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牯藏節

鎖定
“牯藏節”,也稱“吃牯藏”、“吃牯髒”、“刺牛”,是黔東南、桂西北苗族侗族最隆重的祭祖儀式。節日由苗族各姓牯藏頭組織。一般在歷史上關係較密切的村寨間進行,牯髒節有小牯大牯之分。小牯每年一次,時間多在初春與秋後農閒季節,吃牯村寨殺豬宰牛邀請親友聚會,其間舉行鬥牛、吹蘆笙活動;大牯一般13年舉行一次,輪到之寨為東道。“牯藏節”的重要內容是殺牛祭祖。
中文名
牯藏節
別    名
吃牯藏
吃牯髒
刺牛
節日類型
祭祖儀式
流行地區
黔東南、桂西苗族
節日活動
舉行鬥牛、吹蘆笙活動
組織成員
苗族各姓牯髒頭
重要內容
殺牛祭祖

牯藏節節日起源

牯藏節傳説一

牯藏節
牯藏節(5張)
這種古老的祭祖禮儀在苗族的創世歌裏有所記錄,因為苗族只有語言沒有文字,再加上苗族人能歌善舞,所以歌便成了苗人最好的記錄方式。歌詞敍述説楓樹是萬物的生命樹,這生命樹在上古被女神妞香砍倒後,樹根變成泥鰍樹幹變成銅鼓,樹枝變做鵲鴿,樹心裏生出了蝴蝶,蝴蝶生下了十二個蛋,成為十二個蛋的媽媽。蝴蝶媽媽孵蛋三年,孵化了十一個,包括雷公、鬼神、龍蛇、虎豹、狼、擁耶(最早的男人)、妮耶(最早的女人)等人、鬼、神、獸。但剩下的一個蛋經過三年的孵化後依然是一個蛋。蝴蝶媽媽只好請暴風幫忙,暴風把蛋刮下山崖,蛋殼破裂,鑽出一頭小牛。小牛怨恨蝴蝶媽媽沒有親自孵下它,把蝴蝶媽媽氣死。擁耶、妮耶用牛耕地種田,但就是從未有過好收成。鬼神告訴擁耶、妮耶:因為大牯牛氣死了蝴蝶媽媽,所以才不叫牛耕地的田園長出好莊稼。只有把大牯牛殺掉,祭拜蝴蝶媽媽才能求得莊稼的豐收。擁耶、妮耶宰牛祭拜蝴蝶媽媽,立刻迎來大豐收。這是“牯藏節”由來的一種傳説。

牯藏節傳説二

遠古的苗家有兩姐妹,美麗善良、勤勞聰慧,姐姐叫‘賁’(苗語:花),妹妹叫‘鯁’(苗語:蟲)。一天姐妹倆上山砍柴,被兩隻老虎盯上,於是虎幻化成兩個青年人,將姐妹倆騙至大山裏吃掉。
全寨人痛不欲生,她們的父親和哥哥設計謀將老虎捉住並砍死,同時關閉寨門,殺一頭小牯牛祭奠死去的兩姐妹之後,請人們吃牛肉,告誡大家不要再上當受騙。這就是牯藏節的傳説。

牯藏節產生條件

牯藏節 牯藏節
“牯藏頭”的產生首先要符合以下條件:第一,夫妻雙方身體健康,有兒有女;第二,雙親健在;第三,人品端正,口碑好;第四,經濟條件偏中上水平。全寨有多位壯年男子被推舉成牯藏頭候選人。如此一來,只有請德行高深的“溝橫”(苗語:牯藏師)採用打草卦的方式來決定牯藏頭。

牯藏節節日過程

牯藏節活動準備

牯藏節 牯藏節
吃牯之寨提前一兩年餵養牯牛,多者一家喂2-3頭,少者兩家喂一頭,有青年、老人,尤其是姑娘,家庭力爭多辦衣物,銀手飾,所有家庭競相備足酒肉、鞭炮、紅彩等禮物;姑娘則準備絲線,布鞋等物。主寨提前兩月或半年向客人發出口頭或書面邀請,臨節前再次邀請客人,並用魚藤草在鬥牛場出入口扎拱門。節前一天,客人牽鬥牛,擔肉酒彩禮,吹笙鳴炮進寨,主寨亦吹笙鳴炮相迎,並舉行敬神儀式。敬神時,寨頭路口置崗哨把守,禁行人入寨。活動一般進行鬥牛3至4日。第一日早飯後,男女青年着盛裝進入鬥牛場觀牯牛打鬥,不加干涉。第二天早晨,凡參加打鬥的牯牛除少數外均宰殺,以內臟祭天地、祖先、祈求保佑五穀豐登、六畜興旺,地方平安。節日期間,凡到場觀看鬥牛和踩歌堂者,皆視為貴賓,日夜歌酒不休。

牯藏節殺豬祭祖

牯藏節開始,牯藏頭在村中挑選連同自己在內12名德高望重的長老。組成一支祭祀隊伍,非常有意義的是,其中一名是年輕美貌的女性,牯藏節祭祖一切活動由他們安排。殺豬祭祖時,先宰殺牯藏頭家豬,其餘人家的豬,待牯藏頭們分別祭掃後才陸續宰殺。殺牯藏頭家的豬是一件非常規範和複雜的過程,禮儀特別多,用新砍伐的木竹編織成一個龐大體積喇叭形狀,然後6個年輕人危坐其中,三十 餘人抬着他們,前面長老開道,蘆笙隨後,在狹窄的小道中,吹吹跳跳向牯藏頭家走去,籠中人出來,然後將牯藏頭家豬裝進去抬走,一次只能抬一頭豬,反覆數次將6只豬抬完裝進一個新圈後,巫師們圍着它們口中唸唸有詞,然後將一支削尖的細木插進豬心臟,將豬處死。
當地習俗,處理豬不用熱水燙毛,而是用禾稻草火燒豬皮,全村燒豬場面猶如古戰場。 在殺牛祭祖時,場面更為驚心動魄,時間選在深夜凌晨三點,此時周圍人山人海,火把通明,殺牛地方採用兩棵粗大的木樁捆在一起,形成X字形,兩端深埋地下,只見牛被一大羣人簇擁推拉着,將牛頭架在X字形上面,隨即由牛主人姑表之類親戚,手持斧頭,在牛頭部猛擊數斧,牛毫無反抗力一聲不吭立即死去,爾後主人急忙將牛舌頭拉出、將預先準備好削尖的細木插入舌頭中間,其説法是牛死後到了陰間,閻王爺問其是怎樣死的,它沒有舌頭後,説不清楚陽間發生的一切事。
宰殺完畢,牛頭砍下,在殺牛場中央擺成長排,以此祭祀祖先,每户人家煮熟一塊豬肉,拿到村中一所小木房祭供,這所小木房便是該村人祖先神聖的靈堂。這裏的習俗非常特別,逢年過節,從不燒香,化紙錢,人死後也不留墳墓,但對燃放鞭炮特感興趣,節日3天鞭炮聲從未間隔過。

牯藏節正式程序

牯藏節的程序大體如下:第一年,由民眾選出五位精明能幹的已婚男子為鼓藏頭,第二年在鼓頭的領導下采購牯牛,同時完成接鼓、醒鼓和制單鼓的任務。所謂接鼓就是在祭祖前把雙鼓從一屆第一鼓頭家接到新的第一鼓頭家裏擱置。接鼓時要舉行隆重儀式,五位鼓頭要一齊出動,歌師一路高歌,尾隨羣眾無數,莊嚴而熱鬧。所謂醒鼓就是大家上山去把珍藏於石窟裏的單鼓翻動一下,以示告訴祖先,即將殺牛祭祖了。所謂制單鼓就是每次祭祖時要制一個單鼓,屆時鼓頭挑選一些人上山去,在相中的樹木處舉行敬祭儀式,然後將樹砍倒,取其一段抬到寨邊,羣眾們敲鑼打鼓將之迎進寨中,擇一適當的地方放置,備作制鼓時用。第三年為正式吃鼓藏年,祭祖前一日,舉行隆重的鬥牛儀式,次日殺牛祭祖,事前請鬼師念“掃牛經”,説是超度牛魂到祖先住處去,以使族人免受災害。接下來第一天,各户以牛的肝、肺、心、肚、腸、茶、酒等敬奉祖先,第二天四位歌師輪流到五位鼓頭家去唱祭祖歌,第三天向祖先敬獻牛角,第四天跳蘆笙、跳銅鼓,青年則可以“遊方”。第五天舉行“角形排骨”儀式,第六天羣眾從鼓頭家門口取牛角,第七天晚上舉行投火把遊戲,第八天自由活動,第九天在第一鼓頭家擺上高、矮兩條長凳,高凳為祖先橋,矮凳為行人橋,都供祖先和後人享用的,第十天舂米粑粑,第十一天進行“背水養魚”和“抹花臉”活動,第十二天大家去第一鼓頭家吹笙慶賀,第十三天用牛皮蒙制單鼓,第十四天家家户户祭鼓,第十五天也是最後一天深夜,大家把單木鼓抬進石窟裏珍藏,祭祖活動結束。

牯藏節主要儀式

鼓藏節12年舉辦一次,每次持續達4年之久,改為持續3年。各支族祭祖的年份也不盡相同,且各地殺牲祭祖的日子也不盡相同。
鼓藏節的儀式由鼓社組織的領導“鼓藏頭”操辦,“鼓藏頭”經由羣眾選舉產生。從殺豬或牛祭祖到節日活動的系列程序均由"鼓藏頭"組織安排,人們必須服從。鼓藏節的活動以跳蘆笙舞為主,一般5~9天,也要單數。 鼓藏節第一年二月申日舉辦“招龍”儀式。全鼓社男女老幼集中到迎龍場的楓香神樹腳,由“鼓藏頭”在五彩寶輦下主持“招龍”儀式。第一年的七月寅日舉辦"醒鼓"儀式。第二年十月卯日舉辦"迎鼓"儀式。第三年的四月吉日,舉辦“審牛”儀式。第四年十月丑日,舉行殺豬祭鼓儀式,稱為“白鼓節” ,是“鼓藏節”的結束儀式。 [1] 

牯藏節招龍

招龍儀式是雷山苗族祭祀本宗支祖宗神靈的大典,各種禮數講究都有相應的規定。殺的豬必須是閹割後的公豬,而且豬的毛旋渦必須周正,殺豬的時候,豬的頭要朝着東方。而殺死豬後,要先將豬心窩上的一塊肉割下祭祖。而豬的四大腿要砍下來留着,待女婿、姑爺、舅舅和至親送禮時做回敬,自家吃的只是肚腹和胸腔部分。 在苗族世代相傳的古歌《楓木歌》中説,最早這個世界上有着12頭水龍,12條旱龍,12條水龍是由水牛來主管,而旱龍由人來主管。苗家人主要以養殖農耕為主,因此苗家人招龍,主要是招“水牛龍”。希望招回水龍後,人畜興旺、五穀豐登。因此,招龍既是一種習俗,更是苗族人民對美好生活的渴望。
在鬼師的引領下,寨子裏各家各户選出的代表,扛着銅鼓,揹着祭品沿着本寨的最高山脈而來。雨越下越大,而這絲毫也沒有阻攔招龍的隊伍行進的節奏。不管是男人還是婦女,不管是老人還是孩子。好像人人都懷揣着祈禱,肩扛着希望。到了高高的山頂,鬼師和寨子的長老們擺好了祭桌。鬼師開始莊重的拋撒“招龍米”並開始念

牯藏節祭語

牯藏節 牯藏節
鬼師唸完招龍詞,開始了回家的歸途,一路上,鬼師拋撒着招龍米,每過一個山頭,還插上一個招龍的白紙錢。當招龍的隊伍來到了“迎龍坪”時,寨上的男女老少早已在此等候了,供桌上擺好了祭品,鬼師將各家各户聚集的招龍米和村民們在附近的龍脈上挖來的龍土,連同豬肉一起分發給寨子裏的各家各户,表明已經將龍引進了各家各户,得到了龍的護佑。

牯藏節節日意義

苗族鼓藏節具有鮮明的民族傳統文化內涵,是苗族人生價值觀的展現,懷念祖先、尊老愛幼、和睦相處、勤勞儉樸、富裕安康等是鼓藏節的禱告主題。苗族鼓藏節是研究苗族歷史與文化的百科全書,具有重要的價值。 [2]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