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中原音韻

鎖定
《中原音韻》是元代周德清創作的戲曲(北曲)曲韻著作,成書時間為1324年。
《中原音韻》原為寫北曲者檢韻而作,但它以遼、金以來北方語音變化發展為依據,廢入聲,又把平聲分為陰、陽兩類,歸併舊韻為東鍾、江陽、支思、齊微等19部,已接近於今北京音。它以普通使用的活語音為記錄、研究的對象,具有首創意義。因此在漢語語音史上有很大價值。 [2] 
作品名稱
中原音韻
作    者
周德清
首版時間
1978年
類    別
語言學著作
字    數
135千字

中原音韻作品簡介

《中原音韻》分兩卷。前卷為韻書,後卷為附論,列“正語作詞起例”及作詞諸法。該書根源於元曲的實際押韻,韻分19部,既不注反切,也不標字母,更沒有釋義。它在19韻部之下分陰、平、陽平、上、去四個聲調,凡同音字類聚在一起,各同音字組之間用圓圈隔開。它的獨創性表現為:平分陰陽,入派三聲。 [1] 
《中原音韻》分為三個部分。第一部分為《韻譜》,以韻書的形式,把曲詞常用作韻腳的5866個字按其在中原的實際讀音進行分類,編成一個曲韻韻譜。第二部分為《正語作詞起例》,詳述曲韻韻譜的編制、審音原則,以及宮調曲牌和作曲方法等的創作方法。第三部分為《作詞十法》:知韻、造語、用事、用字、入聲作平聲、陰陽、務頭、對偶、末句和定格。 [3] 

中原音韻作品目錄

一卷
二卷
一 東鍾
二 江陽
三 支思
四 齊微
五 魚摸
六 皆來
七 真文
八 寒山
九 桓歡
十 先天
十一 蕭豪
十二 歌戈
十三 家麻
十四 車遮
十五 庚青
十六 尤侯
十七 侵尋
十八 監鹹
十九 廉纖 [5] 

中原音韻作品思想

作者在《中原音韻·正語作詞起例》中介紹了該書的體例:在19個韻部中,每空一格就是另一個音,每一個音第一個字是一個容易認識的字,所以不需要反切。由此可以分析出該書大致有20個聲母,這20個聲母也就是蘭茂《韻略易通》中的《早梅詩》“東風破早梅,向暖一枝開。冰雪無人見,春從天上來。”所代表的。《中原音韻》的調類有平聲陰;平聲陽,入聲作平聲;上聲,入聲作上聲:去聲,入聲作去聲。《中原音韻》在聲調方面的特點是首創“平分陰陽,入派三聲。”這和傳統的一直佔統治地位的《廣韻》系韻書在聲調上分平、上、去、入四聲是不一樣的,和現代漢語普通話的調類倒是一致的。 [6] 
作者將中古入聲字分別派入陰聲韻的陽平、上聲、去聲中去,這是元代大都(現在的北京)話語音現象的真實反映。他在《中原音韻·自序》和《起例》裏,曾多次指出“入派三聲”的音變,並指出在漢語語音發展史上,“入派三聲”的現象並非從元朝開始,而是早就存在了。“平分陰陽”是該書所記錄的另一個聲調演變現象。《中原音韻》的內容要點有三,即一分韻,二平分陰陽,三入派三聲。
它與《廣韻》甚至“平水韻”的區別相當顯著。第一、韻目。該書分韻部為19個,《廣韻》分韻部為209個,不計聲調為61個,入聲分出為95個,比較起來反映出從唐宋發展到元明語言發生很大變化。第二、平聲分陰陽是該書作者首先發現的。唐宋時清濁分劃得很清楚,各有各的反切,可以不分陰陽。元明時代濁聲讀為清聲,於是由聲帶的振動與否問題轉為聲調高下問題,這是作者所以把平聲分為陰陽的原因。第三、舊韻中入聲是與陽聲相對。陽聲韻韻尾為一口的,與之相對的入聲韻韻尾為-k;陽聲韻韻尾為-m的,與之相對的入聲韻韻尾為-P;陽聲韻韻尾為-m的,入聲韻韻尾為-t。在語音發展過程中,入聲韻韻尾-k、-P、-t逐漸消失,與舒聲合流了。從聲母方面看,《中原音韻》的最大特點是把“支思”從“齊微”中分出來,把“框歡”從“寒山”中分出來,把“車遮”從“家麻”中分出來,也反映了當時實際語音的發展。 [6] 

中原音韻作品影響

《中原音韻》厚今薄古,勇於創新,能以當時的活語言為研究對象,在當時的戲曲界影響相當深遠。 [1] 
《中原音韻》是歷史上最早的一部曲韻韻書,其中的有關理論和創作方法是從當時北曲的實際出發,根據實際材料歸納出來的,因此該書在戲曲史上具有很高的權威性,對於北曲的創作和演唱發揮了很強的規範作用,尤其是在審音定韻方面,後人甚至“兢兢無敢出入”。(明王冀德《曲律·論韻》)即使在北曲衰替、南曲勃興的時候,南曲韻書如範善溱的《中州全韻》、王瑩的《中州音韻輯要》、周少霞的《增訂中州音韻》等,也無不承襲《中原音韻》的編制體例。 [4] 
《中原音韻》又是歷史上第一部以當時口語為描寫對象的韻書。在此以前,《切韻》一系的韻書都是把當時甚至前代的文學語言的讀書音作為自己的描寫對象,而讀書音總是跟當時流傳在人民羣眾口頭上的活生生的口語有着一定的距離。周德清則不然。他批評“動引《廣韻》為證”的人是“泥古非今,不達時變”,指出:“欲作樂府,必正言語;欲正言語,必宗中原之音。”(《自序》)同時周氏一再申明他的書是根據“前輩佳作”,而13、14世紀的北曲語言是極為接近當時口語的,由此可見,周氏之書實在是當時中原雅音的忠實記錄。也正因為如此,所以此書就不只是後人研究戲曲的重要參考,而且也是後人研究13,14世紀近代語音的重要史料。 [4] 

中原音韻出版信息

《中原音韻》初稿成於秦定元年(1324年),定本大約刊印於元元統元年(1333年)。版本有明瞿氏鐵琴銅劍樓藏本;明《嘯餘譜》本,初刻於萬曆四十七年(1619年),復刻於清康熙元年(1662年);明訥庵本,刻於正統六年(1441年),中華書局1978年影印出版。 [4] 

中原音韻作者簡介

周德清(1277年~1365年),字日湛,號挺齋,元代瑞州路高安縣人。周德清自幼流連歌台舞榭,縱意詩酒,卻並非紈絝子弟,而是一個文學天才,在多個領域都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如詩,周德清專寫樂府詩,從事樂府詩創作30年,名聞一時;如曲,周德清主要從事流行散曲的創作,作品用韻考究,對仗王整,文采清新,被認為可獨步天下。沈寵綏在《度曲須知》卷首《詞學先賢姓氏》中將周德清居首,置於關漢卿、王實甫等名家之上。可見其散曲成就在當時就獲得了高度的認可。 [3] 
參考資料
  • 1.    《讀書辭典》編委會編,讀書辭典,中國國際廣播出版社,1989.11,第510頁
  • 2.    仝晰綱主編,歷史學考研詞典,山東人民出版社,2010.08,第104頁
  • 3.    朱虹,方誌遠,江西曆史文化通覽,二十一世紀出版社,2017.11,第204-205頁
  • 4.    安樹芬,彭詩琅主編,中華教育通史 第4卷,京華出版社,2010.01,第754-755頁
  • 5.    周德清.《中原音韻》:中華書局,1978:1-2
  • 6.    洪範,芝田編著,中外社會科學名著千種評要 語言學,華夏出版社,1992.10,第79-82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