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創造社

(“五四”新文學運動中的新文學團體)

鎖定
1921年6月8日,郭沫若郁達夫成仿吾張資平田漢鄭伯奇等赴日留學的中國新文化運動的健將,多次在上海和日本協商,並在日本東京帝國大學第二改盛館的郁達夫寓所中,利用上海泰東圖書局的一些條件,成立了“五四”新文化運動早期的文學團體——創造社。 [1]  創作的基本傾向是反帝反封建和積極的浪漫主義。1929年被國民黨政府查封,其成員後來大多加入了左聯。 [3] 
中文名
創造社
外文名
The Creation Society(CT)
性    質
中華民國早期作家組織
成    員
郭沫若 成仿吾 郁達夫 張資平等
刊    物
《創造》季刊《創造日》《創造週報》等

創造社誕生背景

創造社正式成立之前,有過一個醖釀的過程。1918年夏天,郭沫若在博多灣畔箱崎神社遇到了張資平,提出邀約同人出一種白話的純文學雜誌。其後郭沫若又與成仿吾商量,得到成的贊同,並打算邀約郁達夫參加,因人手太少未辦成。一般都稱這次的醖釀活動為創造社的受胎。五四運動以後,通過張資平介紹,郁達夫與成、郭二人建立了聯繫。在東京的成、鬱、張三人常聚在一起商討籌辦同人雜誌事,並及時向在福岡的郭通報。1920年初經宗白華介紹,郭沫若與田漢結交。此後由田漢介紹,又相繼結交鄭伯奇穆木天,並通過郭與成、鬱、張建立了聯繫。在此期間,郭沫若已經在《時事新報·學燈》等報刊上發表了後來收集在《女神》中的許多著名的詩篇。張資平已開始寫作長篇小説《沖積期化石》,在《學藝雜誌》上發表了短篇小説《約檀河之水》,成仿吾發表了部分新詩等作品,田漢鄭伯奇穆木天陶晶孫等前期創造社成員也先後開始了新文學的試作。1920年12月茅盾鄭振鐸等人發起組織的第一個文學社團文學研究會宣告成立。文學研究會也曾致函郭沫若邀其人會。但決心投身文學革命的郭、成、鬱等人,卻另有想法和看法。他們既不滿於當時新文學運動的現狀,又不贊同文學研究會所提倡的寫實主義,加之“新文化運動已經鬧了這麼久,現在國內雜誌界底文藝,幾乎把鼓吹的力都消盡了。”感到有責任“急挽狂瀾”,使新文學運動重新振興並蓬勃發展。因此以郭沫若為中心,決意在國內創辦同人刊物,建立新的社團。1921年2月,田漢通過少年中國學會的左舜生,與上海中華、亞東等書局聯繫未獲結果。此時,成仿吾友人李鳳亭來信説上海泰東書局有意聘他為“文學部主任”,郭沫若得知這一消息後,決計停學,與成去上海開展文學活動。4月4日成、郭到上海。從趙南公日記載,趙對成虛與委蛇,對郭則較看重。於是成離上海去湖南長沙兵工廠技正(相當總工程師),只留郭一人在泰東辦刊物等事。4月24日星期天茅盾、鄭振鐸在半淞園宴請郭沫若,茅盾回憶錄説是5月初似誤記。郭沫若在上海商妥出版《創造》季刊後,便於5月27日回日本。在福岡家中住了一天便動身去京都、東京等地聯絡同人。過去關於郭沫若返回日本及東京訪郁達夫的時間的回憶均屬誤記,以致造成創造社成立時間的差錯④。經考證訪郁達夫是6月4日。6月8日郭沫若、郁達夫、張資平、何畏、徐祖正、田漢、楊正宇等在郁達夫寓所聚會,一致同意郭沫若的提議,以“創造”為同人刊物和文學社團名稱,“暫出季刊”。並討論了《創造》季刊創刊號的大體內容和編輯“創造社叢書”的計劃,初步確定了各人承擔的稿件。這次會實際是創造社的正式成立。 [5] 

創造社發展歷程

創造社是一個非常獨特的文學團體。自1921年9月29日上海的《時事新報》刊載了《創造季刊的出版預告》開始,在經過三次大起大落後,到了1929年2月7日被國民黨關閉為止,創造社總共走過了8年的歷程。因為創造社創立的主旨是不問“主義”、“流派”,集合了一羣氣味相投的人,所以人數是變動的。據説先後有三四十人之多。除此之外還有許多創造社之外的投稿人。根據創造社的興盛期和停滯期可將創造社分為前期、中期、後期三個階段。 [4] 
從《出版預告》開始到1925年5月中旬《創造週刊》停刊為止的兩年半稱作為前期創造社。這個時期的主要成員幾乎都是留日學生,所出版的刊物是《創造季刊》、《創造週報》和《創造日》。郭沫若、成仿吾、郁達夫、張資平、鄭伯奇、穆木天、陶晶孫、王獨清騰固洪深、何畏、徐祖正等人是前期成員,在這個階段,他們的藝術傾向着重於自我表現的浪漫主義。前半期尤其宣揚了藝術至上主義,這可以從他們的文學中看到來自日本和歐美的影響。 [4]  是其文藝思想的核心命題,表現出浪漫主義和唯美主義的傾向。郭沫若的詩集《女神》,郁達夫的小説《沉淪》及郭沫若的譯作《少年維特之煩惱》(歌德),是該社最有影響的作品。 [2] 
中期創造社是從1924年8月20日《洪水週刊》的創刊,到1927年12月15日《洪水半月刊》終止的3年3個月的時間。這個階段的成員除了前期的成員之外,還有被稱為“小夥計”的周全平、倪貽德敬隱漁、嚴良才、葉靈鳳、周毓英、龔冰廬等人,他們成了活躍在創造社的主要成員。在這個時期發行的刊物有《洪水週刊》、《洪水半月刊》、《創造月刊》、《新消息週刊》、《A.11週刊》和《幻洲週刊》,然而除了《洪水》和《創造月刊》之外,其他都是僅發行了幾個月的短期刊物。中期創造社的藝術觀是最自由的,從中可以看到各種各樣的流派,不過,革命寫實主義的傾向表現得最為顯著,可以説是這個時期的主流。 [4] 
後期創造社是從1928年1月的《文化批判月刊》創刊,到創造社關閉為止的一年多時間。以京都帝國大學的留學生李初梨馮乃超、朱鏡我為中心的新人成為後期創造社的核心成員,從此以後創造社全面地拋棄了浪漫主義,進入了倡導無產階級文學創作和理論的階段。 [4] 

創造社歷史影響

在文學團體中創造社的歷史不是最長的,卻是中國現代文學史上具有難以撼動地位的最重要的團體之一。在中國的現代文學史上,創造社出版了第一本浪漫主義詩集、第一本短篇小説集、第一本長篇小説。在中國近現代史上,提倡浪漫主義,開展無產階級文學運動,討論文學和階級鬥爭的關係,提出社會主義寫實主義理念等,皆是創造社率先而為。另外,在社會實踐中,創造社成員參加了有名的北伐戰爭,加入了國民黨、共產黨及其他黨派,積極參加工農運動。創造社解散後,郭沫若、成仿吾和後期創造社的成員作為共產黨的骨幹投身於抗日戰爭,他們對新中國的誕生作出了巨大貢獻,在新中國建立後被重用,除了郭沫若成為中國科學院院長、政務院副總理,成仿吾成為中共中央委員、中國人民大學校長之外,李初梨等人也都有重要的職位。在抗日戰爭中協助日軍,參加所謂和平運動的張資平、徐祖正、周毓英龔冰廬等人,在戰後各領其罪,不僅被趕下了文學舞台,也從此葬送了政治生命。而郁達夫卻在戰爭結束之際被日本憲兵殺害。從藝術至上主義出發的創造社成員,在廣闊的文學舞台上,用形形色色的文藝思潮發揮了自己的文學才能,向人們展示了他們華麗的表演,然而最後成了被捲入政治漩渦中的人物,他們以各自的政治話語為自己的主張辯護,也自然成了各種不同政治主張的代言人。 [4]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