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漢語文字)

鎖定
物(拼音:wù)是漢語一級通用規範漢字(常用字) [1]  。此字始見於商代甲骨文 [2]  。本義是指雜色牛,引申指毛色、雜色,這些意義只見於上古。因雜色含有眾多的意思,故引申為萬事萬物。另一意説,物本義指萬物,引申指具體的物品,還特指自己以外的人、事、物,多指眾人。
中文名
拼    音
部    首
五    筆
TRQR(86);CQRT(98) [3] 
倉    頡
HQPHH [1] 
鄭    碼
MBRO [1] 
筆    順
撇、橫、豎、提、撇、橫折鈎、撇、撇
字    級
一級(編號:1127) [1] 
平水韻
入聲第五·物 [4] 
筆畫數
4+4(部首+部首外)
統一碼
7269 [3] 
四角號碼
2752₀
造字法
形聲字
結    構
合體字,左右結構
注音字母
ㄨˋ

字源解説

字形演變流程圖 字形演變流程圖
形聲字。物在甲骨文中就已經出現,“”為形旁,“”為聲旁。甲骨文有上下結構和左右結構兩種構型。從甲骨文字形來看,左半部分或下半部是頭“牛”,右半部或上半部是聲旁“勿”字,王國維商承祚認為“物”的本義是指“雜色的牛(毛色不純)”。後來也有人認為“物”是個“會意字”,左邊是個“牛”,右邊是帶有血點的“刀”,是會意“屠牛”的意思,與“刎”字的含義相當。
物字金文暫缺。秦代隸書“勿”點筆逐漸拉長,與像刀鋒形的一筆均變為撇筆。漢代的隸書與楷書字形已經十分接近。楷體的“物”已經明顯地變成了“形聲字”,它們的左邊還是頭“牛”,表示形符;右邊是表示聲符的“勿”。 [2]  [5-6] 
在傳統的主要工具書中還是以“雜色”來解釋“物”字的本義的。《周禮·司常》中説“雜帛為物”,意思是説“毛色不純的帛稱為物”。《説文解字》裏説:“物,萬物也。”這已經是“物”的引申義了,因為“雜色”的東西太多,所以就由此引申出“萬事萬物”之義。《列子》裏説“凡有貌象聲色者皆物也”,意思是説“凡是有外形、有聲、有色的東西都是物”。《荀子·正名》裏説:“物也者,大共名也。”成語“物極必反”是説事物發展到頂點就必然向反面轉化;“物換星移”是説景色改變了,星辰也移動了;“言之有物”是説説的話有內容;“虐人害物”是説虐害百姓。以上的“物”字可以代表好多種東西。後來又引申指具體的物品,如《孟子·盡心上》裏説“君子之於物也,愛之而弗仁”,這裏的“物”就是指具體的東西。 [17] 

詳細釋義

詞性
釋義
英譯
例句
例詞
名詞
指客觀存在的一切物體和現象。
object
《詩經·大雅·烝民》:天生烝民,有物有則。
禮記·中庸》:誠者物之終始。
指自以外的人或跟自己相對的環境。

宋·范仲淹《岳陽樓記》: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荀子·勸學》:君子生非異也。善假於物也。
物候;物我兩忘;待人接物;超然物外
事物的內容或實質。

周易·家人卦》:君子以言有物而行有恆。
言之有物;空洞無物
〈文言〉雜色的牛。
varicolored ox
《詩經·小雅·無羊》:三十維物,爾牲則具。

古代九旗之一。指雜色的旗。

周禮·春官·司常》:“司常掌九旗之物名……雜帛為物。

〈文言〉指顏色。
color
《詩經·小雅·六月》:比物四驪。

〈文言〉事;事情。
affair
《詩經·大雅·烝民》:有物有則。
逸周書·五權》:二曰物,物以權官。

〈文言〉特指鬼魅,精怪。

漢·司馬遷《史記·扁鵲倉公列傳》:(長桑君)乃出其懷中藥予扁鵲:“飲是以上池之水,三十日當知物矣。”

〈文言〉類,類別。
category
《國語·晉語六》:如草木之產也,各以其物。
物類
〈文言〉標記,記號。
mark
《左傳·昭公三十二年》:叔孫氏之甲有物,吾未敢以出。

法律用語。權利客體之一,包括生產資料生活資料



(Wù)姓氏用字。



動詞
〈文言〉辨識;選擇。
choose
《左傳·昭公七年》:度厚薄,仞溝洫,物土方。

(釋義參考資料 [7-9] 

古籍訓釋

説文解字

【卷二上】【牛部】文弗切(wù)
萬物也。牛為大物;天地之數,起於牽牛,故從牛。勿聲。
【註釋】①天地句:張舜徽《約注》:“數猶事也,民以食為重,牛資農耕,事之大者,故引牛而耕,乃天地間萬事萬物根本。” [10] 

説文解字注

【卷二上】【牛部】
“萬物也,牛為大物”注:牛為物之大者。故物從牛。與半同意。
“天地之數起於牽牛”注:戴先生原象曰:周人以鬥,牽牛為紀首,命曰星紀。自周而上,日月之行不起於鬥,牽牛也。按許説物從牛之故,又廣其義如此。
“故從牛,勿聲”注:文弗切。十五部。 [3] 

廣韻

文弗切,入物明 ‖勿聲物1部
物,萬物也。又旗名,《周禮》:“雜帛為物。”《説文》曰:“牛為大物。天地之數起於牽牛,故從牛、勿。”文弗切。九。
校釋:勿,《説文》作“勿聲”。 [11] 

康熙字典

【巳集下】【牛部】 物;部外筆畫:4
《唐韻》文弗切。《集韻》《韻會》《正韻》文拂切,竝(並)音勿。《説文》:萬物也。牛為大物。天地之數,起於牽牛,故從牛。勿聲。《玉篇》:凡生天地之閒,皆謂物也。《易·乾卦》:品物流形。
又《無妄》:先王以茂對時,育萬物。《周禮·天官·大宰》:九貢,九曰物貢。注:物貢,雜物,魚鹽橘柚。 又《玉篇》:事也。《易·家人》:君子以言有物,而行有恆。疏:物,事也。《禮·哀公問》:敢問何謂成身,孔子對曰:不過乎物。注:物,猶事也。《周禮·地官·大司徒》:以鄕三物敎萬民,而賔興之。
又《詩·小雅》:比物四驪。傳:物,毛物也。又:三十維物,爾牲則具。《周禮·春官·雞人》:掌共雞牲,辨其物。注:謂毛色也。
又《夏官·校人》:凡軍事,物馬而頒之。疏:物卽是色。《楚語》:毛以示物。
又《周禮·地官·廾人》:若以時取之,則物其地,圖而授之。注:物地,佔其形色,知鹹淡也。草人,以物地相其宜而為之種。《左傳·昭三十二年》:物土方。注:物,相也,相取土之方面。
又《玉篇》:類也。《左傳·桓六年》:丁卯,子同生。公曰:是其生也,與吾同物。注:物,類也。謂同日。
又《周禮·天官·酒正》:辨三酒之物。疏:物者,財也。以三酒所成有時,故豫給財,令作之也。
又《周禮·地官·司門》:幾齣入不物者。注:不物,衣服視佔不與眾同,及所操物不如品式者。
又《周語》:神之見也,不過其物。注:物,物數也。
又《廣韻》:旗名。《周禮·春官·司常》:雜帛為物。
又葉去聲。《唐韻正》:符沸反。揚子《太玄經》:人人物物,各由厥匯。阮籍《東平賦》:及至分之國邑,樹之表物,四時儀其象,隂(陰)陽暢其氣。
又葉微律切。班固《東都賦》:指顧倏忽,獲車己實。樂不極盤,殺不盡物。
又葉微月切。蘇軾《四達齋銘》:孰如此閒,空洞無物。户牖盍開,廓焉四達。達,陀悦切。
考證:《周禮·春官·雞人》:“掌共雞牲,辦其物。”謹照原文 辦改辨。班固《東都賦》:“義不極盤,殺不盡物。”謹照原文義改樂。 [12] 

字形書法

字形對比

字形對比(宋體) 字形對比(宋體) [3]

書寫提示

物書寫提示 物書寫提示
“牛”的第三筆橫改提,筆順改為先豎後提。“牛”窄“勿”寬,頂部“牛”略高,底部“勿"略高。“牛”,橫筆在橫中線上側。“勿”,㇆(橫折鈎)起筆於首撇下部,豎鈎段略向左下斜行;第二、三撇與首撇撇勢平行,收筆都在“牛”側。 [13] 

書法欣賞

(以上參考資料 [14] 

音韻彙集

韻書集成


小韻
韻攝
聲調
韻目
韻系
聲母
聲類
開合
等第
清濁
反切
擬音
廣韻
入聲
八物

合口呼
三等
次濁
文弗切
mjuət
集韻
入聲
八勿

合口呼
三等
次濁
文拂切
ɱiuət
中原音韻

入聲作去聲
魚模


合口呼

次濁

ʋu
中州音韻


入聲作去聲
魚模






葉務

洪武正韻

入聲
二質


次濁
文拂切
ɱət
分韻撮要

陽入
第八賓稟嬪畢



次濁


(參考資料:漢典 [15] 

上中古音

時代
聲韻系統名稱
韻部
聲母
韻母
先秦
高本漢系統

m
i̯wət
先秦
王力系統
m
ǐwət
先秦
董同龢系統
m
juə̆t
先秦
周法高系統
m
jwət
先秦
李方桂系統
m
jət
西漢



東漢





jət


jət
南北朝
宋北魏前期
物迄

jwet
南北朝
北魏後期北齊
質術櫛物迄

jwet
南北朝
齊梁陳北周隋
質術櫛物迄

jwet
隋唐
高本漢系統

m
i̯uət
隋唐
王力系統

m
ǐuət
隋唐
董同龢系統

m
juət
隋唐
周法高系統

m
iuət
隋唐
李方桂系統

m
juət
隋唐
陳新雄系統
ɱ
ǐuət
(參考資料:漢典 [15] 

方音集成

注意:方言字音的聲母和韻母用國際音標標註;各方言點的字音以當地城區中老年人口音為依據,僅作參考
方言類別
方言點
聲母及韻母
調值
調類
備註
官話(北京官話)
u
51
去聲

官話(冀魯官話)
濟南
u
21
去聲

官話(中原官話)
西安
vo
21
陰平

官話(西南官話)
武漢
u
213
陽平

官話(西南官話)
成都
u
21
陽平

o
21
陽平
舊讀
官話(江淮官話)
合肥
uəʔ
4
入聲

官話(江淮官話)
揚州
uəʔ
4
入聲

晉語
太原
vəʔ
2
陰入

吳語
蘇州
vɤʔ
23
陽入
文讀
mɤʔ
23
陽入
白讀
吳語
温州
vai
212
陽入
文讀
mai
212
陽入
白讀
湘語
長沙
u
24
入聲

湘語
雙峯
əu
35
陰去

贛語
南昌
ut
5
陰入

客家話
梅縣
vut
5
陽入

粵語
廣州
mɐt
2
陽入

粵語
陽江
mɐt
54
上陽入

閩語(閩南片)
廈門
but
5
陽入
文讀
mĩʔ
5
陽入
白讀
閩語(閩南片)
潮州
mũẽʔ
4
陽入

閩語(閩東片)
福州
4
陽入

閩語(閩北片)
建甌
o
24
陰入

mi
22
陰去

(參考資料:《漢語方音字彙》 [16]  、漢典 [15] 
參考資料
  • 1.    國務院關於公佈《通用規範漢字表》的通知  .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引用日期2019-06-16]
  • 2.    李學勤主編;趙平安副主編.字源[M]:天津古籍出版社;遼寧人民出版社,2013.07:73
  • 3.      .漢典[引用日期2016-08-25]
  • 4.    五物  .搜韻[引用日期2019-06-16]
  • 5.    谷衍奎.漢字源流字典:語文出版社,2008年:第643頁
  • 6.    商務印書館辭書研究中心.新華多功能字典:商務印書館,2008年:761
  • 7.    漢語大字典編輯委員會.漢語大字典[M]:四川辭書出版社;崇文書局,2010.04:2117-2118
  • 8.    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現代漢語詞典 第6版[M]:商務印書館,2012.06:1384
  • 9.    商務印書館辭書研究中心.古代漢語詞典(第二版):商務印書館,2014:1577-1578
  • 10.    [東漢]許慎/原著,湯可敬.説文解字今釋:嶽麓書社,1997年:174
  • 11.    蔡夢麒 校釋.廣韻校釋[M].長沙:嶽麓書社,2007.06:1103
  • 12.    漢語大詞典編纂處整理.康熙字典 標點整理本[M].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8.08:651
  • 13.    商務印書館辭書研究中心 編.新華寫字字典 第2版[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1.11:368
  • 14.    各體書法  .漢典[引用日期2019-06-18]
  • 15.    韻書  .漢典[引用日期2016-08-25]
  • 16.    北京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語言學教研室編.漢語方音字彙(第二版重排本).北京:語文出版社,2003.06:131
  • 17.    駢宇騫,張文路編著.國人必知的2300個漢字常識[M].瀋陽:萬卷出版公司,2009.07:382-383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