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濰北

鎖定
1、地理上的濰北,山東省濰坊市城區以北20公里至渤海萊州灣南岸一帶的統稱。
2、地名上的濰北,濰坊附近地區以及山東省司法系統內部一般稱山東省濰坊市濰北監獄(對外稱山東省濰北農場有限責任公司,舊稱及俗稱山東省濰北農場)。
中文名
濰北
別    名
濰北監獄,濰北農場有限責任公司,濰北農場
所屬地區
山東省濰坊市
地理位置
山東省濰坊市北部
政府駐地
寒亭區
電話區號
0536
郵政區碼
261000
氣候條件
暖温帶大陸性氣候
轄區面積
52平方公里
耕地面積
3.25萬畝

濰北濰北農場

山東省司法廳監獄管理局下屬大型國有農場。對外稱山東省濰北農場有限責任公司,對內稱山東省濰北監獄,始建於1952年10月。位於濰坊市區以北36公里,濰坊市寒亭區、濱海區、昌邑市交界處。轄區面積52平方公里,耕地面積3.25萬畝。
濰北農場風景

濰北濰北凹陷

地質學名詞。濰北凹陷位於濰坊市北部,為沂沭斷裂帶內的一個以第三系沉積為主的小凹陷。面積約800平方千米。
1959年,地質部石油局綜合研究隊在凹陷南坡鑽探了濰1井。1960年,山東省地質廳803隊進行了1∶10萬的重力、磁力面積測量,對本區的區域地質構造有了較為明確的瞭解。
從1970年開始,勝利油田在凹陷內進行油氣勘探工作。至1980年底,地震工作“五一型”地震測線791.9千米,普通磁帶地震測線410.8千米,覆蓋測線1893.2千米,總計為3095.9千米。1972~1976年共完成探井26口,其中有3口井鑽至中生界白堊系,其餘的井鑽至孔店組玄武岩段。鑽探後,發現主要含油層為下第三系孔店組。在26口探井中有15口電測解釋有油層,4口井有油水同層,還有4口井見油斑顯示。在有油層的井中,昌3井油層最大厚度達26.4米,一般井油層厚度不超過20米。在已試油的21口井60層中,有10口井12層獲工業性油氣流:昌3井最高日產油量達101噸,日產油20~30噸的有2口井,日產油5~10噸的有4口井,日產油1~5噸的有5口井。原油性質較好,地面原油密度0.81~0.90,粘度2.87~55.1毫帕秒。1981~1990年,地震工作又完成了二維測線3937.4千米,三維測線137平方千米。鑽井36口,其中電測解釋有油層井27口。
至1990年底,完成探井62口,總進尺135014米,取芯井28口,平均收穫率為90.16%,其中油浸級以上油砂總長37.49米。在下第三系孔店組一段、二段、玄武岩段均發現工業油氣流,初步控制了濰北油田。
1991~1995年,濰北凹陷完成四塊三維地震,面積374平方千米,完鑽各類探井41口,進尺77393米,其中獲工業油氣流井20口。5年來,濰北凹陷新增探明含油麪積15.5平方千米、石油地質儲量1052萬噸,新增探明含氣面積5.3平方千米、天然氣儲量5.79億立方米。至1995年底,濰北油田已累計探明含油麪積19.9平方千米、石油地質儲量1431萬噸。5年勘探獲得了以下新成果:
(一)濰北凹陷南部斜坡帶油氣勘探取得重大突破。該帶發育了許多小斷塊、斷鼻等構造,鑽了兩口探井。疃3井完鑽井深1030米,經測試在孔二上亞段獲日產5.7噸的工業油流;疃4井完鑽井深1115米,孔二上951.0~967.4米井段兩層厚7.0米試氣,獲日產178609立方米的高產天然氣流。
(二)擴大了灶户鼻狀構造帶的含油氣面積。該帶面積120平方千米,是濰北凹陷油氣最富集的構造帶。為進一步擴大該區以昌3、昌4等塊為主體的含油氣面積,將大部分探井部署在該帶上,使油氣勘探取得了較大進展。如在其東南部發現的昌32塊油氣藏,探明天然氣儲量2.4億立方米、石油地質儲量94萬噸。在該油氣藏鑽
探的昌321井,完鑽井深1300米,電測解釋油氣層9層厚16.4米,孔一段試氣日產高達107351立方米。在其低部位的昌322井,在相當層段獲日產原油13噸的工業油流。
(三)北部窪陷帶深層天然氣具有良好的勘探潛力。該帶面積約350平方千米,勘探程度低,僅完鑽探井7口。昌斜46井在孔二段獲得工業油流,央5井、昌67井深層獲低產天然氣流。央5井位於深窪陷中,完鑽井深4268.22米,是昌濰地區最深的一口探井。該井3500米以下深層油氣岩屑錄井顯示31層厚34.62米,電測解釋可疑氣層4層厚16.6米,氣層兩層厚4.5米。用25毫米檔板在3834.4~3848.0米井段測試,兩層厚4.5米,獲日產6226立方米的低產氣流,預示着該區深層天然氣勘探有較大潛力。

濰北濰北縣

舊縣名。山東解放區設。1945年由濰縣濰煙公路以北、膠濟鐵路以北地區析置,治楊孟村(今濰坊市北孫家楊孟)。以位縣北得名。1953年撤銷,復併入濰縣,並遷治寒亭。

濰北濰北大窪

濰坊市以北古別畫湖(今濰坊市寒亭區固堤街道別化村以北)一帶的統稱,由於地勢低窪而得名。

濰北濰山

濰山:古地名。濰河發源地。今莒縣城正北偏東,山東省臨沂沂水縣王家箕山村西南,宋家箕山村西的箕(音ji)山。東西向,長約3公里,因形名。北麓植被好,山上多刺槐樹,南麓植被差,周圍多山泉。
《淮南子》:“濰山,曰箕屋山,曰覆舟山,蓋一山三名也。”
《地理志》、《説文》皆謂“濰水出箕屋山”;《水經》謂“濰水導源濰山”;《太平寰宇記》雲:“濰水源出(莒)縣東北濰山,去縣八十三里,東北流入諸城縣境”,沿襲了《水經》説。元代的《齊乘》載:“箕縣濰山,今清風山,在莒州北百里”。清乾隆《山東通志》載:“濰水自莒州西北箕屋山發源,東北流經古箕城又東北。”以上記載,先有箕屋山之説,後有濰山説,後又記為箕屋山。《淮南子》釋濰山曰箕屋山、覆舟山,覆舟山一説僅見於此。至今,濰河所流經的各縣縣誌記載濰河的發源地,也都指稱莒縣北部的濰山、箕山或箕屋山。

濰北濰河

濰河風景
濰河風景(4張)
濰河,水名,古稱濰水,古又稱淮河(有別於江蘇一帶的淮河),此河流域仍有部分居民稱為淮河。發源於莒縣箕屋山,上游流經莒縣、沂水、五蓮,從五蓮北部進入濰坊市,流經諸城、高密、安丘、坊子、寒亭6市區,在昌邑市下營鎮入渤海萊州灣。幹流全長246公里,支流143條,其中較大支流有濰汶河和渠河。濰河總流域面積6376平方公里,是濰坊的母親河。流域中峽山水庫是山東省第一大水庫。
有關濰河的記載,最早見於戰國時期的《尚書·禹貢》:“濰淄其道”,它只簡單記載了濰河和淄河兩條河的名字,發源和流經均沒有記載。濰河南源發源於著名文學理論家、《文心雕龍》作者劉勰的家鄉山東莒縣大沈莊北部的屋山(又稱武山、五山等)腳下,這裏早在新石器時代便有先人居住;漢代為箕縣城。《水經》雲:“水出琅琊箕縣(今山東莒縣)之濰山。”因此而得名(濰河)。《淮南子》中對濰山的山名也做了詳盡的説明:“濰山,曰箕屋山,曰覆舟山,蓋一山三名也。”《漢書》中則將濰寫作淮,俗稱淮河。東漢許慎《説文》雲:“濰水出琅邪箕屋山”。《太平寰宇記》雲:“濰水源出(莒)縣東北濰山,去縣八十三里,東北流入諸城縣境”,沿襲了《水經》説。元代的《齊乘》載:“箕縣濰山,今清風山,在莒州北百里”。清乾隆《山東通志》載:“濰水自莒州西北箕屋山發源,東北流經古箕城又東北。”清乾隆年間的《萊州府志》記載:“淮河即濰水。”由此,濰河之名便最終確定了下來。今濰河上游沿岸百姓仍習稱淮河,在牆夼水庫岸邊有南、北淮河村名,所以,有上淮下濰之稱。以上記載,先有箕屋山之説,後有濰山説,後又記為箕屋山。至今,濰河所流經的各縣縣誌記載濰河的發源地,也都指稱莒縣北部的濰山、箕山或箕屋山。
濰水之名已定,和濰水有關的地名也相繼確定。濰水下游沖積形成平原(昌濰平原),濰水流經地其中西面的一個縣稱之謂濰縣(寒亭),由此可見濰縣出現於古濰河道形成之後,並且當時距離濰河最近的城池是濰縣而不是昌邑。古人因取水需求,多沿河而居,可惜,當時人類的掌控自然的能力有限,以至於河道被沖積下來泥土石沙逐漸抬平後,又去流向周遍更低窪的地方形成新河道。此也是我們常説的“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的來由,實説河道總是因河牀變高而改變,讓我們從河東人成了河西人,而不是説我們經常在河兩岸來回搬遷。古濰河道本來在濰縣東郊,離濰縣最近,而後來河道不斷更換,越換越接近昌邑境內,濰河在昌邑城西最後的河道,是流經昌邑孟家窪子、史家窪子、南鄑亭、大泊子、夏家鄑水、宮家鄑水、孫家窪、石橋、西逄翟一帶,在西逄翟村南面至今仍存留着一段古濰河河道,當地人俗稱這段古濰河河道為南河。龍池石橋村就是因為濰河支流有一石橋立於村前而得名。濰河古道在昌邑與濰縣(寒亭)之間的田野上來回改變,最後竟找不到合適的低窪之道,不得不轉道昌邑城東,就形成了今天的濰河。

濰北濰坊

濰坊是解放後新設的地名,也就是説解放前並無此地名。由濰縣的濰字和坊子的坊字合成而得。原濰縣即今濰坊市市轄區一帶,原坊子即今濰坊市坊子區城區一帶。現濰坊市市轄區一帶舊稱“濰縣”。1948年濰縣城解放,於濰城、坊子及二者之間的毗連地區設立濰坊特別市,直隸於中共中央華東局(華東局時據益都縣),同年七月昌濰專區成立,濰縣屬之。1949年6月3日濰坊特別市改名濰坊市,直轄于山東省。1950年5月撤消濰坊市,並於濰縣,同年11月恢復原濰坊市,屬昌濰專區,1958年12月撤消濰縣,並於濰坊市,隸屬不變。1961年復置濰縣,1967年昌濰專區改為昌濰地區,1981年5月改為濰坊地區,濰坊市與濰縣均屬之。1983年8月撤消濰坊地區,設置地級濰坊市,同時撤消濰縣,並於濰坊市。
濰坊市位於山東半島中部,是風箏的發祥地,是舉世聞名的世界風箏都,濰坊市是山東半島都市羣最大城市,是中國人居環境獎城市、國家環保模範城市國家衞生城市國家園林城市。濰坊地扼山東內陸腹地通往半島地區的咽喉,是山東半島的交通樞紐膠濟鐵路橫貫市境東西,濰坊港一個國家一類開放口岸、羊口港一個國家二類開放口岸。濰坊機場已開通北京、上海廣州海口重慶、大連等航線,是全國四大航空郵件處理中心之一。
濰坊直線距離西至省會濟南183公里,西北至首都北京410公里。南依沂山,北瀕渤海,扼山東內陸腹地通往半島地區的咽喉,膠濟鐵路橫貫市境東西。東連國際海港名城青島煙台,西接工礦重鎮淄博東營,南連臨沂日照。南北長188公里,東西寬164公里,市域地勢南高北低,南部是山區丘陵,中部為平原,北部是沿海灘塗,山區、平原、灘塗 面積分別佔總面積的28.7%、57.7%、和13.6%。市域共有大小河 流112條,其中流域面積在100平方公里以上的有55條,主要水系有濰河彌河白浪河膠萊河小清河5條。海岸線為東南-西北走向,呈弧形曲線狀,西起淄脈河口,東到膠萊河口,全長143公里。
截至2012年1月31日,濰坊市轄奎文、濰城、坊子、寒亭4個市轄區,濰坊濱海經濟技術開發區,濰坊國家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濰坊綜合保税區濰坊市峽山生態經濟發展區4個功能區,昌樂、臨朐2個縣,代管青州、諸城、壽光、安丘、高密、昌邑6個縣級市,58個街道、62個鎮,9495個自然村

濰北濰縣

濰縣,今山東省濰坊市(地級)市區解放前的舊稱。特產有風箏、年畫等,馳名海內外。濰縣自古為東萊首邑,北海名城,文風昌盛,科甲蟬聯。清代,山東共出了六名狀元,光緒年間,就有兩名狀元出在濰縣。明清乃至民國時期,濰縣經濟繁榮,乾隆年間曾有“南蘇州,北濰縣”的説法,曾任職濰縣的鄭板橋更是留有“三更燈火不曾收,玉膾金齏滿市樓;雲外清歌花外笛,濰州原是小蘇州”的詩句,成為當時濰縣社會民生的絕佳寫照。
濰縣古城的歷史,最早可以追溯到秦朝時期。當年,秦始皇修築的馳道,穿越濰坊城區,形成四通八達的交通網。從此,這裏成為京東古道的重要樞紐,商賈聚會,物資集散,堪稱膠東咽喉,工商重鎮,軍事要衝,城池的規模也由此出現。 馳道是中國歷史上最早形成的正式國道,起源於春秋時代的諸侯爭霸戰爭。當時的戰爭主要以車戰為主。因此,為方便戰車通行,各國都十分注意修築道路。
秦始皇統一中國後,為鞏固統一局面,加強統治地位,促進各地經濟文化交流,下令修築馳道。其中,京東道就經過濰坊地區。
交通的方便使濰坊的地位大大上升,成為當時馳道上重要的交通樞紐和物資集散中心。具體到濰縣古城所在的地方,儘管當時還沒有建立城池,但已經是車水馬龍、各種貨物堆積如山的著名集市了。到漢代,濰縣古城形成了土城。
奠定濰縣古城重要地位的,還有一處著名的地方,就是濰水古渡口。濰水古渡口遺址在東圩渠村東端,而東圩渠位於寒亭區朱裏鎮的濰河岸畔。早在2000多年前,秦國弛道在濰河上就有一處重要渡口,歷經兩晉,到了隋朝,濰河改道東移,渡口也隨之遷移,並且歷史性地選擇了在東圩渠安家落户,從此千餘年如一日的車水馬龍,迎來送往,十分繁榮。
隋開皇十六年(公元596年)於下密縣置濰州,取界內濰水為名(濰水,即今濰河),濰州之名始於此。隋大業二年(公元606年)廢州為郡,以郡統縣,改下密縣為北海縣,屬北海郡。
唐武德二年(公元619年)以北海、營丘、下密三縣復置濰州,治所在北海縣。武德八年(公元625年)廢濰州,省營丘、下密入北海,屬青州。
宋建隆三年(公元962年)以青州北海縣建為北海軍,置昌邑縣隸之。乾德三年(公元965年)又廢北海軍,升北海縣為濰州,又增昌樂縣,濰州轄北海、昌邑、昌樂三縣,北海為其治所。至道三年(公元997年)在州之上設“路”,濰州屬京東路。熙寧七年(公元1074年)京東路分為東、西兩路,濰州屬京東東路
金於天會七年(公元1129年)攻佔濰州,仿宋舊制,仍置濰州,屬金京東東路。濰州轄北海、昌邑、昌樂三縣和固底鎮,州治所仍在北海。天會十五年(公元1137年)京東東路改稱山東東路,濰州屬之。
元太宗六年(公元1234年)後,濰州為元領地,北海仍為濰州治所。濰州元初領北海、昌邑、昌樂三縣及司候司。憲宗三年(1253年)省司候司入北海。至元三年(1266年)省昌樂縣入北海。領二縣:北海、昌邑,州治所不變,設在北海,屬中書省山東東西道宣慰司益都路。
明朝時洪武十年(1377年)撤濰州,改稱濰縣,屬萊州府。
清時屬登萊青膠道萊州府平度州。
民國1913年屬膠東道。1925年屬萊膠道。1928年廢道制,直隸於省。1929年至1931年將清末濰縣的16個區劃為10個區,今濰城區為第一、二、三區大部和第十區一部。1938年濰縣屬山東省第八行政督察區。
另外,膠濟鐵路濰坊附近有一火車站名“濰縣”,實際上是在濰坊市東南方向的車留莊車站,今名“濰坊東”。

濰北濰縣戰役

又稱昌濰戰役或膠濟線中段戰役,是全國解放戰爭時期中國人民解放軍在華東戰場上的第一個攻堅戰,是我華東軍民轉入戰略反攻後,取得的一次具有重大意義的勝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