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王華

(廣東工業大學土木與交通工程學院教授)

鎖定
王華,男,博士,博士後,1978年12月生於湖北省宜城市,現為廣東工業大學副教授、測繪工程系副主任。2001年畢業於武漢大學測繪學院測量工程專業,並被免試推薦為固體地球物理學專業碩士研究生。
中文名
王華
出生地
湖北省宜城市 [1] 
出生日期
1978年12月
畢業院校
武漢大學
學位/學歷
博士
職    業
教師
職    務
廣東工業大學測繪工程系副主任

王華教育背景

2001年畢業於武漢大學測繪學院測量工程專業,並被免試推薦為固體地球物理學專業碩士研究生。在攻讀碩士學位期間,主要利用大地測量、地震和第四紀斷層滑動率等資料聯合研究中國大陸現今地殼運動速度場和構造應變應力場,2003年被免試推薦為大地測量學與測量工程專業博士研究生,主攻方向為利用雷達干涉測量(InSAR)研究青藏高原地震週期,2007年6月獲得工學博士學位,並被評為湖北省優秀博士學位論文。2007年7月到廣東工業大學工作至今。
先後於2003年6-12月、2006年12月至2007年3月兩次赴澳大利亞新南威爾士大學進行學術訪問,從事InSAR在城市和礦區沉降方面的應用研究;2005年3月至2006年3月赴香港理工大學進行學術訪問,從事GPS一機多天線系統軟件研發;2007年獲得英國皇家學會獎學金(Royal Society International Incoming Fellowship),赴利茲大學進行為期一年的博士後研究,2009年7-12月、2011年7-10月再次赴英國利茲大學進行學術訪問。 [1] 

王華工作經歷

2009/11 - 至今: 廣東工業大學副教授
2007/07 - 2009/10: 廣東工業大學講師
2011/07 - 2011/10: 英國利茲大學訪問學者
2009/07 - 2009/12: 英國利茲大學訪問學者
2007/12 - 2008/11: 英國皇家學會博士後
2006/12 - 2007/03: 澳大利亞新南威爾士大學訪問學者
2005/03 - 2006/03: 香港理工大學訪問學者
2003/06 - 2003/12: 澳大利亞新南威爾士大學訪問學者 [1] 

王華主要榮譽

2008年湖北省優秀博士學位論文
2007年英國皇家學會獎學金
2004年度夏堅白院士測繪事業創業優秀學生獎一等獎
2002-2003年度王之卓創新人才獎二等獎
1998-1999年度葉雪安大地測量獎學金二等獎 [1] 

王華科研項目

主持的項目:
[1] 利用InSAR與GPS建立青藏高原中西部地殼運動速度場,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青年基金項目(41104016),2012-2014
[2] InSAR在廣州市地表形變監測中的應用研究,企業委託項目,2011-2012.
[3] InSAR investigation of subsidence in the Pearl River Delta, South China,European Space Agency Category-1 Project (7924),2010-2012
[4] 利用InSAR研究青藏高原東部震間斷層滑動,廣東省自然基金博士啓動項目(8451009001001389),2008-2010
[5] InSAR在礦區地面沉降監測中的應用研究,廣東工業大學博士基金 (073032),2007-2009
[6] InSAR對流層延遲誤差隨機模型及改正算法研究,地球空間環境與大地測量教育部重點實驗室測繪基礎研究基金(04-01-08),2005-2006
[7]消除InSAR對流層延遲誤差的模型與算法研究,山東科技大學基礎地理信息與數字化技術山東省重點實驗室開放研究基金(S040208),2004-2006
參與的項目:
[1] Crustal deformation in China associated with the seismic cycle of major faults or related to lakes loading on the lithosphere: measurement by SAR Interferometry,中歐合作"龍計劃"二期項目 ( 5305),2008-2012
[2] 中國大陸西部地區活動地塊、斷層運動的大地測量反演研究(40574006),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2006-2008
[3] Seismic cycle in Tibet (China) inferred from InSAR and GPS, European Space Agency Category-1 Project (3392), 2005-2007
[4] InSAR與GPS監測地殼運動的數據融合理論及在活動斷層上的應用研究(NCET-04-0681),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支持計劃"資助項目,2005-2007
[5] 大地測量反演在川滇地區現今地殼運動及動力學研究中的應用 (40344023),國家自然基金項目主任基金,2005
[6] GPS與INSAR數據融合理論與算法的研究,高等學校博士學科基金項目(20030486038),2004-2006
[7] GPS與InSAR數據融合的關鍵技術及其應用研究,地理空間信息工程國家測繪局重點實驗室測繪基金項目(1460130424210),2003-2005
[8] 我國天文大地網與GPS2000網聯合平差顧及地殼運動影響的研究,國家基礎測繪項目子課題,2002
[9] 利用GPS和InSAR集成研究中國西部地殼運動,武漢大學創新基金(49725411),2001-2003 [1] 

王華代表論文

學術論文:(SCI收錄:4, EI收錄:5, ISTP收錄:5)
[1] Wang, H., Wright, T., Satellite geodetic imaging reveals high strain away from major faults of Western Tibet, Nature Geoscience (in review), 2011.
[2] Wang, H., Wright, T. and Biggs, J.: 2009. Interseismic slip rate of the northwestern Xianshuihe fault from InSAR data. Geophys. Res. Lett., 36, L03302, doi:10.1029/2008GL036560(SCI、EI收錄,IF:3.204 )
[3] Ge, L., Ng, A., Wang, H., Rizos, C.: 2009. Crustal deformation in Australia measured by satellite radar interferometry using ALOS/PALSAR imagery. J. Appl. Geodesy. 3(1):47-53.
[4] 王華、周曉青,雷達干涉測量技術與地震週期監測,地理空間信息,7(3):71-74, 2009.
[5] 王華,InSAR大氣延遲誤差分析,地理空間信息,7(2):9-11, 2009.
[6] 王華,InSAR數據在提取斷層位置中的應用,廣東工業大學學報,26(2):7-9, 2009.
[7] Ge, L., Wang, H., Chang, H.C., and Rizos, C.: 2008. Linear combinations for differential radar interferometry. In"Observing Our Changing Earth", M.G. Sideris (Ed.), IAG Symposia Series, Vol.133, 825-831.(ISTP收錄)
[8] Chang, H. C., Ge, L., Ng, A. H., Rizos, C., Wang, H., and Omura, M.: 2008. Combination of multiple repeat orbits of ENVISAT for mine deformation monitoring. In "Observing Our Changing Earth", M.G. Sideris (Ed.), IAG Symposia Series Vol.133, 631-638.(ISTP收錄)
[9] Wang, H., Xu, C., and Ge, L.: 2007a. Coseismic deformation and slip distribution of the 1997 Mw7.5 Manyi, Tibet, earthquake from InSAR measurements. J. Geodyn.,44:200-212.(SCI收錄,IF: 1.812)
[10] Wang, H., Ge, L., Xu, C., and Du, Z.: 2007b. 3-D coseismic displacement field of the 2005 Kashmir earthquake inferred from satellite radar imagery. Earth Planets Space,59(5):343-349.(SCI收錄,IF:1.074)
[11] Chang, HC, Ge, L, Wang, H, et al.: 2007. Radar interferometry for 3-D mining deformation monitoring, in: Geoscience and Remote Sensing Symposium, 2007. IGARSS 2007,1-12:2090-2092. (ISTP、EI收錄)
[12] 程璞、許才軍、王華: 2007. InSAR相位解纏算法研究. 大地測量與地球動力學,27(3):50-55.
[13] Xu, C., Wang, H., Ge, L., Yonezawa, C., and Cheng, P.: 2006. InSAR tropospheric delay mitigation by GPS observations: A case study in Tokyo area. J. Atmos. Sol-Terr. Phy., 68(6): 629-638.(SCI、EI收錄,IF:1.643)
[14] 許才軍、王華、程鵬飛、張莉:2005a,天文大地網與GPS2000網聯合平差的地殼形變改正研究,武漢大學學報(信息科學版),30(1):34-37.(EI收錄)
[15] 許才軍、王華、王江林、葛林林:2005b,基於有向窗的自適應SIGMA中值濾波算法,武漢大學學報(信息科學版),30(10):873-876.(EI收錄)
[16] Xu, C., Wang, H., Wang, J., and Ge, L.: 2005c. Adaptive filter in SAR interferometry derived DEM. Geo-Spatial Information Science, 8(3): 193-196.
[17] Xu, C., Wang, H., and Xu, J.: 2005d. Present-day movement and tectonic strain rate field of active crustal blocks in China continent. In Window On the Future of Geodesy, 128:550-555.Berlin: Springer.(ISTP收錄)
[18] 許才軍、王華,2004,InSAR相位解纏算法比較及誤差分析, 武漢大學學報(信息科學版), 29(1): 67-71.
[19] 許才軍,王華,黃勁松,2003a,GPS與INSAR數據融合研究展望,武漢大學學報(信息科學版),28: 58-61.
[20] Xu, C., Wang, H., and Liu, J.: 2003b. Present-day crustal deformation continent inverted from GPS observations, earthquake moment tensor and Quaternary slip rates. Wuhan University Journal of Natural Sciences, 8(2B): 736-744.
[21] 許才軍、王華,2002,大地測量和地球物理資料聯合反演中國大陸構造變形場,GIS技術及其應用,49-55,成都,四川。
[22] 許才軍、李志才、王華,2002,華北地區活動地塊運動時空變化特徵,大地測量與地球動力學,22(2):33-40,2002。
[23] Xu, C., Wang, Q., Liu, J., Dong, L., and Wang, H.: 2001. Recent crustal deformation and strain accumulations in continental China inferred from GPS and seismicity data. In Vistas for Geodesy in the New Millennium, 125:512-517.Berlin: Springer.(ISTP收錄)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