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漢語文字)

鎖定
牛(拼音:niú)是漢語一級通用規範漢字(常用字) [1]  ,此字最早見於商代 [2]  ,其古字形像突出一對牛角的牛頭。本義即牛科動物牛。牛有吃苦耐勞的本性,故引申為頑強、有耐力,又指人的脾氣固執、不肯輕易馴服,這是取牛的脾氣執拗之意。牛又指二十八宿中的牛宿。牛也是姓氏之一。
牛用作左偏旁時寫作牜。用牛作意符的字多與牛相關,如:犢、犛、牟。有的泛指牲畜,如:牧、牢、犒。
中文名
拼    音
niú
部    首
五    筆
RHK、TGK [3] 
倉    頡
HQ [3] 
鄭    碼
MB [3] 
筆    順
①撇②橫③橫④豎
字    級
一級(0120)
平水韻
下平十一尤 [4] 
注音字母
ㄋㄧㄡˊ
四角碼
2500₀
統一碼
基本區-725B
筆畫數
4+0
造字法
象形字
結    構
獨體字,獨體結構

文字溯源

字形演變流程圖(文中出現序號參照此圖所示文字) 字形演變流程圖(文中出現序號參照此圖所示文字) [2]
象形字。“牛”字的造字原理是用局部代表整體:只要描繪出特徵最鮮明的牛角,不畫全身也能看懂這是牛。新附1 [5]  出自商代的“牛簋”,是非常寫實的牛頭:彎角、橫耳、圓眼、寬鼻孔、大肋巴。典型的牛的特點。商代甲骨文(圖1、2)為了書寫方便,把牛頭從輪廓化變為實化了,而且也瘦化了。但依然看得出牛頭的形象來。此後,周代金文(圖3)、秦篆(圖5)一脈相承,都相沿這樣的形體發展下來。但從漢代隸書(圖7)起,“牛”便只下一隻角,寬的嘴巴也變成長尖的“尾巴”了。 [6] 
“牛”的本義就是指一種體形大的牛科反芻類哺乳動物,有頭角蹄尾。一般來説,牛通常是勤懇馴良、唯人是從的,然而偶爾也會有不堪驅使撒野使性的時候,而且,牛一旦發起脾氣,便輕易不能遏止。牛的這種習性作用於人們的思維,便使“牛”字引發出“執拗、倔犟”的意義,俗語所謂“牛脾氣”之“牛”,正顯示着這種引申義。這種意義,也延伸到作為部首的“牛”中,“倔犟”之“犟”,以“牛”為唯一的表意符號。 [16] 

詳細釋義

讀音
詞性
釋義
英譯
例句
例詞
niú
名詞
偶蹄類哺乳動物。參看“偶蹄目牛科動物”義項。
cattle
《詩經·小雅·無羊》:“誰謂爾無牛?九十其犉。”
梁斌《紅旗譜》一:“他走到集上賣了耕田的牛,把錢給朱老明送去。”
比喻受驅使的人。

魯迅《自嘲》詩:“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

星宿名。二十八宿之一。參看“牛宿”。

漢書·律曆志下》:“鬥二十六。牛八。”
蘇軾《赤壁賦》:“月出於東山之上,徘徊於斗牛之間。”
牽牛星的省稱。

潘岳《西征賦》:“儀景星於天漢,列牛女以雙峙。”

(Niú)姓氏用字。



形容詞
〈方言〉比喻驕傲、固執、倔強。
stubborn
北史·邢昕傳》:“昕好忤物,人謂之牛。”
牛氣;牛脾氣
〈口語〉本領大,實力強。
brave


動詞
指不順從,頂牛。

紅樓夢》第一一七回:“若是牛着他,將來倘或認真尋了死,比出家更不好了。”

量詞
力的單位牛頓的簡稱。
Newton


(參考資料:《現代漢語詞典》 [7]  《漢語大字典》 [8] 

古籍釋義

説文解字

【卷二上】【牛部】語求切(niú)
大牲也。牛,件也;件,事理也。象角頭三、封尾之形。凡牛之屬皆從牛。
【註釋】徐鍇曰:“件,若言物一件、二件也。封,高起也。”①牛件也件事理也:王筠《説文解字句讀》:“二句支離,蓋後增也。” [9] 

説文解字注

“事也,理也”注:事也者,謂能事其事也。牛任耕。理也者,謂其文理可分析也。庖丁解牛,依乎天理。批大卻,道大窾,牛、事、理三字同在古音第一部,此與羊,祥也;馬,怒也;武也,一例。自淺人不知此義,乃改之雲大牲也。牛,件也。件,事理也。與吳字下妄增之曰姓也,亦郡也。同一紕繆。
“像角頭三、封尾之形也”注:角頭三者,謂上三岐者象兩角與頭為三也。牛角與頭而三,馬足與尾而五。封者,謂中畫象封也。封者,肩甲墳起之處。字亦作犎。尾者,謂直畫下垂像㞑也。羊、豕、馬、象皆像其四足。牛略之者,可思而得也。語求切。古音讀如疑。 [10] 

廣韻

語求切,平尤疑 ‖牛聲之部(niú)
牛,大牲也。《世本》曰:“黃帝臣胲作服牛。”《史記》曰:“紂倒曳九牛。”又姓,出隴西,本自殷周封微子於宋,其裔司𡨥牛父帥師敗狄長丘,死之,子孫以王父字為氏。《風俗通》雲:“漢有牛崇為隴西主簿,馬文淵為太守,羊喜為功曹,涼部雲:三牲備具。”語求切。一。 [11] 

康熙字典

【巳集下】【牛部】 牛;部外筆畫:0
《唐韻》語求切。《集韻》魚尤切。《韻會》疑尤切,並𪙊平聲。《説文》:大牲也。牛,件也。件,事理也。象角頭三封尾之形。注:徐鍇曰:件,若言物一件二件也。封,高起也。《玉篇》:黃帝服牛乗馬。《易·無妄》:或繫之牛。
又《説卦》:坤為子母牛。《禮·曲禮》:凡祭宗廟之禮,牛曰一元大武。
又《月令》:出土牛,以送寒氣。疏:月建醜,土能克水,故作土牛,以畢送寒氣也。
又樹化牛。《玄中記》:千年樹精,化為靑牛。始皇伐大樹,有靑牛躍出入水。
又官名。《周禮·地官》:牛人,掌養國之公牛,以待國之政令。
又牽牛,宿名。《爾雅·釋天》:星紀,鬥牽牛也。注:牽牛鬥者,日月五星之所終始,故謂之星紀。
天牛,蟲名。一曰天水牛。《爾雅·釋蟲》:蠰齧桑注似天牛。
紫金牛,藥名。見《本草綱目》。
又姓。《廣韻》:微子裔,司𡨥牛父,子孫以王父字為氏。《風俗通》:漢有牛崇。
又人名。《史記·虞舜紀》:瞽瞍父曰橋牛。
又叶音疑。《詩·小雅》:我任我輦,我車我牛。葉下哉。哉讀將黎反。
考證:“天牛,蟲名。《爾雅·釋蟲》壤齧桑注:‘似天牛。’”謹照原文壤改蠰。“又叶音奚。《詩·小雅》:‘我任我輦,我車我牛。葉下哉。哉讀將黎反。’”謹按牛與奚不同母,牛字不得叶音奚。謹照字母叶音奚改叶音疑。 [12] 
《説文解字》書影 《説文解字》書影
《廣韻》書影 《廣韻》書影
《康熙字典》書影 《康熙字典》書影

字形書法

字形對比

字形對比(楷體) 字形對比(楷體) [3]

書寫提示

牛字書寫提示 牛字書寫提示
撇筆在左上格,撇尖抵橫中線。兩橫上短下長,長橫從橫中線下側起筆,收筆於橫中線。長豎起筆高,收筆低,順豎中線下行。 [13] 

書法欣賞

以上參考資料: [14] 

音韻彙集

上中古音

時代
聲韻系統名稱
韻部
聲母
韻母
先秦
高本漢系統

ŋ
i̯ŭɡ
先秦
王力系統
ŋ
ǐwə
先秦
董同龢系統
ŋ
juə̆ɡ
先秦
周法高系統
ŋ
jwəɣ
先秦
李方桂系統
ng
jəg
西漢



東漢





jou


jou
南北朝
宋北魏前期
尤侯幽

jou
南北朝
北魏後期北齊
尤侯幽

jou
南北朝
齊梁陳北周隋
尤侯幽

jou
隋唐
擬音/高本漢系統

ŋ
i̯ə̯u
隋唐
擬音/王力系統

ŋ
ǐəu
隋唐
擬音/董同龢系統

ŋ
ju
隋唐
擬音/周法高系統

ŋ
iəu
隋唐
擬音/李方桂系統

ng
jə̆u
隋唐
擬音/陳新雄系統
ŋ
ǐou
(參考資料:漢典 [15] 

韻書集成


小韻
韻攝
聲調
韻目
聲母
聲類
開合
等第
清濁
反切
擬音
廣韻
平聲
下平十八尤

開口呼
次濁
語求切
ŋju
集韻
平聲
下平十八尤

開口呼
次濁
魚尤切
ŋiəu
禮部韻略


平聲





魚尤切

增韻


平聲





魚尤切

中原音韻

陽平
尤侯

齊齒呼

全清

iəu
中州音韻


平聲
尤侯





移鳩切

洪武正韻

平聲
十九尤


次濁
於求切
oiou
分韻撮要

陽平
第五修叟秀






(參考資料:漢典 [15] 

方音集成

注意:方言字音的聲母和韻母用國際音標標註;各方言點的字音以當地城區中老年人口音為依據,僅作參考
方言類別
方言點
聲母及韻母
調值
調類
備註
官話(北京官話)
北京
niou
35
陽平

官話(冀魯官話)
濟南
ȵiou
42
陽平
未註明異讀原因
iou
42
陽平
官話(中原官話)
西安
ȵiou
24
陽平

官話(西南官話)
武漢
niou
213
陽平

官話(西南官話)
成都
ȵiou
21
陽平

官話(江淮官話)
合肥
liɯ
55
陽平

官話(江淮官話)
揚州
liɤɯ
34
陽平
未註明異讀原因
ɤɯ
34
陽平
晉語
太原
niəu
11
平聲

吳語
蘇州
ȵiʏ
24
陽平

吳語
温州
ŋau
31
陽平

湘語
長沙
ȵiəu
13
陽平

湘語
雙峯
ȵiʊ
13
陽平

贛語
南昌
ȵiu
45
陰去
文讀
ŋiɛu
45
陰去
白讀
客家話
梅縣
ȵiu
11
陽平

粵語
廣州
ŋɐu
21
陽平

粵語
陽江
ŋɐu
43
陽平

閩語(閩南片)
廈門
giu
24
陽平
文讀
gu
24
陽平
白讀
閩語(閩南片)
潮州
gu
55
陽平

閩語(閩東片)
福州
ŋieu
52
陽平
文讀
ŋu
52
陽平
白讀
閩語(閩北片)
建甌
niu
22
陰去

(參考資料:《漢語方音字彙》 [17]  、漢典 [15] 
參考資料
  • 1.    國務院關於公佈《通用規範漢字表》的通知  .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引用日期2019-08-08]
  • 2.    李學勤主編;趙平安副主編.字源[M]:天津古籍出版社;遼寧人民出版社,2013.07:69
  • 3.      .漢典[引用日期2016-12-01]
  • 4.    平水韻 十一尤  .搜韻[引用日期2019-08-08]
  • 5.    董蓮池編著.新金文編 上[M].北京:作家出版社,2011.10:99
  • 6.    陳政 著.字源談趣 800個常用漢字之由來[M].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06.07:298-299
  • 7.    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詞典編輯室.現代漢語詞典 第6版[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2.06:953
  • 8.    漢語大字典編輯委員會編纂.漢語大字典[M]:四川辭書出版社;崇文書局,2010.04:2112
  • 9.    [東漢]許慎 原著;湯可敬 撰.説文解字今釋[M].長沙:嶽麓書社,1997.07:165
  • 10.    辭書查詢  .復旦大學中華文明數據中心[引用日期2019-08-08]
  • 11.    餘乃永校注.新校互注宋本廣韻[M].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0.07:205
  • 12.    漢語大詞典編纂處整理.康熙字典 標點整理本[M].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8.08:649
  • 13.    商務印書館辭書研究中心 編.新華寫字字典 第2版[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1.11:250
  • 14.    各體書法  .漢典[引用日期2019-08-09]
  • 15.    韻書  .漢典[引用日期2019-08-08]
  • 16.    傅永和,李玲璞,向光忠主編.漢字演變 文化源流 上[M].廣州:廣東教育出版社,2012.12:95-96
  • 17.    北京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語言學教研室編.漢語方音字彙 第2版[M].北京:語文出版社,2003.06:215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