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漁翁之利

鎖定
漁翁之利(yú wēng zhī lì)是一則漢語成語,該成語最早出自於《戰國策·燕策二》。 [1] 
漁翁之利比喻雙方爭持不下,而使第三者獲利。該成語的結構偏正式;在句中一般作賓語。 [1] 
中文名
漁翁之利
拼    音
yú wēng zhī lì
出    處
《戰國策·燕策二》
注音字母
ㄧㄩˊ ㄨㄥ ㄓㄧ ㄌㄧˋ
語法功能
作賓語
語法結構
偏正式

漁翁之利成語出處

漢代·劉向《戰國策·燕策二》:“蘇代為燕謂惠王曰:‘今者臣來,過易水,蚌方出曝,而鷸啄其肉,蚌合而拊其喙。’鷸曰:‘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蚌。’蚌亦曰:‘今日不出,明日不出,即有死鷸。’兩者不肯相舍,漁者得而並禽之。今趙且伐燕,燕趙久相支,以弊大眾,臣恐強秦之為漁父也。故願王熟記之也。” [2] 
後由此總結出成語“漁人之利”。 [2] 

漁翁之利成語故事

戰國時期,各諸侯國之間戰爭不斷。有一次,趙國準備出兵討伐燕國,有一個叫蘇代的説客不贊成趙國的做法。蘇代就是縱橫家蘇秦的弟弟,他的主張與蘇秦一致,也推崇“合縱抗秦”的戰略。蘇代與蘇秦一樣經常遊説各國國君,勸説他們互相之間不要爭戰,聯合起來抵抗強大的秦國。因此,蘇代趕到趙國替燕國説情,勸諫趙國不要攻打燕國。他對趙惠文王説:“我在來貴國的路上,經過易水看到這樣一番場景:一隻河蚌從水中出來,正在河岸上張開蚌殼曬太陽。一隻鷸鳥見了,就伸嘴去啄蚌肉。河蚌連忙合攏蚌殼,正好夾住了鷸鳥的嘴。鷸鳥用盡各種辦法,甩來甩去,就是拔不出嘴來。於是對河蚌説:‘還不松嘴?今天不下雨,明天不下雨,你就會被活活曬死!’河蚌無法脱身,沒法回到河裏去,可還是硬着頭皮對鷸鳥説:‘還不服氣?今天不放你,明天不放你,你就會活活餓死!’正在它們兩個爭得不可開交的時候,一個漁夫把它們一起捉走了。” [2] 
蘇代説完這個故事對趙惠文王説:“現在趙國要是出兵攻打燕國,兩國爭戰,長期僵持不下,結果就會使兩國的老百姓財力枯竭,疲憊不堪。到那時,強大的秦國就會像那個漁夫一樣,乘機把趙、燕兩國一起滅掉。所以,請大王三思而後行。” [2] 

漁翁之利成語寓意

趙惠文王聽了蘇代的勸説後,放棄了攻打燕國的想法。從這則寓言人們應該認識到,有頭腦的人不論幹什麼事情,都要全面、周密地思考一下,權衡利弊得失後再行動。否則,為了一點點恩怨、矛盾而互相爭鬥,必定會做出蠢事來。 [3] 

漁翁之利成語運用

成文用法
漁翁之利在句中一般作賓語,比喻雙方爭持不下,而使第三者獲利。 [1] 
運用示例
明代·凌檬初《二刻拍案驚奇》十六回:“他日可以在裏頭看景生情,得些漁人之利。” [4] 
清代·褚人獲《隋唐演義》五十二回:“王世充殘忍褊隘之人,刻刻在那裏覬覦非望,以收漁人之利。” [5] 
參考資料
  • 1.    漁人之利  .漢典[引用日期2021-12-27]
  • 2.    仲新朋主編.中華典故[M].長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19.05:439-441
  • 3.    閆秀文主編.中華寓言故事[M].長春:北方婦女兒童出版社,2010.04:263
  • 4.    王大倫,景在峯著.《毛澤東選集》中的成語典故[M].哈爾濱:黑龍江人民出版社,2009.05:679
  • 5.    馬達編著.中華寓言精粹[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1995: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