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溶血不動桿菌

鎖定
溶血不動桿菌,而幾乎沒有見過單獨的鮑曼不動桿菌,或溶血不動桿菌。不動桿菌屬廣泛分佈於外界環境中,分為6種,即醋酸鈣不動桿菌(A. calcoaceticus)、魯菲不動桿菌(A. lwoffi)、鮑曼不動桿菌(A. baumanii)、溶血不動桿菌(A. haemolyticus)、瓊氏不動桿菌(A. junii)和約翰遜不動桿菌(A. johnsonii)。
中文學名
溶血不動桿菌
細菌界
不動桿菌
分離基物
Habitat
拉丁別名
Other Strain Name

溶血不動桿菌信息

中文菌名 Chinese Name不動桿菌
拉丁別名 Other Strain Name
菌株來源 History ← IFO 13644 ← ATCC 31105
分離基物 Habitat

溶血不動桿菌流行病學

不動桿菌廣泛分佈於外界環境中,主要在水體和土壤中,易在潮濕環境中生存,如浴盆、肥皂盒等處。該菌粘附力強,易在各類醫用材料上粘附,而可能成為貯菌源。此外,本菌還存在於健康人皮膚(25%)、咽部(7%),也存在於結膜、唾液、胃腸道及陰道分泌物中。感染源可以是病人自身(內源性感染),亦可以是不動桿菌感染者或帶菌者,尤其是雙手帶菌的醫務人員。傳播途徑有接觸傳播和空氣傳播。在醫院裏,污染的醫療器械及工作人員的手是重要的傳播媒介。易感者為老年患者、早產兒和新生兒,手術創傷、嚴重燒傷、氣管切開或插管、使用人工呼吸機、行靜脈導管和腹膜透析者,廣譜抗菌藥物或免疫抑制劑應用者等。在使用呼吸機者中,肺炎發生率約為3%~5%。

溶血不動桿菌臨牀表現

:一、肺部感染
就感染來源而言,既有外源性感染,又有內源性感染。口咽部菌體的吸入,很可能是內源性感染的主要發病機制。常有發熱、咳嗽、胸痛、氣急及血性痰等表現。肺部可有細濕囉音。肺部影像常呈支氣管肺炎的特點,亦可為大葉性或片狀浸潤陰影,偶有肺膿腫及滲出性胸膜炎表現。
二、傷口及皮膚感染
手術切口、燒傷及創傷的傷口,均易繼發不動桿菌皮膚感染,或與其他細菌一起造成混合感染。臨牀特點與其他細菌所致感染並無明顯不同。多無發熱。偶可表現為蜂窩織炎
三、泌尿生殖系統感染
不動桿菌可引起腎盂腎炎膀胱炎尿道炎陰道炎等,亦可呈無症狀菌尿症,但臨牀上無法與其他細菌所致感染區別,其誘因多為留置導尿、膀胱造瘻等。
四、菌血症
菌血症為不動桿菌感染中最嚴重的臨牀類型,病死率達30%以上。多為繼發於其他部位感染或靜脈導管術後,少數原發於輸液、包括輸注抗生素、皮質類固醇、抗腫瘤藥物等之後。有發熱、全身中毒症狀、皮膚瘀點或瘀斑以及肝脾腫大等,重者有感染性休克。少數可與其他細菌形成複數菌菌血症。
五、腦膜炎
腦膜炎多發於顱腦手術後。有發熱、頭痛、嘔吐、頸強直、凱爾尼格徵陽性等化膿性腦膜炎表現。
溶血不動桿菌 - 實驗室:
白細胞總數正常或增多,中性粒細胞數增加.經防污染採樣技術獲得的痰標本,診斷價值較大。痰塗片發現革蘭陰性球杆菌可成為診斷的重要線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