB/25509/4607223.html
  • 23.    同語.性與性別少數學生校園環境報告. [EB/OL]. 同語. (2016-06)[2020-08-01]. http://www.tongyulala.org/uploadfile/2019/0411/20190411043054630.pdf
  • 24.    楊金英. 女同性戀人羣性行為特徵及性傳播疾病知識知曉情況調查. [J]. 中國公共衞生. 2016-07-07.
  • 25.    久島,海倫,晨星. 中國父母:當我得知孩子是同性戀後[EB/OL]. 美國之音. (2016-07-24)[2020-04-09]. https://www.voachinese.com/a/chinese-lgbts-parents-opens-up-20160722/3431124.html
  • 26.    同語. 中國同志組織民政註冊研究. [EB/OL]. 同語. (2015-05)[2020-08-01]. http://www.tongyulala.org/uploadfile/2020/0219/20200219095635392.pdf
  • 27.    Jacob Poushter, Nicholas Ken. The Global Divide on Homosexuality Persists. [EB/OL]. Pew Research Center. (2020-06-25)[2020-07-31]. https://www.pewresearch.org/global/2020/06/25/global-divide-on-homosexuality-persists/
  • 28.    Bret Hinsch. Passions of the Cut Sleeve: The Male Homosexual Tradition in China[M]. California: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92: 7
  • 29.    班固.漢書[M].中國:中華書局出版,1962年
  • 30.    國學網.戰國策·卷二十五·魏四[M/OL].[2020-04-10].http://www.guoxue.com/book/zhanguoce/0025.htm
  • 31.    韓非子(原) 陳奇猷(撰).韓非子·説難[M].中國:上海古籍出版社,1958
  • 32.    曹雪芹.紅樓夢[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8,ISBN:9787020002207
  • 33.    RAYMOND J. NOONAN.THE CONTINUUM COMPLETE INTERNATIONAL ENCYCLOPEDIA OF SEXUALITY[M/OL].(2004)[2020-04-09].https://kinseyinstitute.org/collections/archival/ccies.php
  • 34.    李漁.肉蒲團[M].台灣:明日出版社,2003年,ISBN 986-7972-95-3
  • 35.    GLAAD.亞太裔媒體參考指南中文版[R].Gay and Lesbian Alliance Against Defamation,2007
  • 36.    談大正. 同性戀的歷史及其倫理法律嬗變[J].中國性科學,2011,20(4):51-60
  • 37.    王晴鋒. 男同性戀者的性角色與性別角色[J].中國性科學,2013,22(10):102-107
  • 38.    晗莫莫. 同性之戀[M].台灣:石灰文化,2006
  • 39.    gay (adj.)  .Online Etymology dictionary,[引用日期2022-05-13]
  • 40.    洪林瓊照、金家玉等.2010認識同志手冊[M].台灣:台北市政府民政局,2010:23-28
  • 41.    Steven Gregory Underwood. Gay men and anal eroticism: tops, bottoms, and versatiles. New York: Psychology Press,2003: 225. ISBN 1-56023-375-3
  • 42.    Frankowski B L. Sexual Orientation and Adolescents[J]. Pediatrics, 2004, 113(6): 1827-1832.
  • 43.    Bailey J M, Pillard R C. A genetic study of male sexual orientation.[J]. Archives of General Psychiatry, 1991, 48(12): 1089-1096.
  • 44.    Whitam F L, Diamond M, Martin J, et al. Homosexual orientation in twins: A report on 61 pairs and three triplet sets[J]. Archives of Sexual Behavior, 1993, 22(3): 187-206.
  • 45.    Bailey J M, Dunne M P, Martin N G, et al. Genetic and environmental influences on sexual orientation and its correlates in an Australian twin sample.[J].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2000, 78(3): 524-536.
  • 46.    Langstrom N, Rahman Q, Carlstrom E, et al. Genetic and Environmental Effects on Same-sex Sexual Behavior: A Population Study of Twins in Sweden[J]. Archives of Sexual Behavior, 2010, 39(1): 75-80.
  • 47.    Hamer D H, Hu S, Magnuson V L, et al. A linkage between DNA markers on the X chromosome and male sexual orientation[J]. Science, 1993, 261(5119): 321-327.
  • 48.    Sanders A R, Martin E R, Beecham G W, et al. Genome-wide scan demonstrates significant linkage for male sexual orientation[J]. Psychological Medicine, 2015, 45(7): 1379-1388.
  • 49.    Ganna A, Verweij K J, Nivard M G, et al. Large-scale GWAS reveals insights into the genetic architecture of same-sex sexual behavior[J]. Science, 2019, 365(6456).
  • 50.    Bem D J. Exotic Becomes Erotic: Interpreting the Biological Correlates of Sexual Orientation[J]. Archives of Sexual Behavior, 2000, 29(6): 531-548
  • 51.    Peplau L A, Jd M H. Masculinity, Femininity and the Development of Sexual Orientation in Women[J]. Journal of Gay & Lesbian Mental Health, 2008: 145-165.
  • 52.    Hines M, Brook C, Conway GS. Androgen and psychosexual development: core gender identity, sexual orientation and recalled childhood gender role behavior in women and men with congenital adrenal hyperplasia(CAH). [J]. Journal of Sex Research, 2004, 41(1):75-81.
  • 53.    Brodie H K, Gartrell N, Doering C H, et al. Plasma testosterone levels in heterosexual and homosexual men.[J]. American Journal of Psychiatry, 1974, 131(1): 82-83.
  • 54.    Garciafalgueras A, Swaab D F. Sexual Hormones and the Brain: An Essential Alliance for Sexual Identity and Sexual Orientation[J]. Endocrine development, 2010: 22-35.
  • 55.    Blanchard R, Klassen P E. H-Y Antigen and Homosexuality in Men[J]. Journal of Theoretical Biology, 1997, 185(3): 373-378.
  • 56.    Bogaert A F, Skorska M N. Sexual orientation, fraternal birth order, and the maternal immune hypothesis: A review[J]. Frontiers in Neuroendocrinology, 2011, 32(2): 247-254.
  • 57.    Bailey J M, Vasey P L, Diamond L M, et al. Sexual Orientation, Controversy, and Science[J]. Psychological Science in the Public Interest, 2016, 17(2): 45-101.
  • 58.    Bem D J. Is There a Causal Link Between Childhood Gender Nonconformity and Adult Homosexuality[J]. Journal of Gay & Lesbian Mental Health, 2008: 61-79.
  • 59.    Bailey J M, Zucker K J. Childhood sex-typed behavior and sexual orientation: A conceptual analysis and quantitative review.[J].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 1995, 31(1): 43-55.
  • 60.    Margaret Wetherell; Chandra Talpade Mohanty. The SAGE Handbook of Identities. [EB/OL] Sage Publications. 2010.
  • 61.    Kendler KS, Thornton LM, Gilman SE, Kessler RC. Sexual orientation in a U.S. national sample of twin and nontwin sibling pairs.[J] The American Journal of Psychiatry, 2000, 157(11):1843-6.
  • 62.    Wilson HW, Widom CS. Does physical abuse, sexual abuse, or neglect in childhood increase the likelihood of same-sex sexual relationships and cohabitation? A prospective 30-year follow-up.[J] Archives of Sexual Behavior, 2010, 39 (1): 63–74.
  • 63.    劉旭東. 透過國際人權法和部分國家立法審視中國同性戀現狀及建議[J].中國性科學,2011,20(9):45-56
  • 64.    郗長舉. 中華人民共和國同性戀者權益保護法草案建議稿[J].中國性科學,2011,20(10):60-63
  • 65.    李丹,鄭豔輝. 美國同性婚姻合法化之後的難題[J].世界文化,2019(7):54-57
  • 66.    Pew Research Center.Same-Sex Marriage Around the World[R/OL].(2019-10-28)[2020-04-09].https://www.pewforum.org/fact-sheet/gay-marriage-around-the-world/
  • 67.    聯合國開發計劃署, 中華女子學院. 跨性別者性別認同的法律承認:對中國與跨性別相關法律和政策的評估報告[R]. 北京:聯合國開發計劃署, 2018.
  • 68.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 義務教育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2012年修訂)[Z]. 2012-1.
  • 69.    國家衞生健康委員會. 中國青少年健康教育核心信息及釋義(2018版)[Z]. 2018-09-25.
  • 70.    艾滋病的“盲區”——男-男同性戀傳播HIV機理揭秘  .新浪[引用日期2022-05-13]
  • 71.    張有春. 污名與艾滋病話語在我國[J].社會科學,2011(4):87-92
  • 72.    揣徵然,張雲輝,趙雅琳,閆晶晶,孫志傑,王永怡,焦豔梅,王福生.全球及中國 AIDS 最新疫情概況[J].傳染病信息,2020,33(6):501-503
  • 73.    台灣同志諮詢熱線協會. 認識同志手冊[M/OL].(2011)
  • 74.    世界衞生組織.國際疾病分類[EB/OL].
  • 75.    潘綏銘,黃盈盈.性社會學[M].北京:中國人民出版社,2011
  • 76.    劉文利主編. 珍愛生命——幼兒性健康教育繪本(全9冊)[M]. 北京: 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 2018.
  • 77.    劉文利主編. 珍愛生命——幼兒性健康教育繪本之奇妙的感覺[M]. 北京: 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 2018.
  • 78.    劉文利主編. 珍愛生命——幼兒性健康教育繪本之多彩的幸福[M]. 北京: 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 2018.
  • 79.    劉文利主編. 珍愛生命——幼兒性健康教育繪本之歡樂的六一[M]. 北京: 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 2018.
  • 80.    劉文利主編. 珍愛生命——初中生性健康教育讀本(全6冊)[M]. 未出版.
  • 81.    香港01. 張國榮登BBC被封“Asia’s gay icon”同志平權先驅衝出國際[EB/OL]. 2018-04-10. https://www.hk01.com
  • 82.    Yahoo!新聞. 白先勇:同性戀是人性一部分,平權教育愈早愈好[EB/OL].
  • 83.    “我是同性戀我自豪”,蒂姆·庫克驕傲出櫃  .紐約時報[引用日期2022-05-13]
  • 84.    UNESCO. International Day Against Homophobia and Transphobia. [EB/OL]. 2013-05-17[2020-07-13]. http://www.unesco.org/new/en/unesco/events/all-events/?tx_browser_pi1%5BshowUid%5D=19095&cHash=975c172684
  • 85.    高志強. 北京法院判決首例同性戀矯正案勝訴[EB/OL].(2014-12-19)[2020-05-14]. https://www.bbc.com/zhongwen/simp/china/2014/12/141219_china_gay_therapy_verdict
  • 86.    張豔芳,李用國,蘭英華. 關於同性戀成因的系統研究綜述[J].中國性科學,2018(10),27(10):158-160
  • 87.    喜宴 囍宴 (1993)  .豆瓣[引用日期2022-05-13]
  • 88.    但唐謨. 台灣同志電影史|迷你版[EB/OL]. 聯合文學
  • 89.    藍宇 藍宇 (2001)  .豆瓣[引用日期2022-05-13]
  • 90.    林奇伯. 愛在《藍宇》—同志電影大賣[EB/OL]. 台灣光華雜誌.
  • 91.    愛你,西蒙 Love, Simon (2018)  .豆瓣[引用日期2022-05-13]
  • 92.    What Love, Simon Can Teach Us About Classroom Conversations  .COLINS.C.[引用日期2022-05-13]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