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湖內村

(福建漳州詔安縣金星鄉湖內村)

鎖定
湖內村,因其四周環山,形成盆地,狀如水泊,故而得名湖內,是福建省漳州市詔安縣金星鄉下轄行政村,中國傳統村落,位於詔安縣城東北15公里處,西臨西潭鄉,東接四都鎮,南與橋東鎮、金星鄉丁寮作業區接壤,北側毗鄰雲霄縣,村域面積51.59平方公里 [1] 
湖內村地處烏山地帶,九侯山南麓,總體地勢西北高東南低。聚落以土寨、土樓為中心。村內有歪嘴寨、義士祖祠等風景名勝。村內流傳着詔安縣縣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開漳聖侯巡安 [1-2] 
2019年6月6日,湖內村村被住房和城鄉建設部、文化和旅遊部、國家文物局、財政部、自然資源部、農業農村部公佈為第五批中國傳統村落。 [3] 
中文名
湖內村
村落屬性
行政村
所屬政區
漳州市詔安縣金星鄉
村域面積
51.59平方公里
形成年代
南宋
主要產業
種植業、養殖業、旅遊業
主要景點
九侯山風景區
保護級別
第五批傳統村落
批准部門
住房和城鄉建設部等六部門
批准時間
2019年6月6日

湖內村村落歷史

湖內村開基祖觀音山祖房沈子真(七世),南宋鹹淳四年(1268年)舉省元,宋亡,元兵壓境,沈子真棄官隱居湖內境域九候山。沈子真系詔安沈氏觀音山祖之長子,為詔安沈氏第七世。子真公生一子宜教,為詔安沈氏八世。宜教祖生二子,為詔安沈氏九世,長朝奉,次詔治,開居鳳寮、廣東、天津等地。朝奉公生五子,為詔安沈氏十世,長朝元(誼宗),開基世德堂居詔北門。次朝光(詞宗),開基世恩堂居詔西巷。三子崐山、四子定山、五子靖山均徙居廣東潮州饒平縣海山鎮東門村(舊稱潮州府饒平縣信寧都、海山溪南東溪鄉)。
子真公子孫傳至詔安十世,枝分五房,人丁發達,桑梓興旺。在本縣內尤以朝元(世德房)和朝光(世恩堂)為昌盛。子真公裔孫傳衍至今已近二十八世(詔安沈氏約三十五世),人丁數萬。裔孫播居閩粵,尤以金星鄉的湖內,包括長田、龍衝、山尾、茂林、田中央、漳仔腳,東坑尾、寶樹樓、巖仔頭、峭墘、厚福寨等村較為集中,形成自然村落。
湖內村從南宋建村至今約有八百多年曆史,明代屬詔安縣三都管轄。
清初屬三都長田的長田寨,清中期屬三都三圖長田保。清末屬東湖長田保長田村。
1950年屬第三區湖內鄉湖內村,1952年屬第六區湖內鄉湖內村,1956年5月屬西潭區湖內鄉,1958年9月屬太陽昇人民公社湖內管理區。
1960年改屬城關公社湖內大隊,1969年併入金星農場,1984年10月改湖內村。 [4] 

湖內村地理環境

湖內村位置境域

湖內村地處金星鄉北部,位於詔安縣城東北側15公里處,西臨西潭鄉,東接四都鎮,南與橋東鎮、金星鄉丁寮作業區接壤,北側毗鄰雲霄縣,村域總面積51.59平方公里。 [1] 

湖內村地形地貌

湖內村總體地勢西北高東南低,村莊建成區高於周圍農田、池塘,村莊主要居民點位於山間盆地,村莊周邊為大片園地和果林,整體屬丘陵平原地貌,平均海拔19米。 [1] 

湖內村土壤

湖內村土壤類型主要為磚紅壤性紅壤土類,系南亞熱帶季雨林生物氣候條件下發育的地帶性土壤,是發展亞熱帶經濟作物的主要土壤資源。

湖內村水文

湖內村內有一條湖內溪穿越而過,溪水質清澈、生態良好,沿溪奇石怪狀,兩側大片農田分佈。湖內溪發源於烏山深處,入東坑美“初稽溪”,經肖墘、樟仔腳、陂腳,蜿蜒進入龍沖流經觀音山在赤水溪村與東溪匯流。

湖內村氣候

湖內村屬南亞熱帶海性季風氣候,年平均降水量約1400mm,靠近北迴歸線,日照時間長,四季如春,暖熱濕潤。熱量豐富,雨量充沛,日照充足。 [5] 

湖內村村落特色

湖內村選址理念

湖內村選址於國家森林公園烏山,佛教勝地九侯山南麓,村落四周羣山環繞,多座挺拔翠綠的山脈宛如若游龍,從四周聚向湖內古村。湖內村所在地是典型的丘陵山區的山間盆地,盤地中部鑲嵌着多座起伏的小山崗和一條蜿蜒流經村落的湖內溪(初稽溪),該溪從九侯山東側自東向西迂迴流向詔安東溪。湖內村選址深受中國古代先民風水思想的影響,各自然村選址和規劃建設都符合傳統的“枕山,面水”的風水原則,注重從堪輿學角度進行整體建設。 [5] 

湖內村空間佈局

湖內村各自然村分佈較為自由分散,各自然村結合不同的自然條件,出於抵禦山林野獸、強盜的需要,並體現儒家思想下大家族共同生活的理想,聚落以土寨、土樓為中心,呈現出以宗族聚居的圍寨式佈局。 [5] 

湖內村經濟社會

湖內村人口

據2020年4月中國傳統村落數字博物館官網顯示,湖內村有1224户,户籍人口4263人,常住人口3566人。

湖內村經濟

湖內村主要產業為種植業、養殖業、旅遊業。
湖內村村民主要經濟來源以種植水稻、荔枝、蔬菜、龍眼以及外出務工和水產捕撈養殖等。 該村是一個農業產業村,除主要產業水稻生產外,還有荔枝產業和青梅產業、養殖產業。現有荔枝林850畝,年產量160萬公斤;有青梅林740畝,年產量150萬公斤。
據2020年4月中國傳統村落數字博物館官網顯示,湖內村集體年收入13萬元,村民人均年純收入18000元 [1] 

湖內村主要景點

義士祖祠
義士祖祠座落在長田自然村,建造於明朝成化年間。據《詔安縣誌》(康熙版秦炯纂修)所稱:詔安沈氏13世沈胄(字尚寬),於明正統十四年(1449年),抗禦賊寇,保護南詔城,有全城之功,受明朝廷誥封義士。後朝廷為彰顯其功德,依制特旨恩賜其建造該祖祠。
湖內村 湖內村
義士祖祠背向西北烏山山脈,面望東南闊野田園,總建築佔地面積1200平方米。由祠埕、門樓、天井、廡廊、前後主廳堂、巷道、外圍廂房等組成。土木結構,三進二廊一天井,進深18米,寬11米,45槽歇山頂式,牆體三合土夯成,以前後主廳堂為中心,左右兩側及後側間隔2.5米巷道環繞三排稍低矮廂房。前後廳堂、天井和廂房建築佔地約840平方米,後廳堂三開間,牆壁高6.5米,兩側開二門,前廳堂門樓高4.8米,寬11米。前後廳堂內各豎6根石柱,後廳堂內還豎2根圓形抱牆木柱,斗拱為一斗三升式。上門樓台階是三級石階,大門外側豎着兩座花崗岩石鼓,大門門眉一花崗岩石碑匾刻着四字蒼勁大氣美觀的“義士祖祠”。門樓是“凹”字形的“凹肚門樓”。主廳堂西南側外巷道中有一口古井,井沿用豎條形小石條砌成,井水清澈。門樓、大門前是一個約350平方米的堅固殼灰沙大埕。該祖祠藴含着豐富的人文內涵。清朝歷任光緒、宣統兩帝御前四品花翎侍衞、民國陸軍少將沈瑞舟及其官至民國政府軍委會司令部中將次長的第六子沈鳴閣均為該祖祠主人沈胄公後人,並均在此勤學。1941年至上世紀1988年,詔安湖內村均在該祖祠辦小學、初中。 [5] 
歪嘴寨
歪嘴寨座落在長田自然村,建於明代永樂年間(約1405年)。該寨先後為明、清兩朝歷史名人成化年間(1465—1487年)“中直義士”沈胄和清朝光緒年間武進士、朝廷內侍衞沈瑞舟的故居。在革命鬥爭期間,該寨還長期做為烏山游擊隊指揮部和閩粵贛邊區閩南支隊的活動據點。解放戰爭期間,烏山閩粵贛邊區閩南支隊的領導人王漢傑、李阿偉等和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抗日戰爭時期,中共雲和詔縣委和閩粵獨立營領導人盧勝、陳文平、沈木才(詔安西潭鄉山河村人,曾任烏山游擊隊警衞隊隊長,戰鬥中多次掩領導人盧勝脱險)、游擊隊員沈長元、林秋光(西潭鄉龍坑村人,曾任烏山游擊隊大隊長)、沈扁頭(詔安金星鄉湖內村長田人,1940年至於1947年任烏山游擊隊聯絡員,先後參加八次戰鬥,立軍功,現健在)、沈阿鵠(詔安金星鄉湖內村長田人,1935年1 月參加烏山游擊隊,1936年8月26日被國民黨軍警逮捕,同年9月被殺害於長田村後埔山)等都長時期在該寨居住和活動 [6] 
歪嘴寨地處北緯23°48′21.7″,東經117°11′00.3″,海拔高度15米,覆蓋面積980平方米,建築面積713平方米。坐西朝東,主厝上下層寨中間方型歪嘴門土木結構,寨中房屋共13 間,兩層土木結構,寨體建築具有閩南傳統民居建築風格,因年間久遠,歷經多次修繕,現寨體建築保存完好,仍為沈胄和沈瑞舟後裔民居。
沈胄、沈瑞舟均出生於該寨房屋。沈胄一生都居住該寨,沈瑞舟幼年、童年直至外出求學,大多時間都在該寨居住,出仕後回家探親也均居住該寨。
2015年,歪嘴寨被詔安縣人民政府列為文物保護單位。
2016年,歪嘴寨已向福建省人民政府申報第九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5] 
2019年10月7日,歪嘴寨閩粵邊區烏山游擊隊指揮部舊址被國務院公佈為第八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7] 
九侯禪寺
九侯禪寺,俗稱九侯巖,位於詔安縣金星鄉湖內村的九侯山中。唐代始建,歷代均有重修,現總體保存為清代建築風格。寺依山而建,坐北朝南,佔地面積607平方米,平面為二進廊院式佈局,土木結構,依次由門樓、天井、拜亭、正殿及東齋、西齋組成。東、西齋兩側均帶梢間。門樓上懸明黃道周所題“洗心之藏”木匾。拜亭中有宋淳佑和清康熙碑記各1通。大殿面闊三間,進深四柱,後檐牆承檁,重檐歇山頂,抬梁穿鬥混合式木構架,內祀西方諸佛。西齋房門上嵌有宋朱熹題寫的“西齋”石匾額。寺中還存有明、清、鑄鐘各一口,明萬曆皇帝木牌位一個。 [5] 
茂林樓、大夫家廟
茂林樓、大夫家廟座落在茂林自然村,始建於明萬曆四十六年(1618年)。座西朝東,平面呈正方形,是一個保存比較好的方形大寨。佔地面積2989平方米,長56.2米,寬53.3米,樓前有一寬埕1200平方米,一口月眉塘約800平方米。樓外牆高2.8米,牆厚1.8米,門板用紅木製成,厚度12米,經歷近400年尚不破朽。樓匾“茂林樓”三個金字,匾上角有一個“聖旨印”,樓內民房均為二層樓房,樓中間建“大夫家廟”祠堂一座,長24.6米,寬12.4米,建築面積305平方米,結構精緻,氣勢宏偉,二進三開間,有門樓、門廳、兩走廊連天井,拜亭龍虎門,祠匾為“大夫家廟”,樑架為一門三開式門拱,雕有穿龍踏鬥等,祠堂正後面有一公廳,前堂後公廳連起來,稱為“公背孫”。祠堂左右兩側建兩排“佩劍”厝,每排5間,共10間,均用塊石鋪成。祠堂埕左邊有一口古井,口徑1.28米,深10米。
2014年,茂林樓、大夫家廟被詔安縣人民政府公佈為詔安縣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5] 
霞山祖祠
霞山祖祠座落在厚福寨自然村。始建於明代萬曆年間,座西向東,建築佔地面積350平方米,祖祠前有一寬埕面積320平方米。該祖祠氣派軒昂,有濃厚的明代建築風格,至今保持完好。2009年,該祖祠被詔安縣人民政府公佈為文物保護名錄。 [5] 
民居院落
  • 南門寨
南門寨始建於明代,位於長田自然村,坐西朝東。該建築佔地面積1114平方米,建築面積1560平方米。
該建築由四排圍屋相連,大門設在東側中間,前排圍屋面闊六間,後排主屋面闊七間,兩側圍屋面闊五間,進深為一間,北側圍屋前有一古井。樓高二層,明間設樓梯而上,大部分房間二層都有露台,結構較為簡易,一般開間內無設樑架大木,僅以山牆直接擱檁,只有在轉角房間的二層才制安簡易的童柱樑架;硬山頂元寶脊小青瓦屋面,樓外牆用殼灰三合土高築,堅固異常。
  • 東門寨
東門寨始建於明代,位於長田自然村,坐北朝南。該建築佔地面積711平方米,建築面積1006平方米。
該建築由四排圍屋相連,大門設在南側中間,前排圍屋面闊五間,其中西側的房間已經倒塌,後排主屋面闊四間,兩側圍屋面闊四間,進深均為一間。樓高二層,明間設樓梯而上,結構較為簡易,一般開間內無設樑架大木,僅以山牆直接擱檁,只有在轉角房間的二層才制安簡易的童柱樑架;硬山頂元寶脊小青瓦屋面,無鋪設望磚,做法也相對不考究。樓外牆用殼灰三合土高築,堅固異常。 [8] 

湖內村歷史文化

湖內村歷史人物

沈瑞舟(1852—1927),字苞九,號琴船,詔安長田自然村人,清光緒三年(1877年)丁丑科二甲武進士,歷任光緒、宣統兩朝御前四品花翎侍衞,光緒三十一年出任河南中郎將鎮守開封,夫人吳氏、陳氏均誥封一品夫人。民國初,任徐州鎮守使,授南京國民政府陸軍少將軍 銜,授頒嘉禾獎章一枚,與當時一些風雲人物如安微督軍柏文尉、山西督軍閻錫山均有交往,晚年退仕還鄉,鄉人稱之為“侍衞爺”。沈瑞舟還是近代著名書畫家、篆刻家,在朝時,與泉州籍狀元吳魯等官員雅士有密切交往和書畫和贈,其書畫、篆刻作品和受贈作品大量流傳後世,多被海內外有識人士做為珍品收藏。沈瑞舟於民國十六年(1927年)卒於詔安,與誥封一品夫人吳氏、陳氏合葬於湖內長田村,墓碑題文:“誥封振威將軍苞九與誥封一品夫人吳太夫人誥封一品夫人陳太夫人墓”。至今,詔安沈氏宗祠還豎有沈瑞舟中進士的旗杆和“陸軍少將”的牌匾
沈子真(1242—1314),字景實,宋末元初福建詔安縣三都(今湖內長田村)人。南宋鹹淳四年(1268年)舉省元,補太學,授揭陽丞。當時元兵壓境,子真上書抗元,未被採納。宋亡,即棄官歸,隱居九侯山福勝岩石室,耕作讀書,不用元年號。後元太祖感其義,贈“義士”。其事見《福建通志》。著有《四書講義》、《表忠錄》和《藏收錄》等。
沈衞崖是沈瑞舟的長孫,現代知名的書畫家、篆刻家,詔安縣誌有記載,湖北省《書法報》1986年12月10日第一版頭條、福建人民出版社出版的《華僑世界》1987年第5期、《詔安文史資料》第20期對沈衞崖的書畫、篆刻成就和個人事蹟都有做專題報道和評論。 [4] 

湖內村傳統民俗

湖內村民慶賀佛誕,規模幾乎與“祖公生”相同。不過各自然村都做“祖公生”,而專門做觀音菩薩佛誕的村社,就只有長田(包括嚴仔 頭)、茂林和龍衝三個村社。古時,各村社的祖先都請一位神祇做本村社的“地頭公”,即直接幫助、護佑本村社的神明。寶樹樓是關帝公做“地頭公”,樟仔腳是善財童子做地頭公,龍衝是大伯爺公介子推。但龍衝做“佛祖生”比做“地頭公生”更隆重。每年農曆二月十九菩薩出家日,茂林做“佛祖生”,六月十九菩薩成佛日龍衝做“佛祖生”,九月十九菩薩得道日長田做“佛祖生”。菩薩在這些日子,必定被村民請到自己村社的神廟裏,這時菩薩自是壽星主人,而各村社神廟中諸神靈反而是客了。當其他各村社做起“地頭公生”的時候,他們也一定要將菩薩當作貴客請到鄉里和地頭公以及其他眾神一起頂禮膜拜,並沒有冷落佛菩薩。
湖內村姑娘出嫁前“挽面”,由專操此業的婦女,用2根細麻線交叉搓掉臉上汗毛,表示開面出閣成人,走出家門時跪拜雙親謝養育恩。清至民國時期,出嫁坐轎,分大轎、小轎,大轎4人抬,小轎2人抬,新娘在轎內啼哭,到達夫家門口,夫婿用腳踢轎門(象徵性),公公用米篩引媳婦進門。後坐轎改步行,有了自行車,新娘改乘自行車後座。1988年以後,隨着社會經濟發展,在城鎮有的租用小汽車,農村用手扶拖拉機或摩托車。嫁妝跟在新娘後面,從前用敞蓋木匣裝,每匣2人抬,沿途讓人觀看;改乘自行車後,裝在竹筐裏由自行車運載,嫁妝較多的,僱傭幾輛自行車;改乘小汽車或手扶拖拉機或摩托車,則嫁妝裝在車上,或增加一輛嫁妝車。富有人家嫁妝包括生活用品一應齊全。 [2] 

湖內村文物古蹟

湖內村古墓羣位於金星鄉湖內村九侯山東南山麓,分佈方圓約5平方公里,依次為中直義士沈胄公墓:建造於大明成化二十年(1484年);沈纘祥墓:建造於清嘉慶二四年(1819年);林貞惠夫人墓:建造於清光緒二十七年(1902年);沈瑞舟將軍墓:建造於民國十七年(1927年);沈劍秋夫婦墓,建造於1956年。現五處古墓葬保存完好,分佈範圍面積約五平方公里,依山傍水,氣勢磅礴。保留着明、清、民國及現代閩南土葬建築風格。明、清以來,墓葬主人後代遷居台灣等地,歷代人才輩出,古代有大夫、總兵、提督學政、監察御使,現代有縣、市、省各級官員,有將軍、監察官、行政院秘書、留美、法博士等。近年來,台灣宗親年年來尋根拜祖。該古墓羣已是與台灣等海內外宗親溝通、弘揚中華民族文化、敦宗睦族、構建和諧社會的良好平台。2015年,該古墓羣被詔安縣人民政府列為文物保護單位。 [5] 

湖內村非遺項目

“聖侯巡安”起源於閩南“開漳聖地”詔安功臣廟,流傳於福建、台灣及東南亞地區,是祭祀開漳聖侯沈世紀的傳統節日風俗。2016被列入縣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巡安
沈氏開漳太始祖世紀的冥壽日是七月二十五,華誕日是二月二十二。華誕祀典由城關順慶堂主持,為期僅兩天,其他沈姓村族則自發到廟祠晉香,盛供以祀,祈安禱福。而冥壽祀典則從六月二十九開始,至十一月初五方歇,正日由東城村族主祭,74個村莊多則三天,少則一日,輪流恭請祖公聖駕巡遊,前後達5個月。
詔安民眾一直用詔安開漳聖侯巡安民俗的特殊方式,緬懷開漳先賢建漳立郡,惠及民眾的豐功偉績,表達對陳元光及其沈世紀六部將的敬仰之情。具體表現在巡城鄉、鑑王和走王這種獨特的祭祀民俗。 [2] 

湖內村美食物產

湖內村物產

村民主要經濟來源以種植水稻、荔枝、蔬菜、龍眼以及外出務工和水產捕撈養殖等。 該村是一個農業產業村,除主要產業水稻生產外,還有荔枝產業和青梅產業、養殖產業。現有荔枝林850畝,年產量160萬公斤;有青梅林740畝,年產量150萬公斤。

湖內村美食

荷葉包 荷葉包
荷葉包是詔安著名的傳統甜點,既可單獨做為點心,也因為造型和寓意婚喜而成為結婚喜筵、壽誕宴席必備菜餚,常見取名為“百年和合”。 [9] 

湖內村榮譽稱號

2019年6月6日,湖內村被住房和城鄉建設部、文化和旅遊部、國家文物局、財政部、自然資源部、農業農村部公佈為第五批中國傳統村落。 [3]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