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滿江紅·題冷泉亭

鎖定
《滿江紅·題冷泉亭》是南宋詞人辛棄疾創作的一首詞。這是一首詠冷泉亭的寫景抒情詞,上片主要運用擬人手法描寫冷泉亭一帶景物,自上而下,形象生動,下片寫登冷泉亭後所見和感想,最後點明題意,寄託了作者渴望收復國土、重返故鄉的深情。這首詞表達悲憤深廣卻出之含蓄,寫景形容逼肖而開闔自然,它並非作者刻意經營之作,卻能見出作者詞作的風格特點和功力。
作品名稱
滿江紅·題冷泉亭
作    者
辛棄疾
創作年代
南宋
作品出處
《全宋詞》
文學體裁
詞    牌
滿江紅

滿江紅·題冷泉亭作品原文

滿江紅1·題冷泉亭2
直節堂堂3,看夾道冠纓拱立4。漸翠谷、羣仙東下,佩環聲急5。誰信天峯飛墮地6,傍湖千丈開青壁。是當年、玉斧削方壺7,無人識。
山木潤,琅玕濕8。秋露下,瓊珠滴9。向危亭橫跨10,玉淵澄碧11。醉舞且搖鸞鳳影12,浩歌莫遣魚龍泣13。恨此中、風物本吾家14,今為客。 [1] 

滿江紅·題冷泉亭註釋譯文

滿江紅·題冷泉亭詞句註釋

  1. 滿江紅:詞牌名,又名《上江虹》《念良遊》《傷春曲》。雙調九十三字,前片四十七字,八句,四仄韻;後片四十六字,十句,五仄韻。用入聲韻者居多。
  2. 冷泉亭:亭在西湖靈隱寺西南飛來峯下的深水潭中,為西湖名勝之一。據《臨安志》,此亭為唐時建築,白居易任刺史時,曾作《冷泉亭記》,並刻石於亭上。宋時移至飛來峯對岸。
  3. 直節:勁直挺拔貌,指杉樹。
  4. 冠纓(yīng):帽子與帽帶,代指衣冠楚楚的士大夫。纓,帽帶。拱立:拱手而立。
  5. “漸翠谷”二句:翠谷泉聲優美,如仙女佩環琤琮有聲。漸,領字,此有漸漸深入之意。珮環:玉製的飾物。
  6. 天峯飛墮:據《臨安志》引《輿地志》裁,傳説東晉時,有天竺(今印度)僧慧理見此山曰:“此是中天竺國靈鷲山之小嶺,不知何年飛來。”因稱其峯為“飛來峯”。
  7. 方壺:神話傳説中的仙山。《列子·湯問》説渤海之東有五座仙山,所居皆仙聖。“方壺”即其中的一座。
  8. 琅玕(láng gān):原指青色美玉,此指綠竹。
  9. 瓊珠:喻指露珠。
  10. 危亭:高亭,指冷泉亭。
  11. 玉淵澄碧:潭水深綠清澈。淵:深水潭,指冷泉。
  12. 鸞(luán)鳳:傳説中的兩種神鳥,常喻脱俗不凡之士。
  13. 浩歌:放聲歌唱。魚龍泣:官水中魚龍為之動情。
  14. 風物本吾家:指冷泉亭景色與其家鄉風光極為相似。風物,風光景物。吾家,指作者老家歷城(今濟南)。 [2]  [3]  [4-5] 

滿江紅·題冷泉亭白話譯文

亭前的古杉多麼挺拔昂揚,就像衣冠楚楚的官員拱立在道路兩旁。漸漸地我聽到青翠的山谷裏傳來泉水聲,有如羣仙從東而下,身上的佩環琤琮作響。誰能相信這奇峯從天竺國飛來,將千丈青壁羅列在西湖邊上?這是當年神仙用玉斧削下方壺山,現在它的來歷卻無人能知端詳。
山上草木都因水分充足茂密茁壯,綠玉般的竹林更顯得清潤。冷泉的流水就像秋天的白露,又好似瓊珠落地聚成了波浪。我駕小舟橫渡這清澈碧綠的潭水,到達了對岸高聳的冷泉亭。我乘着酒興起舞,身影如鸞鳳在搖盪;我放聲高歌,可莫讓水底的魚龍悲泣。這裏景物與我老家濟南多相像,可恨如今我流落江南,客居他鄉! [2] 

滿江紅·題冷泉亭創作背景

辛棄疾在南歸之後、隱居帶湖之前,曾三度在臨安做宮,時間都很短。宋孝宗乾道六年(1170)他三十一歲時,夏五月受任司農寺主簿,至七年春出知滁州。這是他第一次任職於臨安,也是三次中時間較長的一次,這首詞可能是這一次在杭州任上作的。作者於某個秋日遊覽了飛來峯下冷泉亭,這裏美不勝收的風景使作者聯想到了家鄉相似的風景,頓生感慨,創作了這首詞。 [5]  [6] 

滿江紅·題冷泉亭作品鑑賞

滿江紅·題冷泉亭文學賞析

這首詞從西湖景物觸動作者的家鄉之思,從家鄉之思聯繫着國家、民族之痛,悲憤深廣,而出之以含蓄,寫景形容逼肖,而開闔自然。它不是作者的刻意經營之作,卻能見出作者詞作的風格特點和功力。
上片主要運用擬人手法描寫冷泉亭一帶景物。自上而下,從附近的山林和流泉曲澗寫起。“直節堂堂,看夾道冠纓拱立。”説山路兩旁,整齊排列的高大的樹木,像戴冠垂纓的官吏,氣概堂堂地夾道拱立。這在修辭上是擬人手法;在句法上是形容句置在主句之前。“直節堂堂”,形容“拱立”的樹木高大挺拔,倒戟而出,形成突兀雄偉的氣勢,並寄託了作者的志趣;第二句綰合上句,並形容樹木枝葉的茂盛垂拂。“漸翠谷、羣仙東下,佩環聲急。”説兩旁翠綠溪谷的流泉,漸次流下,聲音琤琤琮琮,像神仙衣上的環佩叮噹作響一樣。其意本於柳宗元至小丘西小石潭記》:“隔篁竹,聞水聲,如鳴佩環。”這也是擬人的寫法。上一層以列隊官吏擬路旁樹木,有氣勢,但不易領會,稍嫌晦澀;這一層比擬,由粗入細,形象自然、優美,比較容易理解。“辛詞才氣橫溢,常不擇粗細”,信手拈來,但都能靈活驅使,此處便是一個典型的例子。下面四句,集中寫飛來峯,由“誰信”二字直領到底。飛來峯並不高,但是形勢奇矯如靈鷲,有矯龍、奔象、伏虎、驚猿等名稱,是因為遠看有高峻之感。“天峯飛墮地”,狀飛來;“傍湖”,指明所在之地;“千丈”,狀高;“青壁”,承“天峯墮地”;“開”承“飛”字。“誰信”二句描寫飛來峯,氣勢雄偉,但和起兩句比較,則辭意細密,峭而不粗。“是當年、玉斧削方壺,無人識。”句中意思是:飛來峯像是仙人用“玉斧”削成的神山一樣,可惜時間一久,滄桑變幻,現在已無人能認識它“當年”的來歷和麪貌。以補充解釋、描寫飛來峯作結,調子轉為舒和。
下片寫遊亭的活動及所感。“山木潤,琅玕濕。秋露下,瓊珠滴”,寫亭邊的木石。因秋露結成瓊珠般的水點下滴,所以木石都呈濕潤。這四句形式平列,但前後有因果關係。“向危亭橫跨,玉淵澄碧。”上句寫遊亭,下句寫冷泉秋天流水澄清如碧玉。以上幾句,調子承上闋的歇拍,仍然舒和。“醉舞且搖鸞鳳影,浩歌莫遣魚龍泣。轉寫自己遊亭活動,觸動豪情和身世,調子又轉為豪邁激昂。”“醉舞”句寫豪情,“鸞鳳”自喻,“浩歌”句寫感慨,“魚龍”因泉水而聯想。“恨此中、風物本吾家,今為客。”這二句正可説明其內在與複雜的原因。作者的家鄉在歷城,是山東的“家家泉水,户户垂楊”的勝地,有著名的七十二泉,其中也有叫冷泉的;那裏大明湖、趵突泉附近有許多著名亭子,如歷下亭、水香亭、水西亭、觀瀾亭,也有可觀的美景。“風物本吾家”,即謂冷泉亭周圍景物,有和作者家鄉相似的地方。作者南歸之後,北方失地未能收復,不但素願難酬,而且永難再回故鄉。只能長期在南方作客,鬱郁不得志,因而觸景懷舊,便有了無限傷感。要想排遣這種傷感,只能通過醉中的歌舞,但事實上是排遣不了的。話説得平淡、含蓄,“恨”卻是很深沉的。這個“恨”,不僅是關係個人思鄉之“恨”,而且是關係整個國家、民族命運之“恨”,自然會引起強烈的同情。
這首詞,在藝術手法上,很有特色。其一,寫冷泉亭並不直奔題旨,而是揮灑筆墨,着意渲染周圍環境。作者沿着其遊蹤來寫,由大到小,由遠到近,把夾道古杉、翠谷泉聲、飛來峯、冷泉亭細節一一展現出來,頗有曲徑通幽、勝景迭至的盼望感。這就是繪畫畫水時“寫水之前後左右”。其二,或擬人,或比喻,或詰問,或推測,並融相關神話傳説為一爐,筆法搖曳多變,創造出清奇靈幻的藝術勝境,引人遐思。 [3]  [6] 

滿江紅·題冷泉亭名家評價

明·卓人月古今詞統》:前作富貴纏綿,後作蕭散俊逸。 [1] 

滿江紅·題冷泉亭作者簡介

辛棄疾(1140一1207),字幼安,號稼軒居士。歷城(今山東濟南)人。二十一歲參加抗金義軍,曾任耿京軍的掌書記,不久投歸南宋。歷任江陰籤判,建康通判,江西提點刑獄,湖南、湖北轉運使,湖南、江西安撫使等職。四十二歲遭讒落職,退居江西信州,長達二十年之久,其間一度起為福建提點刑獄、福建安撫使。六十四歲再起為浙東安撫使、鎮江知府,不久罷歸。一生力主抗金北伐,並提出有關方略,均未被採納。其詞熱情洋溢、慷慨激昂,富有愛國感情。有《稼軒長短句》以及今人輯本《辛稼軒詩文鈔存》。詞存六百二十九首。 [7] 
參考資料
  • 1.    吳熊和.唐宋詞彙評(兩宋卷)三:浙江教育出版社,2004:2410
  • 2.    劉揚忠.稼軒詞百首譯析:花山文藝出版社,1983:16-18
  • 3.    葉嘉瑩.辛棄疾詞新釋輯評:中國書店,2006:126-129
  • 4.    馬奇中 選編.唐詩·宋詞·元曲三百首:四川大學出版社,2000:605-606
  • 5.    榮斌.辛棄疾詞集:濟南出版社,2014:117-119
  • 6.    唐圭璋.唐宋詞鑑賞辭典:上海辭書出版社,1988:1522-1523
  • 7.    唐圭璋.唐宋詞鑑賞辭典:上海辭書出版社,2011:24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