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影片中發出的聲音,其聲源不在畫面內的,即不是由畫面中人或物直接發出聲音,都稱為“畫外音”。
- 中文名
- 畫外音
- 外文名
- Voice-Over 或 Off-Screen
- 適用範圍
- 話劇、電影、電視節目
- 起 源
- 北宋文章
畫外音基本含義
編輯話劇、電影以及電視節目中採用的處理聲音的一種技巧,解説人的聲音總是在劇情展開之前就已傳出,有時往往是劇情發展的一種補充,從而使觀眾產生一種幻覺,似乎劇情只是解説人講述的事情的擴展.
畫外音詳細解釋
編輯電影中指不是由畫面中的人或物體直接發出的聲音。亦借指文藝作品中外加於人物或事件的議論。
蕭乾《一本褪色的相冊》十四:“關於這種體裁(指特寫)的寫作如果有什麼經驗教訓可説,那就是:要儘量剋制--抑制好發議論的衝動,有議論寧可另外寫成隨筆雜文,儘量不夾在描寫中。在這一點上,我特別喜歡 契訶夫。他從不把筆下的人物當作自己的代言人,也不使用‘畫外音’。”
北宋時期,滁州太守歐陽修在縣城西南風景秀麗的琅琊山“釀泉”邊的亭子裏,經常約朋友一起喝酒,他給這個亭子取名“醉翁亭”,經常喝得酩酊大醉。因此他作散文《醉翁亭記》:“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有異曲同工之妙。
畫外音指影片中聲音的畫外運用,即不是由畫面中的人或物體直接發出的聲音,而是來自畫面外的聲音。旁白、獨白、解説是畫外音(Voice-Over)的主要形式。旁白一般分為客觀性敍述與主觀性自述兩種,前者是影片創作者(或藉助故事敍述者)以客觀角度對影片的背景、人物、事件直接進行議論或抒發感情,後者是影片中某一人物(一般為影片主角)的自述,以主觀角度追溯往事、敍述所憶所思或所見所聞;獨白是畫面中人物的心理活動的語言表述,是揭示人物內心世界的重要手段;解説是介紹、解釋畫面內容、闡述影片創作者思想觀點的表達方式。音響的畫外運用也是畫外音的重要形式。
畫外音擺脱了聲音依附於畫面視像的從屬地位,充分發揮聲音的創造作用,打破鏡頭和畫面景框的界限,把電影的表現力拓展到鏡頭和畫面之外,不僅使觀眾能深入感受和理解畫面形象的內在涵義,而且能通過具體生動的聲音形象獲得間接的視覺效果,強化了影片的視聽結合功能。畫外音和畫面內的聲音及視像互相補充,互相襯托,可產生各種蒙太奇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