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雙性戀

(性取向分類)

鎖定
雙性戀,又稱雙性向,是性傾向的一種。雙性戀者能夠對同性和異性產生情感、愛情或性的吸引 [1]  。雙性戀者對吸引力的感受不一,有些人可能同時對同性和異性感受到吸引力;有些人可能在某一階段對同性感受到吸引力,在另一階段對異性感受到吸引力。雙性戀者感受到吸引力的表現方式和吸引程度也存在差異 [2] 
“雙性戀”概念最早出現於19世紀,發展到1970年代和1980年代,雙性戀開始在西方社會中發展成為明顯的集體和政治認同身份 [3]  。目前,雙性戀者因性傾向遭暴力傷害、歧視比例較高,生存狀況仍需要進一步改善。
《中華人民共和國未成年人保護法》(2020修訂)規定,學校、幼兒園應當對未成年人開展適合其年齡的性教育 [4]  。消除公眾對雙性戀的誤解和歧視,保障雙性戀者的健康和福祉,需要對兒童進行全面性教育,也需要國家政策的支持,我國各部委發佈的教育文件中均有性別平等相關的內容 [5] 
中文名
雙性戀
外文名
Bisexuality
別    名
雙性向

雙性戀定義

雙性戀,又稱雙性向,是性傾向的一種。雙性戀者能夠對同性和異性產生情感、愛情或性的吸引 [1]  。雙性戀者對吸引力的感受不一,有些人可能同時對同性和異性感受到吸引力;有些人可能在某一階段對同性感受到吸引力,在另一階段對異性感受到吸引力。雙性戀者感受到吸引力的表現方式和吸引程度也存在差異 [2] 

雙性戀歷史沿革

雙性戀19世紀:進化論、胚胎學及性學發展時期

“雙性戀”對應的英文單詞“Bisexuality”最早出現於19世紀,當時指雌雄同體現象 [3]  ,即一個生物體同時明顯具有雌雄性狀。當時的進化論學家如查爾斯·達爾文(Charles Darwin)推測,人類祖先早期進化時,可能經歷過雌雄同體階段,進而推測,人類的雌雄分化會隨着種族、階級或者文明的發展越來越明顯 [3] 
19世紀後半葉,奧地利精神病學家理查德·克拉夫特-埃賓(Richard von Krafft-Ebing)、英國性心理學家哈夫洛克·埃利斯(Havelock Ellis)等人修改雙性戀進化理論,以解釋“性本能”的演化:雙性戀被用於解釋同性戀現象,即之所以出現同性戀現象,是人倒退回祖先的雙性戀、或者停留在這一“原始”階段 [6] 

雙性戀20世紀

弗洛伊德學説發展時期對於雙性戀的定義
奧地利心理學家西格蒙德·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繼承了雙性戀進化理論,並從生理層面推到心理層面,認為每個人心理層面“都同時具有男性和女性的特點”以及對兩性的慾望 [7]  。弗洛伊德認為,雙性戀是人在發展自身性傾向過程中壓抑早期性慾的階段 [1]  ,並否認雙性戀是一種性傾向 [3] 
20世紀40年代後期至70年代對於雙性戀的定義
弗洛伊德去世後,精神分析學及精神病學開始批評、摒棄生物學層面的雙性戀學説,否認存在雙性戀 [3]  。20世紀40年代後期開始,社會學中多項研究表明“與男性和女性發生性行為”的現象普遍存在,雙性戀便主要用於描述這一現象 [3] 
其中一項研究為美國性學家阿爾弗萊德·查爾斯·金賽(Alfred Charles Kinsey)的《人類男性性行為》和《人類女性性行為》。金賽將性傾向視為“連續曲線上行為頻率的統計變化” [8]  , 並設計出金賽量表(Kinsey Scale)以描述這種變化。他的數據“首次揭示出美國社會中普遍存在的雙性戀行為”7。金賽是第一位提出“雙性戀是一種性傾向”的人 [1] 
20世紀70年代以後對於雙性戀的定義
至少到20世紀70年代,人們仍認為雙性戀是向異性戀或同性戀過渡的過渡狀態 [3]  。到了1970年代和1980年代,雙性戀開始在西方社會中發展成為明顯的集體和政治認同身份 [3] 
隨着雙性戀者的身份認同逐漸明晰和雙性戀活動組織的發展、出版物的增多,雙性戀活動人士以及理論家開始廣泛批評同性戀、異性戀的性傾向二元模式 [3]  ,認為歷史上忽略雙性戀、文化排斥雙性戀並不是因為科學“事實”,而是因為歷史、文化和政治前提錯誤 [9] 

雙性戀生存狀況

雙性戀身心健康

美國疾病控制與預防中心(Centers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CDC)2010年針對因性傾向遭暴力傷害的研究顯示,雙性戀女性遭到強姦、肢體暴力和/或跟蹤的比例明顯高於同性戀女性及異性戀女性。雙性戀女性一生中遭到強姦的比例為46.1%,同性戀女性比例為13.1% ,異性戀女性比例為17.4%;雙性戀女性遭到除強姦以外的性暴力所佔比例為74.9%,同性戀女性比例為46.4%,異性戀女性比例為43.3%。雙性戀男性遭到除強姦以外的性暴力所佔比例為47.4%,同性戀男性比例為40.2%,異性戀男性比例為20.8% [10] 
美國疾病控制與預防中心2015年針對美國9~12年級學生開展的另一項研究顯示,同性戀及雙性戀者中,有60.4%曾連續兩週以上感到難過或無助(全國平均比例為29.9%),29.4%曾嘗試過自殺(全國平均比例為8.6%),19.2%吸煙(全國平均比例為10.8%) [11] 

雙性戀歧視

歐盟2013年發佈的一項研究顯示,有16%的雙性戀女性及16%的雙性戀男性,在求職時或在職場上因性傾向遭受歧視,92%的雙性戀女性及90%的雙性戀男性曾因性傾向遭受過校園歧視,4%的雙性戀女性及5%的雙性戀男性曾因性傾向遭到暴力襲擊 [12] 

雙性戀雙性戀恐懼現象

長久以來,學術界和社會公眾領域中一直存在雙性戀恐懼現象 [13] 
早期的學術研究否認雙性戀是一種性傾向,認為雙性戀是向異性戀或同性戀過渡的階段;在進行研究調查時常常忽略雙性戀人羣議題,或者雖然把雙性戀人羣列入調查範圍,但將其調查結果常與同性戀人羣混合 [9] 
大眾對雙性戀人羣存在“尋求關注”、“只是玩玩”、“不道德”等刻板印象;否認雙性戀存在;降低雙性戀者可見度(如假設對方要麼是異性戀要麼是同性戀,表示支持性少數羣體但忽視雙性戀人羣的議題,將雙性戀恐懼現象和同性戀恐懼現象混淆)等 [9] 
雙性戀恐懼現象是雙性戀者遭受暴力和歧視、身心健康狀況惡化的一個重要原因 [9]  。因性傾向而歧視、排斥、恐懼相關人羣是錯誤做法。應尊重不同人羣的性傾向,意識到並反對針對相關羣體的刻板印象與偏見,零容忍相關歧視言語及暴力行為。

雙性戀我國相關法律法規及政策文件

雙性戀憲法

《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2018修正)在序言部分,確立了憲法是我國根本法的地位,指出憲法規定了國家的根本制度和根本任務,並要求“全國各族人民、一切國家機關和武裝力量、各政黨和各社會團體、各企業事業組織,都必須以憲法為根本的活動準則 [14]  。”因此,憲法關於公民(包括性少數公民)享有平等權益的規定也應當在各地方、各領域貫徹。在憲法中與性少數相關的內容有:
第三十三條
凡具有中華人民共和國國籍的人都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
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
國家尊重和保障人權。
任何公民享有憲法和法律規定的權利,同時必須履行憲法和法律規定的義務 [14] 
第三十四條
中華人民共和國年滿十八週歲的公民,不分民族、種族、性別、職業、家庭出身、宗教信仰、教育程度、財產狀況、居住期限,都有選舉權和被選舉權;但是依照法律被剝奪政治權利的人除外 [14] 

雙性戀勞動與就業

《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法》(2018修正)
第三條
勞動者享有平等就業和選擇職業的權利、取得勞動報酬的權利、休息休假的權利、獲得勞動安全衞生保護的權利、接受職業技能培訓的權利、享受社會保險和福利的權利、提請勞動爭議處理的權利以及法律規定的其他勞動權利 [15] 
第十二條
勞動者就業,不因民族、種族、性別、宗教信仰不同而受歧視 [15] 
第四十六條
工資分配應當遵循按勞分配原則,實行同工同酬。工資水平在經濟發展的基礎上逐步提高。國家對工資總量實行宏觀調控 [15] 
《中華人民共和國就業促進法》(2015修正)
第三條
勞動者依法享有平等就業和自主擇業的權利。
勞動者就業,不因民族、種族、性別、宗教信仰等不同而受歧視 [16] 
第二十六條
用人單位招用人員、職業中介機構從事職業中介活動,應當向勞動者提供平等的就業機會和公平的就業條件,不得實施就業歧視 [16] 
第六十二條
違反本法規定,實施就業歧視的,勞動者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 [16] 

雙性戀教育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法》(2015修正)
第九條
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有受教育的權利和義務。
公民不分民族、種族、性別、職業、財產狀況、宗教信仰等,依法享有平等的受教育機會 [17] 
第三十七條
受教育者在入學、升學、就業等方面依法享有平等權利。
學校和有關行政部門應當按照國家有關規定,保障女子在入學、升學、就業、授予學位、派出留學等方面享有同男子平等的權利 [17] 
《中華人民共和國義務教育法》(2018修正)
第四條
凡具有中華人民共和國國籍的適齡兒童、少年,不分性別、民族、種族、家庭財產狀況、宗教信仰等,依法享有平等接受義務教育的權利,並履行接受義務教育的義務 [18] 

雙性戀《中華人民共和國未成年人保護法》

第三條
國家保障未成年人的生存權、發展權、受保護權、參與權等權利。
未成年人依法平等地享有各項權利,不因本人及其父母或者其他監護人的民族、種族、性別、户籍、職業、宗教信仰、教育程度、家庭狀況、身心健康狀況等受到歧視 [4] 
第四十條
學校、幼兒園應當建立預防性侵害、性騷擾未成年人工作制度。對性侵害、性騷擾未成年人等違法犯罪行為,學校、幼兒園不得隱瞞,應當及時向公安機關、教育行政部門報告,並配合相關部門依法處理。
學校、幼兒園應當對未成年人開展適合其年齡的性教育,提高未成年人防範性侵害、性騷擾的自我保護意識和能力。對遭受性侵害、性騷擾的未成年人,學校、幼兒園應當及時採取相關的保護措 [4] 

雙性戀我國各部委教育類相關文件

雙性戀是與性別平等有關的概念,我國各部委相關教育類文件雖然沒有直接涉及雙性戀,但與之相關的性別平等的概念是重要教學內容。在性教育中,通常與性別意識、青春期發展和性心理健康等有關。以下各文件強調了培養學生形成明確的性別意識、以及健康的性心理的重要性。

雙性戀《中小學公共安全教育指導綱要》

小學4~6年級
模塊二:預防和應對公共衞生事故
• 初步瞭解青春期發育基礎知識,形成明確的性別意識和自我保護意識 [19] 

雙性戀《中小學健康教育指導綱要》(2008)

小學5~6年級
生長髮育與青春期保健:青春期的生長髮育特點;男女少年在青春發育期的差異(男性、女性第二性徵的具體表現);女生月經初潮和其意義(月經的形成以及週期計算);青春期的個人衞生知識等 [20] 
初中年級
生長髮育與青春期保健:熱愛生活,珍愛生命;青春期心理發育的特點和變化規律,正確對待青春期心理變化 [20] 

雙性戀《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指導綱要》

小學高年級
開展初步的青春期教育,引導學生進行恰當的異性交往,建立和維持良好的異性同伴關係,擴大人際交往的範圍 [21] 
初中年級
幫助學生加強自我認識,客觀地評價自己,認識青春期的生理特徵和心理特徵;積極與老師及父母進行溝通,把握與異性交往的尺度,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鼓勵學生進行積極的情緒體驗與表達,並對自己的情緒進行有效管理 [21] 
高中年級
正確認識自己的人際關係狀況,培養人際溝通能力,促進人際間的積極情感反應和體驗,正確對待和異性同伴的交往,知道友誼和愛情的界限 [21] 

雙性戀《普通高中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

心理健康
在教學中要注意防止過分重視專項運動技能的傳授,而忽視心理健康目標達成的現象 [22] 
具體包括:
二、正確對待性心理變化。達到該水平的目標時,學生能夠:
• 瞭解性成熟的心理特徵;
• 認識自己的性心理變化;
• 努力控制由於性吸引產生的干擾;
• 正確認識正常的異性交往和性罪錯的區別;
• 增強性問題上的守法觀念 [22] 

雙性戀《普通高等學校健康教育指導綱要》

性與生殖健康
目標:樹立自我保健意識,掌握維護性與生殖健康的知識和技能,提高維護性與生殖健康的能力 [23] 
核心內容:性與生殖健康的基本知識;友誼、愛情、婚戀、家庭與倫理道德;優生優育與適宜有效的避孕方法;非意願懷孕和應對措施;常見生殖健康問題與自我保健方法;無保護性行為對生殖健康的影響;常見性傳播疾病和預防;艾滋病的傳播、流行與控制,易感染艾滋病的高危行為和預防措施,艾滋病諮詢檢測和服務,不歧視艾滋病感染者和病人;預防性侵害的方法和技能 [23] 

雙性戀《中國青少年健康教育核心信息及釋義》

  • 接受和參與全面性教育,可提升青少年對性與生殖健康的認知水平,提升和保護自身、尊重他人身心健康的責任意識;
  • 瞭解同性和異性生殖器官的構造、特點和相關功能 [24] 

雙性戀全面性教育中相關教學內容

雙性戀學習目標

《中華人民共和國未成年人保護法》(2020修訂)規定,學校、幼兒園應當對未成年人開展適合其年齡的性教育 [4]  。雙性戀,又稱雙性向,是性傾向的一種。社會生活中仍然存在着雙性戀恐懼現象,雙性戀者羣體面臨着歧視。從根本上消除雙性戀恐懼現象和針對雙性戀者羣體的歧視,需要通過全面性教育,尤其是關於性別平等的學習,幫助兒童青少年獲得對於雙性戀的充分了解,學會尊重並理解雙性戀者羣體,減少雙性戀者羣體受到的不平等待遇和傷害。在聯合國《國際性教育技術指導綱要》(修訂版)中,與性別平等相關的學習目標主要出現在核心概念1“關係”下的第3個主題“寬容、包容及尊重”、核心概念2“價值觀、權利、文化與性”第2個主題“人權與性”、核心概念3“理解社會性別”下的第3個主題“基於社會性別的暴力”,內容貫穿5~8歲、9~12歲、12~15歲、15~18歲以上四個年齡段,具體學習目標如下 [25] 
核心概念3:理解社會性別
主題3:基於社會性別的暴力
學習目標(5~8歲)
要點:瞭解基於社會性別的暴力和尋求幫助的途徑非常重要
學習者將能夠:
  • 定義基於社會性別的暴力,並認識到它在許多場所都可能發生(如學校、家庭或公共場所)(知識);
  • 瞭解社會性別觀念和社會性別刻板印象會影響我們對待他人的方式,包括歧視和暴力(知識);
  • 認同所有形式的基於社會性別的暴力都是錯誤的(態度);
  • 如果自己或認識的人正在經歷基於社會性別的暴力,包括在學校內或學校周邊發生的暴力,描述在這種情況下該如何找到一個值得信賴的成年人並向其訴説該遭遇(技能)。
學習目標(9~12歲)
要點1:所有形式的基於社會性別的暴力都是錯誤的,是對人權的侵犯
學習者將能夠:
  • 舉例説明什麼是基於社會性別的暴力(例如:欺凌、性騷擾、情感暴力、家庭暴力、強姦、女性生殖器損毀 / 切割、童婚、早婚和強迫婚姻、恐同暴力),並説出社會性別暴力可能發生的場所,包括學校、家庭、公共場所或網絡(知識);
  • 認同所有形式的性暴力都是對人權的侵犯(態度);
  • 如自己或認識的人正在經歷基於社會性別的暴力,或擔心可能會遭遇基於社會性別的暴力,展示在這種情況下如何識別值得信賴的成年人並向其訴説相關經歷 (技能)。
要點2:社會性別刻板印象可能是暴力和歧視的根源
學習者將能夠:
  • 解釋社會性別刻板印象如何導致欺凌、歧視、虐待和性暴力(知識);
  • 解釋性虐待和基於社會性別的暴力是源於權力和支配慾望的犯罪,並非由於一個人沒有能力控制自己的性慾望(知識);
  • 認識到社會性別不平等和社會性別角色刻板印象會導致性暴力(態度);
  • 展示如何主張社會性別平等、反抗社會性別歧視或基於社會性別的暴力(技能)。
學習目標(12~15歲)
要點:任何形式的基於社會性別的暴力都是對人權的侵犯,無論施暴者是成年人、青少年還是權威人士
學習者將能夠:
  • 瞭解性虐待和社會性別暴力,包括來自性伴侶的暴力和強姦都是源於權力和支配的犯罪,並非由於性慾控制能力低下(知識);
  • 為發現和減少社會性別暴力制定具體策略(知識);
  • 認識到暴力行為的旁觀者和目擊者可以採取安全措施干預暴力行為,並且也可能受到暴力的影響(知識);
  • 認識到社會性別暴力永遠是錯誤的,且施暴者可以是成年人、當權者或青少年(態度);
  • 展示如何與預防社會性別暴力和提供社會性別暴力受害者支持的可信賴的成年人和服務機構取得聯繫(技能)。
學習目標(15~18歲以上)
要點:每個人都有責任倡導社會性別平等,並公開反對侵犯人權的行為,包括性虐待、有害行徑和其他形式的基於社會性別的暴力
學習者將能夠:
  • 分析在倡導促進社會性別平等和減少基於社會性別的暴力方面的一些成功案例(知識);
  • 意識到在公共和私人空間,包括在網絡上公開反對侵犯人權和社會性別不平等的重要性(態度);
  • 倡導社會性別平等,消除基於社會性別的暴力(技能) [25] 
核心概念2:價值觀、權利、文化與性
主題2:人權與性
學習目標(5~8歲)
要點:每個人都享有人權
學習者將能夠:
  • 定義人權(知識);
  • 認同每個人都享有人權,且都應得到尊重(態度);
  • 表達對人權的支持(技能)。
學習目標(9~12歲)
要點:每個人的人權都包括影響其性與生殖健康的權利
學習者將能夠:
  • 描述影響性與生殖健康的人權(知識);
  • 討論影響這些權利的地方或國家法律(知識);
  • 識別權利遭到侵犯的情況(知識);
  • 認同社會上有一些羣體的人權特別容易遭受侵犯(態度);
  • 尊重所有人的人權,包括性與生殖健康相關權利(技能)。
學習目標(12~15歲)
要點:瞭解自己的權利,並知道國家法律和國際協議對於人權的規定非常重要
學習者將能夠:
  • 回憶人權的定義及其普遍性(知識);
  • 列舉含有普遍性人權和兒童權利的國家法律和國際協議(知識);
  • 瞭解國家法律和國際協議中概述的兒童權利(例如《世界人權宣言》和《兒童權利公約》)(知識);
  • 珍視人權,並深知人人享有人權(態度);
  • 反思自己享有的權利(技能)。
學習目標(15~18歲以上)
要點1:有很多地方或國家法律以及國際協議中提及了影響性與生殖健康的人權
學習者將能夠:
  • 分析有關童婚、早婚和強迫婚姻、女性生殖器損毀/切割、間性兒童的非自願手術、強制絕育、性同意年齡、社會性別平等、性傾向、社會性別身份、人工流產、強姦、性虐待、性販賣的地方或國家法律和政策; 以及人們獲取性與生殖健康服務和捍衞生殖權利的途徑(知識);
  • 説明人權遭到侵犯並影響到性與生殖健康的情況(知識);
  • 認同人權對性與生殖健康的影響(態度);
  • 倡導制定支持性與生殖健康人權的地方或國家法律(技能)。
要點2:瞭解和促進性與生殖健康人權非常重要
學習者將能夠:
  • 探究在朋友、家庭、學校和社區中促進人權的方法(知識);
  • 認識到促進性與生殖健康權利,以及在無歧視、非強迫和非暴力的情況下進行生育決策的重要性(態度);
  • 採取行動以促進性與生殖健康權利(技能) [25] 
核心概念1:關係
主題3:寬容、包容與尊重
學習目標(5~8歲)
要點:每一個人都是獨一無二的,都能夠為社會做出貢獻,並有被尊重的權利
學習者將能夠:
  • 描述以公正、公平、有尊嚴、尊重的態度對待他人所具有的含義(知識);
  • 舉例説明儘管人與人之間存在差異,但每個人都可以為社會做出貢獻(知識);
  • 列舉嘲笑他人所帶來的各種害處(知識);
  • 認識到所有人都是獨一無二且有價值的,都享有尊嚴並應該受到尊重(態度);
  • 展示向他人表達寬容、包容和尊重的不同方式(技能)。
學習目標(9~12歲)
要點1:污名和歧視是有害的
學習者將能夠:
  • 定義污名和歧視,並認識到它們的危害(知識);
  • 描述自我污名及其導致的後果(例如沉默、自我否定);
  • 想到有支持機制能夠幫助遭到污名和歧視的人(知識);
  • 明白以寬容、包容和尊重的態度對待他人的重要性(態度);
  • 為遭受污名和歧視的人們提供支持(技能)。
要點2:由於社會地位、經濟和健康狀況、民族、種族、出身、性傾向、社會性別身份或其他差異而對他人進行騷擾和欺凌是無禮且傷人的
學習者將能夠:
  • 解釋什麼是騷擾和欺凌(知識);
  • 描述為什麼對他人進行騷擾和欺凌是無禮且傷人的(知識);
  • 認識到每個人都有責任公開反對騷擾和欺凌(態度);
  • 展示多種應對騷擾和欺凌的方法(技能)。
學習目標(12~15歲)
要點:基於差異(例如艾滋病病毒感染、懷孕或健康狀況、經濟狀況、民族、種族、出身、性別、性傾向、社會性別認同或其他差異)的污名和歧視是缺乏尊重 的表現,會危害他人的福祉,並且是對其人權的侵犯
學習者將能夠:
  • 掌握污名、歧視、偏見、成見、不寬容和排斥的概念(知識);
  • 分析污名和歧視對他人的性與生殖健康和權利所帶來的後果(知識);
  • 認同每個人都有責任保護正遭受污名和歧視的人(態度);
  • 深刻體會到包容、非歧視和多元的重要性(態度);
  • 在遭受污名和歧視時尋求幫助(技能);
  • 練習如何為包容、非歧視和尊重多元發聲(技能)。
學習目標(15~18歲以上)
要點:挑戰污名和歧視,提倡包容、非歧視和多元,這一點非常重要
學習者將能夠:
  • 分析污名和歧視如何給個人、社區和社會帶來負面影響(知識);
  • 總結目前反對污名和歧視的法律法規(知識);
  • 認識到對那些被認為“不一樣”的人所遭受的歧視提出挑戰很重要(態度);
  • 表達對受到排斥的人的支持(技能);
  • 開展倡導活動,反對污名和歧視,提倡包容、非歧視以及對多元的尊重(技能) [25] 

雙性戀全面性教育中與雙性戀相關的常見疑問

常見疑問1:開展性教育會不會改變孩子的性傾向或性別認同?
答:不會。
首先,性傾向與性別認同有生物學基礎,這部分生物學基礎不會因為性教育而改變;其次,科學研究發現,即便老師與教育者表達出支持性少數羣體的態度,他們的榜樣作用也不會讓非性少數的青少年改變他們原有的性傾向和性別認同 [26] 
常見疑問2:如何營造讓雙性戀羣體感覺安全的教學氛圍?
答:第一,營造安全的校園環境。學校需明確表示零容忍恐雙性戀現象,並定期組織調查。第二,確保課堂教育中包含雙性戀議題(如雙性戀定義、雙性戀人羣生存狀況、恐雙性戀現象等)。第三,確保教師所接受的相關職前和在職培訓包括雙性戀議題 [26] 
常見疑問3:真的存在雙性戀嗎?
答:是的。已有多項研究數據顯示,雙性戀人羣為性少數羣體中的一大主要人羣。2010年,美國一家獨立智庫Movement Advancement Project(MAP)的一項研究顯示,在5,042位受訪者中,3.1%認為自己是雙性戀,2.5%認為自己是同性戀 [27]  。2016年,聯合國開發計劃署與北京同志中心聯合發起的調查顯示,在中國大陸18,088位受訪性少數人士中,16.5%為雙性戀 [28] 
常見疑問4:雙性戀是往同性戀或者異性戀過渡階段嗎?/雙性戀者是處於性向不穩定狀態嗎?/雙性戀者是不清楚自己的性傾向嗎?
答:不是。
雙性戀人羣中可能會有人尚未確定自身性傾向、仍處於探索自我認同階段,但對於多數人來説,雙性戀是一種穩定性傾向。
2008年,美國心理學家麗莎·戴蒙德(Lisa M. Diamond)等人發佈一項針對女性同性戀、女性雙性戀以及未定性傾向女性的研究,表明10年來,研究對象中有越來越多的女性確定自己是雙性戀/或者表態性傾向未定;最開始認為自己是雙性戀的研究對象中,10年後有92%的人認為自己是雙性戀或者表態性傾向未定;最開始認為自己性傾向未定的研究對象中,10年後有61%的人認為自己是雙性戀或者堅持性傾向未定 [29] 
認為雙性戀是過渡階段,實則是在否認雙性戀存在、堅持異性戀/同性戀的性傾向二元體系,這是雙性戀恐懼現象的一種,是雙性戀人羣遭到歧視、受到忽略的原因之一。

雙性戀全面性教育中如何進行相關內容的教育

培養性別平等意識,消除基於性傾向的偏見、歧視與暴力,是全面性教育的重要內容之一。瞭解雙性戀的有關知識能夠使兒童青少年樹立科學的性別認知,減少對雙性戀者的誤解和歧視,保護性少數兒童青少年的健康和福祉。
幼兒園性教育中相關內容的教育
根據聯合國《國際性教育技術指導綱要》(修訂版)給出的學習目標,幼兒階段關於性別平等的性教育主要集中在接納差異、尊重他人和消除歧視上。北京師範大學劉文利教授主編的《珍愛生命——幼兒性健康教育繪本》(全9冊)中,《奇妙的感覺》《多彩的幸福》《歡樂的六一》三冊中都涉及雙性戀相關的教育內容 [30] 
《奇妙的感覺》一冊主要教會幼兒識別不同的感覺,區分舒服的感覺和不舒服的感覺,讓幼兒認識到自己的身體有不同的感覺是正常的,我們要珍視不同的感覺 [31] 
《珍愛生命——幼兒性健康教育繪本》插圖 《珍愛生命——幼兒性健康教育繪本》插圖 [30]
《多彩的幸福》一冊講述了四個不同家庭的生活,讓幼兒理解不同性別、年齡、職業的人都能擁有幸福的人生且都能為社會做出貢獻,從而引導幼兒認識差異、尊重人與人的不同 [32] 
《珍愛生命——幼兒性健康教育繪本》插圖 《珍愛生命——幼兒性健康教育繪本》插圖 [30]
《歡樂的六一》一冊主要幫助幼兒意識到不同性別都有追求自己喜歡的事物的權利,比如女孩也可以喜歡飛機,男孩也可以穿粉色的衣服等。旨在培養幼兒打破性別刻板印象、接納自己感受的意識 [33] 
《珍愛生命——幼兒性健康教育繪本》插圖 《珍愛生命——幼兒性健康教育繪本》插圖 [30]
《珍愛生命——幼兒性健康教育繪本》插圖 《珍愛生命——幼兒性健康教育繪本》插圖 [30]
小學性教育中相關內容的教育
小學的性教育不再單純侷限於廣義上的尊重差異,而是進一步認識講解有關性別和性傾向的內容。
初中性教育中相關內容的教育
初中階段的性教育在小學的基礎上進一步強調性傾向平等對於個人發展和社會和諧的重要性。在瞭解性傾向具體含義的基礎上,初中生將認識到對性傾向的刻板印象和偏見影響了具有不同社會性傾向的人被對待的方式,也影響了他們所能做出的選擇。同時,初中學生也會學習性傾向平等可以促進與性行為和人生規劃有關的平等決策。在掌握這些知識、態度和技能之後,初中生將有能力欣賞自己包括同性戀在內的性傾向,尊重他人的性傾向,並反思自己的價值觀如何影響自身觀念和偏見 [34] 

雙性戀重要事件

迪士尼頻道(Disney Channel)首次在劇集內加入雙性戀角色
2020年8月16日,迪士尼頻道(Disney Channel)動畫《The Owl House》首次加入雙性戀角色。角色是一位14歲、名為Luz Noceda的多明尼加裔美國女孩。
劇集製作人Dana Terrace是一位雙性戀者,她表示費勁努力才説服迪士尼高層讓她在劇集里加入性少數者角色。Dana在推特上稱:“我公開表示自己要在劇里加入雙性戀小孩的角色……我是雙性戀,我想寫一個雙性戀的角色。幸好我的固執得到回報,現在迪士尼高層都非常支持我。” [35] 

雙性戀相關影片

雙性戀人在紐約(1989)

影片信息
導演: 關錦鵬
編劇: 阿城 / 邱剛健
主演: 張艾嘉 / 張曼玉 / 斯琴高娃 / 柯一正 / 顧美華
類型: 劇情
製片國家/地區: 中國香港
語言: 漢語普通話 / 英語 / 粵語
上映日期: 1989-11-18(中國台灣)/ 1990-03-01(中國香港)
片長: 88分鐘
又名: 三個女人的故事(台)/ Full Moon in New York [36] 
《人在紐約》劇照 《人在紐約》劇照
劇情簡介
來自兩岸三地的三位中國女人,大陸女子趙虹(斯琴高娃飾)、台灣女子黃雄屏(張艾嘉飾)以及香港女子李鳳嬌(張曼玉飾)因緣際會在他鄉異地美國紐約相遇相知,很快成為了朋友。然而不同的出身背景以及思想觀念讓三人矛盾盡現。與美籍華人剛剛結婚的趙虹,對移民生活抱着無限憧憬與嚮往;在美國生活了十多年的黃雄屏,早已深受美式思想影響,醉心於舞台藝術,一心想躋身美國舞台,被美國人接受;而個性獨立的香港移民李鳳嬌,則相信在任何地方都能生存下去,更要找到自己在美國的位置與價值。她們在異鄉交流自己的感情與看法,卻又不得不面對各自的問題 [36] 
社會影響
《人在紐約》榮獲第26屆台灣金馬獎最佳劇情片、最佳女主角、最佳攝影、最佳原著劇本在內的八項大獎。
張曼玉在片中扮演的角色李鳳嬌是雙性戀女性,這在當時的華語影片中是少有的 [36] 

雙性戀伊朗式分手(2014)

影片信息
導演: 戴思睿·阿卡萬(Desiree Akhavan)
編劇: 戴思睿·阿卡萬(Desiree Akhavan)
主演: 斯科特·安第斯 (Scott Adsit)/ 戴思睿·阿卡萬(Desiree Akhavan) /海莉·費弗(Halley Feiffer)/瑞貝卡·亨德森 (Rebecca Henderson)
類型: 劇情 / 同性
製片國家/地區: 美國 / 英國
語言: 英語
上映日期: 2015-01-16(美國)
片長: 90分鐘
又名: 伊朗式遷區(港) / 不當好女孩(台) / 恰當舉止 [37] 
《伊朗式分手》劇照 《伊朗式分手》劇照
劇情簡介
對伊朗家庭長大的希琳來説,接納顯得很難:她的家人不知道她是雙性戀;前女友不懂為什麼她不肯出櫃;聽她上課的孩子們太難以管教。在弟弟大張旗鼓的向家裏宣佈自己的婚事後,希琳悄悄開始了自己的的反叛。她希望活出自我,同時想明白為什麼會和前女友鬧掰 [37] 
社會影響
《伊朗式分手》獲第30屆美國獨立精神獎最佳處女作劇本提名 [37] 

雙性戀相關節日

雙性戀雙性戀驕傲日

1999年9月23日,三位美國雙性戀權利推動人士温迪·卡里(Wendy Curry)、邁克爾·佩奇(Michael Page)和吉吉·瑞芬·威爾伯(Gigi Raven Wilbur)舉行首次雙性戀自豪日活動,並開始推廣至各地。這一天用來宣導人們重視及認同雙性戀,且讓大家瞭解雙性戀的歷史和文化 [38] 

雙性戀國際不再恐懼同性戀、跨性別和雙性戀日

1990年5月17日,世界衞生組織將同性戀從“國際疾病與相關健康問題”統計分類中刪除。2004年起,5月17日被命名為“國際不再恐懼同性戀、跨性別和雙性戀日(International Day against Homophobia, Transphobia, and Biphobia, IDAHOTB)”,旨在幫助公眾瞭解同性戀、雙性戀和跨性別(也稱LGBT)羣體,尤其是他們在日常生活、學校和工作中所面臨的歧視與暴力。同時,這一天也是為了促進人與人之間互相的友愛、尊重與包容 [39] 
參考資料
  • 1.    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 Answers to your questions: For a better understanding of sexual orientation and homosexuality[M]. Washington, DC: Author, 2008.
  • 2.    Eisner, Shiri. Bi: Notes for a Bi Revolution. [M]. New York: Seal Press, 2013.
  • 3.    Malti-Douglas, Fedwa. Encyclopedia of Sex and Gender. [M]. Michigan: Macmillan Reference USA, 2007.
  • 4.    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 中華人民共和國未成年人保護法[Z/OL]. (2020-10-18) [2020-11-01]. http://www.gov.cn/xinwen/2020-10/18/content_5552113.htm.
  • 5.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 中小學公共安全教育指導綱要[Z]. 2007-02-07.
  • 6.    Ellis, Havelock. Studies in the Psychology of Sex Vol.2: Sexual Inversion.[M]. Philadelphia: F.A. Davis, 1928.
  • 7.    Strachey, James. The Standard Edition of the Complete Psychological Works of Sigmund Freud, Vol.19: Some Psychical Consequences of the Anatomical Distinction Between the Sexes. [M]. London: Hogarth Press, 1953–1974.
  • 8.    Kinsey, Alfred C.; Wardell B. Pomeroy; and Clyde E. Martin. Sexual Behavior in the Human Male. [M]. Philadelphia: Saunders, 1948.
  • 9.    Angelides, Steven. A History of Bisexuality. [M].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2001.
  • 10.    Walters, M.L., Chen J., Breiding, M.J. The National Intimate Partner and Sexual Violence Survey (NISVS): 2010 Findings on Victimization by Sexual Orientation. [R]. Atlanta: National Center for Injury Prevention and Control, Centers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 2013.
  • 11.    Thomas R. Frieden, Harold W. Jaffe, Joanne Cono, et al. Sexual Identity, Sex of Sexual Contacts, and Health-Related Behaviors Among Students in Grades 9–12 — United States and Selected Sites, 2015. [R]. Atlanta: Center for Surveillance, Epidemiology, and Laboratory Services, Centers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 U.S. Department of Health and Human, 2016.
  • 12.    European Union Agency for Fundamental Rights. European Union lesbian, gay, bisexual and transgender survey. [R]. Luxembourg: Publications Office of the European Union, 2013.
  • 13.    Barker, M., Richards, C., Jones, R., Bowes-Catton, H., Plowman, T., Yockney, J. & Morgan, M. The bisexuality report: Bisexual inclusion in LGBT equality and diversity. [R]. Milton Keynes: The Open University Centre for Citizenship, Identities and Governance, 2012.
  • 14.    全國人民代表大會. 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2018修正)[M]. 北京: 中國法制出版社, 2018.
  • 15.    中國人大網. 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法[Z/OL]. (2019-01-07) [2020-07-11]. http://www.npc.gov.cn/npc/c30834/201901/ffad2d4ae4da4585a041abf66e74753c.shtml.
  • 16.    中國人大網. 中華人民共和國就業促進法[Z/OL]. [2020-07-11]. http://www.npc.gov.cn/wxzl/gongbao/2015-07/03/content_1942851.htm.
  • 17.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法[Z/OL]. [2020-07-11]. http://www.moe.gov.cn/s78/A02/zfs__left/s5911/moe_619/201512/t20151228_226193.html.
  • 18.    中國人大網. 中華人民共和國義務教育法[Z/OL]. (2019-01-07) [2020-07-11]. http://www.npc.gov.cn/npc/c30834/201901/21b0be5b97e54c5088bff17903853a0d.shtml.
  • 19.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中小學公共安全教育指導綱要[Z]. 2007-02-07.
  • 20.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中小學健康教育指導綱要[Z]. 2008-12-01.
  • 21.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指導綱要(2012年修訂)[Z]. 2012-12-07.
  • 22.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普通高中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 [Z]. 2017.
  • 23.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普通高等學校健康教育指導綱要.[Z]. 2017.
  • 24.    國家衞生健康委員會. 《中國青少年健康教育核心信息及釋義(2018版)》. [Z]. 2018
  • 25.    UNESCO, UNAIDS, UNFPA, UN Women and WHO. 《國際性教育技術指導綱要》(修訂版)中文版 [M]. UNESCO 2018.
  • 26.    Gegenfurtner A, Gebhardt M. Sexuality education including lesbian, gay, bisexual, and transgender (LGBT) issues in schools. [J]. Educational Research Review, 2017, 22: 215-222.
  • 27.    Movement Advancement Project. Invisible Majority: The Disparities Facing Bisexual People and How to Remedy Them. [R]. San Francisco: San Francisco Human Rights Commission, 2016.
  • 28.    UNDP, 北京同志中心. 《中國性少數羣體生存狀況——基於性傾向,性別認同和性別表達的社會態度調查報告》中文版. [M]. UNDP 2016.
  • 29.    Diamond, Lisa M. Female Bisexuality From Adolescence to Adulthood: Results From a 10-Year Longitudinal Study. [J].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 2008, 44(1):  5–14.
  • 30.    劉文利主編.珍愛生命——幼兒性健康教育繪本(全9冊)[M]. 北京: 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2018.
  • 31.    劉文利主編.珍愛生命——幼兒性健康教育繪本之奇妙的感覺[M]. 北京: 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2018.
  • 32.    劉文利主編.珍愛生命——幼兒性健康教育繪本之多彩的幸福[M]. 北京: 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2018.
  • 33.    劉文利主編.珍愛生命——幼兒性健康教育繪本之歡樂的六一[M]. 北京: 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2018.
  • 34.    劉文利主編.珍愛生命——初中生性健康教育讀本(全6冊)[M]. 未出版.
  • 35.    蘋果新聞. 14歲女童: 迪士尼首次在動畫中加入雙性戀角色[EB/OL]. 2020-08-16[2020-08-17]. https://hk.appledaily.com/entertainment/20200816/65RE3MAQRRGXVO24CJAVSS5MYU/
  • 36.    豆瓣. 人在紐約[EB/OL]. 2020-08-17[2020-08-17]. https://movie.douban.com/subject/1305441/
  • 37.    豆瓣.伊朗式分手[EB/OL]. 2020-08-17[2020-08-17]. https://movie.douban.com/subject/25755250/
  • 38.    豆瓣. 雙性戀自豪日[EB/OL]. 2011-09-24[2021-03-27]. https://www.douban.com/group/topic/22521467/
  • 39.    百度百科. 國際不再恐同日[EB/OL]. 2021-03-27[2021-03-27]. https://baike.baidu.com/item/%E5%9B%BD%E9%99%85%E4%B8%8D%E5%86%8D%E6%81%90%E5%90%8C%E6%97%A5/8503075?ivk_sa=1022817p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