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王磊

(南開大學教授)

鎖定
王磊,男,漢族,1962年9月出生,天津人,中共黨員,南開大學教授。1984年本科畢業於南開大學,1993在澳大利亞悉尼大學獲博士學位,海外學習工作14年,2001年全職回國任教。 [1] 
2002年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2014年入選中組部“萬人計劃”百千萬工程領軍人才,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2009年獲“全國模範教師”榮譽稱號。 [1] 
曾任南開大學黨委副書記、副校長。現任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學科評議組生物學組成員,教育部科技委生物與醫學學部委員,中國微生物學會副理事長。 [1] 
主持建立分子微生物學與技術教育部重點實驗室等高水平研究機構,任南開大學微生物學國家重點學科帶頭人近二十年,推動了我國的前沿基礎性微生物比較基因組學和進化形成機理研究領域的建設和發展。 [1] 
是國際上最早在基因和基因組水平研究細菌進化的科學家之一。在DNA測序技術發展的各個階段,創新測序技術的應用和生物信息學分析理論及方法,推動了微生物進化研究發展,研究了細菌基因組水平和特殊性狀水平的進化動力、速率和分子形成機制等關鍵科學問題,在微生物進化機制和病原菌形成機理研究領域取得系列突出成果。 [1] 
中文名
王磊
國    籍
中國
民    族
漢族
出生地
天津市
出生日期
1962年9月
畢業院校
澳大利亞悉尼大學
學位/學歷
博士
專業方向
微生物學
發表論文數量
265篇(截至2023年7月) [1] 
職    稱
教授

王磊人物履歷

1980.09-1984.07,南開大學生物系微生物專業,獲學士學位
1987.07-1989.03, 澳大利亞悉尼大學微生物系,訪問學者
1989.03-1993.01, 澳大利亞悉尼大學微生物系,獲博士學位
1993.01-1998.01, 澳大利亞悉尼大學微生物系,博士後
1998.01-2001.09, 澳大利亞悉尼大學微生物系、澳大利亞國家微陣列研究中心;研究員、博士生導師
2000.04-2000.06,國際經合組織和美國農業部東部研究中心,研究員
2001.09-2004.02, 南開大學生命科學學院,特聘教授
2004.02-至今, 南開大學泰達生物技術研究院,教授、院長
2007.07-2022.03, 南開大學分子微生物學與技術教育部重點實驗室,主任
2013.03-2016.07, 南開大學黨委常委、校長助理、泰達學院院長
2016.07-2019.08,南開大學黨委常委、校黨委副書記
2019.08-2023.06,南開大學黨委常委、副校長

王磊主要成就

科研綜述
多年來一直系統地進行細菌分子進化、致病機理、環境適應機制以及細菌分子血清型檢測技術的研究,取得了一系列具有國際前沿水平的創新成果,獲得國際同行高度評價。
系統解析了自然界中最豐富的生物性狀多樣性之一細菌表面多糖抗原多樣性的形成機制,據此建立“多糖抗原聚合/處理基因具有血清型特異性”理論。利用這一理論創新指導了細菌血清型分子檢測技術對傳統血清型檢測的替代,形成國際上覆蓋範圍最廣的血清型分子檢測技術體系,使我國在細菌性傳染病防控領域居於國際領先地位。成果被主要國際公共衞生機構廣泛認可、應用並高度評價。獲發明專利118項、Ⅲ類(最高級)醫療器械註冊證4項。技術和產品廣泛應用於我國國家疾控中心及30餘家省市疾控中心和出入境檢驗檢疫局的日常檢測和監測工作,併為我國重大活動安保和細菌疫情應急處理做出突出貢獻。
在病原菌分子進化研究方面,建立了適用於微生物進化分析的一整套高精度比較基因組學分析方法,解析了一系列重要病原菌的起源和進化規律。針對進化研究的基礎參數—細菌分子進化速率,校正了其約100倍的誤差,對新發傳染病防治策略的制定有指導意義,成果獲Facultyof 1000 Biology推薦。首次揭示霍亂大流行菌株的起源和完整進化途徑的研究成果發表於PNAS;被Science專題報道並評價為“完美的研究”;美國微生物學會出版的國際教科書Microbe, 3rdEdition直接配以文章原圖介紹了該工作。
針對重要病原菌(腸道、腦膜、尿道致病性大腸桿菌,沙門氏菌,霍亂弧菌等)致病過程中的一系列關鍵性狀,系統解析了其分子機理,對認識病原菌致病性形成機制,及建立疾病的有效防控、治療策略有重要意義。例如:在腸出血性大腸桿菌中發現了一條以生物素為信號、選擇性定植大腸的調控通路;發現沙門氏菌通過操控宿主巨噬細胞的代謝變化提高自身在細胞內複製和致病性。成果在PNASNat. Commun.Cell Rep.等發表系列論文,並獲高度評價。
解析了一系列極端細菌關鍵性狀的形成機理。揭示了細菌降解長鏈烷烴的分子途徑及其進化機制,在石油污染生物修復方面具有重要價值,成果發表於PNAS,被Nat. Rev. Microbiol.作為重要成果介紹,被紐約時報(The New York Times)作為重要科學新聞報道。解析了一株可在極酸性條件下降解甲烷(第二主要温室氣體)的細菌的進化機理,對温室效應的治理具有重要意義,成果發表於Nature,被Annu. Rev. Microbiol.評論為該領域“最壯觀的新發現之一”。
首次繪製了轉基因植物(木瓜)的基因組譜,是植物基因組領域裏程碑式工作。發現轉入的微生物基因未影響原有功能基因,且可在木瓜基因組特定位置穩定存在和表達,對認識轉基因技術及其安全性有重要意義,成果以封面文章發表於Nature,被Nat Biotechnol. 長篇專題報道,被央視、人民日報、光明日報等媒體廣泛報道。
學術成果
累計發表SCI論文265篇,包括以通訊/共同通訊作者在Nature(其一為封面文章)發表2篇,在PNASNat.Commun.Cell Rep.FEMS Microbiol. Rev.各發表3篇。工作獲高度認可,論文他引7400餘次(單篇最高548次),H因子54;5篇論文分別被ScienceNat. Rev. Microbiol.Nat Biotechnol.等雜誌專題刊文評論;被央視、人民日報、紐約時報(The New York Times)等媒體報道。連續入選Elsevier“生化、遺傳和分子生物學”領域“中國高被引學者榜單”;其中2014-2015年在 “生化、遺傳和分子生物學”領域排名前十(僅2014-2015年的榜單公佈排名信息)。
成果入選教育部“中國高等學校十大科技進展”、獲天津市自然科學一等獎、被寫入美國微生物學會出版的國際教科書Microbe, 3rd Edition

王磊代表性論文

1. PeterF. Dunfield*, Anton Yuryev, Pavel Senin, Angela V. Smirnova, Matthew B. Stott, et al., Werner Liesack, Lu Feng, Lei Wang*, Maqsudul Alam*. 2007.Methane oxidation by an extremely acidophilic bacterium of the phylumVerrucomicrobia. Nature. 450: 879-882.
2. Ray Ming,Shaobin Hou,Yun Feng,Qingyi Yu,AlexandreDionne-Laporte, et al., Andrew H.Paterson, DennisGonsalves, Lei Wang*,Maqsudul Alam*.2008. The draft genome of the transgenic tropical fruit tree papaya (Caricapapaya Linnaeus). Nature. 452: 991-996.
3. Dalong Hu, Bin Liu, Lu Feng, Peng Ding Xi Guo, Min Wang, Boyang Cao, Peter R. Reeves*, Lei Wang*. 2016.Origins of the current seventh cholera pandemic. PNAS. 113: E7730-E7739.
4. Lu Feng, Wei Wang,Jiansong Cheng, Yi Ren, Guang Zhao, Chunxu Gao, Yun Tang, Xueqian Liu, Weiqing Han, Xia Peng, Rulin Liu, Lei Wang*.2007. Genome and proteome of long-chain alkane degrading Geobacillus thermodenitrificans NG80-2 isolated from adeep-subsurface oil reservoir. PNAS. 104: 5602-5607.
5. Bin Liu*, Yutao Liu,Bin Yang, Qian Wang, Xingmei Liu, Jingliang Qin, Ke Zhao, Fan Li, Xiaohui Feng, Linxing Li, Pan Wu, Miaomiao Liu, Siwei Zhu, Lu Feng, Lei Wang*. 2022. Escherichia coli O157:H7 sensesmicrobiota-produced riboflavin to increase its virulence in the gut. PNAS. 119(48) :e2212436119
6. Lingyan Jiang, Peisheng Wang, Xiaorui Song, HuanZhang, Shuangshuang Ma, Jingting Wang, Wanwu Li, Runxia Lv, Xiaoqian Liu, ShuaiMa, Jiaqi Yan, Haiyan Zhou, Di Huang, Zhihui Cheng, Chen Yang, Lu Feng*, Lei Wang*. 2021. Salmonella Typhimurium reprograms macrophage metabolism via T3SSeffector SopE2 to promote intracellular replication and virulence. NatureCommunications. 12(1):879.
7. Bin Yang, Lu Feng, Fang Wang, Lei Wang*. 2015.Low Biotin Status as a Signal for Site-specific Colonization ofEnterohemorrhagic Escherichia coli (EHEC) in the Large Intestine. NatureCommunications. 6:6592.
8. Yutao Liu, Bin Liu, Tingting Xu, Qian Wang, Wendi Li,Jialin Wu, Xiaoyu Zheng, Bin Liu, Ruiying Liu, Xingmei Liu, Xi Guo, Lu Feng*, Lei Wang*.2021. A fructose/H+ symporter controlled by aLacI-type regulator promotes survival of pandemic Vibrio cholerae in seawater. Nature Communications. 12(1):4649
9. Hao Sun, Xuehua Wan, Yu Fan, Peng Liu, Yajun Song, Ningyu Zhu, Zhifeng Duan, QianWang, Fang Chen, Changhong Zhou, Yangyang Zheng, Peng Ding, Fenxia Liu, Lu Feng, Kwang Sik Kim, Lei Wang*. 2022.Bacteria reduce flagellin synthesis to evade microglia-astrocyte-drivenimmunity in the brain. Cell Reports. 40(1):111033.
10. Yu Pang, Zhihui Cheng,Si Zhang, Shujie Li, Xueping Li, Xiaodan Li, Xiao Zhang,Xiaoxiao Li, Yingxing Feng, Heting Cui, Zhen Chen, Le Liu, Qing Li, Jianxiao Huang,Mingqing Zhang,Siwei Zhu, Lei Wang*, Lu Feng*.2022. Bladder epithelial cell phosphate transporter inhibition protects miceagainst uropathogenic Escherichia coliinfection. Cell Reports. 39(3):110698
11. Lu Feng, Bin Yang,Yongchang Xu, Yingying Xiong, Fang Wang, Bin Liu, Wen Yang,Ting Yao, Lei Wang*. 2022. Elucidation of acomplete mechanical signaling and virulence activation pathway inenterohemorrhagic Escherichia coli. Cell Reports. 39(1):110614
12. Bin Liu , Axel Furevi, Andrei V. Perepelov , Xi Guo, Hengchun Cao, Quan Wang, Peter Richard Reeves, Yuriy A. Knirel, Lei Wang* and Göran Widmalm*.2020.Structure and genetics of Escherichia coli O antigens. FEMS Microbiology Reviews. 44(6):655-683
13. BinLiu, Yuriy A. Knirel, Lu Feng, Andrei V. Perepelov, Sof’ya N. Senchenkova,Peter R. Reeves, Lei Wang*. 2014.Structural diversity in Salmonella Oantigens and its genetic basis. FEMS Microbiology Reviews. 38(1): 56-89.
14. Bin Liu, Yuriy A. Knirel, Lu Feng, Andrei V. Perepelov, Sof’ya N. Senchenkova, Quan Wang, Peter R. Reeves, Lei Wang*.2008. Structure and genetics of Shigella O antigens. FEMS Microbiology Reviews. 32 (4), 627-653.
科研成果獎勵
1. 成果入選2007年教育部“中國高等學校十大科技進展”(第一完成人)
2. 獲2007年天津市自然科學一等獎(第一完成人)
承擔項目
先後主持承擔國家科技重大專項、973 計劃合成生物學重大專項、863計劃“功能基因組和生物芯片重大專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等國家級科研項目20餘項。

王磊人才培養

先後培養30餘名博士生、70餘名碩士生。培養的多名學生目前在美國得克薩斯大學、南開大學、山東大學、天津醫科大學、蘇州大學等國內外高水平科研機構擔任PI;其中1人獲得國家優秀青年基金資助。

王磊人物評價

王磊是新世紀之初的天津海歸教授,主持多項國家“863”計劃課題的學者,獲得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資助,世界微生物遺傳與進化領域中活躍的科學家。(《人民日報》評)。 [2] 
王磊在致病微生物進化機理研究中取得一系列具有國際前沿水平的創新成果。(《中國科學報》評)。 [3] 
從2001年歸國受聘南開大學特聘教授至今,在自己熱愛併為之奮鬥的生命科學研究領域中,王磊領銜在國際頂級科學刊物《自然》、《美國科學院院刊》發表的學術論文,不僅彌補了天津的空白,更獲得了上百項國際國內發明專利,為推動我國在相關研究領域取得突破性進展作出了重要貢獻。(《天津日報》評)。 [4] 
王磊是一位集教學、科研、經營於一身的青年科學家。他領銜在國際頂級科學刊物《自然》等發表的論文,彌補了天津的空白,在分子生物學領域取得突破性進展。(《今晚報》評)。 [5] 
王磊教授團隊首次揭示霍亂大流行菌株起源和完整進化途徑的研究成果,被寫入美國微生物學會出版的教科書《微生物》。南開大學的這項研究揭示了新發傳染病頻發的生物學基礎,提示隨着新的交通方式的出現和國際交流的增加,新發傳染病出現頻率和速度將大幅提高;成果也為建立防治病原細菌全球大流行的有效策略提供了重要理論基礎。(人民網評)。 [6]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