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漢語文字)

鎖定
牧(拼音:mù)為漢語一級通用規範漢字(常用字) [1]  。此字初文見於商代甲骨文 [2]  ,其古字形像手持棍棒驅趕牲畜。本義指放養牲口引申指放牧的場地、郊外。牧在古代還有統治、管理的意思。古代的牧民指統治民眾,與現代表示遊牧民族的牧民不同。牧指管理者、統治者時,用作名詞。
中文名
拼    音
部    首
五    筆
TRTY(86);CTY(98) [3] 
倉    頡
HQOK [3] 
鄭    碼
MBMO [3] 
字    級
一級(1126) [1] 
平水韻
入聲一屋 [4] 
注音字母
ㄇㄨˋ
筆畫數
4+4
造字法
會意字
結    構
合體字,左右結構
異體字
𤘴
統一碼
基本區-7267
四角碼
2854₀

文字溯源

字形演變流程圖 字形演變流程圖 [2]
會意字。“牧”在甲骨文裏有多種寫法,一是從,字形作一隻手拿着棍子一類的工具在驅趕一頭牛之狀(圖1、2);二是作一隻手拿着棍棒驅趕羊(圖3、4);三是作手持掃帚驅趕牛之狀(圖5、6);或在旁復加構件彳(chì)、止、辵等,會牧牛、牧羊、刷洗以牧、在道路上放牧(彳表道路,如圖7)、人行走放牧(止為腳趾,代表人,如圖8)、人走在道路上放牧之意(圖9)。構件的位置或左或右,並不穩定。西周時大量異體被淘汰,僅保留了從攴從牛的字形,且牛左攴右的佈局亦得固定。戰國至《説文解字》沿襲了西周結構。但隸書把手形和牧鞭形合為“攵(反文旁)”,為楷書所繼承。 [2]  [5] 
“牧”的本義就是放牧的意思,即放養牲畜。放牧牲畜是對牲畜的一種管理,因此“牧”還指牧民,即放養牲畜的人。《詩·小雅·無羊》中説:“爾牧來思,何襲何笠,或負其猴。”這裏的“牧”即放牧的人,俗稱牧民。詩中描寫他們披着蓑衣戴着斗笠,揹着食物放牧牛羊的形象。
牧民牧養牲畜的行為同君主統治天下民眾具有相似性,因此在古文獻中可以看到類似“牧人者”這樣的説法,例如《孟子·梁惠王上》中説:“今夫天下之人牧,未有不嗜殺人者也。”“人牧”實際上就是指的君主、統治者,老百姓成了他們牧養的對象。此外還有“州牧”的説法,“牧”即成為一種官職。 [16] 

詳細釋義

詞性
釋義
英譯
例句
例詞
動詞
放養牲畜。
herd
孟子·公孫丑下》:“今有受人之牛羊而為之牧之者。”
高纓《雲崖初暖》第三章:“長到七歲,哈嫫就叫他天天牧豬。”
牧羊;放牧;遊牧
〈文言〉統治;主管。
rule;take charge of
《尚書·呂刑》:“四方司政典獄,非爾惟作天牧。”
逸周書·命訓》:“古之明王,奉此六者以牧萬民,民用而不失。”
牧司
〈文言〉察看。

鬼谷子·反應》:“見其情,隨而牧之。”

〈文言〉臣服,受統治。

《管子·侈靡》:“不欲強能不服,智而不牧。”

古代井田制中計量土地面積大小的單位。引申指劃田界。

周禮·地官·遂師》:“經牧其田野。”

名詞
〈文言〉牧場;放牧的地方。
pastureland
《左傳·隱公五年》:“四月,鄭人侵衞牧,以報東門之役。”

〈文言〉牧民;放養牲畜的人。
herdsman
《詩經·小雅·無羊》:“爾牧來思,何蓑何笠,或負其餱。”
陸游《村居》詩:“樵牧相諳欲爭席,比鄰漸熟約論婚。”

古代掌畜牧的官員或官署。



〈文言〉治民的人。指國君或州郡長官。

《國語·魯語下》:“日中考政,與百官之政事,師尹維旅、牧、相宣序民事。”
《孟子·梁惠王上》:“今夫天下之人牧,未有不嗜殺人者也。”
州牧
〈文言〉法式,法度。

《逸周書·周祝》:“為天下者用牧。”

〈文言〉修養。

《易·謙卦》:“謙謙君子,卑以自牧也。”

古地名。牧野的簡稱。

《逸周書·武寤》:“約期於牧,案用師旅,商不足滅。”

姓氏用字。參看“牧姓”。



以上參考資料: [6-7] 

古籍解釋

説文解字

【卷三下】【攴部】莫卜切(mù)
養牛人也。從攴從牛。《詩》曰:“牧人乃夢。”
【註釋】① 《詩》:指《小雅·無羊》 [8] 

説文解字注

“養牛人也”注:《左傳》曰:馬有圉,牛有牧。引伸為牧民之牧。
“從攴、牛”注:會意。莫卜切。古音在一部。
“《詩》曰:‘牧人乃夢。’”注:《小雅》文。 [9] 

廣韻

莫六切,入屋明 ‖牧聲職部(mù)
牧,養也。放也。使也。察也。司也。食也。《説文》曰:“養牛人也。”又姓,《風俗通》雲:“漢有越嶲太守牧稂。” [10] 

康熙字典

【巳集下】【牛部】 牧;部外筆畫:4
《廣韻》《集韻》《韻會》竝莫六切,音目。《説文》:本作𤘴,養牛人也。從攴牛。《玉篇》:畜養也。《廣韻》:放也,食也。揚子《方言》:牧,飤也。注:謂放飤牛馬也。《書·禹貢》:萊夷作牧。傳:萊夷,地名,可以放牧。《詩·小雅》:爾牧來思。《周禮·地官·牧人》:掌牧六牲而阜蕃其物,以供祭祀之牲牷。
又《夏官·校人》:夏祭先牧。注:始養馬者。
又牧師掌牧地。《左傳·僖二十八年》:不有行者,誰扞牧圉。注:牛曰牧,馬曰圉。
又《哀元年》:少康為仍牧正。
又《爾雅·釋地》:郊外謂之牧。疏:言可放牧也。書牧誓雲:王朝至於商郊牧野乃誓,是也。《書傳》:紂近郊三十里地名牧。
又《易·謙卦》:謙謙君子,卑以自牧也。注:牧,養也。
又《小爾雅》:牧,臨也。揚子《方言》:牧,司也,察也。《韻會》:治也。《書·舜典》:既月,乃日覲四嶽羣牧。傳:九州牧監。
又《呂刑》:非爾惟作天牧。《禮·曲禮》:九州之長,入天子之國曰牧。《周禮·天官·大宰》:九兩,一曰牧。以地得民。注:牧,州長也。《前漢·成帝紀》:罷部刺史官,更置州牧。
又《詩·邶風》:自牧歸荑。傳:牧,田官也。
又《禮·月令》:舟牼覆舟。注:主舟之官也。
又《周禮·地官·小司徒》:乃經土地,而井牧其田野。注:隰臯之地,九夫為牧,二牧而當一井。今造都鄙,授民田,有不易,有一易,有再易,通率二而當一,是之謂井牧。
又《周禮·地官·遂師》:經牧其田野。注:經牧,制田界與井也。
又《廣韻》:使也。
又《爾雅·釋畜》:黑腹,牧。疏:牛黑腹者名牧。
又《左傳·隱五年》:鄭人侵衞牧。注:牧,衞邑。
又廣牧,縣名。屬朔方郡。見《前漢·地理志》。
又人名。《史記·黃帝紀》:舉風后力牧。注:班固曰:力牧,黃帝相也。
又姓。《風俗通》:漢有越巂太守牧稂。
又《集韻》莫候切,音茂。地名。《尚書·大傳》:牧之野。劉昌宗讀。
又一曰畜牧。《書·禹貢》:為萊夷及牧。《釋文》:徐音目,一音茂。
又葉莫狄切。《詩·小雅》:我出我車,於彼牧矣。自天子所,謂我來矣。召彼僕伕,謂之載矣。王事多難,維其棘矣。來葉六直切,載葉節力切。 [11] 

字形書法

字形對比

字形對比(楷體) 字形對比(楷體) [3]

書寫提示

牧字書寫筆畫 牧字書寫筆畫
【筆順】①ノ(撇)②一(橫)③丨(豎)④㇒(提)⑤ノ(撇)⑥一(橫)⑦ノ(撇)⑧㇏(捺)
【規範提示】“牛”的第三筆橫改提,筆順改為先豎後提。
【寫法】❶“牛”窄“攵”寬,頂部左右旁齊平,底部“攵"略高。❷“牛”,橫筆在橫中線上側。❸“攵”,首筆撇收于田字格中心,橫筆在橫中線上方,末兩筆撇、捺相交於右下格,捺腳低於撇尖。 [12] 

書法欣賞

以上參考資料: [13] 

音韻集成

韻書集成


小韻
韻攝
聲調
韻目
韻系
聲母
聲類
開合
等第
清濁
反切
擬音
廣韻
入聲
一屋

合口呼
次濁
莫六切
mjuk
集韻
去聲
十九𠋫

開口呼
次濁
莫𠋫 (候)切
məu
入聲
一屋

合口呼
次濁
莫六切
miuk
禮部韻略


入聲






莫六切

增韻


入聲






莫六切

中原音韻

入聲作去聲
魚模


合口呼

次濁

mu
中州音韻


入聲作去聲
魚模






葉暮

洪武正韻

入聲
一屋


次濁
莫卜切
muk
分韻撮要

陽入
第六東董凍篤






(參考資料:漢典 [14] 

上中古音

時代
聲韻系統名稱
韻部
聲母
韻母
先秦
高本漢系統

m

先秦
王力系統
m
ǐwək
先秦
董同龢系統
m
juə̆k
先秦
周法高系統
m
jwək
先秦
李方桂系統
m
jək
西漢



東漢





jok


jok
南北朝
宋北魏前期
屋沃燭覺

jwok
南北朝
北魏後期北齊

juk
南北朝
齊梁陳北周隋

juk
隋唐
高本漢系統

m
i̯uk
隋唐
王力系統

m
ǐuk
隋唐
董同龢系統

m
juk
隋唐
周法高系統

m
iuk
隋唐
李方桂系統

m
juk
隋唐
陳新雄系統
m
ǐok
(參考資料:漢典 [14] 

方音集成

注意:方言字音的聲母和韻母用國際音標標註;各方言點的字音以當地城區中老年人口音為依據,僅作參考
方言類別
方言點
聲母及韻母
調值
調類
備註
官話(北京官話)
北京
mu
51
去聲

官話(冀魯官話)
濟南
mu
21
去聲

官話(中原官話)
西安
mu
21
陰平

官話(西南官話)
武漢
moŋ
213
陽平

官話(西南官話)
成都
mu
21
陽平

官話(江淮官話)
合肥
məʔ
4
入聲

官話(江淮官話)
揚州
mɔʔ
4
入聲

晉語
太原
məʔ
2
陰入

吳語
蘇州
moʔ
23
陽入

吳語
温州
mo
212
陽入

mu
212
陽入
舊讀
湘語
長沙
mo
24
入聲

湘語
雙峯
13
陽平

贛語
南昌
muk
5
陰入

客家話
梅縣
muk
5
陽入

粵語
廣州
mʊk
2
陽入

粵語
陽江
mʊk
54
上陽入

閩語(閩南片)
廈門
bɔk
5
陽入

閩語(閩南片)
潮州
bak
4
陽入

閩語(閩東片)
福州
muʔ
4
陽入
文讀
muɔʔ
4
陽入
白讀
閩語(閩北片)
建甌
mu
42
陽入

(參考資料:《漢語方音字彙》 [15]  、漢典 [14] 
參考資料
  • 1.    國務院關於公佈《通用規範漢字表》的通知  .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引用日期2019-08-05]
  • 2.    李學勤主編;趙平安副主編.字源[M]:天津古籍出版社;遼寧人民出版社,2013.07:264
  • 3.      .漢典[引用日期2018-11-16]
  • 4.    平水韻 一屋  .搜韻[引用日期2019-08-05]
  • 5.    陳政 著.字源談趣 800個常用漢字之由來[M].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06.07 :301
  • 6.    羅竹風 主編.漢語大詞典 第6卷 [M].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8.08:244
  • 7.    漢語大字典編輯委員會編纂.漢語大字典[M]:四川辭書出版社;崇文書局,2010.04:2116-2117
  • 8.    [東漢]許慎 原著;湯可敬 撰.説文解字今釋[M].長沙:嶽麓書社,1997.07:450
  • 9.    辭書查詢  .復旦大學中華文明數據中心[引用日期2019-08-05]
  • 10.    餘乃永校注.新校互注宋本廣韻[M].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8.08:459
  • 11.    漢語大詞典編纂處整理.康熙字典 標點整理本[M].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8.08:650-651
  • 12.    商務印書館辭書研究中心 編.新華寫字字典 第2版[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1.11:241
  • 13.    各體書法  .漢典[引用日期2019-08-06]
  • 14.    韻書  .漢典[引用日期2019-08-05]
  • 15.    北京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語言學教研室編.漢語方音字彙(第二版重排本).北京:語文出版社,2003.06:105
  • 16.    鄭春蘭編著.精彩漢字[M].成都:四川辭書出版社,2018.06:366-367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