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王志

(明朝開國將領、勳臣)

鎖定
王志(1335年-1386年),明鳳陽臨淮(今安徽鳳陽東北)人, [39]  明初將領。 [40] 
王志初以鄉兵投朱元璋於濠州。後隨朱元璋下滁州、和州。至正十六年(1356年),王志又從渡江,屢立功,授右副元帥。至正二十三年(1363年),王志參加鄱陽湖大戰。至正二十七年(1367年),王志大敗張士誠,追奔四十里,以親軍衞指揮使改六安衞,守六安。 [40] 
至正二十八年(1364年),王志渡河守懷慶、澤州、潞州,留守平陽。洪武三年(1370年),王志升為同知都督僉事,封六安侯,移守漢中。洪武十六年(1383年),王志督兵往雲南品甸,修繕城池、屯堡,設置驛站,安撫百姓。於洪武十九年(1386年)逝世。 [40] 
所處時代
明朝
民族族羣
漢人
出生地
臨淮(今安徽鳳陽)
出生日期
1335年2月2日
逝世日期
1386年9月10日
主要成就
北伐元朝
本    名
王志
爵    位
六安侯→許國公(追贈)
諡    號
襄簡

王志人物生平

王志從徵天下

至正十二年(1352年)三月,王志率領鄉兵攻打濠州,參加起義,且守且戰 [2] 
至正十三年(1353年),王志投靠朱元璋,同年隨朱元璋攻下滁州和州 [3] 
至正十五年(1355年),隨朱元璋南渡長江,作戰時總是冒着炮火,衝在最前面,攻克採石、太平,擊破元朝中丞曼濟哈雅的水寨,打下建康 [4] 
至正十六年(1356年)七月,調隸總兵,和徐達一起圍攻常州,身先士卒。十一月,以功封懷遠將軍、右副元帥 [5]  [6] 
至正十七年(1357年),隨軍先後攻克常州、寧國、江陰 [7] 
至正十八年(1358年)十月,隨軍收復宜興 [7] 
至正二十一年(1361年)九月,隨朱元璋攻克安慶等郡。 [8] 
至正二十二年(1362年)四月,跟隨徐達攻打江西。 [9] 
至正二十三年(1363年),參與鄱陽湖水戰,追擊陳友諒軍到涇江口,攻破其水寨。 [7]  [10] 
至正二十四年(1364年),隨朱元璋平定武昌,七月,隨徐達攻克廬州,攻克安豐,在白姑蘇擊敗張士誠軍,追擊四十里,打敗樓兒張,生擒吳副使,戰功第一,改任飛熊衞指揮使,鎮守六安 [11]  [7]  [12] 
至正二十五年(1365年),朱元璋設置六安衞,王志由飛熊衞指揮使改任六安衞指揮使,鎮守六安 [13]  [14] 
至正二十六年(1366年),隨軍攻克高郵九江、黃梅 [7] 

王志屢立戰功

洪武元年(1368年),朱元璋到汴梁同徐達商量奪取元大都事宜,王志隨同前往,後朱元璋派其渡黃河作戰。十月,隨馮勝湯和攻克懷慶、澤、潞。十二月攻克平陽後留守,改任平陽衞指揮使 [15]  [16-17] 
洪武三年(1370年),五月,徐達西伐,王志率軍前去會合並攻克興元,還軍長安 [18]  。十一月,晉升為開國輔運推誠宣力武臣、榮祿大夫柱國、同知大都督府事,封為六安侯,定歲祿九百石,允許世襲 [19]  [20]  統管山西都司衞所軍務,朱元璋稱其處理得當 [21] 
洪武四年(1371年),移守漢中,率兵征伐察罕腦兒塞後回師鎮守平陽 [22] 
洪武五年(1372年),隨徐達北伐北元 [23]  。九月,隨傅友德南征雲南 [24] 
洪武七年(1374年),率軍在朔州等處獲韃靼一百餘人俱送至京師(今江蘇南京 [25]  。三月,和南雄侯趙庸屯兵山西 [26] 
洪武八年(1375年),因為和濟寧侯顧時終日飲酒作樂,不談軍事,被朱元璋剝奪俸祿 [27] 
洪武十年(1377年),朱元璋命在嶽鎮海瀆為大臣十八人立祀,其中王志祀東海 [28] 

王志晚年善終

洪武十四年(1381年),率兵隨傅友德出征西南,擔任偏將軍 [29]  [23] 
洪武十六年(1383年),率部隊前往雲南品甸,修繕城池,修建屯堡,設置驛站,安撫百姓。 [30] 
洪武十七年(1384年),奉命返回京師(今江蘇南京 [31] 
洪武十九年(1386年)八月十七日(9月10日),王志因病去世,享年五十二歲,朱元璋罷朝祭奠,追封為許國公,諡號“襄簡”,賜葬鐘山北面 [1]  [32]  王志死後四年(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被追論為胡惟庸黨羽 [33] 

王志人物成就

王志為明朝開國功臣,很早就跟隨了朱元璋,在開擴疆域,平定陳友諒、張士誠,北伐元朝等戰爭中都立有戰功,更在平定廬州時立下首功,為明朝的建立作出了貢獻。明朝建立後,隨徐達西伐,隨傅友德南征,都立下功績,為明朝疆域的統一作出了貢獻。洪武十六年(1383年)時,在雲南品甸修繕城防,調養民生,為明朝初期雲南邊境的防禦和民生作出了貢獻。 [34] 

王志人物評價

張廷玉:①雖無首功,然持重,未嘗敗衄。②諸將當草昧之際,上觀天命,委心明主,戰勝攻取,克建殊勳,皆一時之智勇也。及海內寧謐,乃名隸黨籍,或追論,或身坐,鮮有能自全者。圭裳之錫固足酬功,而礪帶之盟不克再世,亦可慨矣夫 [34] 
朱元璋:①酣飲終日,不出會議軍事,此豈為將之道? [27]  ②志早負勇果之資,從朕渡江,東征西討,屢著勳績,及天下大定,行賞論功位,膺侯爵,既復,以壽終於家,豈不為善始善終者乎?然勳既著於當時,福必延於後嗣 [35] 
劉三吾:①性鷙猛,有智謀,臨陣對敵,果毅無前。②先時寓內,劻勷弗靖,烝民有主,資以戡定,效用者將,鷹揚其人,徐常兩王,開國藎臣,各有牙爪,奮其威武,惟襄簡公,乆佐徐府,既定江淮,亦拓中原,自河徂陜,益西其轅,繇淮而北,極是朔漠,轉徵雲南,卓著勇略,最公在軍,沐雨櫛風,惟知狥國,遑恤厥躬,陸安受封,方倚大用,天不慗遺,黃梁遽夢。 [36] 

王志親屬成員

輩分
關係
姓名
簡介
家世
曾祖父
王四一
追贈鎮國將軍、大都督府都督僉事護軍、羅山縣子。
曾祖母
董氏
追贈羅山縣子夫人。
祖父
王五一
追贈驃騎將軍、親軍衞指揮使、護軍、太原伯。
祖母
寗氏
追贈太原伯夫人
父親
王六三
追贈榮祿大夫、六安侯。
母親
潘氏
追贈六安侯夫人。
——
配偶
潘氏
追贈許國夫人。
子輩
長子
明太祖時襲封六安侯,後因罪貶為安南衞指揮使。
次子
王琙
襲封指揮使,改任清平衞。
三子
王璣
生平不詳。
四子
王環
生平不詳。
女兒
王氏
嫁黔國公(名不詳,應為吳復沐英)之子景佑。
神道碑稱王志有四子一女,其中一女嫁黔國公之子景佑。另有記載稱王志有女嫁給鄭遇春之子鄭詳為妻。
親屬參考資料: [34]  [36-37] 

王志史籍記載

明史·卷一百三十一·列傳第十九》 [34] 
《明太祖高皇帝實錄·卷一百七十九》 [38] 
明名臣琬琰錄·卷四·陸安侯許國襄簡王公神道碑銘》 [36] 
參考資料
  • 1.    《陸安侯許國襄簡王公神道碑銘》稱:“(洪武)十九年八月十七日,以疾薨於第,上為之震悼。罷朝、賻贈有加,追封許國,諡襄簡。公生元統乙亥正月九日,春秋五十有二,以薨之,十月二日勅葬鐘山之陰。”按台灣中研院所設“兩千年中西曆轉換”換算,洪武十九年八月十七日即公元1395年9月10日、元統乙亥正月九日即公元1335年2月2日。
  • 2.    《陸安侯許國襄簡王公神道碑銘》:至正壬辰三月,土冦蠭起,舉鄉兵取濠州,且守且戰。
  • 3.    《明史·卷一百三十一·列傳第十九》:王志,臨淮人。以鄉兵從太祖於濠,下滁、和。
  • 4.    《陸安侯許國襄簡王公神道碑銘》:乙未,濟江得采石太平破中丞曼濟哈雅水寨進拔建康。
  • 5.    《大明太祖高皇帝實錄·卷四下》:以王志為懷遠將軍、右副元帥,郭子興為管軍總管。
  • 6.    《陸安侯許國襄簡王公神道碑銘》:丙申七月,調隸總兵同僉樞院,徐中山圍常州,屢騰柵先登,身犯矢石,功聞,授懷逺大將軍、右副元帥。
  • 7.    《明史·卷一百三十一·列傳第十九》:從取常州、寧國、江陰。復宜興,攻高郵,搗九江,下黃梅,鏖戰鄱陽。從平武昌,還克廬州,敗張士誠兵,追奔四十里。
  • 8.    《大明太祖高皇帝實錄·卷一百七十九》:辛丑,從上徵安慶。
  • 9.    《大明太祖高皇帝實錄·卷一百七十九》:壬寅,從達復江西。
  • 10.    《大明太祖高皇帝實錄·卷一百七十九》:癸卯,與陳友諒戰於鄱陽湖,追至涇江口,攻其水寨,破之。
  • 11.    《大明太祖高皇帝實錄·卷十五》:(甲辰五月)庚子,以右副元帥王志為飛熊衞指揮使。
  • 12.    《明史·卷一百三十一·列傳第十九》:其攻合肥,敗樓兒張,擒吳副使,為戰功第一。
  • 13.    《大明太祖高皇帝實錄·卷一百七十九》:乙巳,改六安衞指揮使。
  • 14.    《明史·卷一百三十一·列傳第十九》:以親軍衞指揮使改六安衞,守六安。
  • 15.    《明史·明太祖本紀》:冬十月三日,馮勝、湯和下懷慶,澤、潞相繼下。
  • 16.    《明史·卷一百三十一·列傳第十九》:從幸汴梁,渡河,取懷慶、澤、潞,留守平陽。
  • 17.    《明太祖高皇帝實錄·卷一百七十九》:洪武元年從北征軍次忭梁 上遣志渡黃河收懷慶平陽等處遂留守平陽。
  • 18.    《明史·卷一百三十一·列傳第十九》:大將軍徐達西伐,會師克興元。
  • 19.    《明史·卷一百三十一·列傳第十九》:洪武三年,進同知都督府事,封六安侯,歲祿九百石,予世券。
  • 20.    《大明太祖高皇帝實錄·卷五十八》:(洪武三年十一月)丙申,大封功臣……昭勇大將軍、平陽衞指揮使王志授開國輔運推誠宣力武臣、榮祿大夫、柱國、同知大都督府事,封六安侯,食祿九百石。
  • 21.    《明史·卷一百三十一·列傳第十九》:領山西都司衞所軍務,帝稱其處置得宜。
  • 22.    《明史·卷一百三十一·列傳第十九》:移守漢中,帥兵出察罕腦兒塞,還鎮平陽。
  • 23.    《明史·卷一百三十一·列傳第十九》:復從大將軍徵沙漠。其後用兵西南。
  • 24.    《陸安侯許國襄簡王公神道碑銘》:五年從中山徵漠,朔,大獲敵而還。九月又從傅友徳今潁國公徵雲南,所向克捷。
  • 25.    《大明太祖高皇帝實錄·卷八十七》:(洪武七年二月)六安侯王志領兵於朔州等處,獲韃靼一百餘人,俱送至京師。
  • 26.    《大明太祖高皇帝實錄·卷八十八》:(洪武七年三月)六安侯王志、南雄侯趙庸就留山西。
  • 27.    《大明太祖高皇帝實錄·卷九十六》:(洪武八年春正月)庚辰,遣使齎敕諭大將軍徐達、副將軍李文忠等曰:“將軍總兵塞上,偏裨將校日務羣飲虜之情,偽未嘗知之,縱慾如此,朕何賴焉如?濟寧侯顧時、六安侯王志酣飲終日,不出會議軍事,此豈為將之道?朕今奪其俸祿,冀其立功,掩過如猶,不悛,當別遣將代還。都督藍玉昏酣悖慢尤甚,苟不自省,將繩之以法,大將軍宜詳察之。遷民鎮修城,非今所宜,況軍士疲勞已甚,若又使之力役,不惟供億艱難,亦恐胡人得乘吾隙,非計之善也。”
  • 28.    《大明太祖高皇帝實錄·卷一百十三》:洪武十年六月……是月,命大臣十八人分祀嶽鎮海瀆,韓國公李善長祀中嶽、魏國公徐達祀北嶽、曹國公李文忠祀東嶽、宋國公馮勝祀西嶽、江夏侯周德興祀南嶽、吉安侯陸仲亨祀東鎮、延安侯唐勝宗祀西鎮、江陰侯吳良祀南鎮、濟南侯顧時祀北鎮、平涼侯費聚祀中鎮、陸(即“六”)安侯王志祀東海、營陽侯楊璟祀西海、永嘉侯朱亮祖祀南海、潁川侯傅友德祀北海、宜春侯黃彬祀江瀆、南安侯俞通源祀河瀆、中山侯湯和祀淮瀆、宣寧侯曹泰祀濟瀆……
  • 29.    《大明太祖高皇帝實錄·卷一百七十九》:(洪武)十四年,同傅友德等徵雲南。
  • 30.    《明史·卷一百三十一·列傳第十九》:十六年督兵往雲南品甸。繕城池,立屯堡,置驛傳,安輯其民。
  • 31.    《陸安侯許國襄簡王公神道碑銘》:十七年凱還京師。
  • 32.    《明史·卷一百三十一·列傳第十九》:十九年卒。追封許國公,諡襄簡。
  • 33.    《大明太祖高皇帝實錄·卷一百七十九》:(洪武十九年八月)己亥,六安侯王志卒……追封許國公,諡襄簡。卒後之四年,以附胡陳事發,為有司所論,以死不之究雲。
  • 34.    明史·卷一百三十一·列傳第十九  .國學網[引用日期2015-12-23]
  • 35.    《大明太祖高皇帝實錄·卷一百九十七》:志早負勇果之資,從朕渡江,東征西討,屢著勳績,及天下大定,行賞論功位,膺侯爵,既復,以壽終於家,豈不為善始善終者乎?然勳既著於當時,福必延於後嗣。
  • 36.    明名臣琬琰錄·卷四  .國學大師[引用日期2020-01-15]
  • 37.    《貴州鄭氏族譜》稱鄭遇春之子鄭詳娶王志之女為妻。
  • 38.    大明太祖高皇帝實錄·卷一百七十九  .國學大師[引用日期2020-01-15]
  • 39.    鄭天挺,吳澤,楊志玖主編;翁獨健,蔡美彪,李學勤等副主編.中國歷史大辭典,上卷.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0.第259頁
  • 40.    王者悦主編;莊樹藩,姜守鵬,安楓等副主編.中國古代軍事大辭典.北京:國防大學出版社.1991.第46頁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