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漢語文字)

鎖定
猶(拼音:yóu)為漢語一級通用規範漢字(常用字) [2]  。此字始見於商代甲骨文,古字形從犬、酉聲,後演變為從酋聲,簡化後從尤聲。據《爾雅》,“猶”本指一種猿類動物。“猶”常用於表示同、像的意思,還表示“還、尚且”,用作副詞。 [13] 
中文名
拼    音
yóu
繁    體
部    首
五    筆
QTDN(86);QTDY(98) [1] 
倉    頡
KHIKU [1] 
鄭    碼
QMGR [1] 
筆    順
撇、彎鈎、撇、橫、撇、豎彎鈎、點
字    級
一級(編號:0812) [2] 
平水韻
下平聲·十一尤 [3] 
總筆畫
3+4(部首+部首外)
四角碼
4321₂ [1] 
統一碼
72B9 [1] 
筆順編號
3531354
注音字母
ㄧㄡˊ
造字法
形聲字
字形結構
左右結構

文字源流

字形演變流程圖(文中出現序號參照此圖所示文字) 字形演變流程圖(文中出現序號參照此圖所示文字)
形聲字。“猶”字甲骨文寫作圖1,右部是“”字,像一條頭朝上背朝右的狗,在這裏作形旁;左部像酒罈形狀的是“酉”字,於此僅作為不表義的聲符,指示讀音。到了金文(圖2、3),“酉”上部增加了溢出了酒的形狀而作“酋”。小篆的字形承接金文,但將偏旁的位置掉換(圖7)。隸書(圖11)的字形由小篆演變而來,筆畫變得平直,寫作“猶”。現代漢字簡化時,根據唐代敦煌變文寫本及元抄本中出現過的字形,將“猶”的聲旁替換為筆畫較少的“尤”,作“猶”。
“猶”既然從“犬”,其本義應與獸類有關。《爾雅·釋獸》:“猶如麂,善登木。”清郝懿行《爾雅義疏》:“猶之為獸,既是猴屬,又類鹿形。麂形似腐而足如狗,故猶為犬矣。”《説文解字·犬部》:“猶,玃屬。”“玃”為大猴子,就形似犬,故許慎列之入“犬”部。根據《爾雅》和《説文》的解説,“猶”本是猴一類的動物。因同音的關係,“猶”的字形被假借來用作動詞、副詞,表示如同、好比、還、仍、尚且等義。 [13-14] 
金文字形,隸定後理應作“”。“猶(猶)”和“猷”都由“酋”和“犬”組成,只是“酋”和“犬”所處的位置不同。在古代,“猶”和“猷”用法相同,既表示猶如,又表示謀猷。互為異體。後來發生了分化,“猶”表示猶如,“猷”表示謀猷。 [15] 
“猶”與“豫”合為聯綿詞“猶豫”,表示“遲疑不決”。“猶豫”為雙聲聯綿詞,聯綿詞以聲取義,本無定字,所以又可以寫作“猶與”“由與”“尤與”“猶夷”“猶預”等等。這個問題,古人有的不大明白,就把“猶豫”解釋錯了。北齊學者顏之推在《顏氏家訓·書證》中説:“《屍子》曰:‘五尺犬為猶。’《説文》雲:‘隴西謂犬子為猶。’吾以為人將(牽)犬行,犬好豫(預先)在人前,待人不得,又來迎候,如此往返,至於終日。斯乃豫之所以未定也,故稱猶豫。”他的解釋雖然“生動有趣”,可惜望文生義,把不能拆開來解釋的聯綿詞硬是拆開來説了。清人黃生在《義府·猶豫》中已有辨析。 [13] 

詳細釋義

讀音
詞性
釋義
英譯
例句
例詞
yóu
動詞
如同;好比
like
《左傳·隱公四年》:“夫兵,猶火也。”
唐·韓愈《送高閒上人序》:“旭之書變動猶鬼神,不可端倪。”
魯迅《墳·人之歷史》:“歸同猶今之遺傳,趨異猶今之適應。”
猶如;過猶不及
描繪;描畫
《周禮·春官·神仕》:“凡以神仕者,掌三辰之法,以猶鬼神示之居。”
可;可以
《戰國策·燕策一》:“此其君之慾得也,其民力竭也,安猶取哉?”
應該;宜

《詩經·魏風·陟岵》:“上慎旃哉,猶來無止。”

欺詐
《詩經·小雅·巧言》:“為猶將多,爾居徒幾何?” 馬瑞辰通釋:“《廣雅》:猶,欺也。為猶將多,言其為欺詐且多也。”
圖謀;謀劃
plan
《詩經·大雅·常武》:“王猶允塞,徐方既來。”
順;沿着
《詩經·周頌·般》:“嶞山喬嶽,允猶翕河。”
通“訧”。責怪;指責
《詩經·小雅·斯干》:“兄及弟矣,式相好矣,無相猶矣。”
通“由”。行;做
《左傳·昭公十四年》:“殺親益榮,猶義也夫!”
形容詞
和悦的樣子
《莊子·逍遙遊》:“宋榮子猶然笑之。”
副詞
表示情況尚未改變,相當於“仍、還(hái)”
still;yet
《詩經·衞風·氓》:“士之耽兮,猶可説也。”
唐·杜牧《泊秦淮》詩:“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後庭花》。”
記憶猶新;困獸猶鬥
均;同樣地
《左傳·襄公十年》:“從之將退,不從亦退。猶將退也,不如從楚,亦以退之。”
唐·朱慶餘《泛溪》詩:“前灣更幽絕,雖淺去猶通。”
宋·范成大《四時田園雜興》詩之二:“舍後荒畦猶綠秀,鄰家鞭筍過牆來。”
表示程度,相當於“太、過”
too
《墨子·節葬下》:“若以此若三國者觀之,則亦猶薄矣。若以中國之君子觀之,則亦猶厚矣。”
則;卻
《左傳·文公七年》:“兵作於內為亂,於外為寇。寇猶及人,亂自及也。”
漢·徐幹《中論·本篇》:“為善而不獲福猶多,為惡而不得禍猶少。”
只;獨
宋·蘇軾《石鼓歌》:“古器縱橫猶識鼎,眾星錯落僅名鬥。”
已;已經
唐·杜甫《客亭》詩:“秋窗猶曙色,落木更高風。”
宋·陸游《汪茂南提舉輓詞》:“學已三冬富,書猶萬卷藏。”
尚且。多與“況"配合使用,表示反問
《左傳·隱公元年》:“蔓草猶不可除,況君之寵弟乎?”
《史記·周本紀》:“王猶不堪,況爾之小丑乎!”
若;如果。多與“則”相呼應,表示假設關係
《禮記·內則》:“子弟猶歸器;衣服、裘衾、車馬,則必獻其上,而後敢服用其次也。”
《左傳·襄公十年》:“猶有鬼神,於彼加之。”
名詞
猴子一類的動物

《爾雅·釋獸》:“猶如麂,善登木。”郝懿行義疏:“猶之為獸,既是猴屬,又類麂形。”
《水經注·江水》:“山多猶猢,似猴而短足,好遊巖樹。”

道;道路
《詩經·小雅·小旻》:“匪先民是程,匪大猶是經。”
謀略;方法
plan
《詩經·小雅·小旻》:“我龜既厭,不我告猶。”
《詩經·小雅·采芑》:“方叔元老,克壯其猶。”

法則
《商君書·賞刑》:“明賞之猶至於無賞也,明刑之猶至於無刑也,明教之猶至於無教也。”
臭草,後作“蕕”。
《管子·地員》:“下土曰五猶。五猶之狀如糞。”
介詞
通“由”。從
《孟子·公孫丑上》:“紂之去武丁未久也……然而文王猶方百里起,是以難也。”
唐·李白《怨情》詩:“新人如花雖可寵,故人似玉猶來重。”
通“由”。由於
《公孫龍子·通變論》:“若舉而以是,猶類之不同。”
《呂氏春秋·論威》:“舉兇器,行兇德,猶不得已也。”
-
【猶豫】遲疑不決;拿不定主意
動詞
通“欲”。想要;打算
《墨子·明鬼下》:“齊君由謙殺之,恐不辜;猶謙釋之,恐失有罪。”
yáo
通“搖”。搖動。
《禮記·檀弓下》:“詠斯猶,猶斯舞。”
yòu
通“誘”。誘導。
《莊子·人間世》:“雖然,止是耳矣,夫胡可以及化猶師心者也。”高亨新箋:“此十一字為一句。猶者誘也。化猶即化誘也。”
(表格信息來源:《漢語大詞典》 [4]  《現代漢語詞典》 [5]  《漢語大字典》 [6] 

古籍解釋

説文解字

【卷十】【犬部】以周切(yóu)
玃屬。從犬酋聲。一曰:隴西謂犬子為猷。 [7] 

説文解字注

“玃屬。 ”注:《釋獸》曰:“猶如麂,善登木。”許所説謂此也。《曲禮》曰:“使民決嫌疑,定猶豫。”《正義》雲:“《説文》:猶,玃屬。豫,𧰼屬。此二獸皆進退多疑,人多疑惑者似之,故謂之猶豫。”按,古有以聲不以義者,如猶豫雙聲,亦作“猶與”,亦作“冘豫”,皆遲疑之皃。《老子》:“豫兮如冬涉川,猶兮若畏四鄰。”《離騷》:“心猶豫而狐疑。”以猶豫二字皃其狐疑耳。李善注《洛神賦》,乃以猶獸多豫,狐獸多疑對説。王逸注《離騷》,絶不如此。《禮記正義》則又以猶與豫二獸對説,皆郢書燕説也。如《九歌》:“君不行兮夷猶。”王逸即以猶豫解之,要亦是雙聲字。《春秋經》“猶三望”“猶朝於廟”“猶繹今”,謂可已而不已者曰猶,即猶豫、夷猶之意也。《釋詁》曰:“猷,謀也。”《釋言》曰:“猷,圖也。”《召南》傳曰:“猶,若也。”《説文》:“圖者,畫也,計難也。謀者,慮難也。”圖謀必酷肖其事,而後有濟,故圖也,謀也、若也為一義。《周禮》:“以猶鬼神示之居。”猶者,圖畫也,是則皆從遲疑鄭重之意引伸之。《魏風》毛傳:“猷,可也。”可之義,與庶幾相近。庶幾,與今語猶者相近也。《釋詁》又曰:“猷,道也。”以與“由”音同。“秩秩大猷”,《漢書》作“大繇”,可證。《釋詁》又云:“猷,已也。”謂已然之詞,亦即“猶三望”之類也。
“從犬。酋聲。”注:以周切,三部。今字分猷謀字犬在右,語助字犬在左,經典絶無此例。
“一曰:隴西謂犬子為猶。”注:此別一義,益證從犬之意。 [8] 

廣韻

以周切,平尤以 ‖ 酉聲幽1部
猷,謀也。已也。圖也。若也。道也。《説文》曰:“玃屬。一曰隴西謂犬子為猷。”以周切。四十五。
猶,上同。又尚也,似也。
居祐切,去宥見 ‖ 酉聲幽1部
猶,《爾雅》雲:“猶如麂,善登木。”又音由、音柚。
餘救切,去宥以 ‖ 酉聲幽1部
猶,獸似麂,善登木。 [11] 

康熙字典

【巳集下】【犬部】 猶
(yòu)《集韻》尤救切,音宥。獸名。
【巳集下】【犬部】 猶
(yóu)《唐韻》以周切。《集韻》《韻會》夷周切,並音由。《説文》:玃屬。從犬,酋聲。《集韻》:居山中,聞人聲豫登木,無人乃下。世謂不決曰猶豫。或作𧳫。《爾雅·釋獸》:猶如麂,善登木。註:健上樹。《禮·曲禮》:所以使民決嫌疑,定猶與也。疏:猶與,二獸,皆進退多疑。人多疑惑者似之,故謂之猶與。《淮南子·兵略訓》:擊其猶猶,凌其與與。
又《説文》:隴西謂犬子為猶。
又《廣韻》:似也。《詩·召南》:寔命不猶。傳:猶,若也。
又《小雅》:淑人君子,其德不猶。《禮·喪服》:兄弟之子猶子也。
又《集韻》:可止之辭也。《詩·魏風》:上愼旃哉,猶來無止。傳:猶,可也。
又本作猷。《詩·小雅》:克壯其猶。傳:猶,道也。箋:猶,謀也,兵謀也。疏:能光大其運謀之道。又:謀猶回遹。箋:謀為政之道。又《大雅》:王猶允塞。箋:猶,謀也。
又《廣韻》:尚也。《禮·檀弓》:仲子亦猶行古之道也。
又《詩·周頌》:嶞山喬嶽,允猶翕河。箋:猶,圖也。小山及高嶽,皆信按山川之圖而次序祭之。
又夷猶。《禮·檀弓》:君子蓋猶猶爾。註:疾舒之中。《楚辭·九歌》:君不行兮夷猶。
又《管子·地員篇》:下土曰五猶。五猶之狀如糞。
又《前漢·地理志》:厹猶縣,屬臨淮郡。
又姓。《正字通》:宋猶道明。
(yáo)又《集韻》《正韻》並餘招切,音遙。《集韻》:本作䚻。徒歌也。或作謠。
又與搖通。《禮·檀弓》:詠斯猶,猶斯舞。註:猶當為搖,謂身動搖也。秦人猶搖聲相近。《釋文》:猶依註作搖,音遙。
又《廣韻》《集韻》並居祐切,音究。《爾雅·釋獸》音義:弋又反。
又《廣韻》《集韻》《韻會》並餘救切,音柚。《爾雅·釋獸》音義:羊救反。
又葉餘久切,音酉。《詩·小雅》:式相好矣,無相猶矣。好葉許厚反。 [9] 

漢字書寫

字形對比

字形對比(楷體) 字形對比(楷體)

書寫提示

猶字書寫筆順 猶字書寫筆順
“犭”窄“尤”寬,頂部“犭”低,底部“尤”高。“犭”,末筆撇從橫中線上側起筆。“尤”,“尤”,橫筆從橫中線上側起筆;撇從豎中線上端右側起筆,撇向“犭”下側;從橫中線起筆,鈎部超出上部。 [12] 

書法欣賞

音韻集成

中上古音

時代
聲韻系統名稱
韻部
聲母
韻母
先秦
高本漢系統

z

王力系統
ʎ
ǐu
董同龢系統
d
jŏɡ
周法高系統
r
iəw
李方桂系統
r
əgw
西漢



東漢




jou


jou
南北朝
宋北魏前期
尤侯幽

jou
北魏後期北齊
尤侯幽

jou
齊梁陳北周隋
尤侯幽

jou
隋唐
高本漢系統

0
i̯ə̯u
王力系統

j
ǐəu
董同龢系統

0
ju
周法高系統

0
iəu
李方桂系統

ji
ə̆u
陳新雄系統
0
ǐou
(表格信息來源:漢典 [10] 

韻書集成

韻書
字頭
小韻
韻攝
聲調
韻目
聲母
聲類
開合
等第
清濁
反切
擬音
廣韻
平聲
下平十八尤

開口呼
次濁
以周切/音由
0ju
去聲
四十九宥

開口呼
全清
居佑切
kju
去聲
四十九宥

開口呼
次濁
餘救切/音柚
0ju
集韻
平聲
下平四宵
開口呼
次濁
餘招切
0iæu
平聲
下平十八尤
開口呼
次濁
夷周切
0iəu
𧧷
去聲
四十九宥
開口呼
全清
居又切
kiəu
去聲
四十九宥
開口呼
次濁
餘救切
0iəu
去聲
四十九宥
雲/匣
開口呼
全濁
尤救切
ɣiəu
禮部韻略

平聲





夷周切

增韻

平聲





餘招切


平聲





夷周切


去聲





餘疚切

中原音韻

陽平
尤侯

齊齒呼

全清

iəu
中州音韻

平聲
尤侯





移鳩切

洪武正韻

平聲
十二蕭


次濁
餘招切
oieu

平聲
十九尤


次濁
於求切
oiou

去聲
十九宥


次濁
爰救切
oiou
分韻撮要
陽平
第五修叟秀
(表格信息來源:漢典 [10] 

方音集成

注意:方言字音的聲母和韻母用國際音標標註;各方言點的字音以當地城區中老年人口音為依據,僅作參考
方言類別
方言點
發音
調值
調類
備註
官話(北京官話)
北京
iou
35
陽平

官話(冀魯官話)
濟南
iou
42
陽平

官話(中原官話)
西安
iou
24
陽平

官話(西南官話)
武漢
iou
213
陽平

官話(西南官話)
成都
iəu
21
陽平

官話(江淮官話)
合肥
55
陽平

官話(江淮官話)
揚州
iɣɯ
34
陽平

晉語
太原
iəu
11
平聲

吳語
蘇州
jiɣ
24
陽平

吳語
温州
jiau
31
陽平

湘語
長沙
iəu
13
陽平

湘語
雙峯
13
陽平

贛語
南昌
iu
24
陽平

客家話
梅縣
iu
11
陽平

粵語
廣州
jɐu
21
陽平

粵語
陽江
jɐu
43
陽平

閩語(閩南語)
廈門
iu
24
陽平
文讀
閩語(閩南語)
廈門
iau
51
上聲
白讀
閩語(閩南語)
潮州
iu
55
陽平

閩語(閩東語)
福州
ieu
52
陽平

閩語(閩北語)
建甌
iu
21
上聲

(表格信息來源:《漢語方音字彙》 [16]  、漢典 [10] 
參考資料
  • 1.      .漢典[引用日期2020-08-20]
  • 2.    國務院關於公佈《通用規範漢字表》的通知  .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引用日期2022-10-25]
  • 3.    平水韻 十一尤 猶  .搜韻網[引用日期2022-10-25]
  • 4.    中國漢語大詞典編輯委員會、漢語大詞典編纂處編纂.漢語大詞典 第5卷[M]:漢語大詞典出版社,1986.11:93
  • 5.    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詞典編輯室編.現代漢語詞典 第6版[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2.06:1573
  • 6.    漢語大字典編輯委員會編纂.漢語大字典[M]:四川辭書出版社;崇文書局,2010.04:1458-1459
  • 7.    [東漢]許慎 原著;湯可敬 撰.説文解字今釋[M].長沙:嶽麓書社,1997.07:1359
  • 8.    《説文解字 最新整理全註譯本》編委會編. 説文解字 最新整理全注全譯本 第4卷[M]. 北京:中國書店, 2010.12:1594-1595
  • 9.    漢語大詞典編纂處整理. 康熙字典 標點整理本[M]. 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 2008.08:659;668-669
  • 10.    猶的音韻方言  .漢典[引用日期2022-10-25]
  • 11.    餘乃永校注. 新校互注宋本廣韻[M]. 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 2000.07:204;434;437
  • 12.    商務印書館辭書研究中心 編.新華寫字字典 第2版[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1.11:424
  • 13.    傅永和,李玲璞,向光忠主編.漢字演變 文化源流 上[M].廣州:廣東教育出版社,2012.12:619-620
  • 14.    李學勤主編;趙平安副主編.字源[M]:天津古籍出版社;遼寧人民出版社,2013.07:882
  • 15.    曹先擢,蘇培成主編;商務印書館辭書研究中心編.新華多功能字典[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5.12:863
  • 16.    北京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語言學教研室編.漢語方音字彙(第二版重排本).北京:2003.06,語文出版社:220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