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王保保城

鎖定
王保保城,位於蘭州市區黃河北岸的白塔山東側。因系王保保建築,故名王保保城。
本    名
王保保城
所處時代
元朝末年
主要成就
王保保是元末大將,河南沈丘人
元朝末年
農民起義風起雲湧
地    處
位於蘭州市區黃河北岸的白塔山東側

王保保城歷史背景

王保保是元末大將,河南沈丘人,察罕帖木兒之甥,自幼被察罕養為義子,元順帝賜名擴廓帖木兒
元朝末年,農民起義風起雲湧。王保保跟隨察罕帖木兒組織地主武裝,鎮壓起義軍,山東、河南、陝西等地義軍幾乎盡為他們父子所滅。察罕帖木兒死,王保保代為統帥,至正年間,拜太尉,封河南王,總領天下兵馬。
一元順帝至正二十七年(公元1367年),朱元璋徐達為徵虎大將軍,常遇春為副將軍,率軍 25萬北伐,於明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連克山東、河南、河北。閏七月,元順帝託歡帖木兒率后妃、皇子,逃往上都(今內蒙多倫西北)。八月,徐達率軍入大都,改大都為北平府,元亡。九月,徐達,常遇春率軍西征,十二月,大破王保保于山西,克太原。王保保敗逃甘肅,修築此城負隅頑抗。
王保保城南臨黃河,東臨大沙溝,西、北依山,踞高臨下,形勢險要。當時河上無橋,確是易守難攻。明軍駐於黃河南,隔河相持兩 年左右。洪武三年,常遇春攻克上都。四年,徐達、李文忠湯和分三路出塞擊蒙古,託歡帖木兒死,其子愛猷識理達臘繼位。明軍深入,愛猷僅率數十人逃往和林(在今蒙古人民共和國境內鄂爾渾河上游右岸),招王保保入衞。王保保乃棄城奔蒙古。
登上王保保城,市區景色盡收眼底,面對滔滔河水,不禁令人產生這樣的聯想,歷史上民族分裂、內戰頻仍的局面,正如這河水,“東流到海不復回”了。
王保保城遺址位於黃河北岸朝陽山東側台地上,依山面河,居高臨下,地勢險要。
明洪武二年(1369年),元末大將廓擴帖木兒(即王保保)敗退蘭州,在此築城困擾明軍。王保保城南北長約210米,東西長約370米,佔地77700平方米,開東南二門,現存殘斷東牆北牆7處,高6米,寬4米,夯土層厚度10--20釐米,累計長度不足百米。
明史》記載,王保保城應該建於洪武二年(1369年)十二月至洪武三年四月之間。建城的目的屯兵攻打蘭州。王敗了,跑了,王保保城也就失去了原有的作用。600多年裏,似乎再也沒有被人提起過。歲月的風沙不斷地侵蝕和人為活動的破壞,使它在今天近乎消失。作為地名,仍然保留在蘭州人和甘肅人的心中。
而這段歷史只有,老蘭州、學術者、旅遊從業人員很少一部分人知道,它就像網上有幾位有心人,所描述的“關隘的遺址也和王保保城一樣,蕩然無存,湮沒在歷史的長河中。只有山下的黃河渾濁依舊,日夜奔流。”我把這裏的關隘理解為——金城。
王保保是何許人也?這幾年大熱的《明朝那些事兒》裏應該説得很清楚,元末明初大將,一生極具戲劇性,有勇有謀,連明太祖朱元璋都對這位老對頭十分讚賞。
相傳明初大將徐達、馮勝奉命攻打元軍王保保,久攻不破,恰逢元宵節,徐達命軍士做成又粗又長的鼓,扮成社火隊混入城內,以大旗為號,裏應外合,終於攻破了王保保城。為了紀念這場勝利,這種鼓被命名為“太平鼓”,併成為蘭州社火的主要表現形式。
估計很多人都不知道,蘭州還有這麼一座“王保保城”吧。蘭州的地理位置和歷史都決定了蘭州在王保保兵敗退回蒙古的途中有這麼一筆,太平鼓常有而王保保城不常有,這次又不知在這場拆遷中是如何的命運。
其實有時回想起來覺得很悲哀。蘭州的歷史遺蹟不少,保留至今的卻寥寥無幾。話説蘭州也是絲綢之路的重鎮,應該讓她保留一份歷史感和滄桑感。文化局這幾年做了件大家都看得見的好事,蘭州街頭重新樹立起了許多標註着歷史上這裏是什麼什麼遺蹟的石碑,但是遺蹟已毀,石碑的樹立也只能讓後人感嘆不已吧。

王保保城景點介紹

廟灘子古蹟遺痕介紹:
關帝廟:位於靖遠路(114號)中段,又名武安王廟,蘭州人習慣稱老爺廟。據地方老人談:該廟始建於明代,經多次修葺。由市政協文史委所編《蘭州古今碑刻》一書文獻資料記載:關帝廟在黃河北廟灘子,有清康熙時所立廟灘子關帝廟碑一通,惜碑今佚,碑文無存。殿宇依坡而建,主建築坐北向南,佈局嚴謹。大殿雄偉,雕樑畫棟,內塑關羽坐像,關平、周倉分立兩旁,院內有粗壯的古愧數株,是蘭州武廟中最有氣勢的一座。門口西小院的廂房民國時改建成靖遠路小學,現為民居。1949年蘭州戰役時,國民黨馬繼援的總指揮部就設在這裏。解放後,大殿裏還辦過公安展覽。其後古建築陸續被拆除,遺址現為3512工廠的住宅開發區。
鳳林關:明代在蘭州黃河北岸白塔山下燒鹽溝口西修築,一名東金城關。其東北為王保保城,背山面河,雄峻險要,是通往紅水(今景泰)、寧夏的孔道關隘。清光緒二十一年(1895年)重修,上世紀40年代被拆除。
玉壘關:即原廟灘子東城樓。北靠山崖,東與鹽場堡明邊牆西延部分相聯,關樓因用塊石砌成。故名玉壘關。其址在今廟灘子百貨商店附近,民間俗稱閘門子。清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蘭州道黃雲曾修葺。與鳳林關同年拆除go2map,其遺蹟今無存,但地名沿用至今。
王保保城:該地為史前先民聚居地,元末王保保(擴廓鐵木耳)於元至元二十九年(1292年)所築,用以駐軍,故名王保保城。明初王保保在定西沈兒峪被明將徐達擊敗,其部下乃棄城逃遁蒙古。王保保城南臨黃河、東臨羅鍋溝,西、北依山。佔地約一百餘畝。此處居高臨下,形勢險要,確屬易守難攻之要塞,是蘭州地區的古戰場遺址之一。城牆現已不存,在居民院落中僅存殘跡兩處,夯土層清晰,城址依稀可辨。
明代邊牆:在廟灘子向北的三級台階地朝陽村一校東,還有一段保存較完整的明邊牆,全為土築,底寬約3米多,頂寬約兩米,高約5米。這段邊牆大致從王保保城開始,沿王家鋪子,咬家溝、王家溝與朝陽村的自然分界線向東,經朝陽村一校(上述邊牆修建民宅學校時被拆除)門前轉東南,這些夾雜在居民院落中的邊牆體外形完好,把相鄰的廟巷子與朝陽村斷然分開,牆上開有豁口,利行人過往。這段邊牆的末稍是天然屏障懸崖,下有玉壘關與鹽場堡的邊牆相連。據老人講,這段邊牆修築較王保保城晚,約在明朝中期。
北路烽墩:在原墩墩窪山巔天龍八部,有一座烽墩遺蹟,殘高約一米多,土質緊密,系板築而成,周圍築有防護壕,並有鍋灶痕跡。登高遠眺,黃河蜿蜒東流,蘭垣十里盡收眼底。據陳賢儒先生考證,這座峯墩是明代中期為加強同北部紅水、永泰堡的聯繫,鞏固防禦體系而修建的。其上屯兵遼望,見敵晝放煙為烽,夜燃火為燧。此墩與正北方的青石渣子烽墩遙遙相望是蘭州北路烽墩的終點。上世紀80年代綠化荒山時,山頂被削平,建起了市政公司林場,如今山上林木成蔭,烽墩遺址則無存。
古榆:在墩墩窪山麓,早年有三棵老榆樹。胸經逾一米,樹身蒼勁粗壯龍鍾,虯枝斜伸,其中一棵還是空心的。樹上棲息着羽黑如漆,嘴紅似丹,體態輕盈的紅嘴烏鴉。每當穀雨時節,大榆樹上不多的枝椏上綴滿了肥嫩榆錢。這是歷史的見證,説明早年蘭州的生態環境還是相當不錯的。
水車巷遺蹟:早年在王家溝口過馬路,在回民馬成義的煤場子南,有一塊石砌成的水車巷以及水車架下的木柱木墩遺蹟,證明這裏曾建過水車,時間約在清光緒前。據廟灘子老人講,這裏確實建過水車,灌溉廟灘子以及草場街的果園菜圃。由於這裏河面寬闊鹿鼎記,水流平緩,羅鍋溝衝下的泥砂淤積,水車的下(音哈)巷排出水不利,容易堵塞,水車效益發揮不佳。加之廟灘子的耕地陸續減少,經水車的受益者們協商,重新壓壩築碼頭,將水車的位置挪移到草場街的河岸邊(現二毛廠後),這輛水車一直運轉到上個世紀60年代初才被電動抽水機所替代。
龍王廟:廟灘子的龍王廟不大,是當地百姓在封建社會祭祀求雨的場所,今不存,龍王巷地名的由來皆出於此。廟建在(現)廟巷子最高處明邊牆東的山嘴上,其遺址在今八卦房子處。北臨懸崖下稱圈溝崖,俯瞰玉壘關。南坡原為農田砂地,現為民居。

王保保城拆遷改造

2007年5月蘭州市黨政代表團赴福建招商考察時,與利嘉實業(福建)集團有限公司洽談舊城改造項目,雙方簽訂了《廟灘子項目合作開發框架協議》,自此,廟灘子整體改造受到社會各界廣泛關注。
同年,利嘉集團進駐蘭州,成立了蘭州市元森房地產開發有限公司,註冊資金1億元人民幣,專項對廟灘子進行整體改造。
2009年5月11日,該項目1291畝用地在蘭州市土地交易中心成功摘牌。5月18日焦點裝修家居網,元森房地產開發有限公司與蘭州市國土資源局正式簽訂編號為G0907宗土地出讓合同,標誌着廟灘子舊城改造項目成功落地。
2009年9月3日上午,在香港國際會議展覽中心舉行的“甘肅·香港合作發展説明會暨合作項目簽約儀式”上,利嘉實業(香港)控股有限公司投資93億元人民幣建設的蘭州市廟灘子地區整體改造工程項目正式簽約。
9月10日,蘭州最大的舊城改造項目———“廟灘子整體改造工程”項目舉行開工典禮,這—民生工程進入實質性建設階段。
2010年4月,廟灘子—期拆遷工作全面展開。元森北新時代項目開建

王保保城軼事典故

在白塔山東一公里處,也就是市二院的後面。我走過中山橋,突然想起有段文字,那是旅遊教科書上,一直都有記載《蘭州》中或多或少要提到這個地方中山橋的歷史,那麼它在哪裏?我獨自一人在中山橋,突然間有了尋訪它的念頭,於是到白塔山。在有點點翠綠,問了下爺爺輩,我想他或許知道。終於在二台閣遇見。上前詢問,問了好久,我弄懂了一件事情。那個城早就不在。在稀疏樹木的空隙間我呆立着。東北面山頭修了一座亭子,或許那下邊就是王保保城。
王保保,即擴廓帖木兒,元末平章事察罕帖木兒的外甥、養子,本姓王,小字保保。察罕死後,擴廓帖木兒繼承其職權,率領元軍與起義軍作戰保衞皇室。因其屢建戰功,官至太傅、左丞相,封為河南王,總制天下兵馬。
明洪武元年(1368年)八月,明軍攻陷元大都,擴廓帖木兒跑了。元順帝命他收復大都,擴廓北出雁門,欲攻北平。徐達、常遇春去攻太原。擴廓急忙回救,結果因部將降明,被明軍劫營,倉猝之下率十八騎北去。明軍遂西入潼關,勢如破竹,元將皆降,只剩擴廓擁兵塞上,西北深為之所苦。洪武二年十二月,擴廓圍攻蘭州,明將於光戰死。第二年,徐達率大軍出西安,直搗定西,此時擴廓仍圍攻蘭州不下。
在這裏不得不提到的是蘭州太平鼓,是流傳在蘭州市郊區農村的一種傳統民間藝術,至今已有600多年的歷史了。關於太平鼓的來源,明朝大將徐達西征,久攻蘭州王保保成不克,於是走訪民間,從蘭州百姓挑水的水桶受到啓發,創造了三尺長鼓,讓士兵將兵器藏在長鼓中,喬裝打扮,混入城中,這樣才攻克了城關。百姓歡欣鼓舞,讚美此鼓為"太平鼓"。現在要看到太平鼓真的很少見。
説到的這裏還是得説一下——王保保墓葬
王保保城墓葬,1966年9月由甘肅省博物館清理發掘。墓葬發掘於五保保城中,故名。
墓葬為長方形豎穴土坑墓,底部略呈圓形,未見棺木。葬式為單人仰身直肢,頭東腳西。隨葬品置於頭部附近,有陶壺、陶罐、陶盆、陶缽、陶瓶等,分泥質彩陶和夾砂粗陶兩類,共12件。其中的彩陶在我國同期彩陶圖案中極為少見,堪稱史前藝術品中的精華。
《明史》記載,王保保城應該建於洪武二年(1369年)十二月至洪武三年四月之間。建城的目的屯兵攻打蘭州。王敗了,跑了,王保保城也就失去了原有的作用。600多年裏,似乎再也沒有被人提起過。歲月的風沙不斷地侵蝕和人為活動的破壞,使它在今天近乎消失。作為地名,仍然保留在蘭州人和甘肅人的心中。
而這段歷史只有,老蘭州、學術者、旅遊從業人員很少一部分人知道,它就像網上有幾位有心人,所描述的“關隘的遺址也和王保保城一樣,蕩然無存,湮沒在歷史的長河中。只有山下的黃河渾濁依舊,日夜奔流。”我把這裏的關隘理解為——金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