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留餘堂

鎖定
留餘堂是梅州張家圍的分堂、著名戀愛小説家張資平的故居,坐落於廣東梅州梅江區江北東郊,鍾靈毓秀,氣勢恢宏,雕樑畫棟,是梅州地區保存較好的三堂四橫(假六橫)的客家民居。它有70間房間,建築面積1975平方米,門前有1200平方米半月形池塘和900平方米禾坪。 [1] 
走進留餘堂,對聯“孝友傳家詩書禮樂,文章報國秋實春華”、“結廬老梅樹下,讀書深柳堂中”、“燈火夜深書有味,墨花晨潤字生香”,飄逸着濃郁的書香氣,透露着這座古民居深厚的文化底藴。
中文名
留餘堂
地理位置
廣東梅州梅江區嘉應學院南區亮湖樓側 [1] 
建築類型
客家圍龍屋
建築歷史
距今約200年 [1] 
建築性質
梅州張家圍分堂 [1] 
著名人物
張資平

留餘堂留餘堂簡介

留餘堂
留餘堂(37張)
張資平故居——留餘堂坐落在梅州梅城江北東郊。它是梅州張家圍的分堂之一,鍾靈毓秀,氣勢恢宏,雕樑畫棟,是保存較好的三堂四橫(假六橫)的客家民居。它有70間房間,建築面積1975平方米。門前有1200平方米半月形池塘和900平方米禾坪
走進留餘堂,中廳正面懸掛着1957年5月7日周恩來總理接見日本留學生張續祖、侯玉馨夫婦等人的合影留念,1980年趙紫陽總理、加拿大前總理與張穗飄的合影留念,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原廣東省委書記張德江同志與廣東省第九、十屆人大代表張利容的合影,新加坡總統接見留餘堂人的照片,張寶訓伉儷參加第七屆書法交流新加坡大展與新加坡總統納丹留影的照片,以及張盛祥參加中共中央軍事委員會擴大會議全體合影等珍貴照片,足以使留餘堂流光溢彩,門庭生輝。
走進留餘堂,對聯“孝友傳家詩書禮樂,文章報國秋實春華”、“結廬老梅樹下,讀書深柳堂中”、“燈火夜深書有味,墨花晨潤字生香”,飄逸着濃郁的書香氣。
留餘堂始建於清道光七年(公元1827年),迄今約200年,積澱了深厚的留餘堂文化。清光緒十四年(1888年),工部右侍郎廣東學政臣汪鳴鑾為《留餘堂試草》作的序中贊曰:“粵之文,以嘉應(今梅州)為最,而張氏尤為嘉應(今梅州市)之名族也”。
留餘堂下禾坪矗立着七座舉人楣杆, 標誌着留餘堂由十七世至廿世四代(約80年)出了七位舉人。張其翰、張其羽兄弟官至四品。開基祖張應謙及其子張其翰、張其羽,其孫張麟寶張麟定等人被編入《光緒嘉應州志》。《留餘堂試草》前言曰:“自王父稻邨公卜居城東三坑村,有負郭田數十畝,子孫讀書為業。嘉慶丁丑伯祖鳳曹(張其翰)先生補博士弟子員,後八十年間,一堂四世共處一室,計進泮者二十四人,食廩餼者十有一人。”
張其翰建有詠花書屋,張其羽築有望歲居,兩屋都是留餘堂的私塾學堂,且藏書甚豐。
從清末亂世到文革浩劫,留餘堂珍貴的藏書已蕩然無存。筆者已查到的留餘堂人清代著作書目有:張其翰的《仙花吟館文槖》、《左氏擷腴》、《經説語要》,張其羽的《後漢四分朔閏表》、《春秋三統朔閏表》、《兩漢月日徵信算法》、《統宗難題衍術》、《方程正負定式》、《量倉八法》、《兩漢提要剳記》、《三國志討論》、《南樓讀書雜記》、《星學入門》、《軍帳從事》,十八世張麟寶的《拙庵詩草》,張麟定的《勸戎紀實》、《談梅》、《亦傭詩草》、《楚香館雜綴》,十八世張麟安的《真吾齋詩草》,十九世張養重的《聊自娛草》,二十世張資溥《滃泉山館詩草》。
至今,梅州市劍英圖書館還收藏着清朝留餘堂人蔘加歲科考試的文章《留餘堂試草》四卷、張其翰等人的《詠花書屋賦鈔》、張其羽的《辮貞亮室文鈔》,張資平的小説作品、張資頌的《零零碎碎》、張繼善民國時期任梅州市梅縣區圖書館館長時編輯的《梅州市梅縣區歷代鄉賢事略》等文集。
張資平,官費日本留學,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第一部長篇小説的作家。他在中國新文化運動中,高舉反封建大旗,提倡自由戀愛,是創造社的創始人之一。他在抗日戰爭中寫了不少揭露日本戰爭罪行的小説,但亦著有一些頹廢、消極的作品。他的小説在上世紀二三十年代風靡神州。
留餘堂人不僅具有客家人艱苦奮鬥、崇文重教、開拓進取的寶貴精神,而且有嚴格的家規家訓規範自己的行為;留餘堂人不僅具有良好的讀書風氣,而且具有良好的讀書環境。據不完全統計,從民國初年至今,留餘堂大學教授有20人,中學教師有28人,小學教師亦有27人。 [2] 

留餘堂張資平簡介

張資平,被譽為“中國現代言情小説的開山祖師”,是二十世紀三十年代初我國紅極一時的作家之一,曾出版中國現代文學史上最早的一部長篇小説《沖積期化石》,作品曾被編入《中國十大作家小説選》,其名字被錄入1999年版《辭海》。在中國新文化運動中,他高舉反封建大旗,提倡自由戀愛,是創造社的創始人之一。策劃籌建了現代文學史上最重要的文學社團之一“創造社”。在抗日戰爭中,他寫了不少揭露日本戰爭罪行的小説,但亦著有一些頹廢、消極的作品,並投靠汪偽國民政府,淪為了漢奸。 [3]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