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漢語音韻學

(王力創作的語言著作)

鎖定
《漢語音韻學》是王力創作的語言著作,於1936年首次出版。 [1] 
《漢語音韻學》全書共分四編:1、前論;2、本論上(廣韻研究);3、本論中(由廣韻上推古音);4、本論下(由廣韻下推今音),最後為附錄,列舉參考書。《前論》講語音學常識,給讀者打下審音的基礎。舊音韻學裏用的一些名詞術語,經作者用語音學上的知識加以解釋,給它們分別確定一個清晰的概念。《本論》分上、中、下三編,先把廣韻講明白,然後再根據它來上考古音,下推今音,這就把漢語幾個重要時期音韻的大概情形講清楚了。作者還把有用的材料、整理這些材料的方法以及聲音變化的情形等告訴讀者。 [2] 
作品名稱
漢語音韻學
作品別名
漢語聲韻學
作    者
王力
出版時間
1936年(首版)
字    數
365千字
類    別
語言學

漢語音韻學內容簡介

《漢語音韻學》全書分正文和參考資料兩部分。書前有羅常培序、李方桂序、作者自序,書後有附錄。全書共分四編七章四十七節,每節之後都附有參考資料。第一編,前論,共分三章。第一章,語音學常識,共分五節。從元音、半元音與複合元音、輔音、聲調、音標進行講解。第二章,漢語音韻學名詞釋義,共分九節。從聲母、韻母、紐、韻、雙聲、疊韻;喉牙舌齒唇;清濁;字母;陰聲、陽聲、對轉、旁轉;等呼;四聲;韻攝;反切進行講解。第三章,等韻學,共分四節。從宋元的等韻學、音學辨微、類音、明清的等韻學家進行講解和介紹。第二至四編是本論,共分四章,主要講解《廣韻》,並由《廣韻》上推古音,下論今音。第一章,《廣韻》,共分六節。從《廣韻》的歷史開始,講解了《廣韻》的聲母、韻母和反切。第二章,古音,共分十一節。講解了古音學的歷史,並分別介紹了顧炎武江永段玉裁戴震錢大昕孔廣森王念孫江有誥章炳麟黃侃等人的古音學,還談了古代音值和聲調等問題。第三章,《廣韻》後的韻書,共分五節。介紹了《禮部韻略》《集韻》《五音集韻》《韻會》《中原音韻》《洪武正韻》《音韻闡微》。第四章,現代音,共分七節。介紹了注音字母與國語羅馬字、漢語方音之分類及其研究方法、官話音系、吳音系、閩音系、粵音系、客家話。 [3] 

漢語音韻學創作背景

《漢語音韻學》出版於20世紀30年代,音韻學在這以後的數十年中已經有很大的發展,王力的學説觀點也有了很多變化,他在1955年“新版自序”中説:“這部書只代表我二十年前的意見,並不代表我現在的意見。”後來,王力陸續出版了《漢語史稿》(1957)、《中國語言學史》(1981)、《漢語語音史》(1985)等著作,對《漢語音韻學》中的一些看法作了補充或修正。1980年重版序中,王力指出:“四十多年來,我對音韻學的見解有許多改變,這書的見解,和 1963年《漢語音韻》不同的,一律以後者為準。我的新著《同源字典》《漢語語音史》也將出版,凡上述兩書的見解和《同源字典》《漢語語音史》不同的,也將以最後出版的為準。” [4] 

漢語音韻學作品目錄

一九五六年版自序
羅 序
李 序
自 序
例 言
第一編 前 論
第一章 語音學常識
第一節 元音
第二節 半元音與複合元音
第三節 輔音
第四節 聲調
第五節 音標
第二章 漢語音韻學名詞略釋
第六節 聲母,韻母,紐,韻,雙聲,疊韻
第七節 喉牙舌齒唇
第八節 清濁
第九節 字母
第十節 陰聲,陽聲,對轉,旁轉
第十一節 等呼
第十二節 四聲
第十三節 韻攝
第十四節 反切
第三章 等韻學
第十五節 宋元的等韻學
第十六節 音學辨微
第十七節 類音
第十八節 明清的等韻學家
第二編本論上(廣韻研究)
第四章 廣韻
第十九節 廣韻的歷史
第二十節 廣韻的聲母
第二十一節 高本漢所假定廣韻的聲母的音值
第二十二節 廣韻的韻母
第二十三節 高本漢所假定廣韻的韻母的音值
第二十四節 廣韻的反切
第三編本論中(由廣韻上推古音)
第五章 古音
第二十五節 古音學略史
第二十六節 顧炎武的古音學
第二十七節 江永的古音學
第二十八節 段玉裁的古音學
第二十九節 戴震的古音學
第三十節 錢大昕的古音學
第三十一節 孔廣森的古音學
第三十二節 王念孫江有誥的古音學
第三十三節 章 炳麟黃侃的古音學
第三十四節 古代音值問題
第三十五節 古代聲調問題
第四編本論下(由廣韻下推今音)
第六章 廣韻後的韻書
第三十六節 禮部韻略,集韻
第三十七節 五音集韻,韻會
第三十八節 中原音韻
第三十九節 洪武正韻
第四十節 音韻闡徽
第七章 現代音
第四十一節 注音宇母與國語羅馬字
第四十二節 漢語方音之分類及其研究法.
第四十三節 官話音系
第四十四節 吳音系
第四十五節 閩音系
第四十六節 粵音系
第四十七節 客家話
附錄
漢語音韻學參考書
名詞術語索引
插表頁次
聲母發音部位異名錶
切韻指掌圖(第五圖)
四呼全分音表
紐表 [5] 

漢語音韻學作品思想

中國傳統音前學一直被認為是門艱深而令人望而生畏的學問,甚至被稱為“絕學”,以至初學的人不是不敢問津,就是誤入歧途,作者旨在用現代語音學的觀點介紹漢語音韻學的內容、有關的材料和音韻研究史,所以以介紹現代語音學常識作為該書的開篇。“前論”系統地介紹了現代語音學常識一發音部位、發音方法、元音和輔音及其特性,漢語特有的聲調性質等,對傳統音韻學的重要名稱和術語——紐、韻、清、濁、陰聲、陽聲、對轉、旁轉、等、呼、反切、四聲等進行了科學的分析、解釋,給它們以清晰的概念,使讀者能夠明瞭傳統音韻學術語與現代語音學術語彼此之間的對應關係。傳統”小學”把音韻學分為古韻學、今韻學和等韻學,作者對它們分別進行了論述。等韻是古代的一種反切方法,其表現形式為“韻圖”,宋元時代代表作有《韻鏡》《七音略》和《切韻指掌圖》,後代有清江永作《音學辨微》、潘來作《類音》解釋等韻的原理和韻圖的使用。今韻學是以《切韻》系韻書為史料,以隋唐詩人作詩用韻的系統為研究對象的。中國現存最早的韻書是《廣韻》,《廣韻》是從《切韻》《唐韻》發展來的。 [6] 
根據清代陳澧《切韻考》提出的原則,知《廣韻》有聲母47個。其206韻中,平聲57個,上聲55個,去聲60個,入聲34個。瑞典漢學家高本漢據此為《廣韻》的聲母和韻母擬定了音值。古音學是以《詩經》《楚辭》等書為史料,以周秦古音為研究對象的。古人缺乏歷史觀點,以為古今語音沒有變化,用反映隋唐時代語音系統的《廣韻》去套《詩經》的用韻,在宋代出現“叶音説”和“通轉'説。明代陳第著《毛詩古音考》提出“時有古今,地有南北,字有更革,音有轉移。”的歷史發展觀點,古音研究才走上科學的道路,在他的影響下,清朝成為古音學的全盛時代。頤炎武《音學五書》中分古韻為10部,成為古簡學的奠基人。後江永分為13部,其弟子戴震把入聲獨立出來分為9類25部。戴震弟子段玉裁作《六書音均表》分17部,並建立了“同聲必同部”的理論。戴震另一弟子孔廣森作《詩聲類》分為18部,並首創陰陽對轉理論。王引之《經義述聞》卷三十一載戴震另一弟子王念孫《古音二十一部表》是按《詩經》用韻和諧聲偏旁客觀歸納的結果。古韻分部集大成者是江有浩,以等韻分析古韻,又作《諧聲表》,價值最高。後有章炳麟分23部,黃侃分28部。錢大昕根據諧聲偏旁。聲訓及異文材料,發現(1)古無輕唇音:(2)古無舌上音。後章炳麟又揭示“古娘母歸泥母,古日母與泥母同類”。研究上古音值成果最好的是高本漢、李方桂等人。他們以“諧聲”和,先秦的韻文作根據,以中古音值為出發點,構擬了上古漢語音值。根據《詩經》用韻和與漢藏語系的藏緬語、泰語等的比較,作者認為上古有聲調,可能是4個,但音值無法構擬。《廣韻》後的《中原音韻》以北音為基礎,記錄了當時“平分陰陽、入派三聲”的現象,接近於現代北京音。其後的《洪武正韻》性質近似《中原音韻》。清代的《音韻闡微》改革傳統的反切法,“是一部適合普通人應用的注音字典。” [6] 
作者在最後一章中介紹了1913年制定的注音字母39個及其單寫、雙拼和三拼的三種拼法以及1925年劉復、趙元任、錢玄同、黎錦熙等人議定的國語羅馬字。作者還論述了方言研究對音韻學研究的重大作用以及中國五大方言系統:官話音系、吳音系、閩音系、粵音系和客家話所包括的範圍和特點。在此基礎上,作者列出了從《廣韻》到現代北京話古今語音演變條件表。 [6] 

漢語音韻學作品影響

《漢語音韻學》是作者在音韻學研究方面的重要著作。它以《廣韻》研究為主,上考古音,下推今音,對中國音韻學作了深入淺出的介紹和全面的研究,對明末清初以來的學者顧炎武、江永、段玉裁、戴震、孔廣森、王念孫、江有誥、錢大昕等人的古音研究作出了評價,對《廣韻》以後的韻書《中原音韻》《洪武正韻》和《音韻闡微》等進行了比較,運用現代語音學的理論和方法,避免了傳統音韻學家虛妄、神秘的根本弱點,在總結和整理傳統音韻學成果的基礎上,把音韻學引上科學的道路。 [6] 

漢語音韻學作品爭議

《漢語音韻學》的缺點是受高本漢的影響很深,關於《切韻》時代的實際語音是否有206韻的分別,不應採用高説。又如對上古的音值,作者也詳細地介紹了高氏的説法。 [7] 

漢語音韻學出版信息

《漢語音韻學》,王力著,原名《中國音韻學》,1936年由商務印書館出版。1956年中華書局利用商務印書館原版重印。 [8] 

漢語音韻學作者簡介

王力,字了一。廣西博白人。1917年任小學教師。1924年就學於上海南方大學國學專修科。次年轉學上海國民大學。1926年考人清華學校國學研究院。1927年留學法國巴黎大學,主修實驗語音學;1931年獲文學博士學位。1932年回國,任國立清華大學教授,講授中國音韻學概要普通語言學等課程;兼任燕京大學講師。1938年到桂林,任國立廣西大學文史地專修科主任。同年至1945年,任國立西南聯合大學教授,講授普通語言學中國現代語法詩法等課程。其間於1939年到越南河內研究漢越語。1946年任國立中山大學教授,兼文學院院長,創辦語育學系。1948年任嶺南大學教授兼文學院院長。 [9] 
參考資料
  • 1.    李無未主編,音韻學論著指要與總目 上,作家出版社,2007.01,第242頁
  • 2.    南京師範學院中文系圖書館編,中文系學生閲讀書目提要,南京師範學院中文系圖書館,1982.08,第259頁
  • 3.    嚴修編,二十世紀的古漢語研究,書海出版社,2001.04,第270頁
  • 4.    李無未主編,音韻學論著指要與總目 上,作家出版社,2007.01,第242頁
  • 5.    王力著,王力文集 第4卷 漢語音韻學,山東教育出版社,1986.12,第1-4頁
  • 6.    洪範,芝田編著,中外社會科學名著千種評要 語言學,華夏出版社,1992.10,第117-119頁
  • 7.    南京師範學院中文系圖書館編,中文系學生閲讀書目提要,南京師範學院中文系圖書館,1982.08,第259頁
  • 8.    嚴修編,二十世紀的古漢語研究,書海出版社,2001.04,第269-270頁
  • 9.    周川,中國近現代高等教育人物辭典,福建教育出版社,2018.09,第27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