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膠萊河

鎖定
膠萊河,是山東東部的重要河流,流經山東半島西部,泰沂山脈與昆嵛山脈之間,長134公里。該河分南北兩段:膠州市姚家為分水嶺,北膠萊河西北向至萊州市海倉口北注入渤海萊州灣,有澤河、白沙河、柳溝河、五龍河、漩河、龍王河等匯入,長103.5公里;南膠萊河自分水嶺向南至膠州市陳村入膠州灣,有膠河、清水河、墨水河碧溝河等匯入,長30.5公里。
膠萊河屬人工運河,開於元至元十七年(公元1280年)。當時海運行漕,為避成山角之險,歷經三年開鑿成此河。因急於求成,河窄水淺,行船困難。明嘉靖十九年(公元1540年),又在原河向西22.2米(明七丈)處開挖新河,並建9座閘控制水位。除分水嶺段長約14.7公里(明30裏)未能徹底整治,船舶需拖沙而行外,其他區段都可揚帆通海。
後明、清兩代多次實行“海禁”,膠萊運河逐漸荒廢。民國期間,曾幾次試圖恢復膠萊運河航運,均未實現。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膠萊河作為排洪和灌溉河道治理,未曾通航。 [1] 
中文名
膠萊河
別    名
運糧河
膠萊運河
膠水
所屬水系
獨流入海(渤海)
地理位置
山東半島中部
流經地區
山東省平度、高密、昌邑、萊州市、膠州市
發源地
山東省平度市南部姚家附近
主要支流
北膠萊河
南膠萊河
河    長
130 km
面    積
5479 km²
河    口
萊州市海滄口、膠州市前店口東南

膠萊河名稱由來

膠萊河,是在古代膠水(即現代地理膠萊河支流膠河)的基礎上開挖所成,所以後世資料記載,膠萊河也古稱膠水,俗名膠河。準確地講,應當是北膠萊河古稱膠水,《青島市志·地理志》正是這樣記載的。 [2]  北膠萊河大部分河道是古代膠水故道。清乾隆《昌邑市(原昌邑縣)志》載:“膠水出膠州鐵橛山,水色如膠,故名”(但鐵橛山也稱膠山,以山稱河似乎更合理),係指膠河,也是指膠萊河。
膠萊河之稱,始於元朝。元世祖佔領江南後,為發展漕運,南自膠州灣麻灣口,北至萊州灣海倉,沿膠水開鑿新運河。公元1280年動工,經4年而成。取兩灣首字命名“膠萊河”。數年後停用。《萊州府志》雲:“膠萊通運之議,創自元人,開之數年即罷。明時屢試,而終不行”。 [3-4] 
膠萊河開成後,元、明兩代江南糧米長期由此運往京師,當地亦稱運河、膠萊運河、運糧河。 [5] 
清朝,以膠河口之西八華里的姚家(今屬宅科鄉)村東分水嶺為界,稱膠萊南河、膠萊北河。現代地理稱南膠萊河、北膠萊河,又稱南運河、北運河。 [6] 
另外,《萊州市志》也將此河稱北膠河,當是與膠河相對,以方位稱之。 [7] 

膠萊河幹流概況

膠萊河在山東半島的位置 膠萊河在山東半島的位置
膠萊河干流走向及主要水系構成 膠萊河干流走向及主要水系構成
膠萊河,作為交通概念上的運河,連通萊州灣膠州灣,北端在萊州灣萊州市昌邑市交界的入海口,南端在大沽河入海口——膠州市碼頭村。北段主要在原膠水(膠河)基礎上挖成,南段則使用了大沽河的下游段。所以現代地理上,膠萊河北至北膠萊河入海口,南至入大沽河口。南膠萊河並非直接入膠州灣,而是通過大沽河,再匯膠州灣,其南端在入大沽河口。 [4] 
作為地理上的河流,膠萊河,則北至萊州市(原掖縣)海滄口北,南至膠州市(原膠州市(原膠縣))前店口鄉圈子村南匯大沽河處。膠萊河全長130公里,流域總面積5479平方公里。其中北膠萊河長100公里,流域面積3974平方公里;南膠萊河長30公里,《山東省志·交通志》則記為134公里。流域面積1505平方公里。 [4] 
膠萊河干流是一條沒有源頭(但,也有《平度市志》將膠河作為膠萊河的上源,把膠河源頭鐵橛山作為膠萊河源頭 [6]  )的、南北兩端通海的人工河。以平度市姚家分水嶺為界,北流入渤海萊州灣的為北膠萊河;南流入黃海膠州灣的為南膠萊河。平度姚家至窩鋪段是南、北膠萊河的分水嶺,河道順直堤防齊正。洪水期南膠萊河水較大時流向北膠萊河,當北膠萊河水位高於南膠萊河的水位時,流向南膠萊河;當南、北膠萊河同時漲水時則水流緩慢。降水量多的年月,水泄滯緩,頂會出現漫溢的現象。 [2] 

膠萊河北膠萊河

北膠萊河,古稱膠水,膠河,又稱北運河。為膠萊河自平度姚家村分水嶺向北流入萊州灣的一段河道, 經多次改道後, 位於位於平度、高密、昌邑3地的邊界上。自平度市宅科鄉姚家村東南(南姚家),流經平度市宅科、萬家、亭口、崔家集、前樓、明村、馬戈莊、官莊、新河9處鄉鎮,至萊州市(原掖縣)海倉以北入萊州灣,全長100公里,流域面積3978.6平方公里,其中平度市境內77公里,流域面積1914平方公里。
北膠萊河流經一片低平的沖積平原,多為窪地。河牀質地上部為淤泥,下部為姜石和砂姜黑土,河身狹窄,比降平緩,上下游河道較順直,中游多彎。亭口至新河段彎多曲大,以楊家圈村附近彎曲最大,有“七十二彎七十二曲”之稱。上游劉家至亭口段河道兩岸對稱,斷面呈梯形,是曲形的平原河道,汛期洪水渲泄不暢,兩岸常有澇災,是平度市歷史上為害最大的河流。 [2]  [5] 
北膠萊河平度市馬戈莊鎮楊家圈村段 北膠萊河平度市馬戈莊鎮楊家圈村段
北膠萊河下游一段 北膠萊河下游一段
北膠萊河入海口 北膠萊河入海口

膠萊河南膠萊河

南膠萊河,原稱膠萊南河,又稱南運河,為膠萊河自平度市姚家村分水嶺向南流入大沽河的一段河道。始於元朝,元世祖為南糧北調接濟京師,於1280年開鑿,歷時五年而成,清以後為膠萊河主要排水乾道。在姚家村東與北膠萊河分水,向東南流經平度、高密、膠州3地界的萬家莊、孫家口、吳家口、孟家、閘子集、雙會閘、大堤子、前店口,在吳家口村南入膠州市(原膠州市(原膠縣))境內,穿過膠濟鐵路在前店口東南(圈子村南)與大沽河匯流後入膠州灣。沿途攔截7條主要河流,全長30公里,流域面積1500平方公里。
該河流向大致西北東南,流經窪地,河道順直,斷面自上而下由20米逐漸增寬到80米,呈“凹”字形。一些支流斷面超過幹流斷面2倍以上。所以,從開挖以後,每當“盛夏山洪暴發,為禍至烈”。明洪武七年(1374年)至天啓五年(1625年)的251年間,共發生20餘起重大水災。清代災情更重。民國時期災情則有增無減。建國後,雖經多次治理,但受災次數仍較為頻繁。 [2]  [4-8] 
南膠萊河膠州市一段 南膠萊河膠州市一段
南膠萊河膠州市一段 南膠萊河膠州市一段
南膠萊河匯入大沽河處 南膠萊河匯入大沽河處

膠萊河水文特徵

膠萊河幹流水文

據1956~1979年同步觀測系列統計,南膠萊河流域多年平均年降水量為752.6毫米,流域多年平均年徑流深為165.3毫米,摺合年徑流量為2.49億立方米,根據平度吳家口水文站(控制流域面積882平方公里)實測資料,最大年徑流量出現在1964年,為5.37億立方米,最小值出現在1968年,為0.0997億立方米,最大值為最小值的53.9倍。北膠萊河流域多年平均年降水量為669.2毫米,流域多年平均年徑流深124.9毫米,摺合年徑流量為4.96億立方米。根據王家莊子水文站(控制流域面積2531平方公里)實測資料,最大年徑流量亦出現在1964年,為16.7億立方米,最小年徑流量出現在1968年,為0.127億立方米,最大值為最小值的131.5倍。
膠萊河各支流上游大部在丘陵區,含沙量較高,多年平均懸移質含沙量在2公斤/立方米以上,平原地區含沙量較小,一般在1.0~1.5公斤/立方米。據南膠萊河吳家口水文站1953~1965年實測,多年平均懸移質年輸沙量為27.4萬噸。據北膠萊河王家莊子水文站1956~1979年實測資料,多年平均懸移質年輸沙量9.6萬噸。 [4] 
膠萊河每年12月至次年2月為結冰期。1990年代始來雨量稀少,河水漸趨枯竭。 [3] 

膠萊河河口水文

北膠萊河在萊州灣入海。膠萊河口,屬泥質平原類型海岸。沿岸近海水域,潮汐屬非正規半日潮,漲潮流向東南,落潮流向西北。流速每小時0.5~0.9浬。一般潮汐規律是“初一、十五兩頭水,漾到晌天落到黑”。下營漁港潮汐時刻比沿海遲1小時50分左右。一般高潮水位1米,低潮水位0.6米。建國以來,高潮水位峯值4.01米(1964年4月6日)。漲潮歷時最長12小時,平均6小時,落潮歷時最長11小時,平均6小時30分。由於灘闊水淺,水温變化與氣温相似,水温在15℃以上,日數為150天左右。最高水温可達28℃。海水鹽度5月至10月在28.5‰至42‰之間,海水透明度1~2米。潮間帶坡度較小,屬以粉沙為主的泥沙底質,其底質粒度自高潮區至低潮區粒徑逐漸增大,大部分在0.5~0.063毫米之間。其水温受氣温影響大,冬季常結冰,冰期在12月下旬至翌年2月。潮間帶灘塗面積20萬畝,淺海在負2米等浮線以內的約30萬畝。 [9] 
由於沙河、膠萊河供給了大量陸源物質,海岸線在緩慢向海淤進。潮間帶虎頭崖——膠萊河口:坡勢平緩面積較廣,高潮區築有防潮壩。潮間帶跨度1~5公里,底質粉砂。 [10] 

膠萊河主要支流

膠萊河經行於膠萊平原區,發育在南北兩側丘陵區的河流,彙集於膠萊河,因此支流繁多。北膠萊河較大支流左岸有柳溝河、五龍河、北膠新河,右岸有白沙河、漩河、龍王河、雙山河、淄陽河、澤河等。南膠萊河較大支流左岸有東小清河、助水河等,右岸有膠河、墨水河、碧溝河等。

膠萊河北膠萊河支流

入北膠萊河的支流主要有澤河,淄陽河、雙山河、龍王河、現河、昌平河、白沙河、三苗家溝、五龍河、北膠新河等。
澤河,是平度市為解決澇災開挖的人工河道,由昌濰地區水利局設計,平度市澤河工程指揮部負責於1965年組織施工,1966年竣工。河道在香店公社曲坊西北,流經香店、王家店、李園、門村、唐田、張舍、三堤、灰埠、新河9處公社,在新河鎮北大苗家村西入北膠萊河。全長56公里,流域面積848.78平方公里,在平度香店鄉曲坊村首受白沙河,西北流橫斷白沙河、旋河、龍王河、雙山河、淄陽河等河。 [4-5]  有支流三苗家溝,發源於灰埠鎮侯家村,至四甲村北萊州市(原掖縣),西行至灰埠鎮小苗家村北再入平度,由新河鎮大苗家村西北入澤河。 [6] 
淄陽河,是北膠萊河下游的一條較大支流,南北兩源,又稱之陽河、城子河。經考:北源出於平度大澤山主峯東南扯麻線口七林頂西麓,長5.6公里;南源出於大姑頂西葫蘆巖北麓,長5.4公里。原淄陽河流經大澤山、長樂、昌裏、三堤、灰埠、新河6處鄉鎮,在新河鎮閻家村西注入北膠萊河。1965年開挖澤河後,在灰埠公社下劉家村南將該河截斷分成2條河流。澤河以上長37公里,流域面積186.1平方公里;澤河以下長7公里,流域面積22.6平方公里。此為淄陽河故道,不再承受澤河以上來水。 [5]  其支流有中淄陽河、南淄陽河和北淄陽河。 [6] 
雙山河,源於平度磨錐山西北麓,流經青楊、昌裏、張舍、三堤、官莊、新河6處鄉鎮,在新河鎮高家村西注入北膠萊河,全長38公里,流域面積178.9平方公里。因流經蘇村,過去叫蘇村河;又因其源南有磨錐、北有雙山,故名雙山河。澤河開挖後,在姜家村將雙山河截為2段。澤河以上河段長25公里,入澤河;澤河以下河段長13公里,仍入北膠萊河。 [5] 
龍王河 龍王河
龍王河,源於平度市唐田鄉東北風山北麓(《平度市志》:潘桃鄉欒家山西麓),流經(蟠桃)、唐田、門村、田莊、白埠、前樓、明村6處鄉鎮,在明村鎮大小河子村南入北膠萊河。全長37公里,流域面積306.42平方公里。是北膠萊河的較大支流,也是平度市西南窪澇地區的一條主要防洪排澇河道。澤河開挖時在西石河村西將龍王河及其支流大營河截斷。流域面積30平方公里;澤河以下河段長24公里,流域面積276.42平方公里。 [5]  其支流有大營河和旋河秦皇河。秦皇河,發源於蟠桃鄉長嶺山南麓,流經蟠桃、唐田、李園、白埠、明村等鄉鎮。長30公里,於明村鎮小於家屋子入龍王河。 [6] 
現河,源於平度市蟠桃鄉喬家北山郭落崮(裕風頂)西麓,匯多處山澗來水,流經蟠桃、城關、香店、王家站、何家店、蓼蘭、中莊、崔家集、前樓等9處鄉鎮,於小召村(《平度市志》:前樓鄉南郭家村)西入北膠萊河。原河長50公里,流域面積204平方公里。澤河開挖時在大洪溝村將現河截斷。1983年,經水利區劃核定,澤河以上河段長20公里,流域面積116.95平方公里,澤河以下河段長40公里,流域面積318.72平方公里。 [5-6] 
昌平河,源於平度市蓼蘭鎮東南部丘西村,向西流經范家、高家莊,至五里屯東折向西南,於崔家集鎮東南部陶家堡村南匯入北膠萊河。河長17.8公里,流域面積100平方公里。上游丘西至五里屯的東西河段,因流經范家村,名曰范家溝;五里屯至北膠萊河段,因流經三泊窪(古屬昌邑市(原昌邑縣)),取2縣首字為昌平河。 [5] 
白沙河(平度市境),源於平度市崔召鎮西北部上馬戈莊村後大姑頂(明堂山)南麓的西澗山泉,其下為桃花澗。河南流至沙嶺村折向西南,至丘西村又南下,於劉家口子村東入北膠萊河。流經崔召、香店、麻蘭、張戈莊、何家店、蓼蘭、宅科、萬家8處鄉鎮。開挖澤河時在曲坊村南將白沙河截斷,以上河段成為澤河支流;以下河段仍是北膠萊河支流。1983年,水利區劃核定白沙河總長49.8公里,流域面積228.8平方公里。澤河以上段河長18公里,流域面積60.23平方公里(1972年將河長6.8公里、流域面積37.4平方公里的產水徑流調到豬洞河,歸大沽河水系);澤河以下段河長25公里,流域面積131.17平方公里。 [5-6] 
三苗家溝,源於平度市長樂鄉王家莊村,於翟哥莊村西南入萊州市(原掖縣)境。流經楊家莊村、丘家村之西又入平度境。流經灰埠鎮韓家村北又入萊州市(原掖縣)境,於太平莊村西南再入平度市境,流經灰埠鎮小苗家村於新河鎮大苗家村西入澤河。河長21.3公里,流域面積123平方公里,其中平度境內河段總長15公里,流域面積51.98平方公里。該河在澤河開挖前直接入北膠萊河,是北膠萊河的一級支流;澤河開挖後,將其在新河鎮大苗家村西截入澤河,成為澤河的支流。 [5] 
清水河,古名白河,源於平度市張戈莊鄉杜家村東,以水清而得名。東北西南流向,流經白河廟、辛莊、陳家頂,在道王丘村東折向西南,在姚家東入北膠萊河。1957年,在道王丘打壩堵死原河道,改道向東南至劉家莊新挖1800米,東入南膠萊河。河長23.5公里,流域面積61.3平方公里。 [5] 
北膠新河,位於高密市西北部和昌邑市(原昌邑縣)東南部,為區內防洪排澇開挖的一條新河,1975年河成。它自高密仁和鄉梁家屯南起,與南北流向的小辛河相接,西北流橫斷柳溝,五龍各河,經高密市蔡家站鄉、大牟家鎮,至西泊子西北,於昌邑市(原昌邑縣)流河附近注入北膠萊河,全長38.8公里,流域總面積1191平方公里。 [4]  [11] 
五龍河中游高密闞家鎮初家一段 五龍河中游高密闞家鎮初家一段
五龍河,該河上游分東西兩支,皆源於諸誠縣九龍埠。東支名五龍河,自土莊鄉山莊東入境,流入李家莊水庫。西支名盆渠河,自土莊鄉常家疃東南流入境內馬旺水庫,兩支流出水庫後至柴溝西合流,稱五龍河,經呼家莊、康莊、蔡家站、大牟家等鄉鎮,至槐家村東入北膠萊河。境內長52.4公里;流域面積450.9平方公里。該河分南北兩段,以紅埠子莊東之北膠新河為界,北段長13.5公里,流域面積55.4平方公里;南段長38.9公里,流域面積395.5平方公里。 [11]  五龍河,發源於諸城九龍山西麓,該河分南北兩段,南段由源地北流8公里入高密市境,經馬旺水庫,又北流於高密張家屋子南入北膠新河。北段由北膠新河分出,北流經高密大牟家鎮,於高密小劉莊東注入北膠萊河。南北兩段全長62.2公里,流域面積380平方公里,河道平均比降1.09/1000。 [4] 
柳溝河,東源起於鳳台埠,西源起於兩埠嶺。二流經柴溝、拒城河、呼家莊等鄉鎮,在苗家屯北匯流,經康莊、高密、仁和、鹹家等鄉鎮,至大杜家西入北膠萊河,全長48.7公里,流域面積277平方公里。該河分南北兩段,以蒔家莊北之北膠新河為界,南段長34.5公里,流域面積218.8平方公里;北段長14.2公里,流域面積58.2平方公里。 [11] 
小辛河,古稱五里橋河,起於高密鎮秦家嶺,過五里橋折向北,經夏莊、仁和、姜莊等鄉鎮,至大侯家西入北膠萊河。全長22.1公里,流域面積71.25平方公里。該河分南北兩段,以梁家村南之北膠新河為界,南段長9.8公里,流域面積7.05平方公里,北段長12.3公里,流域面積64.2平方公里。 [11] 
小康河,正流源於卣坊一帶,經張家埠、碾頭至南關,北流穿過城區(縣城東西兩嶺之水,在城區分多支匯入正流),向北出北關,經仁和鄉至小楚家西入北膠萊河。全長26.1公里。流域面積66.2平方公里。該河分南北兩段,以仁和莊西之北膠新河為界,南段長13.1公里,流域面積35.5平方公里;北段長13公里,流域面積30.7平方公里。 [11] 
周官河,古稱周公宣泄溝,位於縣境東北,自閻家北起,至劉家口子西入北膠萊河,全長9.4公里,流域面積24.5平方公里。 [11] 
於家溝,起於陳家泊子南,至王幹壩西入北膠萊河,全長13公里,流域面積36.1平方公里。 [11] 
青年河,起於王官莊北,經馬龍屯、北楊家莊至陸家西北入北膠萊河,全長11公里。 [11] 
吳溝河,古稱“吳兒溝”。發源於昌邑市飲馬鎮吳溝村西,蜿蜒北流折東,經石埠鎮、流河鄉泄入北膠萊河。全長12.59公里,流域面積73.6平方公里。1979年人工加寬河道,裁彎取直,使河道暢通,水災根絕。相傳,元代吳溝村一帶積水不泄,吳姓挖溝排水,取名“吳兒溝”,後經歷代導治,遂稱吳溝河。
萬泉河,發源於昌邑市青山南麓,東流經流河鄉入北膠萊河。全長5.7公里,流域面積7平方公里。因泉水較多,故名。屬季節性河道。
清泉河,發源於昌邑市青山東麓,經宋莊鄉辛福店入北膠萊河。河長6.5公里,流域面積11平方公里。
漩河,發源於昌邑市宋莊鄉辛福店北,向北流經倉街、卜莊鄉,在廒裏村北匯入北膠萊河。河長35公里,河牀寬10~40米,流域面積203平方公里。每遇汛期,水流湍急漩,渦極多,故稱漩河。漩河原起自卜莊鄉皂溝子,1964年導治時,與“德清溝”接通。屬季節性河流。 [3] 

膠萊河南膠萊河支流

入南膠萊河的主要支流有清水河、小清河、助水河、膠河、墨水河、利民河、碧溝河等。
膠河高密市城西段 膠河高密市城西段
膠河,古稱膠水,據《水經注》記載,膠水為獨流入海的河流,它由源地北流,又西北流,大致由今北膠萊河入海處注入渤海。元、明開挖膠萊運河,膠水成為新開膠萊運河的支流。此後,膠水下游河道屢有變遷,或北流注入北膠萊河,或東注南膠萊河,或者兩者兼注之。建國後,對膠萊河水系進行了大規模治理,逐漸演變為現在的膠河。膠河發源於膠南縣鐵橛山北孫家溝,北流經膠州市(原膠縣)西部,經過褚家王吳水庫,流入高密市境,又蜿蜒北流,在高密呂家南直村屈而東北流,於馬家花園南注入南膠萊河。河長106公里,流域面積603平方公里,河道平均比降0.7/1000。 [4-5]  [12] 
墨水河高密市一段 墨水河高密市一段
墨水河(膠州市(原膠州市(原膠縣))境內),簡稱墨河,古有張奴河、墨水、張魯河、烏池河諸名。發源於膠州市(原膠州市(原膠縣))西南部夼集鄉的高家艾泊及匡家塋一帶丘陵地區,二源於南杜村鄉雷家孝源村南相匯,流經南杜村、西祝村鄉及苑戈莊鎮沿後屯鄉西界北流,至刁家屯西入高密市境,在高密市河崖鄉郭家屋子村前再入膠州市(原膠州市(原膠縣))境,經後屯鄉、馬店、北王珠鎮於官路滯洪區下游匯入梁溝河、小套河入南膠萊河。河長50公里,流域面積339.9平方公里。沿岸土質肥沃,村莊密佈,是膠州市(原膠州市(原膠縣))主要產糧區。 [4-5] 
小清河,因水清得名。原發源於平度市麻蘭鎮西南部的鄧家荒西北,今發源於張戈莊鄉張家莊村東北部,向西南流經張戈莊、西梁家、小萬家、大萬家、薛家營、孫家營、蘭底,至劉家西埠折向南行,至亭蘭鄉的萬家莊村東匯入南膠萊河。河長26.5公里,流域面積52平方公里。河道過去常年有水,1981年後由於連年乾旱河道乾枯。 [5] 
助水河,系元代於1283年從大沽河調水以接濟南膠萊河水量不足而開挖的人工河道,源於平度市南村鎮後斜子村東北,向西南至亭蘭鄉吳家口至南膠萊河。河長10.5公里,流域面積87.48平方公里。助水河,由南村鎮後斜子村北起源,長10.5公里,在亭蘭鄉吳家口入南膠萊河。小清河發源於張戈莊鎮前沙嶺村東,流經張戈莊、郭莊、蘭底、亭蘭等鄉鎮,長26公里,在程家寨子村西匯入南膠萊河。 [6] 
利民河,以興利於人民而得名。發源於平度市南村鎮大洪蘭以東,自蒼古屯村北流入膠州。幹流長10公里,流域面積62平方公里。在溝裏莊北分成東西2條:東利民河於1977年改道入大沽河,西利民河至劉家閘子東南1.5公里處入南膠萊河。 [5]  利民河,發源平度市大洪蘭東,至劉家閘子東南1.5公里處入膠萊南│河長10公里,流域面積62平方公里。 [8] 
碧溝河,源於膠州後屯鄉至皇廟、陳家河頭一帶,東流經馬店鎮周家河頭村西韓家村前入前店口鄉,至後店口村東南匯入南膠萊河。幹流全長13公里,流域面積83.4平方公里,是後屯鄉、馬店鎮、店口鄉雨季重要的排澇河道。碧溝河,發源於膠州市(原膠州市(原膠縣))五皇廟、陳家河頭一帶,至後店口村東南入南膠萊河,河長13公里,流域面積83平方公里。 [8] 
清水河,發源於張戈莊鎮小馬丘,流經張戈莊、蘭底、宅科等鄉鎮,長23.5公里,於劉家莊東入南膠萊河。 [6] 
王珠河,發源於膠州市(原膠州市(原膠縣))趙家營,至沙溝村北入南膠萊河,河長4公里,流域面積8.5平方公里。 [8] 
雙回河,北源吳家莊,南源葛家莊,於北王珠鎮南部入南膠萊河,河長9公里,流域面積15平方公里)。 [8] 
郭楊河,1975年開挖,西起郭家台子西南,東至孫家口村前折向東北,入南膠萊河。全長9.3公里,流域面積23.2平方公里。 [12] 

膠萊河開鑿運用

元世祖統一中國定都北京,糧食需江南供給。至元十七年(1280年),萊人姚演建議開鑿膠萊運河。元世祖忽必烈極為重視,立即准奏。於當年七月任命姚演為總管,益都路宣尉使、都元帥阿八赤(來阿巴赤)為監督,調益都、淄博、寧海(今益都、濰坊、淄博、萊州、青島一帶)兵萬人,徵民夫萬人開鑿運河,寒暑不輟。至元十九年(1282年)七月(一説8月),自膠州陳村海口至萊州市(原掖縣)海倉口的主體工程初告竣工,將南北兩河聯成一體。當年試航,因河窄水淺,僅運糧2萬餘石。
至元二十年(1283年)元月(一説6月),元世祖再令阿八赤擴開,並北引平度之白沙河,南引平度南村東之沽河,西導入運河,以壯水勢。至元二十二年(1285年),河道運糧已很可觀,其水手、軍人2萬,船1000艘,歲運糧米60萬石,佔當時江南年漕運總數的60%。由於連續5年開鑿運河,耗資巨大,部分朝臣又竭力反對,加上河道管理、清淤等問題較多,特別是海運事業的迅速發展,膠萊運河的航運事業持續不足8年即被海運取而代之。至元二十六年(1289年)罷膠萊海道運糧萬户府,1290年停止運糧。 [13] 
明、清時期,原用於航運的水源都濼、百脈湖、九穴泊等漸趨乾涸。明初,膠萊運河時用時廢,疏浚、攢運之事屢議屢罷。1441年(明正統六年)昌邑人王垣上言:“漕河水淺,軍卒窮年不休,自太倉而抵膠州,州有河故道接萊州市(原掖縣)宜浚之,由掖浮海直沽,可避東北海險數千裏,較漕河為近。”朝廷未納。1532年(嘉靖十一年),山東巡按御史方遠宜又議開新河,因馬家濠(今黃島區)數里皆石崗,未果。嘉靖十七年(1538年)山東巡撫胡贊宗又募夫鑿治馬家壕(頰)地段,由於人少工程量大,施工兩年仍嚴重影響航行。嘉靖十九年(1540年)朝廷派副使王獻主管馬家壕開鑿工程,這年正月二十三日破土動工。因“頑石如鐵,河工焚以烈火,用水沃之,石爛化為燼”。苦戰3月,終於開出了一條“長十有四里,廣六丈有奇,深半之”的人工河段,從而使江淮之舟避薛家島石牙林立的險灘,直達塔埠頭於膠萊。
嘉靖二十年(1541年)王獻又致力於膠萊運河的全面疏浚工程,引張魯河、白河、現河、五龍河諸水,以增加膠萊運河的水勢。同時建海倉口、新河、楊家圈、玉皇廟、周家、亭口、窩鋪、吳家口、陳村九閘,以調節河道水位,並“置浮樑,建官署以守”,儘管分水嶺30餘里因工程浩繁未得疏浚,“船底拖沙而行”,但分水嶺5裏下可張帆暢行至海口無阻。膠萊河運又進入興旺時期。
後來由於農民造反,“倭寇為患”,明朝廷實行海禁政策,着力於京杭大運河的漕運,而對膠萊運河的浚治採取輕視和反對的態度。明朝着力於京杭大運河的漕運,而對膠萊運河的浚治採取反對和輕視的態度,使其在繁盛了10餘年後再次陷入蕭條,乃至湮廢,1542年已不能通船。1571年(明隆慶五年),給事中李貴和上書開河,山東巡撫梁夢龍認為膠萊河“春夏泉涸,無所引注,秋冬暴漲,無可蓄淺,南北海沙易塞,舟行滯而不通。”未被採納。1609年(萬曆三十七年)防禦史顏思忠請開膠萊河不果。
清代,對膠萊河疏浚通航,進行過多次討論,直至1724年(雍正二年)朝廷派內閣大學士何國宗視察膠萊河後,議“永不疏浚”。
此後,由於山洪坡水的沖積、河道淤積及人類社會活動的影響,在平度市的宅科鄉毛家、姚家村東又自然形成分水嶺,將膠萊河分開。明、清、民國時期雖不斷有人上書請求再開膠萊運河,但均未果。 [13] 

膠萊河自然資源

膠萊河上平度市的採砂船 膠萊河上平度市的採砂船
萊州市北膠萊河以東的海倉沙灘至石虎嘴灣,有粗、細砂,種類多樣,藴藏量5億立方米。 [14] 
膠萊北河西岸土山鎮西北,佔地30平方公里,系古海滄遺址,山東省最大的滷水礦區。地理座標為東經119°35′12″-119°43′24″,北緯37°2′24″-37°7′50″,該區屬濱海低平原,地形南高北低,地勢平坦。地面高度為海拔1.5-15米。地勢坡度南北為1/3000,東西為1/6000。
鹽區以西為濱海沙灘地和鹽鹼地。地下滷水含水層有3層,分別埋藏於地下0-10米,15-25米,35-55米的砂層或粉砂層中。個別地方有4層,最大埋藏深度不超過80米,宜於開採。近岸低濃度帶滷水濃度多小於10°Be′;中間高濃度帶滷水濃度為10°-15°Be′,是當地地下滷水主要開採區;遠岸濃度帶滷水濃度為10°-5°Be′,有變淡趨勢。地下滷水不僅含有大量原鹽、氯化鎂、氯化鉀等工業原料,還含有溴、硼、磺等29種元素。該區水系不發育,只有一些小型水池和沼澤。
據山東地質局地質隊測定,該區可建年產150萬噸原鹽的鹽田50萬公畝。國家地質、石油二部資源勘探報告提出:渤海萊州地區高濃度地下滷水可折鹽2.1億噸。 [15] 
萊州灣膠萊河口周邊,水域營養豐富,浮游生物大量繁殖,成為魚蝦產卵、索餌、生長肥育、越冬洄游的場所,俗有魚蝦搖籃之稱。1960年代以後,這裏經濟魚類資源衰退,漁輪多到煙、威、石島漁場或遠至呂泗、舟山漁場作業。 [16] 

膠萊河治理開發

南膠萊河,是在一片平原地帶挖成的,沿途攔截了7條支河流,支流斷面有的超過幹流兩倍以上,匯入大沽河,流入膠州灣,從開挖後的600多年間,為害至烈。《膠州志》載,自1374年(明洪武七年)至1625年(天啓五年)的251年間,水災就有20起之多,毀廬傷禾,人民流離。民國時期,膠萊河給人民帶來的災難有增無減,兩岸沃土,翠綠稼禾,一夕間沒入汪洋,勞動一年,毀於一旦。

膠萊河河道治理

為保證航運,1535和1541年(明嘉靖十四年、二十年),先後兩次疏浚此河。 [17]  明嘉靖二十年(1541年),在膠萊河上建起海倉口、新河、楊家圈、玉皇廟、周家、亭口、窩鋪、吳家口、陳村9座閘,是為便利航行而興建的調節水位閘。航運停止後,水閘廢除。 [18] 
北膠萊河治理
1948年3~5月,膠東行政公署組織昌南、昌北、平西3縣(現昌邑及平度市一部分)民工,完成楊家圈和亭口段裁彎取直,瓦廟口至新河段的培堤,共完成土方88萬立方米,投工54萬個,治理長度12公里。1949年春,又將楊家圈、楊台、流河等處裁彎、疏浚,長4公里,完成土方55萬立方米。1953~1965年,先後6次培修加固堤防,兩次疏浚河道,築新河、大苗家防潮堤6.05公里,完成土石方12.7萬立方米,投工9.1萬個。1973~1976年,由山東省水利設計院規劃,昌濰專區水利局具體實施,按照5年一遇排澇標準、20年一遇防洪標準,對北膠萊河的北膠新河河口(前疃西)至澤河河口34.96公里老河道裁彎取直、拓寬加深、修築大堤。
1973~1974年,由平度、高密、昌邑3縣負責挖河、建橋涵及移民房,工日統算平度市完成45%,高密市完成30%,昌邑市(原昌邑縣)完成25%。1975年的挖河、新河段建閘、濰(坊)石(島)公路橋擴建等工程,是由平度、昌邑2縣施工,平度市承擔64.3%。1976年,幹流濰石公路以南段,由平度市完成疏浚河道17.99公里,建生產橋2座。共完成土方1111.54萬立方米,石方2.78萬立方米,混凝土0.46萬立方米,投工1052.51萬個,國家投資712.94萬元。北膠萊河治理後,保護了平度、昌邑2縣的8處鄉鎮25.4萬畝土地,沿河羣眾免受洪澇災害。新河閘以南河槽蓄水可達1259萬立方米,可灌溉4萬畝農田。 [13] 
1976年,在平度市段建成北膠萊河新河蓄水防潮閘,是北膠萊河干流上一座集防洪、灌溉、擋潮、水資源開發和交通於一體的大型水利樞紐工程,等別為Ⅱ等,大(2)型水閘。2019年4月30日進行除險加固。工程主要建設內容是對北膠萊河新河蓄水防潮閘拆除重建,新建20孔平板鋼閘門蓄水一座,新建交通橋一座,附設管理區一處。新河蓄水防潮閘建成後,可大大緩解水資源嚴重匱缺局面,改善河美化生態環境,具有顯著的社會效益、生態效益和經濟效益。 [19] 
南膠萊河治理
南膠萊河干流穿過平度、膠州2縣(市),分而治之。平度市自1956~1964年先後增修呈家口至萬家莊、李戈莊村南、河北至劉家莊堤防,計6公里。至此平度市段才有了完整的堤防。膠州市(原膠州市(原膠縣))段的治理工程主要有:1957年,右岸從南店子到膠濟鐵路,左岸從利民河到河西店,築、復堤22公里;1964年,右岸從店子到碧溝河復堤19.2公里;1973年,右岸從膠河至店子,左岸從閘子到大沽河復堤17.5公里;1976年,右岸從鐵路至劉家花園20公里,左岸從大沽河到助水河18公里築堤;1980~1984年又在左、右岸復堤2.4公里。上述6次工程共完成土石方68.88萬立方米,投工65.28萬個,國家投資42.1萬元。治理後,膠州市(原膠州市(原膠縣))段兩岸堤防總長已達38公里,其中左岸18公里、右岸20公里,兩岸共有險工9處3.82公里。1986年,國家又投資19萬元用亂石護砌2.47公里;重點加固薄弱地段6處2.6公里,計投工1.03萬個。 [13] 

膠萊河滯洪蓄水

1960年,在其支流墨水河、膠河的下游,分別建成官路、大蘭2個滯洪區,最大滯洪量均在1000萬立方米以上。同時還在上游建中小型水庫7座,塘壩24座,蓄水總量1億立方米以上。這些水利工程,有效地控制了幹流的洪峯流量,使其逐步變害為利。 [13] 

膠萊河開挖新河

1868年,高密知縣周麟章倡眾開挖渲泄周官河。此溝自東前嶺至劉家口子,轉入北膠萊河。從此,河崖窪水患有減,故民稱此河為周官河。 [20] 
1975年由山東省水利勘測設計院和昌濰地區水利局統一組織規劃設計,採用山區高水高排、平原低窪區低水低排的原則,1976年計劃開挖一條南膠新河,將膠河在姚哥莊鐵路橋以下截斷,向東匯入墨水河,在黃家莊前將墨水截入,經戴家屯、玉皇廟,在斜溝崖村東拐向南,再經羅家村西十里堡、膠濟鐵路、濟青公路,沿躍進河南下穿沽河農場,在碼頭村東南入膠州灣。膠州市(原膠縣)動員萬餘民工,於1976年春節前後分2次施工,從碼頭村河口開始向上遊開挖,歷時4個月,國家投資50萬元,羣眾自籌300餘萬元。這段工程系海灘淤泥,經一冬春緊張施工,僅完成3.3公里,後因區劃變更、資金短缺、施工難度大等諸多原因停工作罷。至1987年,南膠萊河仍是原走向。南膠萊河雖經多年治理,但由於河跨數縣,缺少統籌全面治理,災情依然不斷。建國後至1987年,仍有21年發生澇災(其中有兩次河道決口),其中有6次澇災面積達40萬畝。 [13] 
1970年代初,經山東省、地、縣水利部門勘測設計,始確定開挖北膠新河,以截五龍、小康等河水。
1975年12月2日,全縣組織8萬餘人投入首期開挖工程(自仁和莊南至五龍河口段,全長9576米),於當月18日完成。繼而,增加2萬人,投入第二期工程(自五龍河口至五里河口,長22227.75米),於1976年1月22日基本竣工。同年2月,完成小辛河至仁和莊南段開挖工程,長2434米。8月完成一、二期土石方尾工。1978年,全部完成沿河橋樑、涵洞和攔河閘等建築工程。該河小辛河口至昌邑市(原昌邑縣)流河村東入北膠萊河,全長38.81公里,堤內肩距最寬180米。高密市開挖34.24公里,完成土石方1440萬立方米。建橋14座、涵洞22座、攔河閘3座;總投資1353.6萬元,投工960萬個。
新河落成後,高密縣境北部歷史性水患得以根除。河以南的五龍河、柳溝河等,十年來未曾漫溢決口。新河流域內排水能力提高,地下水位下降,返鹼現象減輕。 [21] 
1975年秋,從郭家台子南起,橫穿死窪底,經楊家丘前達孫家口,新開一河,接舊排水溝,定名郭楊河。是年11月13日,60013人動工,當月27日竣工,完成土方38萬立方米。該河總長9100米,複式河槽,上游口寬30米,底寬15米,平均挖深1.5米;下游口寬60米,底寬40米,平均挖深2.2米。新河落成後,南膠萊河水位下降,河口處泄洪能力為70立方米/秒,一般三天內可排除窪地內積水。 [22] 

膠萊河水庫工程

黃山水庫,是一座中型水庫,位於平度市東北部崔召鎮境內,座落於北膠萊河水系白沙河上游,流域面積37.4平方公里,總庫容1330萬立方米,興利水位104米,興利庫容728萬立方米,95%保證率可利用量292萬立方米。 [23] 
王吳水庫,位於膠河中上游,褚家王吳南。流域面積344平方公里,總庫容為6570萬立方米,其中興利庫容2658萬立方米,最大泄洪能力為1250立方米/秒。屬中型水庫。1958年4月6日動工興建,於7月24日建成大壩、輸水洞和溢洪道。大壩自楊家欄子至褚家王吳西,長1758米,頂寬5米,高程56.4米,為均質土壩。至1979年,先後完成弧形鋼板泄洪閘、開敞式溢洪道、交通橋、消力池、鋼筋混凝土無壓管涵放水洞、水力發電站、防汛公路、非常溢洪道等配套工程。水庫防洪灌溉效益範圍跨高、膠兩縣。1975年8月15日發生特大洪水,由於該水庫蓄調作用,削減膠河下游洪峯量的74%。該水庫控制灌溉面積18萬畝,其中高密12.6萬畝。
馬旺水庫,位於馬旺西南五龍河西支上游。流域面積68平方公里,總庫容2700萬立方米。屬中型水庫。1959年10月動工,1960年5月建成主體工程。均質土壩全長1341米,其中主壩長203米,高程15米,頂寬5米;副壩長1138米,高程8米,頂寬6米;溢流堰寬30米,堰頂高程52米,最大泄水量530立方米/秒;鋼筋混凝土無壓管涵輸水洞,輸水流量4.6立方米/秒。1961年春至1982年,先後完成開挖溢洪道、壩後排水溝、非常溢洪道等工程。水庫建成後,五龍河下游防洪效果十分明顯。1971年,日雨量多達216毫米,水庫溢洪流量僅15立方米/秒,下游15萬畝土地免受水災。能澆地3.2萬畝。
拒城河水庫,位於拒城河西南、柳溝河東支上游。流城面積17平方公里,總庫容630萬立方米。屬小(一)型水庫。1959年10月13日動工,次年5月竣工。均質土壩長1817米,頂寬5米,高程41.6米;開敞式溢洪道兩處,最大泄水量28立方米/秒;水庫建成後,使拒城河、呼家莊兩社4萬畝土地免受洪澇災害,灌溉面積3000畝。對平日公路和膠濟鐵路起防護作用。
李家莊水庫,位於李家莊西南、五龍河東支流上。流域面積31.5平方公里。總庫容895萬立方米。屬小(一)型水庫。1959年11月5日動工,次年5月3日竣工。均質土壩長1350米,頂寬5米,高程54.1米;開敞式溢洪道,最大泄水量114立方米/秒;鋼筋混凝土圓管輸水洞,輸水能力4.53立方米/秒。該庫共投工58萬個,完成工程量45.2萬立方米;投資42.15萬元。水庫建成後,能灌地3.04萬畝。 [24] 
七城水庫,1958年,官路水庫建成後,尚不能控制整個墨水河徑流量,故在該河中游支流十米河上,後屯鄉七城村南窪地築堤蓄水,以臨村命名。蓄水636萬立方米。1959年春建成,當年蓄水給庫區周圍七城、刁家屯、和睦屯、肖家屯、水牛、小屯等村造成生產、活嚴重困難,於1961年廢庫還耕。
頂子水庫,位於北王珠鎮南頂子村南,利民河東支流匯口處,蓄水280萬立方米。1958年春建成,當年蓄水,周圍土地逐漸鹽漬化,南頂子、蒼古屯、戰家莊、王疃等村幹羣強烈要求廢庫還耕,1961年汛後停止蓄水,將大壩推平種地。
閘子水庫,位於北王珠鎮閘子村東南,利民河匯入膠萊南河處,為控制利民河水不流入膠萊河就地存蓄,蓄水247萬立方米,1958年建成,當年蓄水,加劇了庫區周圍土地鹽漬化。當時公社駐地在閘子,由於地下水位抬高,公社機關及附近村均受影響,汛期往往受淹,幹羣意見強烈,1962年廢庫還耕。
楊家屯水庫,位於馬店鎮楊家屯村東,碧溝河的左岸與豐隆屯水庫隔岸相望,為解決雙回河以南的水源不進入碧溝河就地存蓄,水庫淹沒面積1000畝,1958年建成,當年蓄水170萬立方米,水庫佔壓了庫區附近汪家莊、楊家屯等村大片耕地,於1961年後廢庫還耕。
豐隆屯水庫,位於前店口鄉豐隆屯村後的碧溝河右岸。為解決碧溝河支流翻身河水就地存蓄和攔蓄碧溝河一部分汛期客水,1958年夏建成水庫,當年存蓄部分水,次年建溢洪道,水庫淹沒面積4200畝,是膠萊河上次於官路水庫的第二大平原水庫。存蓄水量780萬立方米。1962年廢庫還耕。 [25] 

膠萊河灌區工程

閘子灌區,位於南膠萊河下游,北王珠鎮閘子村北,25個村受益,灌溉面積1.3萬畝。灌區建成千渠2條長3.85公里;支渠6條,長9.3公里;斗渠15條,長12公里,排水乾渠8條,長12.9公里,支渠14條,長21公里。1968年開灌,1970年又建電力排灌站,兩站裝機4台244.76幹瓦,引用2.9個流量。1972年灌溉面積0.3萬畝,比開灌前產量增加1倍。以後陸續配套,灌溉面積也相繼擴大,每年春夏灌溉3次,秋季灌溉1次,由於攔河閘攔蓄流水,沿河兩岸臨時提水灌溉甚為便利。灌區土地迅速建成穩產高產田,1987年畝產由開灌前100公斤增加了4倍多。 [26] 
王吳水庫灌區,1958年8月至1960年4月,完成灌區首期規劃工程。南灌區15.85萬畝,包括城律、柏城、城關、大王莊及墨河(膠州市(原膠縣))等公社;北灌區7.4萬畝,包括河崖、夏莊、姜莊等公社。1962年,着手整修灌區主要建築物。1965年,栽掉北灌區按新規劃重新建膠河以東灌區。 [27] 

膠萊河河口防潮

膠萊河防潮堤,位於萊州市土山鎮海倉村南、膠萊河口右岸。北起海倉村西,南止寨裏徐家鄉小劉家村西小浞河口。由縣水利局設計,土山公社3000名民工施工。1964年春動工,當年建成,完成土方18.4萬立方米,砌石方400立方米,用工5.4萬個,投資2.3萬元。建成大堤長2300米,堤高4.2米,頂寬4米,土堤坡比為內坡1∶3,迎水坡1∶5。堤段內南端浞河口建自由式12孔排水閘1座,每孔2米,總長50米。其它地段建單孔和3孔涵洞各1座。該堤保護海倉至土山楊家以南大片土地免受海水侵襲。 [28] 

膠萊河海鹽開採

萊州市鹽場,1976年建,萊州市(原掖縣)縣委,縣革委為了開發萊州灣地下滷水資源,組織全縣人力、物力,修建起東起虎頭崖,西至膠萊河,長達46華里的防潮大壩1座,並在壩內50平方公里的灘塗上籌建縣社聯辦的萊州市(原掖縣)鹽場。1977年建成113923公畝鹽田。1981年,梁郭分場和三元分場因經營不善,先後棄灘下馬,其他分場也廢棄了部分鹽田。1988年4月改名為萊州市鹽場。 [29] 

膠萊河河口養殖

膠萊河河口灘地的養殖場 膠萊河河口灘地的養殖場
1986年春,萊州市(原掖縣)縣委縣政府確定在土山鎮西北部的沿海灘塗上修建萬畝蝦場,並組織20多個部門技術人員進行海上勘察,將自膠萊河入海口沿東北方向5公里的灘塗定為規劃區。10月,全縣28處鄉鎮的數萬名民工齊集規劃區,於1987年4月建成。共建116個蝦池,分為11個養殖區,對蝦養殖水面總面積1萬餘畝。 [30] 
毛蚶移殖:1958年,萊州市(原掖縣)水產技術推廣站將生產的3萬公斤毛蚶撒在膠萊河口附近的灘塗上,進行毛鉗移植試驗。之後,西自膠萊河口東至刁龍嘴的淺海灘塗上均有毛蚶繁殖。 [31] 
平度境內,膠萊河下游臨海處有鹽鹼地灘塗萬餘畝,可開發海水養殖生產。 [32]  1984年3月,平度市新河鎮在膠萊河下游海灘建蝦池300畝,養蝦當年收益。 [33] 

膠萊河水利糾紛

昌邑市(原昌邑縣)北孟、朱陽、朱馬3個區與高密市之周戈莊、仁和、雙羊3個區毗連,南北長近50公里。漁池河、小新河、丁字河昌邑居上游;官河高密居上游。由於膠來河水系排水緩慢,上下游之間經常發生排水糾紛。1957年,專署派員協同兩縣進行了勘查,簽定了協議。協議主要包括:高密市周戈莊區王家莊子與昌邑市(原昌邑縣)北孟區高家莊子的排水問題;北孟區後朱與周戈莊區徐家屯排水問題;北孟區角蘭村與周戈莊區小朱家莊子排水問題;朱陽與高密市仁和區排水問題;朱陽與高密市吊蘭窪排水問題。對上述5處排水矛盾議定了解決辦法。 [34] 

膠萊河流域概況

膠萊河流域位於膠東半島泰沂山脈與昆嵛山脈之間。約在東經119°30′~120°6′,北緯36°12′~37°6′。幹流全長130公里,總流域面積5478.6平方公里。其中北膠萊河長100公里,流域面積3978.6平方公里;南膠萊河長30公里,流域面積1500平方公里。流經昌邑、萊州市(原掖縣)、高密、諸城以及青島市的平度、膠州、膠南等縣(市)。
流域形狀呈長方形,南北方向長,而河流是東南西北向,猶如長方形對角線。流域中線長約110公里,最大寬度64公里,最小寬度8公里。各支流均正交於幹流,成羽狀河系。流域內平原居多,東北接大澤山是流域中最高地區,西南接鐵橛山。水流一般由兩旁分水嶺向幹流集中。流域內以堆積地貌為主。浸蝕和沖積台地約佔流域面積的75%,火山形成之地貌約佔7%,丘陵面積為18%。丘陵區及浸蝕台地分佈在各支流的上中游地帶,沖積台地全在幹流兩岸,如膠州市(原膠縣)盆地,第四紀成土作用很好,且愈近幹流愈發育。流域內温度在34.9℃與負24℃之間,平均12.9℃,屬季風大陸性氣候,全年無霜期約200天。年降雨多集中在6~9月,汛期與枯水期變幅很大。建國後汛期實測最大流量:北膠萊河王家莊子水文站719立方米每秒(1974年8月14日);南膠萊河閘子站455立方米每秒(1975年8月16日)。年平均降水量542.1毫米,而蒸發量平均達1187毫米。 [5] 
在整個流域中,流域面積超過100平方公里的支流有澤河、淄陽河、白裏河、昌平河、白沙河、三苗家、龍王河、現河、膠河、墨水河。 [2]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