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墨水河

(山東省膠州市南膠萊河的支流)

鎖定
墨水河,簡稱墨河,古稱奴水、墨水、張魯河、烏池河諸名。黃海膠州灣入海河流南膠萊河支流,高密籍著名作家莫言小説《紅高粱》寫到的墨水河即此河。源於膠州市南部夼集鄉高家艾泊和匡家塋一帶丘陵地區,向北流經高密市,復入膠州市,經梁家屯,進入官路水庫,從孟家村東南進入南膠萊河。全長50公里,總流域面積為339.9平方公里。
墨水河落差大、季節性洪水多,1960年在下游建成官路水庫滯洪區。同時還在上游建中小型水庫多座,有效地控制了幹流的洪峯流量,使其逐步變害為利,但同時下游水量減少,河道時有乾涸。
中文名稱
墨水河
英文名稱
moshuihe
別    稱
墨河、奴水、墨水、張魯河、烏池河
所屬水系
南膠萊河
地理位置
山東半島南部 
流經地區
膠州市、高密市
發源地
膠州市孝源店子
主要支流
楊柳溝、毛家大溝、紀家大溝
河    長
50公里
河流面積
339.9平方公里
平均流量
5129萬立方米
落    差
111米

墨水河幹流概況

墨水河的位置及流向 墨水河的位置及流向
墨水河上游膠州市膠西鎮膠濟鐵路交叉段 墨水河上游膠州市膠西鎮膠濟鐵路交叉段
墨水河, 發源於膠州南部夼集鄉高家艾泊和匡家塋一帶丘陵地區(《高密市志》稱膠州市孝源店子村東),上游流經夼集、南杜村、西祝村、苑戈莊4處鄉鎮;中下游沿後屯鄉西界北流,至膠州刁家屯西(高密市芝蘭莊東南)入高密市境。 [1] 
高密、膠州界和睦屯段 高密、膠州界和睦屯段
墨水河高密市一段 墨水河高密市一段
在高密市境,經姚哥莊、張魯、河崖3鄉鎮,至毛家屋子東南出境復入膠州市。境內長13公里,流域面積75.2平方公里。 [2] 
墨水河、南膠萊河交匯處 墨水河、南膠萊河交匯處
墨水河出高密市,復於嶽頭屯西北再入膠州市,經後屯、馬店、北王珠3處鄉鎮,於官路滯洪區下游匯合梁溝、小套二河入南膠萊河。河道全長50公里(《膠州市志》稱48公里),總流域面積為339.9平方公里。 [1]  [3] 

墨水河水文特徵

墨水河,為季節性河流。墨水河上游多為丘嶺地帶,地面坡降大,河道陡,水勢猛,中下游一帶地勢平緩,河道曲折多變。總流域面積為303.3平方公里。河道上游依兩陵為河牀,河牀開闊,一般在300~500米;下游堤防窄,一般在50米左右。多年平均徑流量為5029萬立方米。 [3]  [1] 

墨水河主要支流

墨水河的主要支流有養兒溝、十米河、小套河、小新河、葦源河、梁溝河等。 [3] 
養兒溝,發源於膠州市張家小莊南嶺,至乜莊北1.5公里處入墨水河,河長12公里,流域面積25平方公里。
十米河,上游有兩支:東源膠州市石家花園村後,西源北,至膠州市刁家屯北入墨水河。河長14公里,流域面積48平方公里。
小套河,發源於膠州市南梁家屯東南,在距膠萊南河1公里處入墨水河。河長9公里,流域面積43平方公里。
梁溝河,發源於高密市大蘭東南,流長8公里,匯入墨水河下游,流域面積31平方公里。 [3] 

墨水河墨水河治理

墨水河河道治理

開挖新河。由於南膠萊河行洪能力仍不足5年一遇標準,1975年由山東省水利勘測設計院和昌濰地區水利局統一組織規劃設計,採用山區高水高排、平原低窪區低水低排的原則,1976年計劃開挖一條南膠新河,將膠河在姚哥莊鐵路橋以下截斷,向東匯入墨水河,在黃家莊前將墨水截入,經戴家屯、玉皇廟,在斜溝崖村東拐向南,再經羅家村西十里堡、膠濟鐵路、濟青公路,沿躍進河南下穿沽河農場,在碼頭村東南入膠州灣。膠州市動員萬餘民工,於1976年春節前後分2次施工,從碼頭村河口開始向上遊開挖,歷時4個月,國家投資50萬元,羣眾自籌300餘萬元。這段工程系海灘淤泥,經一冬春緊張施工,僅完成3.3公里,後因區劃變更、資金短缺、施工難度大等諸多原因停工作罷。至1987年,南膠萊河仍是原走向。 [4] 
河道疏浚。墨水河治理(膠州市境內)建國後對上游及其支流楊柳河(養兒溝)作過系統治理。1956年,膠州專區動員膠州市、高密2縣人民統籌挖河疏浚、裁彎取直、展寬堤防,擴大行洪斷面。設計通過最大洪峯流量219立方米每秒。1956年、1965年、1974年、1984年先後復堤:右岸從膠萊河口至嶽頭屯、黃家莊至膠濟鐵路,從門家屯至嶽頭屯、劉家莊至劉家河,從宋家屯至嶽頭屯、萬家屯至劉家河,從門家屯至嶽頭屯,黃家屯至鐵路橋;左岸從膠萊河口至梁家屯,閻家屯至梁家屯。共復堤62.45公里,疏河11.3公里,完成土方79.88萬立方米,投工49.27萬個,國家投資24.24萬元。1958年曾在河口處建官路水庫,1960年擴大庫容,1963年改為滯洪區。至1987年,墨水河堤防完整,兩岸土地肥沃,是膠州市主要糧食作物產區。 [5] 
1964年4至6月,高密縣(時為縣制)對境內墨水河全線疏浚、培修堤防,局部拓寬河槽,兩岸修建排水涵洞。投工15萬個。 [6] 

墨水河滯洪蓄水

1960年,在其支流墨水河、膠河的下游,分別建成官路、大蘭2個滯洪區,最大滯洪量均在1000萬立方米以上。同時還在上游建中小型水庫7座,塘壩24座,蓄水總量1億立方米以上。這些水利工程,有效地控制了幹流的洪峯流量,使其逐步變害為利。 [7] 
官路水庫滯洪區 官路水庫滯洪區
官路水庫滯洪區,位於膠州市北王珠鎮五里堠子村西,膠萊南河匯水口1.3公里處。以通往萊州府之官路命名。1958年4月14日動工,至7月10日完成墨水河以南部分。水庫扁長形,呈胃狀,橫斷面最寬直徑為800米。1959年蓄水並建臨時溢洪道。1960年擴建墨水河以北部分,官路水庫工程基本完成。水庫控制流域面積264平方公里。按50年一遇雨型設計,200年一遇雨型校核,總庫容3390萬立方米,其中興利庫容2322萬立方米,防洪庫容1564萬立方米,相應水位高程15米,溢洪道在墨水河主河道東側,為三合土埝面溢流式,砌石閘36孔,單寬2米,木質疊梁閘門,閘頂設1米寬人行道。水庫大壩總長26公里,壩頂高程16米,最大壩高6米,分設兩處放水洞。 [8]  1960年擴大庫容,1963年改為滯洪區。 [7] 
官路水庫淹沒佔壓面積14667畝,其中庫區11745畝。由於水庫常年蓄水,庫外排水溝標準過低,沿庫周圍出現浸沒土地,開始鹽漬化。1963年水庫改為官路滯洪區,重點調節、削減南膠萊河洪峯,凡汛期膠萊河洪峯水位高,危及堤防安全時,關閘滯洪,可控制墨水河洪水流量,設計滯洪量2850萬立方米,溢洪量220立方米/秒。墨水河主河道上控制泄洪閘三孔,泄洪總量為76.8立方米/秒,滯洪區控制運用以來,庫區內平均淤塞近1米,滯洪水位越高,墨水河中游就越難安全渡汛,官路滯洪區逐漸失去滯洪能力。 [8] 
七城水庫,1958年,官路水庫建成後,尚不能控制整個墨水河徑流量,故在該河中游支流十米河上,後屯鄉七城村南窪地築堤蓄水,以臨村命名。水庫佔耕地面積3800畝,完成土石方23.1萬立方米,工日14.5萬個,蓄水636萬立方米。1959年春建成,當年蓄水給庫區周圍七城、刁家屯、和睦屯、肖家屯、水牛、小屯等村造成生產、活嚴重困難,於1961年廢庫還耕。 [9] 

墨水河農業灌溉

官路水庫設兩處放水洞。一處在溢洪道東側,為自流灌溉區,主要灌溉水庫東南部平窪地,設計灌溉面積3.43萬畝;一處在馬店鎮的夏於莊北,為提水灌溉區,將庫水沿官路溝引至官路村後提水站,主要灌溉馬店嶺,設計灌溉面積3.6萬畝。 [8] 

墨水河水利糾紛

膠州市後屯鄉北梁家屯與高密市的河崖鄉兩縣屯,均位於墨水河中游左岸。歷史上兩村間排水就有尖鋭矛盾。1935年因連年乾旱,大沽河多年斷流,故報廢。(民國24年)5月5日,山東省建設廳,向省府呈文述稱兩縣邊界水利糾紛:“雙方愈演愈烈,釀成綁屏羣毆之慘劇。該民工互控不休,不僅利害問題,實屬意氣之爭,為解決目前糾紛計,仍應按照原路線排水”。1964年、1975年,汛期也發生過邊界排水衝突,互相毆鬥。1976年夏,昌濰專署決定:“對墨水河復堤加固,雙方圍堤破口,1977年5月底前,把圍堤全部推平廢除”,上述決定未能全面實現。北梁家屯,為安全計,修築了護村堰,矛盾有所緩和。 [10]  1978年後,由於連續乾旱無大水,雙方排水 糾紛也隨之平息。 [11] 
參考資料
  • 1.    青島市志 自然地理志 第二篇 地 貌  第三章 河流湖泊   第二節 水庫與古湖泊    膠萊河水系
  • 2.    高密縣誌 第三編 自然地理  第三章 氣候   第一節 南膠萊河水系
  • 3.    膠州市志 第二篇 自然環境  第四章 水文   第一節 河流
  • 4.    青島市志 水利志 第二篇 河道治理  第二章 膠萊河治理   第一節 幹流治理
  • 5.    青島市志 水利志 第二篇 河道治理  第二章 膠萊河治理   第二節 支流治理
  • 6.    高密縣誌 第七編 水利  第一章 河道治理   第五節 其他河道
  • 7.    膠州市志 第十一篇 水利  第一章 河道治理   第三節 其他河流治理
  • 8.    膠州市志 第十一篇 水利  第二章 水利設施   第五節 滯洪區
  • 9.    膠州市志 第十一篇 水利  第二章 水利設施   第一節 水庫
  • 10.    膠州市志 第十一篇 水利  第四章 水利糾紛   第二節 兩縣也水利糾紛
  • 11.    青島市志 水利志 第九篇 水利管理  第七章 邊界水事糾紛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