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醉翁亭記

(宋代歐陽修散文)

鎖定
《醉翁亭記》是宋代文學家歐陽修創作的一篇文章。宋仁宗慶曆五年(1045年),參知政事范仲淹等人遭讒離職,歐陽修上書替他們分辯,被貶到滁州做了兩年知州。到任以後,他內心抑鬱,但還能發揮“寬簡而不擾”的作風,取得了某些政績。《醉翁亭記》就寫在這個時期。
文章描寫了滁州一帶朝暮四季自然景物不同的幽深秀美,滁州百姓和平寧靜的生活,特別是作者在山林中與民一齊遊賞宴飲的樂趣。全文貫穿一個“樂”字,其中則包含着比較複雜曲折的內容。一則暗示出一個封建地方長官能“與民同樂”的情懷,一則在寄情山水背後隱藏着難言的苦衷。正當四十歲的盛年卻自號“醉翁”,而且經常出遊,加上他那“飲少輒醉”、“頹然乎其間”的種種表現,都表明歐陽修是借山水之樂來排譴謫居生活的苦悶。作者醉在兩處:一是陶醉於山水美景之中,二是陶醉於與民同樂之中。
作品名稱
醉翁亭記
作    者
歐陽修
創作年代
北宋
作品出處
歐陽文忠公文集
文學體裁
散文

醉翁亭記作品原文

醉翁亭記
12、34山也。其5西南諸峯,林壑67美。望之蔚然8而深秀者9,琅琊也。山10行六七里,漸聞水聲潺潺11,而瀉出於兩峯之間者,釀泉12也。峯迴13路轉14,有亭翼然15、161718泉上者,醉翁亭也。作19亭者誰?山之僧智仙也。名20之者誰?太守自謂21也。太守與客來飲於此,飲少輒22醉,而年又最高23,故自號2425醉翁也。醉翁之意26不在酒,在乎27山水之間也。山水之樂,得28之心而寓29之酒也。
若夫30日出而林霏3132,雲歸33而巖穴暝34,晦3536變化者,山間之朝暮也。野芳3738而幽香,佳木秀39而繁陰40、41,風霜高潔42,水落而石出者,山間之四時也。朝而往,暮而歸,四時之景不同,而樂亦無窮也。
至於43負者44歌於途,行者休於樹45,前者呼,後者應,傴僂46提攜47,往來而不絕者,滁人遊也。臨48溪而漁49,溪深而魚肥。釀泉50為酒,泉香而酒洌51;山餚52野蔌53,雜然54而前陳55者,太守宴也。宴酣56之樂,非絲57非竹58,射59者中,弈60者勝,觥6162交錯63,起坐而喧譁者,眾賓歡也。蒼顏64白髮,頹然65乎其間者,太守醉也。
已而66夕陽在山,人影散亂,太守歸67而賓客從也。樹林陰翳68、69,鳴聲上下70,遊人去而禽鳥樂也。然而禽鳥知山林之樂,而不知人之樂;人知從太守遊而樂,而不知太守之樂其樂71也。醉能同其樂,醒能述以文者72,太守也。太守謂73誰?廬陵74歐陽修也。 [1-2]  [3] 
《醉翁亭記》書法作品 《醉翁亭記》書法作品

醉翁亭記註釋譯文

醉翁亭記詞句註釋

  1. 環:環繞。
  2. 滁(chú):滁州,今安徽省東部。
  3. 環滁:環繞着滁州城。
  4. 皆:副詞,都。
  5. 其:代詞,它,指滁州城。
  6. 壑(hè):山谷。
  7. 尤:格外,特別。
  8. 蔚然:草木繁盛的樣子。
  9. 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樹木茂盛,又幽深又秀麗的,是琅琊山
  10. 山:名詞作狀語,沿着山路。
  11. 潺潺(chán):流水聲。
  12. 釀泉:泉水名,原名玻璃泉,在琅邪山醉翁亭下,因泉水很清可以釀酒而得名。
  13. 回:迴環,曲折環繞。
  14. 峯迴路轉:山勢迴環,路也跟着拐彎。比喻事情經歷挫折失敗後,出現新的轉機。
  15. 翼然:四角翹起,像鳥張開翅膀的樣子。
  16. 然:……的樣子。
  17. 臨:靠近。
  18. 於:在。
  19. 作:建造。
  20. 名:名詞作動詞,命名。
  21. 自謂:自稱,用自己的別號來命名。
  22. 輒(zhé):就,總是。
  23. 年又最高:年紀又是最大的。
  24. 號:名詞作動詞,取別號。
  25. 曰:叫做。
  26. 意:這裏指情趣。“醉翁之意不在酒”,後來用以比喻本意不在此而另有目的。
  27. 乎:相當於“於”。
  28. 得:領會。
  29. 寓:寄託。
  30. 夫(fú):語氣助詞,無實意,多用於句首。
  31. 林霏:樹林中的霧氣。霏,原指雨、霧紛飛,此處指霧氣。
  32. 開:消散,散開。
  33. 歸:聚攏。
  34. 暝(míng):昏暗。
  35. 晦:昏暗。
  36. 晦明:指天氣陰晴昏暗。
  37. 芳:花草發出的香味,這裏引申為“花”,名詞。
  38. 發:開放。
  39. 秀:植物開花結實。這裏有繁榮滋長的意思。
  40. 繁陰:一片濃密的樹蔭。
  41. 佳木秀而繁陰:美好的樹木繁榮滋長,(樹葉)茂密成蔭。
  42. 風霜高潔,水落而石出者:秋風高爽,霜色潔白,溪水滴落,山石顯露。水落石出,原指一種自然景象,大多比喻事情終於真相大白。
  43. 至於:連詞,於句首,表示兩段的過渡,提起另事。
  44. 負者:揹着東西的人。
  45. 休於樹:倒裝,“於樹休”在樹下休息。
  46. 傴僂(yǔ lǚ):腰背彎曲的樣子,這裏指老年人。
  47. 提攜:小孩子被大人領着走,這裏指小孩子。
  48. 臨:來到。
  49. 漁:捕魚。
  50. 釀泉:用釀泉。
  51. 洌(liè):清澈。
  52. 山餚:用從山野捕獲的鳥獸做成的菜。
  53. 野蔌(sù):野菜。蔌,菜蔬的總稱。
  54. 雜然: 雜亂的樣子。
  55. 陳:擺開,陳列。
  56. 酣:盡情地喝酒。
  57. 絲: 絃樂器的代稱。
  58. 竹:管樂器的代稱。非絲非竹:不是音樂。
  59. 射:這裏指投壺,古人宴飲時的一種遊戲,把箭向壺裏投,投中多的為勝,負者照規定的杯數喝酒。
  60. 弈:下棋。這裏用做動詞,下圍棋。
  61. 觥(gōng):酒杯。
  62. 籌:行酒令的籌碼,用來記飲酒數。
  63. 觥籌交錯:酒杯和酒籌交互錯雜。
  64. 蒼顏:容顏蒼老。
  65. 頹然乎其間:醉醺醺地坐在賓客中間。頹然,原意是精神不振的樣子,這裏是醉醺醺的樣子。
  66. 已而:隨後,不久。
  67. 歸:返回,回家。
  68. 翳(yì):遮蓋。
  69. 陰翳:形容枝葉茂密成陰。
  70. 鳴聲上下:意思是鳥到處叫。上下,指高處和低處的樹林。
  71. 其樂:樂他所樂的事情。 樂①:以…為樂。樂②:樂事。
  72. 醉能同其樂,醒能述以文者:醉了能夠同大家一起歡樂,醒來能夠用文章記述這樂事的人。
  73. 謂:為,是。
  74. 廬陵:古郡名,廬陵郡,宋代稱吉州,今江西省吉安市。歐陽修先世為廬陵大族。 [2]  [3-4]  [5] 

醉翁亭記白話譯文

懷禪微刻《醉翁亭記》 懷禪微刻《醉翁亭記》
滁州城的四面都是山。它西南方向的山巒,樹林和山谷尤其優美,遠遠看去樹木茂盛、幽深秀麗的,是琅琊山啊。沿着山路走六七里,漸漸地聽到潺潺的水聲,(又看到股水流)從兩個山間飛淌下來的,是釀泉啊。山勢迴環,道路彎轉,有一個亭子四角翹起像鳥張開翅膀一樣高踞於泉水之上的,是醉翁亭啊。造亭的人是誰?是山裏的和尚智仙啊。給它起名的是誰?是太守用自己的別號稱它的。太守和賓客來這裏飲酒,喝得少也總是醉,而年齡又最大,所以給自己起了個別號叫“醉翁”。醉翁的心意不在酒上,而在山光水色中啊。遊賞山水的樂趣,有感於心而寄託在酒上罷了。
要説那太陽出來而林間的霧氣散了,煙雲聚攏而山谷洞穴昏暗了,這明暗交替變化的景象,就是山中的早晨和晚上。野花開放而散發出幽微的香氣,美麗的樹木枝繁葉茂而一片濃蔭,秋風浩浩,天氣晴好,霜露潔白,水流減少,石頭裸露,這是山中的四季景色。早晨上山,傍晚返回,四季的景色不同,而那快樂也是無窮無盡的。
至於揹着東西的人在路上歌唱,走路的人在樹下休息,前面的呼喊,後面的應答,老人彎着腰,小孩由大人抱着領着,來來往往,絡繹不絕的,是滁州人們的出遊啊。到溪邊來釣魚,溪水深魚兒肥;用泉水來釀酒,泉水甜酒水清,山上野味菜蔬,雜七雜八擺放在面前的,這是太守的酒宴啊。酒宴上的樂趣,沒有管絃樂器(助興),投壺的投中了,下棋的下贏了,酒杯和酒籌雜亂交錯,起來坐下大聲喧譁,是眾位賓客快樂的樣子。臉色蒼老,頭髮花白,醉醺醺地坐在人羣中間,這是太守喝醉了。
不久夕陽落到西山上,人的影子散亂一地,是太守回去,賓客跟從啊。樹林茂密廕庇,上下一片叫聲,是遊人走後鳥兒在歡唱啊。然而鳥兒(只)知道山林的樂趣,卻不知道遊人的樂趣;遊人知道跟着太守遊玩的樂趣,卻不知道太守以他們的快樂為快樂啊。醉了能和他們一起快樂,酒醒後能寫文章記述這事的,是太守啊。太守是誰?就是廬陵人歐陽修啊。 [6] 
《醉翁亭記》意境圖 《醉翁亭記》意境圖

醉翁亭記創作背景

《醉翁亭記》作於宋仁宗慶曆五年(1045年),當時歐陽修正任滁州太守。歐陽修是從慶曆五年被貶官到滁州來的。被貶前曾任太常丞知諫院、右正言知制誥、河北都轉運按察使等職。被貶官的原因是由於他一向支持韓琦范仲淹富弼呂夷簡等人蔘與推行新政的北宋革新運動,而反對保守的夏竦之流。韓範諸人早在慶曆五年一月之前就已經被先後貶官,到這年的八月,歐陽修又被加了一個外甥女張氏犯罪,事情與之有牽連的罪名,落去朝職,貶放滁州。
歐陽修在滁州實行寬簡政治,發展生產,使當地人過上了一種和平安定的生活,年豐物阜,而且又有一片令人陶醉的山水,這是使歐陽修感到無比快慰的。但是當時整個的北宋王朝,雖然政治開明、風調雨順,但卻不思進取、沉溺於現狀,一些有志改革圖強的人紛紛受到打擊,眼睜睜地看着國家的積弊不能消除,這又不能不使他感到沉重的憂慮和痛苦。這是他寫作《醉翁亭記》時的心情,悲傷又有一份歡喜。這兩方面是糅合一起、表現在他的作品裏的。 [7] 
《醉翁亭記》書法畫 《醉翁亭記》書法畫

醉翁亭記作品鑑賞

醉翁亭記整體賞析

《醉翁亭記》是一篇優美的散文。這篇散文饒有詩情畫意,別具清麗格調,在中國古代文學作品中確是不可多得的。慶曆五年春,歐陽修由於聲援范仲淹等人,再遭貶斥,出知滁洲,本文作於到滁州的第二年。“慶曆新政”的失敗,使他感到苦悶;外放可以擺脱朝廷黨爭,對他也是一種安慰。文章表現了作者這種複雜的心情。本文以一個“樂”字貫穿全篇,並坦言“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把政治失意,仕途坎坷的內心抑鬱和苦悶寄情于山水之間,消融於與民同樂之間,在描繪一幅幅變化多姿、秀麗嫵媚的優美圖畫時,體現儒家的傳統思想,正如《尚書》所言:“德惟善政,政在養民。”表現了他隨遇而安、與民同樂的曠達情懷。 [8] 
全文共四段,條理清楚,構思極為精巧。
此文第一段寫醉翁亭之所在,並引出人和事。分五步突出醉翁亭。首先以“環滁皆山也”五字領起,將滁州的地理環境一筆勾出,點出醉翁亭座落在羣山之中。作者縱觀滁州全貌,鳥瞰羣山懷抱之景。接着作者將“鏡頭”全景移向局部,先寫“西南諸峯,林壑尤美”,醉翁亭座落在有最美的林壑的西南諸峯之中,視野集中到最佳處。再寫琅琊山“蔚然而深秀”,點山“秀”,照應上文的“美”。又寫釀泉,其名字透出了泉與酒的關係,好泉釀好酒,好酒叫人醉。“醉翁亭”的名字便暗中透出。然後寫醉翁亭,“行六七里,峯迴路轉,有亭翼然”,照應上文“蔚然而深秀”,可看出醉翁亭座落在山清水秀的最佳位置上。為下文的活動安排了一個優美獨特的背景。作者接着轉向敍事抒情,用兩個短句自問自答,道出亭的來歷:“作亭者誰?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誰?太守自謂也。”同時點出“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山水之樂,得之心而寓之酒也”。説明“醉翁”二字的深意,把景與情直接聯繫起來。這段層與層間過渡巧妙,由山而峯,由峯而泉,由泉而亭,由亭而人,由人而酒,由酒而醉翁,再由“醉翁之意不在酒”引出“山水之樂”這一全文的核心命意。句句相銜不着痕跡,給人完整的“山水之樂”印象。
第二段,分述山間朝暮四季的不同景色。作者先用排偶句“日出而林霏開,雲歸而巖穴暝” [15]  描繪出山間兩幅對比鮮明的朝暮畫面。接着用“野芳發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陰,風霜高潔,水落而石出者,山間之四時也”一句話概括了山間春、夏、秋、冬四季的不同風光,一季一幅畫面。“朝而往”以下四句是小結,作者直接抒發了自己被美景陶醉的歡樂心情。“四時之景不同,而樂亦無窮也”,這是上一段總寫“山水之樂”的具體化。這裏用對偶句描寫,散句收束,抑揚頓挫,音韻諧美。 [9] 
第三段寫滁人的遊樂和太守的宴飲。此段描寫由景物轉移到人事上。先寫滁人之遊,描繪出一幅太平祥和的百姓遊樂圖。遊樂場景映在太守的眼裏,便多了一層政治清明的意味。接着寫太守設宴,眾賓宴飲之樂。宴席豐盛而充滿野趣,眾賓起坐喧譁,樂不可支。太守樂中酒酣而醉,此醉是為山水之樂而醉,更為能與吏民同樂而醉。體現太守與下屬關係融洽,“政通人和”才能有這樣的樂。 [10] 
第四段,寫宴會散、眾人歸的情景。“然而禽鳥知山林之樂,而不知人之樂;人知從太守遊而樂,而不知太守之樂其樂也。”作者巧妙地用禽鳥之樂襯托遊人之樂,又以遊人之樂襯托太守之樂。但太守之樂與眾不同,不是眾人所能理解的。作者並沒有袒露胸懷,只含蓄地説:“醉能同其樂,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此句與醉翁亭的名稱、“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前後呼應,並與“滁人遊”、“太守宴”、“眾賓歡”、“太守醉”聯成一條抒情的線索,曲折地表達了作者內心複雜的思想感情。 [9]  [5] 
在藝術手法上,這篇文章具有以下幾個特點:
意境優美
好的散文應為詩,要創造優美的意境。所謂意境包含着意和境兩個方面的範疇,它是浸潤着作者主觀感情的藝術畫面。優秀的散文應該有風光綺麗的圖畫美,給讀者獨特的審美感受,以悦目而致賞心。《醉翁亭記》的思想意脈是一個“樂”字,“醉”中之樂,它像一根綵線聯綴各幅畫面。而“醉翁之意不在酒”, “在乎山水之間也”。放情林木,醉意山水,這是作者的真意。散文立意猶如設了張本,作者就根據這樣的“意”寫了秀麗的“境”,從而達到情與景的交融,意與境的相諧。作者是從這樣幾方面濡筆,描繪散文境界的。
山水相映之美。在作者筆下,醉翁亭的遠近左右是一張山水畫。有山,有泉,有林,有亭,然而作者又沒有孤立用墨,而是交織一體,既各盡其美,又多樣統一。“蔚然而深秀的琅琊山,風光秀麗,迤儷連綿,蒼翠欲滴。羣山作為背景,一圈環繞而過。林深路曲,泉流彎旋,則“有亭翼然臨於泉上”。這樣山與泉相依,泉與亭相襯,一幅畫中山水亭台,構成詩一般的優美意境。
朝暮變化之美。“日出而林霏開,雲歸而巖穴暝,晦明變化者,山間之朝暮也”。寫出了醉翁亭早晚變化的優美景色。由於早晚不同,則作者運筆的色調、氣氛有別。早晨有寧靜之狀,清新之息,傍晚則有昏暗之象,薄暮之氣。作者對景色變化的觀察既深且細、筆觸如絲,以不同的景象寫出了相異的境界。
四季變幻之美。“野芳發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陰,風霜高潔,水落而石出者,山間之四時也” [14]  ,描寫了四季景物的變化。芳草萋萋,幽香撲鼻是春光;林木挺拔,枝繁葉茂是夏景;風聲蕭瑟,霜重鋪路是秋色;水瘦石枯,草木凋零是冬景。變化有致,給人不同的美學享受。四幅畫面相互映襯,春光如海映襯了秋色肅殺;夏日繁茂映襯了冬景寒洌。
動靜對比之美。文中先説景物與景物之間的動靜對比。蔚然壯秀的琅琊山是靜態,潺潺流淌的釀泉水是動態,山色蒼鬱悦目,泉聲琮琮動聽,相映成趣。“樹林陰翳,鳴聲上下”,樹木之境對比出百鳥啁啾之動,相得益彰。“已而夕陽在山,人影散亂,太守歸而賓客從也”是景物與人物間的動靜對比。“觥籌交錯,起坐而喧譁者,眾賓歡也。蒼顏白髮,頹然乎其間者,太守醉也”。以眾賓喧譁之動,對比出太守頹然之靜,生趣盎然。 [11]  [12]  [5] 
結構精巧
金線串珠。《醉翁亭記》雖然時而山色露布卷面,時而水流瀉進畫幅,時而人情喧於紙上,看似散,其實一點兒也不亂。首要的原因是作者手中有一根金線。這根金線就是作者的主觀感受——“樂”,醉中之“樂”。正因為如此,文章的起、承、轉、合,就無不統攝於作者主觀感受和體驗的波瀾起伏。寫山水,是抒發“得之心”的樂;寫遊人不絕路途,是表現人情之樂;寫釀泉為酒,野餚鋪席,觥籌交錯,是表達“宴酣之樂”;寫鳴聲宛轉,飛蕩林間,是顯示“禽鳥之樂”,更是為着表現太守自我陶醉的“遊而樂”。歡於萬物,樂在其中,全文因景生樂,因樂而抒情,這樣,行文走筆,一路寫出,圍繞個“樂”而展開,就不是斷片的雜碎,而是統一的整體,猶如穿千顆珠玉綴在金線之中,收萬道陽光凝於聚光鏡上。也正因為有聚光點,有主骨架,文筆的散反而會轉化成一種特色,顯得運筆從容,左右逢源,越是散越是豐滿了散文的血肉,增添了散文的生機,增強了散文的內容。
曲徑通幽。《醉翁亭記》中有這樣一句話:“峯迴路轉,有亭翼然。”借用這句話來形容這篇散文的結構特色是很恰當的。作者寫四時晨昏的不同景物,五光十色的琅風貌,可謂匠心默運,苦意經營。作者為寫出醉翁亭的位置,頗下一番心思,他不是徑直言之,而是曲折寫來。文章一開始敷設了五層筆墨,“環滁皆山”,一層;“西南諸峯”,一層;深秀“琅”,一層;潺潺泉水,一層;“有亭翼然”,一層。五層筆墨不是均衡用力,平分秋色,而是層層烘染,步步進逼。先用大鏡頭、長鏡頭,然後推成小鏡頭、短鏡頭,最後跳成特寫,不平不直,九曲迴腸。先用概描,寫滁州山景,大筆淋漓。下一“尤”字,文章迭進,帶出“西南諸峯”。再着一“望”字,視線集中琅。用畢視覺,跟後就用聽覺,“水聲潺潺”,於是釀泉入畫。爾後,用一“回”字,着一“轉”字,醉翁亭才赫然在目,進入卷面。作者在用筆時,好像圍野狩獵,逐漸圈小區域。這樣不僅讓人們瞭解到醉翁亭之所在,而且通過層層烘托,突出了它的美。如此描寫,便使“亭”非比尋常;如此用筆,便使“文”不同凡響。再如文章結尾處,作者為了突出“太守之樂”,也是用的層層烘托的筆法。用禽鳥之樂,反襯眾人之樂,再用眾人之樂,反襯出太守之樂。這樣,太守之樂就在眾多的烘托下被推到峯顛,顯示出主觀感受和體驗的高人一籌。
呼應有方。前有伏筆,後必照應;藏墨於首,顯豁於尾,是《醉翁亭記》結構安排的第三個特點。文章一開始寫道:“名之者誰?太守自謂也。”但太守又“名之者誰”暫按不表,埋下伏筆,催人卒讀。直到文章剎尾處,才端示:“太守謂誰?廬陵歐陽修也。”奏到首尾相照之效。再如“太守樂”呼應了“山水之樂”,樂從山水來,太守樂就有了根據。“蒼顏白髮,頹然乎其間者,太守醉也”照應了“太守與客來飲於此,飲少輒醉,而年又最高”,年事既高,又放情山水,太守醉就有了着落。又如“夕陽在山,人影散亂”,紛紛離去,是因為時令已晚,這便跟前文的“暮而歸”又恰成照應,把這句話具體化了。處處注意呼應照應,就使文章的內在結構經緯分明,嚴謹周密。 [11]  [12]  [5] 
語言出色
《醉翁亭記》的語言極有特色,格調清麗,遣詞凝練, 音節鏗鏘,臻於爐火純青之境,既有圖畫美,又有音樂美。
首先,《醉翁亭記》的語言高度概括,含義豐富。最突出的是,作者在本文中首創的“醉翁之意不在酒”“水落石出”,已被同時代和後來的作家所用,例如蘇軾在著名的《後赤壁賦》中寫秋冬之交的江上景色,就直接借用了“水落石出”一詞。又由於作者用詞精當,詞句的概括內容很廣,因而“醉翁之意不在酒”“水落石出”已演變成穩定性強、規範性高的成語,發揮了它們的引申意義。
其次,《醉翁亭記》的語言凝練精粹,晶瑩潤暢。這是作者善於觀察事物,精闢地捕捉對象的本質特徵並加以提煉的結果。例如寫晨昏景象之異,只用兩句就概括殆盡:“日出而林霏開,雲歸而巖穴暝。”林、巖、晨氣、暮靄,均是山間習見之物,以此下筆,切景切境。同時,“出”“開”聯屬,“開”是“出”的後果。“歸”“暝”聯屬,“歸”是“暝”的前提。動詞的出神入化,互為因果,使變化着的山景逼真欲現,恍若在即。又如寫四季景物,作者獨到地捕捉了富有季節特點的典型情景,以“香”言春,以“繁”狀夏,以“潔”喻秋,以“水”寫冬,無不情狀俱到,精確熨貼。再如“樹林陰翳,鳴聲上下”,前句寫色,後句傳聲,兼聲兼色,寥寥八字便把薄暮情景表現無遺。還如“有亭翼然”,僅譬一喻,亭的形狀、風貌便畫出來活像鳥兒展翅,凌空欲飛。濾沏文詞水分,濃縮語言容量,使之片言能明百意,隻字足敵萬語,達到妙造精工的地步。
再次,《醉翁亭記》的語言抑揚抗墜,鏗鏘悦耳。全文幾乎用“也”收束句尾,又一貫通篇,毫無贅煩之弊,反有靈動之妙,具有一唱三嘆的風韻。它雖是散文,但借用了詩的語言表現形式,散中有整,參差多變。他安排了不少對句,使句式整飭工穩。
作者雖受駢文影響,但非食而不化,乃是有所創造,融化到筆底,又自然天成。不做作,不矯飾。 [11]  [12]  [5] 

醉翁亭記名家評價

黃震黃氏日鈔》卷六十一:“《醉翁亭記》,以文為戲者也。” [5] 
王正德餘師錄》卷一:“退之作記,記其事爾。今之記乃論也。少遊謂《醉翁亭記》,亦用政體。” [5] 
王若虛滹南遺老集》卷三十六:“宋人多譏病《醉翁亭記》。此蓋以文滑稽,曰:何害為佳,但不可為法耳。” [5] 
茅坤《唐宋八大家文鈔》卷四十九:“文中之畫。昔人讀此文謂如遊幽泉邃石,入一層才見一層,路不窮興亦不窮,讀已令人神骨翛然長往矣。此是文章中洞天也。” [5] 
金聖嘆《天下才子必讀書》卷十三:“一路逐筆緩寫,略不使氣之文。” [5] 
林雲銘古文析義》卷十四:“亭在滁州西南兩峯之間,釀泉之上,自當從滁州説起,層層入題。其作亭之故,亦因彼地有山水佳勝。記雖為亭,而作亦當細寫山水。既寫山水,自不得不記遊宴之樂。此皆作文不易之定體也。但其中點染穿插,佈置呼應,各極自然之妙,非人所及。至於亭作,自僧、太守、賓客、滁人皆有分,何故獨以己號醉翁為亭之名?蓋以太守治滁,滁民鹹知有生之樂,故能同作山水之遊,即太守亦以民生既遂,無吏事之煩,方能常為賓酣之樂。其所號醉翁,亦從山水之間而得,原非己之舊號,是醉翁大有關於是亭,亭之作始為不虛。夫然則全滁皆莫能爭是亭,而醉翁得專名焉。通篇結穴處在“醉翁之意不在酒”一段。末以“樂其樂”三字見意,則樂民之樂,至情藹然。可見舊解謂‘是一篇風月文章,即施於有政,亦不妨礙’等語,何啻隔靴搔癢。計自首至尾,共用二十一個‘也’字,句句是記山水,卻句句是記亭,句句是記太守。讀之帷見當年雍熙氣象,故稱絕構。” [5] 
儲欣《唐宋十大家全集錄·六一居士全集錄》:“乃遂成一蹊徑,然其中有畫工所不能到處。” [5] 
吳楚材吳調侯古文觀止》卷十:“通篇共用二十一個“也”字,逐層脱卸,逐步頓映,句句是記山水,卻句句是記亭,句句是記太守。似散非散,似排非排,丈家之創調也。” [5] 
呂留良《古文精選·歐陽文》:“前人每嘆此記為歐陽絕作,閒嘗熟玩其辭,要亦無關理道,而通篇以‘也’字斷句,更何足奇!乃前人推重如此者。” [5] 
愛新覺羅·弘曆唐宋文醇》卷二十六:“蓋於機暢則律呂自調,文中亦具有琴焉,故非他作之所可並也。況修之在滁,乃蒙被垢污而遭謫貶,常人之所不能堪,而君子亦不能無動心者,乃其文蕭然自遠如此,是其深造自得之功,發於心聲而不可強者也。” [5] 
餘誠重訂古文釋義新編》卷八:“風平浪靜之中,自具波瀾瀟洄之妙。筆歌墨舞純乎化境。洵是傳記中絕品。至記亭所以名醉翁,以及醉翁所以醉處,俱隱然有樂民之樂意在,而卻又未嘗着迷。立言更極得體,彼謂似賦體者,固未足與言文;即目為一篇風月文章,亦終未窺見永叔底裏。” [5] 
張伯行《重訂唐宋八大家文鈔》卷六:“文之妙,鹿門評監之。朱子言歐公文字亦多是修改到妙處,傾有人買得他《醉翁亭記》稿,初説滁州四面有山凡數十字,末後改定,只曰“環滁皆山也”五字而已。可見文字最要修改。故附錄之。” [5] 
何焯義門讀書記》卷三十八:“長史雲:通篇命意在‘醉翁之意’四句,下分兩大段摹寫。昭明太子《陶淵明集·序》雲:‘有疑淵明詩篇篇有酒,吾觀其意不在酒,亦寄酒為跡者也。’公此篇中用其語。獨孤至之琅琊溪述雲:‘公登山,樂山者爭同,無小無大,乘興從會。’又云:‘時時醉止,與夕鳥俱。明月滿山,朱幡除驅。’亦來用而變化出之。‘環滁皆山也’,起句是法陽山天下之窮處也。‘若夫山出而林霏開’以下,第二層又寫瑣屑事。‘臨溪而漁’至‘太守醉也’,還題中醉字。‘泉洌而酒香’,《泊宅編》雲,東坡書此文改‘泉洌而酒香’作“泉香而酒洌”。按。例轉列句響,亦本《月令》‘水泉必香’也。‘樹林陰翳’三句,無此一層即意味索然。‘然而禽鳥知山林之樂’至末,逐層帶轉,兼取派上之意。” [5] 
過珙《古文評註》卷十:“從山出泉,從泉出亭,從亭出人,從人出名,此明明是記,後人即謂之賦體,想讀‘山間之朝暮也’數段以為類斌耳。不知將此數句節節倒轉,便是記體,此意從無人識。” [5]  “有無限樂民之樂意,隱見言外,若止認作風月文章,便失千里。” [8] 
浦起龍古文眉詮》卷五十九:“一片天機,無意中得之,人言不可有二者,案臼之見也。族理剨然,特與點出。豐樂者,同民也,故處處觸合滁人;醉翁者,寫心也,故處處攝歸太守。一地一官,兩辛兩記,各呈意象,分闢吐接。” [5] 
李扶九《古文筆法百篇》卷六:“評解:隨記隨解,記體中千古創調也,亦千古絕調也。劈首用一‘也’字,生出下二十‘也’字。然首一‘也’字,是拖起下文,尚應,與下眾‘也’字實然者不同。從來文中用‘也’字之多,無過於此,故獨出一奇。聞公初起稿時,從四方説來有數句,共二十餘字,後盡例,作此五字。省而括,高而潔,於此可悟作文不責冗長。又朝慕四時等,賦記中皆成套語,此只六句了之,亦見其人詳我略,故不落俗。至末始點明一法,後來古文時文多祖之。蓋歐公作《秋聲賦》及此首,於作小題法最宜,學者熟讀可也。書後:自來文人學士,請官棲遲,未有不放懷山水,以寄其幽思。而或抑鬱過甚,而辱之以愚;抑或美惡橫生,而蓋之於物;又或以物悲喜,而古人憂樂絕不關心;甚或聞聲感傷,而一己心思,託於音曲。凡此有山水之情,無山水之樂,而皆不得為謫官之極品也。六一公之守滁也,嘗與民樂歲物之豐,而興幸生無事之感。故其篇中寫滁人之遊,則以‘前呼後應’,‘傴僂提攜’為言,以視憂樂之不關心者何如也?至其絲竹不入,而歡及眾賓;禽鳥聞聲,而神遊物外。絕無淪落自傷之狀。而有曠觀自得之情。是以乘興而來,盡興而返,得山水之樂於一心,不同愚者之喜笑眷慕而不能去焉。然此記也,直謂有文正之規勉,無白傅之牢愁;有東坡之超然,無柳子之抑鬱。豈不可哉?豈不可哉?” [5] 
唐德宜《古文翼》卷七:“記體獨僻,通篇寫情寫景,純用襯筆,而直追出‘太守之樂’,其樂句為結穴。當日政清人和,與民同樂景象,流溢於筆墨之外。” [5] 

醉翁亭記作者簡介

歐陽修畫像 歐陽修畫像
歐陽修(1007—1072),北宋文學家史學家。字永叔,號醉翁,晚號六一居士。廬陵(今江西吉安)人。天聖八年(1030年)進士。累擢知制誥、翰林學士,歷樞密副使、參知政事。宋神宗朝,遷兵部尚書,以太子少師致仕。卒諡文忠。政治上曾支持過范仲淹等的革新主張,文學上主張明道、致用,對宋初以來靡麗、險怪的文風表示不滿,並積極培養後進,是北宋古文運動的領袖。散文説理暢達,抒情委婉,為“唐宋八大家”之一。詩風與其散文近似,語言流暢自然。其詞婉麗,承襲南唐餘風。曾與宋祁合修《新唐書》,並獨撰《新五代史》。又喜收集金石文字,編為《集古錄》,對宋代金石學頗有影響。有《歐陽文忠集》。 [13] 

醉翁亭記作品影響

醉翁亭記文章體制之爭論

在《醉翁亭記》之前,寫文章要符合“體制”,評價一篇文章的價值,也要先看文章的“體制”。所謂“體制”,就是某種文體千百年沉澱下來的特定寫作規範。比如寫記體文就要遵守記體文的規範,寫賦就要遵循賦的規範,詩必須是詩,而詞也只能是詞。《醉翁亭記》卻打破傳統文體觀的束縛,開拓人們文學審美視野,對文學發展帶來極大的影響。 [16]  但也引發當時的名公巨卿、文壇翹楚如宋祁、富弼、王安石、蘇軾及蘇門學士的文學爭辯。 [17]  對《醉翁亭記》有讚揚與批評兩種不同的聲音,批評《醉翁亭記》者關注的並非此文之審美特性,而是對傳統的文體本位主義形式上的堅守。 [18]  如宋祁認為更應該是《醉翁亭賦》,少遊謂《醉翁亭記》亦用賦體。”陳鵠亦認為類似於《阿房宮賦》。王安石、蘇軾、黃庭堅、陳後山都不認為《醉翁亭記》是合乎規範的記體文章。 [17]  他們認為“記”產生於記事,本屬應用文體,但《醉翁亭記》雖以記名篇,卻情文搖曳又間用駢偶。 [19] 

醉翁亭記推進文學革新

《醉翁亭記》北宋散文革新運動推到一個新的發展階段, [16]  在北宋散文革新曆程中產生了巨大影響。宋元以降閲讀《醉翁亭記》有讚揚與批評兩種不同的聲音,兩種聲音的交鋒顯示出散文革新的微觀進程,揭示了唐宋兩次散文革新運動不同命運的文學內部原因。《醉翁亭記》一方面拓展了傳統文學的表現形式,另一方面,也藉助有效傳播樹立了一種文學審美新風尚,潛移默化地改變了人們對文學作品價值的判斷標準,使散文的審美功能得到凸顯,為古典散文打開了一扇文學審美之旅的大門。 [18] 
《醉翁亭記》打破傳統文體觀的束縛、開拓人們文學審美視野,對文學發展帶來極大的影響。 [16]  不但影響了中國文學,在12至13世紀,傳入了朝鮮後,在當時朝鮮朝的文人士子中間也產生了較大的影響,成為朝鮮朝文人士子們競相學習和模仿的對象。 [20]  歐陽修的品格以及生活態度和情趣也對朝鮮文人產生了一定的積極影響。 [21] 

醉翁亭記形成“醉翁”精神

人們説到滁州,會想到醉翁亭,想到歐陽修 [22]  “醉翁亭”是一種象徵,“醉翁”形成了一種文化,一種精神。歐陽修的“醉”,不是醉醺醺,而是陶醉,是擺脱現實的政治壓力,進入理想化的境界,享受精神的高度自由。 [23]  面對冤屈仍能恬淡從容,積極入世,心懷大義,雖然身處山水亭林的“江湖之遠”,卻不忘記心懷家國情懷 [24]  《醉翁亭記》不僅僅在於它描寫了山水之美和“與民同樂”的思想,而在於它傳達出一種不朽的精神,即所謂“醉翁文化”,是指以《醉翁亭記》的主旨和醉翁亭的藝術美學為中心,以“醉翁精神”為基本內容,融合了儒家仁政和民本思想以及“天人合一”的和諧理念的一種綜合型文化。對於弘揚中華傳統文化,促進地方經濟發展,構建和諧社會具有重要的意義。 [22] 

醉翁亭記衍生作品

《醉翁亭記》以碑拓、曲詞、書法、繪畫等藝術形式呈現,這種跨文本傳播,一方面打破了文學與藝術的界限,另一方面也擴大了影響,在傳播鑑賞中,促進了《醉翁亭記》的經典化,使之成為千古名篇 [25] 

醉翁亭記石刻

《醉翁亭記》成文後,在北宋年間就曾三次刻石。慶曆八年(1048),《醉翁亭記》首次被陳知明刻石,立於醉翁亭中;嘉祐七年(1062)冬,蘇唐卿在費縣縣齋刻石,上篆書《醉翁亭記》全文;嘉祐六年(1091),滁州知州王詔請劉季孫回開封途中,經過潁州時,代為請求蘇軾書大字《醉翁亭記》以刻石,廬陵先生以慶曆八年三月已未刻石亭上。 [25] 

醉翁亭記音樂

《醉翁亭記》傳播開後,精通音律的太常博士沈遵讀了此文之後,以琴寫其聲而成《醉翁吟三疊》 [26]  嘉佑元年(1056)歐陽修自作《醉翁吟》。先是沈遵慕名而作琴曲,歐陽修、蘇軾和郭正祥為之補詞,後又再由黃庭堅等人櫽括入詞、散曲、岔曲 [27] 

醉翁亭記書畫

自宋以來,書家反覆書寫《醉翁亭記》,或畫家以之為題材,繪寫成圖。明代文徽明書《醉翁亭記》有小楷、行書大字行書冊頁三種。明代還有祝允明草書《醉翁亭記》卷,魏之潢有小楷《醉翁亭記》扇頁,張瑞圖有行書《醉翁亭記》兩種,張瑞圖還有草書《醉翁亭記》一種,清代也有不少《醉翁亭記》書法作品,如王澍有行書節錄《醉翁亭記》六條屏,劉墉有行書《臨蘇軾醉翁亭記》,林則徐有行書節錄《醉翁亭記》。另有部分書法作品見於著錄,如陳文述《畫林新詠》:“沈五亭,湖州人,嘗寫《醉翁亭長卷》贈餘。” [27] 
《醉翁亭記》入畫,最早可追溯到宋遺民許子元東渡日本所攜帶過去的“醉翁亭圖朱錦地剔黑盤”,這件漆盤現藏於日本圓覺寺內。元代雖無《醉翁亭圖》傳世,但據歐陽玄《醉翁亭障為南翁作》和方回《醉翁亭圖引為趙達夫作》這兩首題畫詩,還是可知至少創作了兩幅《醉翁亭圖》。明代有居節《醉翁亭圖》,文徵明《醉翁亭記書畫合卷》、仇英《醉翁亭圖》、謝時臣《醉翁亭記書畫合璧》、陸心源還記卞文瑜畫有《醉翁亭圖》、卞潤甫《醉翁亭圖》、清代有管希寧《醉翁亭圖》、張敦復《醉翁亭圖》、顧符稹有《醉翁亭圖》、袁江有《醉翁亭圖》、宋旭繪寫了兩幅《醉翁亭圖》扇頁,戴熙《習苦齋畫絮》。 [27] 

醉翁亭記歐文蘇字

元祐六年(1091年),《醉翁亭記》原刻石因被人拓寫多遍而導致模糊毀損,在潁州(今),蘇軾應滁州知州王詔之請重新書寫了《醉翁亭記》。這幅由歐陽修作文蘇軾題字的書法作品也成為了傳世書法佳作,被後人稱為“歐文蘇字”。元代趙孟頫《松雪齋》曾評價到:“餘觀此帖瀟灑縱橫,雖肥而無墨豬之狀,外柔內剛,真所謂綿裏裹鐵也”。到了1959年,故宮博物院將北宋蘇軾書《醉翁亭記》(宋拓本)調贈給三蘇祠,成了三蘇祠的鎮館之寶,並刻碑於三蘇祠碑林。 [28] 
參考資料
  • 1.    鄢明定.情文並茂 其“樂”無窮——歐陽修《醉翁亭記》賞析:秘書工作,2007-11-10
  • 2.    人民教育出版社語文室.九年義務教育標準教科書·語文·八年級·下冊: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年:200-203
  • 3.    語文出版社教材研究中心.語文.八年級.下.北京:語文出版社,2003.1(2013.12重印):199-200
  • 4.    上海辭書出版社文學鑑賞辭典編纂中心 編著. 歐陽修詩文鑑賞辭典[M]:上海辭書出版社,2013
  • 5.    朱一清.古文觀止鑑賞集評(四):安徽文藝出版社,1996:40-48
  • 6.    人民教育出版社,課程教材研究所,中學語文課程教材研究開發中心.義務教育教科書 語文 九年級 上 教師教學用書.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07:126-127
  • 7.    吳楚材,吳調侯.古文觀止[M]:北京燕山出版社,2009:490-493
  • 8.    南進軍.《醉翁亭記》醉翁之樂探微[J]:文學教育(上),2012-04-05
  • 9.    李順剛.《醉翁亭記》教學案例及其反思[J]:現代語文(教學研究版),2007-06-15
  • 10.    醉翁亭記 歐陽修  .福建基礎教育網[引用日期2013-11-27]
  • 11.    羅耀華·論《醉翁亭記》之美[D]·廣西大學·2008年
  • 12.    徐應佩.中國古典文學名著賞析:山西人民出版社,1982年
  • 13.    唐圭璋 等.唐宋詞鑑賞辭典(南宋·遼·金):上海辭書出版社,1988年:2468
  • 14.    遊光中.歷代散文名句鑑賞[M]:四川辭書出版社,2018:370
  • 15.    醉翁亭記  .漢語詞語[引用日期2021-10-19]
  • 16.    李強.論《醉翁亭記》的創作淵源[J]. 蘭州學刊,2008-01-01,(6):149-152.
  • 17.    熊海英.《醉翁亭記》與北宋中期的文壇[J]. 江漢大學學報(人文科學版),2004-01-01,23(5):44-46.
  • 18.    李強.此宋散文革新視野中的《醉翁亭記》[J]. 江淮論壇,2008-01-01,(4):122-128.
  • 19.    熊海英.《醉翁亭記》與北宋中期的文壇[J].江漢大學學報(人文科學版),2004-01-01,23(5):44-46.
  • 20.    於春海,王安琪.歐陽修對朝鮮朝辭賦的影響--以《醉翁亭記》、《秋聲賦》為例[J].東疆學刊,2015-01-01,(1): 36-40.
  • 21.    孫德彪.歐陽修在朝鮮文壇的影響考述[J].北京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12(1):117-121.
  • 22.    楊錦鴻,洪山.從《醉翁亭記》看“醉翁文化”的內涵及其影響[J]. 滁州學院學報,2011-01-01, 13(6):1-4.
  • 23.    黃倩坤.《醉翁亭記》中的醉翁形象探究[J].金田,2014-01-01,(7):77.
  • 24.    王連俠.從"醉翁"到"六一居士" ——歐陽修的生命哲學[J]. 滁州學院學報,2022-12-28,24(6):1-3.
  • 25.    王星.論石刻《醉翁亭記》成功傳播的影響[J].湖北師範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1-01-01,31(5):53-56.
  • 26.    朱一清主編.古文觀止鑑賞集評 下.安徽文藝出版社,2010.01:210
  • 27.    李傑榮.歐陽修《醉翁亭記》的跨文本傳播[J]. 井岡山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5,36(5):119-126. DOI:10.3969/j.issn.1674-8107.2015.05.019.
  • 28.    周玲,周雲容.三蘇祠中的《醉翁亭記》[J].廉政瞭望,2022, (11):60-61.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