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王如竹

鎖定
王如竹,1964年12月出生於江蘇省張家港市,製冷與低温工程專家,上海交通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上海交通大學制冷與低温工程研究所所長 [48] 
王如竹於1980年考入上海交通大學,先後獲得學士、碩士、博士學位;1987年碩士畢業後留校工作,歷任助教、講師、副教授、教授;1988年至1990年博士期間在聯邦德國柏林自由大學物理系低温實驗室聯合培養;1993年擔任上海交通大學制冷與低温工程研究所所長;1995年入選教育部跨世紀人才計劃;1996年獲得霍英東優秀青年教師基金資助;1997年至2006年擔任上海交通大學動力與能源工程學院副院長;2000年獲得教育部優秀青年教師教學和科研獎勵基金資助;2002年獲得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資助 [1]  ;2006年入選新世紀百千萬人才工程國家級人選;2007年擔任上海交通大學太陽能發電及製冷工程研究中心主任;2013年獲得英國製冷學會J&E Hall金牌 [2]  ;2016年入選萬人計劃領軍人才;2023年獲得全球能源獎 [50] 
王如竹主要從事製冷空調中的能源利用與環境控制、吸附式製冷、太陽能複合能量系統、分佈式能源系統和超流氦傳熱等方面的研究 [3] 
中文名
王如竹
國    籍
中國
出生地
江蘇省張家港市
出生日期
1964年12月
畢業院校
上海交通大學
職    業
教學科研工作者
代表作品
吸附式製冷理論與應用
代表作品
太陽能製冷
製冷原理與技術
製冷與低温工程
主要成就
2013年獲得J&E Hall金牌
2023年獲得全球能源獎
性    別
學    歷
研究生
學    位
博士

王如竹人物經歷

王如竹
王如竹(6張)
1964年12月,王如竹出生於江蘇省張家港市 [47] 
1980年9月—1984年7月,就讀於上海交通大學制冷設備與低温技術專業本科,畢業並獲得學士學位。
1984年9月—1987年2月,就讀於上海交通大學制冷與低温工程學科碩士研究生,畢業並獲得碩士學位。
1987年2月—1987年8月,擔任上海交通大學動力機械工程系助教。
1987年9月—1990年5月,就讀於上海交通大學制冷與低温工程學科博士研究生,畢業並獲得博士學位。
王如竹獲獎
王如竹獲獎(2張)
1988年4月—1990年3月,在聯邦德國柏林自由大學物理系低温實驗室博士生聯合培養。
1990年8月—1992年12月,擔任上海交通大學動力機械工程系講師。
1992年12月—1994年12月,晉升為上海交通大學動力機械工程系副教授。
1993年,入選上海市青年科技啓明星計劃。
1993年10月—1997年8月,擔任上海交通大學制冷與低温工程研究所所長。
1994年12月,晉升為上海交通大學動力機械工程系教授。
1995年,入選教育部跨世紀人才計劃。
1996年,入選上海市教委曙光計劃;同年,獲得霍英東優秀青年教師基金資助。
1997年6月—2001年12月,擔任上海交通大學動力與能源工程學院副院長。
1999年9月,擔任上海交通大學制冷與低温工程研究所所長。
2000年,獲得教育部優秀青年教師教學和科研獎勵基金資助。
2001年5月—2007年10月,兼任上海交通大學太陽能發電及製冷工程研究中心常務副主任。
2001年12月—2006年12月,擔任上海交通大學機械與動力工程學院副院長。
2002年,獲得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資助。
2006年,入選新世紀百千萬人才工程國家級人選 [17] 
2007年11月,擔任上海交通大學太陽能發電及製冷工程研究中心主任 [48] 
2015年6月,成為珠海格力電器股份有限公司第九屆董事會獨立董事 [4-5] 
2016年,入選萬人計劃領軍人才。
2023年8月,入選中國科學院技術科學部院士增選有效候選人 [46] 

王如竹主要成就

王如竹科研成就

  • 研究領域
王如竹主要從事製冷空調中的能源利用與環境控制、超流氦傳熱等方面的研究,領導的團隊在超流氦傳熱、吸附式製冷、太陽能複合能量系統、分佈式能源系統等研究領域取得了國際先進成果。
  • 科研項目
根據2024年3月上海交通大學機械與動力工程學院網站數據,王如竹先後主持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重大項目、國家重大基礎研究計劃973項目、教育部博士點基金、上海市科委重點攻關項目等 [48] 
項目時間
項目名稱(編號)
項目來源
金額
擔任角色
1995年1月—1996年12月
超流氦傳熱中的幾個特殊物理問題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
7萬元
負責人
1999年1月—2001年12月
超流氦中的噪聲沸騰傳熱及窄縫通道傳熱研究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
28萬元
負責人
2000年4月—2004年4月
高效節能中的重大科學問題:能量利用系統的穩態與動態特性
國家重大基礎研究計劃973項目第9號課題
246.5萬元
負責人
2001年1月—2003年12月
太陽能吸附-噴射製冷聯合循環研究(2000024808)
教育部博士點基金
5.3萬元
主持
2003年1月—2006年12月
基於傳熱傳質過程和吸附過程的吸附式製冷循環分析體系
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項目
100萬元
負責人
2003年7月
先進空調技術、系統與市場
日本大金工業株式會社國際合作項目
4.5 億日元
負責人
2003年11月—2005年12月
再生能源建築一體化技術與系統研究(03DZ12012)
上海市科委重點攻關項目
100 萬元
主持
2005年1月—2008年12月
微型冷熱電聯供系統能量管理及運行特性研究(20040248055)
教育部博士點基金
6萬元
主持
2005年10月—2007年12月
城市清潔能源高效利用系統技術研究與示範(05dz05807/2005BA908B07)
科技部世博專項與上海市科委聯合項目
105 萬元
主持
2006年1月—2009年12月
太陽能供熱、製冷、通風系統與建築的接口技術研究(2006BAA04B03)
國家科技支撐計劃
563萬元
負責人
2007年12月—2011年12月
低温技術與測試應用服務平台(07DZ22938)
上海市科委項目
800 萬元
主持
2008年1月—2010年12月
上海交大綠色能源實驗室
意大利環境保護、國土資源與海洋部國際合作項目
140萬歐元
負責人
2008年1月—2011年12月
固化混合吸附劑—水吸附製冷工質對的性能研究(20070248023)
教育部博士點基金
8萬元
主持
2008年1月—2011年12月
低品位餘熱高效利用的多效雙重吸附製冷研究(50736004)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
190萬元
負責人
2010年10月—2013年10月
——
力諾瑞特—上海交大太陽能研究院研發合作項目
150萬元
主持
2011年1月—2014年12月
高效太陽能吸附製冷系統研究(中方合作課題)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中日韓A3(亞洲三國)前瞻計劃國際合作項目
200萬元
負責人
2011年3月—2012年5月
基於黑箱吸熱體的跟蹤式聚光型中温太陽能集熱系統
江蘇太陽雨集團公司
110萬元
負責人
2011年5月—2011年12月
太陽能熱水驅動的硅膠—水吸附製冷機組
山東皇明太陽能有限公司
16萬元
負責人
2012年1月—2015年12月
熱濕獨立控制熱泵能源系統循環的理論和實驗研究(20110073130010)
教育部博士點基金優先支持項目
40萬元
主持
2012年1月—2014年12月
製冷空調系統與高效能源利用(IRT1159)
教育部長江學者和創新團隊發展計劃
300萬元
主持
2013年1月—2022年12月
——
力諾瑞特太陽能熱泵產業化研發項目
1000萬元
主持
2014年1月—2018年12月
基於乾燥劑除濕和蒸發製冷耦合的高效熱泵循環研究(51336004)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
280萬元
負責人
2015年10月—2018年9月
太陽能與生物質能互補的冷熱電聯供系統的熱力特性及集成優化研究( 51561145012)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國際(地區)合作與交流項目
300.8萬元
負責人
2016年1月—2021年12月
傳熱傳質與高效熱力系統的基礎研究(51521004)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創新羣體項目
1200萬元
負責人
2016年7月—2019年6月
低品位餘能回收技術及熱泵裝備研發與示範(2016YFB0601200)
十三五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項目
7500萬元
負責人
2017年9月—2018年10月
水蒸氣高温熱泵系統研究及樣機開發項目
上海漢鍾精機有限公司
100萬元
負責人
2017年6月—2020年6月
上海交通大學—江蘇昂彼特堡採暖及儲熱技術聯合研究中心
江蘇啓東昂彼得堡有限公司
300萬元
負責人
2018年6月—2020年6月
基於空間分析的熱泵供暖應用技術經濟潛力評價研究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中國—瑞典國際合作交流
50萬元
負責人
2018年8月—2018年11月
工程熱物理學科可再生能源與新能源領域現狀及發展戰略調研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
20萬元
負責人
2019年—2021年
上海交通大學—上海漢鍾精機有限公司聯合研究中心
——
300萬元
負責人
2019年7月—2022年6月
上海交通大學-歐菲汽車熱管理聯合研究中心
——
600萬元
負責人
2021年1月—2025年12月
大温升熱泵及蒸汽發生系統的循環構建與應用適應性研究(52036004)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
380萬元
負責人
2023年1月—2027年12月
規模化熱能存儲轉換與能質調控機理和方法(52293410)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重大項目
1483.08萬元
負責人
2023年8月—2026年8月
上海交通大學機械與動力工程學院—日出東方控股股份有限公司熱泵關鍵技術聯合研究中心(23H010203075))
——
600萬元
負責人
參考資料來源: [48] 
  • 出版著作
王如竹著有《吸附式製冷理論與應用》《最新制冷空調技術》《太陽能製冷》。
出版時間
圖書名稱
作者
出版社
2007年9月
王如竹,王麗偉,吳靜怡著
科學出版社
2007年1月
王如竹、代彥軍編著
化學工業出版社
2002年9月
最新制冷空調技術》(第1版)
王如竹、丁國良等著
科學出版社
2007年4月
王如竹主編
科學出版社
2003年8月
製冷原理與技術》(21世紀高等院校教材)
王如竹、丁國良等著
科學出版社
2003年
王如竹
中國電力出版社
2002年
《吸附式製冷》
王如竹
機械工業出版社
2000年
《低温系統》
王如竹
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
  • 期刊論文
王如竹在中國國內外核心期刊上發表論文300餘篇,其中國際期刊論文200餘篇,SCI他引700餘次。
6. R.Z. Wang. Performance improvement of adsorption cooling by heat and mass recovery operation.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Refrigeration, 2001, 24(7): 602-611.
7. R. Z. Wang. Adsorption refrigeration in Shanghai Jiao Tong University, Renewable and Sustainable Energy Review, 2001, 5(1):1-37
8. R.Z. Wang and R.G. Oliveira. Adsorption refrigeration—An efficient way to make good use of waste heat and solar energy , Progress in Energy and Combustion Science, 2006, 32(4): 424-458
9. R. Z. Wang. Efficient adsorption refrigerators integrated with heat pipes. Applied Thermal Engineering, 2008, 28(4):317-326.
10. R.Z. Wang, M. Li, Y.X. Xu, J. Y. Wu. An energy efficient hybrid system of solar powered water heater and adsorption ice maker. Solar Energy, 2000, 68(2):189-195.
11. R.Z. Wang, Y. Li. Perspectives for natural working fluids in China.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Refrigeration, 2007, 30(4): 568-581
12. WANG R. Peak and recovery heat flux densities in bath of subcooled superfluid helium ,Cryogenics ,1994 , 34(12):983-990
13. R. Z. Wang, P. Zhang. “Pressure effect on the heat transfer in bath of superfluid helium”, Cryogenics, 1998, 38(7):701-706.
14. R. Z. Wang, H. Kobayashi. “Two step phase transition model of heat transfer in bath of subcooled superfluid helium”, Cryogenics, 1998, 38(10):1035-1038. [7] 
  • 知識產權
王如竹獲得國家發明專利20項和實用新型專利15項,具體信息如下 [6] 
  • 科研成果獎勵
根據2024年3月上海交通大學機械與動力工程學院網站數據,王如竹先後作為第一獲獎人獲得省部級科技進步一等獎1項和二等獎3項、國際學術獎1項;第二獲獎人獲得省部級科技進步二等獎4項,具體的主持項目和獲獎情況如下 [6] 
獲獎時間
項目名稱
獲獎類型
證書號
1996年度
過冷態超流氦中的穩態與非穩態傳熱研究
國家教委科技進步二等獎(甲類)
96-099
1998年
超流氦傳熱中的幾個特殊物理問題
上海市科技進步三等獎(基礎類)
983066
1999年
固體吸附式製冷循環機理及其實驗研究
上海市科技進步三等獎(基礎類)
993051
2000年
太陽能熱水器冰箱複合機
上海市科技進步三等獎(發明類)
003027
2000年
太陽能固體吸附式製冷循環綜合研究
雲南省科技進步二等獎(發明類)
2000IB053-2-R02
2003年
吸附式製冷的理論與實驗研究
教育部提名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
2003-067
2004年
中央空調系統中空氣清潔滅病毒病菌裝置研究
上海市科技進步二等獎(發明類)
2004082238-2-02
2005年
高效太陽能、空氣源熱泵熱水系統
上海市科技進步二等獎(發明類)
2005072027-2-01
2005年
上海生態建築示範樓
全國綠色建築創新獎一等獎
——
2005年
上海生態建築示範樓
全國十大建設科技成就獎
——
2005年
基於太陽能驅動的吸附製冷裝置理論與實驗研究
雲南省科學技術獎(自然科學類)二等獎
2005IA227-2-R02
2006年
再生能源建築一體化技術與系統
教育部科技進步(科技進步類)一等獎
2006-164
2006年
生態建築關鍵技術研究與系統集成
上海市科技進步一等獎
——
2008年
吸附式製冷機理與傳熱傳質特性及循環理論研究
上海市自然科學獎一等獎
——
2008
建築一體化太陽能供熱、空調複合能量系統
中國國際工業博覽會銀獎
——
2008年
基於分離熱管的吸附製冷機
第三屆中國製冷學會科技進步發明三等獎
——
2010年
太陽能空調與高效供熱裝置與應用
國家技術發明二等獎
——
2011年
低温流體傳熱的基礎熱物理問題研究
教育部自然科學二等獎
——
2014年
吸附式製冷的吸附機理、循環構建及熱設計理論
國家自然科學獎二等獎
——
2016年
航天器熱環境模擬試驗系統關鍵技術及核心裝備
上海市科技進步一等獎
——
2019年
空氣源熱泵高效供熱系統與應用
教育部科技進步一等獎
——
2020年
寬環温高效節能空氣源熱泵供暖關鍵技術及產業化
中國節能協會節能減排科技進步一等獎
——
2022年
高密度熱儲能及熱調控原理與方法
上海市自然科學一等獎
——
2023年
低温餘熱高效利用的吸收式熱泵技術與應用
中國機械工業科學技術獎一等獎
——
參考資料來源: [48] 

王如竹人才培養

  • 開設課程
王如竹開設的本科生課程有《低温技術及其應用》《可再生能源高效轉換與利用》《製冷空調學科前沿》,研究生課程有《製冷與低温工程學科前沿》和《製冷與低温工程博士生創新研討課》 [7] 
  • 指導學生
截止到2015年,王如竹已經培養出博士生61名、碩士生31名、博士後9名,所培養的2名博士生張鵬王麗偉還分別獲得了2002年和2008年全國優秀博士學位論文評選 [8-9]  ;所指導的博士齊守良、李廷賢和葛天舒分別獲得2010年、2012年和2013年全國優秀博士學位論文提名獎 [10-12] 
  • 教育成果獎勵
1996年,王如竹獲上海市優秀教學成果一等獎。2005年,主持的課程《製冷與低温原理》獲得了國家精品課程 [13] 
獲獎時間
項目名稱
獎勵名稱
排名
1998年
抓學科建設,借科研東風,培養製冷專業跨世紀人才
上海市教學成果一等獎
第2
2005年
製冷與低温原理
國家精品課程
第1
2008年
以“創新型、國際化、研究性”教學為理念,培養中國製冷空調業創新人才
上海市教學成果一等獎
第1
2009年
以“創新型、國際化、研究性”教學為理念,培養中國製冷業創新人才
國家級教學成果二等獎
第1
2014年
可再生能源新生研討課的創新與實踐
上海市教學成果二等獎
第1
2014年
強化節能減排意識,提升創新實踐能力,創建與推進全國大學生節能減排競賽
國家級教學成果二等獎
第7
參考資料來源: [48] 

王如竹榮譽表彰

時間
榮譽表彰
授予單位
1998年
1998年
上海市十佳“優秀青年科技啓明星”
——
1999年
首屆優秀青年教師獎 [14] 
2001年
上海市優秀青年科技啓明星羣體
——
2002年
上海市曙光傑出人才
——
2002年
全國優秀教師寶鋼教育獎特等獎 [15] 
——
2004年
第二屆上海青年科技英才 [16] 
——
2007年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
2009年
——
2010年
2011年
上海市首屆教書育人楷模(全市10人) [21] 
——
2011年
中國科教文衞體工會全國教育系統職業道德建設標兵
——
2012年
上海市優秀共產黨員 [22] 
——
2013年
2014年
2013年度J&E Hall研究金牌
(該獎項設立37年來首位獲獎的華人學者) [24] 
英國製冷學會
2014年
上海市勞模年度人物 [25] 
——
2015年
2021年4月
雷廷格爾國際熱泵獎(Peter Ritter von Rittinger International Heat Pump Award) [49] 
2022年
科學技術獎(傑出貢獻獎)
2023年2月
2022年何梁何利基金科學與技術創新獎(產業創新獎) [44] 
2023年7月
全球能源獎(Global Energy Prize) [45] 
全球能源協會(Global Energy Association)

王如竹社會任職

社會團體任職
任職時間
擔任職務
2021年
中國可再生能源學會常務理事、熱利用委員會副主任
2020年
中國工程熱物理學會熱力學與能源利用分會副主任
2019年
國際製冷學會熱泵委員會委員
2012年—2021年
中國製冷學會副理事長、科普委員會主任 [27] 
2011年—2019年
國際製冷學會戰略發展委員會委員兼製冷設備委員會副主席
2011年—2019年
2009年—2019年
中國工程熱物理學會傳熱傳質分會副主任
2009年
中國工程熱物理學會常務理事 [28] 
2008年—2017年
2008年—2012年
中國製冷學會常務理事
2007年—2018年
教育部熱能與動力工程教學指導委員會副主任 [29] 
2006年—2011年
參考資料來源: [48] 
學術期刊任職
任職時間
擔任職務
2023年
《Device》編委
2022年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Refrigeration》副編輯(Associate editor)
2014年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Refrigeration》中國及遠東地區主編
2013年
科學通報》編委 [33] 
2013年
《Energy》執行主編(Deputy edity-in-chief)
2012年
《Heat Transfer -Asia Research》編委 [34] 
2012年—2015年
《Progress in Energy and Combustion Science》編委
2012年—2015年
《Progress in Energy and Combustion Science》編委
2011年
《Heat Transfer Research》副編輯
2011年
製冷技術》主編
2011年
《Energy》執行主編 [30] 
2010-2015年
《Sustainable Cities and Societies》編委
2009年
《Applied Thermal Engineering》編委 [35] 
2008-2019年
太陽能學報》副主編
2008年
《Energy Conversion and Management》編委 [36] 
2008年
製冷學報》副主編 [31] 
2008年
上海交通大學學報》編委 [37] 
2007年
《Solar Energy》副編輯 [32] 
2004年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Refrigeration》編委 [38] 
2004年
工程熱物理學報》第四屆、第五屆編委 [39-40] 
2003年
化工學報》第九屆、第十屆、第十一屆、第十二屆編委 [41] 
——
上海理工大學學報》編委 [42] 
參考資料來源: [48] 

王如竹人物評價

王如竹對國際製冷學科發展做出傑出貢獻,他對低熱源熱泵研究與應用為建築物和其他應用提供了最廣泛的實用創新,他提供了一種使用太陽能加熱來驅動吸附的方法,從而推動了未來太陽能冷卻的可行性 [43] (英國製冷學會評)
王如竹温文爾雅,説話有禮有節,宛若一位風度翩翩的謙謙君子。他的品性、他的事業正如父親為其所取的名字一樣,如竹一般的挺直、寧折不彎,如竹一般的進取、節節攀登,如竹一般的胸襟、虛懷若谷 [47] (上海交通大學評)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