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王琴堂

鎖定
王琴堂(1859-1932),字韻泉,號嘯山,世居河北邯鄲城東門裏,是清代邯鄲最後兩名進士之一,集文人、教育家、實業家、社會慈善家於一身,是邯鄲近代歷史上文化名人,是對於邯鄲近代史有影響的人物。 [1] 
王琴堂幼年時,因家境貧寒無力從師求學,往往行至私塾近旁,佇立以聽。他父親知此事後,遂送入鄰居郭昌齡所開塾館,令其讀書,以求上進。郭昌齡看他天賦聰明,便免費收學,並供其筆墨紙張。 [2] 
由於他聰穎好學,又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終於在光緒三十年(1904年)得中邯鄲最後一名晚清進士。後與康有為梁啓超等12名進士赴日本留學。期滿歸國,擔任徐州師範學堂當監督、華亭縣知事、直隸省議會議員、安肅縣知事等。在任期間,為政清廉,秉公執法,輕刑簡政,薄收税斂,為羣眾所愛戴。 [2] 
王琴堂辭官返歸故里後被選為邯鄲縣商務會會長;參與疏浚河道和興修公路,修復武靈叢台黃粱夢呂仙祠等;興辦邯鄲怡豐麪粉股份有限公司、怡元亨煤油公司,禎元增煙廠等工商企業。 [2]  晚年還熱心慈善事業,組建了邯鄲的“紅十字會”,創辦了孤兒學校,把不少得意作品都拿來義賣,為他創辦的孤兒學校捐款。 [3] 
王琴堂文章莊重淳樸,詩歌雍容高雅。尤善畫梅,在他的筆下,梅花疏枝高潔,花韻冷豔,有暗香浮動之感,在當時名聞遐邇。再配以竹、石,有香有骨,相得益彰。 [3]  所畫的梅花被人譽為“邯鄲三絕”之一(另兩絕是李世昌的畫蘭,楊洞庭的畫葡萄、松鼠)。其遺墨幾乎被人摹拓缺損。
本    名
王琴堂
韻泉
嘯山
所處時代
清朝
民族族羣
漢族
出生地
河北省邯鄲市
出生日期
1859年
逝世日期
1932年3月16日 [4] 
主要作品
《雪後登叢台》
《唾餘軒文集》
《唾餘軒吟草》
《嘯山散體尺牘》
《讀鑑地理匯鈔》 展開
主要作品
《雪後登叢台》
《唾餘軒文集》
《唾餘軒吟草》
《嘯山散體尺牘》
《讀鑑地理匯鈔》
《説文分韻附註》 收起
主要成就
擔任邯鄲縣商務會會長
興辦怡豐麪粉股份有限公司、怡元亨煤油公司,禎元增煙廠
修復武靈叢台黃粱夢呂仙祠

王琴堂人物生平

王琴堂早年經歷

清咸豐八年(1858年)十月初九,王琴堂出生於邯鄲市,幼年時期由於家庭貧困,沒有上過啓蒙教育,與兄弟王躋堂二人沿街買鹹豆為生。同治八年(1869年),年僅11歲的王琴堂入郭昌齡私塾學習,因為老師知道他家裏窮,從沒有提到過學費的事情。王琴堂對這位郭老師很感激,之後在外遊學也依舊念念不忘。而弟弟為供他上學從仕,擔起了一切家務。 [4]  王琴堂自幼穎悟過人,“困而學之“,勤奮攻讀,常常讀書至深夜。他行文議論精闢,獨抒己見,書法也秀勁工整。 [2] 

王琴堂高中進士

清光緒四年(1878年),中秀才。
清光緒十一年(1885年),拔貢第一名,入國子監貢院學習。
清光緒十五年(1889年)恩科鄉試第256名登賢書後,曾在直隸曲周縣毓英書院任長教。這期間,王琴堂始終是在科舉仕途上來回奔走,直到他被列入清政府的“大挑知縣名單”,似乎才有了機會。然而這時期暴發了“戊戌變法”運動,朝政動盪,這樣的機會也隨着變幻的朝局而流失。 [2] 
清光緒三十年(1904年),王琴堂再次參加了光緒甲辰科會試。這次的會試,王琴堂取得了會試第252名。但之後不知道是什麼緣故,王琴堂並沒有參加在北京舉行的殿試,因而進士皇榜上無名。同年秋,赴日留學,就讀於法政學堂,為速成科第二班學員。之後就學於日本早稻田大學,通日、英兩種外語。是邯鄲歷史上第一個到外國留學的人。 [1]  他的學問從此之後,既有中國傳統經史子集的功底,同時也因為赴日留學的經歷而瞭解到了新知識,屬於晚清具有開闊思維的一代人。 [2] 
清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學成回國,受江蘇藩台陸鍾琦委派為“徐州師範學堂”監督;在江蘇徐州師範任監督(即校長)。
清宣統二年(1910年),調“蘇州法政學堂”提調。
清宣統三年(1911年),調任華亭縣(今上海松江縣)正堂。
民國成立後,被選為直隸省議會議員。1912-1914年署理安肅縣(今河北徐水)知事一任,後謝絕仕進到病故。在邯鄲故鄉生活了21年。 [4] 

王琴堂晚年生活

1931年春,河北省要求各地再行編志。時任縣長的畢星垣聘請王琴堂再次出面,擔任總纂。這時候的王琴堂,身體已經嚴重地虛弱,到了冬天,已經是病入膏肓了。這次編寫的縣誌,既延續了歷代志書的文脈,又反映了清末、民國以來的社會新變化,特別是體現了民生為本的理念,成為繼往開來的劃時代新作。這其中,不乏王琴堂的心血。 [2] 
1932年春,當《邯鄲縣誌》稿剛剛完畢,王琴堂溘然與世長辭,享年74歲。他的好友、一起編纂縣誌的壬寅舉人李世昌,為其新穎古怪的墓誌作跋並書丹篆蓋。因為這通墓誌,是以王琴堂生前求得的呂祖、關帝、濟師題詞各一首的集合,皆臨壇降乩所書。 [2] 

王琴堂主要成就

王琴堂回到邯鄲後,正是軍閥割據時,擁兵倡亂。他看到國事危艱,為振興中華,力行實業救國,以年過半百之身,發展民族工業,倡辦工商企業和社會救濟機構,冀圖民族自強。於1920年邀集至親好友集資舉辦怡豐麪粉有限公司,用蒸汽機作動力,先用石磨,後改為鋼輥生產。後又集資成立了怡元亨煤油公司、禎元增酒廠和煙廠、糧行等實業。 [2] 
1927年,盤踞縣城的各派會堂發生火併,居民遇難,王琴堂組建“紅十字會”, 處理劫餘善後事宜。1928年在武靈叢台下北側重建育德孤兒學校,成立了救災社,收容喪失父母的孤兒,免費供給衣食住所及學習書具。畢業後,或工或農學校妥為安排,使他們能自立生活。 [2] 

王琴堂個人作品

王琴堂一向精心研究學向,對漢代許慎《説文解字》的研究,造詣很深。他擅長書法和繪畫,特別是畫梅花的技巧(今黃梁夢呂仙洞睡翁殿有石碑存“梅”。) [2] 

王琴堂詩詞

王琴堂詩詞
名稱
內容
《雪後登叢台》其一
寒生曉日上叢台,四野煙消眼界開。欲向前村問花事,春風贈與幾枝梅。 [5] 
《雪後登叢台》其二
千山萬樹雪初晴,競鬥奢華碎玉瓊。卻笑老農歌樂歲,不知海外有戍兵。 [5] 

王琴堂書法

王琴堂書法結構嚴謹,體形妖媚而藴筋骨,行書則婉轉自如,清逸勁秀。王琴堂尤善畫梅,在他的筆下,梅花疏枝高潔,花韻冷豔,有暗香浮動之感,在當時即名聞遐邇。後世許多書畫收藏者為了留存王琴堂的遺墨,將王琴堂的書畫石刻進行摹拓。在抗日戰爭時期,有一日本老翁還專程來邯鄲蒐集並摹拓王琴堂的遺墨,致使王琴堂的許多書畫石刻受到損壞。 [3] 

王琴堂繪畫

王琴堂一生以梅為友,愛梅如痴,崇尚梅花的品格,他畫的梅花遠近聞名,在當時的畫壇有三絕之稱。所以,在他的正房前對稱栽種有兩棵梅花老樹。這兩棵梅樹給王琴堂作畫帶來了不盡的靈感,他不僅自己作畫,還教四子王纘作畫。 [6] 
眼下能看到王琴堂梅花作品,僅有叢台上的“梅花五古詩碣”、叢台碑林裏的“梅花詩畫碑”及黃粱夢盧生廟碑廊中一方配有楷書對聯“夢醒黃粱方悟道,心同明月可尋梅”的梅花圖石刻。“梅花五古詩碣”是一幅詩書畫俱佳的代表作,其詩文為:“掃筆寫梅花,植根叢台上。生成冰雪姿,不借春陰養。羞爭羣卉豔,肯結松竹黨。武靈舊有台,廉藺亦留巷。英名各千秋,餘韻猶梅放。仙禽去不還,明月夜來訪。雖無邯鄲夢,而有羅敷想。清香耐歲寒,蕭然絕塵坱。”此石刻於1930年立於叢台下,王琴堂在題記中説:“石梅之刻本,附屬叢台碑刻出售,為孤校經費之補助。” [3] 

王琴堂圖書

王琴堂一生著述頗豐,計有《唾餘軒文集》二卷、《唾餘軒吟草》三卷、《嘯山散體尺牘》一卷、《讀鑑地理匯鈔》六卷、《説文分韻附註》五卷等。其中除《唾餘軒吟草》一書尚存,其餘皆散失。 [3] 
王琴堂曾寫過《南學治經史積分日程卷》一書。 [7] 
在鄉期間王琴堂曾兩次和畢星垣、張奉先總纂《邯鄲縣誌》。 [8] 

王琴堂人物評價

  • 《邯鄲縣誌》:為文皆典麗矞皇,詩更揚扢風雅。 [3] 
  • 《叢台區志》:王琴堂一生平易近人,莊重嚴肅,品德高尚,學識淵博,扶危濟貧,嚴以律己。 [2] 
  • 《邯鄲日報》:他在邯鄲先大行慈善,救濟蒼生,可謂是集文人、官僚、實業家、教育家、社會慈善家等諸多身份於一體的開明士紳。 [3] 

王琴堂軼事典故

王琴堂仁善且剛直,從來不以畫作獻媚權貴。當年張學良的奉軍駐邯鄲時,兵士常在城裏擾民滋事。張學良素聞王琴堂畫梅之名,有一天,他以少帥之尊上門求畫,王琴堂斷然拒絕,並斥他部下拉夫搶糧,勸其嚴加管束。張學良忙派衞隊整飭軍紀,市面方稍轉安定。此後,王琴堂始與少帥結交,少帥再求畫,王琴堂欣然答應,為其畫了一幅梅花圖。但張學良來取畫時,王琴堂硬是讓他給孤兒學校捐了些大洋才讓他取走。 [3] 
湖北督軍王佔元久聞王琴堂大名,邯鄲的平糶局到湖南買糧食,王琴堂畫了梅花四條屏帶給王佔元求他幫忙,王佔元見畫大喜,便調撥火車免費給運送到了邯鄲。 [3] 
國民軍高桂滋部駐邯鄲時,曾求王琴堂畫梅花扇面,王琴堂畫好後,卻讓這位高師長捐一千塊大洋給孤兒學校,高師長無奈只好解囊。王琴堂雖以自己畫作敲了他們的竹槓,但他是為做慈善事業,因此深受人們敬仰。 [3] 
1915年首屆巴拿馬太平洋萬國博覽會上,王琴堂申報的直隸高粱酒摘得了一等大獎桂冠。1915年12月巴拿馬萬國博覽會閉幕,再到獲獎消息傳回國內,時間已過四年。王琴堂因年事已高離開仕途回了邯鄲老家。這期間,直隸省會也由保定遷往了天津。從此王琴堂漸漸淡出了人們的視線。
晚年在道教信奉呂祖。 [2] 

王琴堂後世紀念

王琴堂墓地

王琴堂故居 王琴堂故居
王琴堂初葬於沁河南岸的祖塋後改葬於城西塔灣村西。2016年,又遷葬到更遠的姜窯村東。 [2] 

王琴堂故居

王琴堂故居坐西向東,由四個相互連接又各自獨立的院落組成,整個院落南北長五十米左右,東西寬約五十米。正房西房為明三暗二的五間結構,兩側的耳房是居住的卧室臨街的倒座房,是王琴堂的客廳兼書房。正院南、北各有一院,也分別對新街開門。 [2] 

王琴堂家庭成員

王府是大家族,邯鄲解放,王琴堂他的後代分別到北京、天津、河南,台灣謀生。 [4] 

王琴堂父輩

王敬修,字時敏。 [1] 

王琴堂夫人

王傅氏,偉人寬和,待下人和保姆如親人。 [6] 

王琴堂胞弟

——王躋堂 [6]  ,妻:丁氏,1939年去世後。晚輩後人才於1944年正式分家。 [4] 
——王路堂

王琴堂兒子

  1. 長子:王綎(王系青),管理邯鄲怡豐麪粉廠、孤兒學校使得孤苦無依的兒童有學可上,有飯可食、貞元增燒鍋、貞元增雜貨、電燈公司等業務。妻子1946年土改時離開邯鄲到北京,1948年又離京到台灣。改革開放後返回邯鄲 [4] 
  2. 次子:王繪,在天津料理邯鄲義元亨、武安餘元恆煤油莊(代銷英國亞細亞煤油)、打蛋廠等業務。 [4] 
  3. 三子:王縚
  4. 四子:王纘 [6] 
國民黨高級將領高樹勳的部下孫嗣同和她的愛人王靜,在1945年8月來到邯鄲以後,曾認王琴堂的夫人王傅氏為乾孃。 [4] 

王琴堂孫輩

孫子:王名久 [6] 
孫女:王淑蘭 [6]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