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游龍門奉先寺

鎖定
《游龍門奉先寺》是唐代詩人杜甫創作的一首詩。此詩敍寫了龍門夜景及若有所悟的心境,表現了詩人青年時期的敏鋭感受能力和對佛教的初步認識。前兩句説明游龍門後住宿於奉先寺,中四句描寫夜宿的景色,後兩句抒寫聽到晨鐘生髮深刻的警悟。全詩借景抒情,語言含蓄,極富表現力。
作品名稱
游龍門奉先寺
出    處
全唐詩
作    者
杜甫
創作年代
唐代
作品體裁
五言古詩 [1] 

游龍門奉先寺作品原文

游龍門奉先寺
已從招提遊,更宿招提境。
陰壑生虛籟,月林散清影
天闕象緯逼,雲卧衣裳冷
欲覺聞晨鐘,令人發深省 [2] 

游龍門奉先寺註釋譯文

游龍門奉先寺詞句註釋

⑴龍門:即伊闕,俗稱龍門山,在今河南省洛陽市南。自六朝以來,這裏就是佛教勝地,寺院眾多,佛事興盛。奉先寺:龍門石窟中的一座石窟。寺中有盧舍那大佛像及石刻羣,雄偉壯觀,為龍門石窟之首。
⑵招提:梵語,譯義為四方,後省作拓提,誤為招提。四方之僧為招提僧,四方之僧的住處為招提房。此乃以招提名寺僧。
⑶陰壑(hè):幽暗的山谷。虛籟(lài):天籟,指風聲。
⑷清影:清朗的光影,指月光。
⑸天闕(què):天門,即伊闕。這裏指龍門的高險山勢。象緯:星象經緯,即日月五星。這裏當指夜空中的星辰。
⑹雲卧:龍門山高入雲,夜宿奉先寺,如卧雲中。
⑺省(xǐng):醒悟,慨嘆。 [3-5]  [6] 

游龍門奉先寺白話譯文

已經有幸在寺僧的引導下游覽了奉先寺,晚間又住在了這寺中。
陰暗的山谷裏響起了陣陣風聲, 月光下的樹林閃爍着斑斑清影。
高聳的龍門山好像靠近天上星辰,夜宿奉先寺,如卧雲中,寒氣透衣。
將醒之時聽到佛寺晨鐘敲響,一聲聲扣擊心絃,令人生髮深刻的警悟。 [6]  [7] 

游龍門奉先寺創作背景

這首詩當作於唐玄宗開元二十三年(735),當時杜甫自吳越歸東都洛陽,夜宿龍門奉先寺,有感而發,寫下這首詩。這是杜甫的早期作品,編年杜詩多把此詩列為第一首。 [5]  [6] 

游龍門奉先寺作品鑑賞

游龍門奉先寺整體賞析

此詩前兩句説明作者游龍門後住宿於奉先寺。詩人在僧人的陪伴下游賞,晚上就在寺中借宿。詩的題目雖説是遊寺,實際上把遊賞的過程一筆帶過,重點描寫夜宿時的所見、所聞、所感。接下來六句都承接一個“宿”字寫景抒懷。
中間四句寫夜宿的景色。夜深人靜,附近石壁大小洞龕,風激發聲,泠泠可聞;月光下,林木被風吹得疏影搖動。詩人用一個“散”字描繪林木的動態,可以説是窮形盡相,妙不可言。詩人抬頭看,數量繁多的星辰高掛在晴朗明澈的夜空中,彷彿迎面而來。一個“逼”字,也是極富表現力的字眼,生動地展現了星辰直欲向人逼近的那種壓迫感。詩人夜卧,身上衣服單薄,蝕骨侵肌的清冷,令人不勝其寒,由此塑造了一個虛白高寒的環境。人在這樣的環境裏,塵俗之念必然為之一洗,悉數忘卻世間的紛擾與喧囂,心靈從而得到淨化。
後兩句含蓄而富有深意。詩人在快要睡醒時突然聽到清晨的鐘聲,內心為之一驚,產生深刻的警悟,意有所得,直如禪家頓悟。
這首詩描繪了夜宿奉先寺的所見所聞,表現了詩人青年時期的敏鋭感受能力和對佛教的初步認識。詩中也流露出厭世高蹈的消極情緒。 [5]  [6]  [8] 

游龍門奉先寺名家點評

宋代陳巖肖庚溪詩話》:此詩“天闕”,指龍門也。後人為其屬對不切,改為“天關”,王介甫改為“天閲”,蔡興宗又謂世傳古本作“天窺”……以餘觀之,皆臆説也。且“天闕象緯逼,雲卧衣裳冷”,乃此寺中即事耳。以彼天闕之高,則勢逼象緯;以我雲卧之幽,則冷侵衣裳,語自混成,何必屑屑較瑣碎失大體哉?
宋代張表臣珊瑚鈎詩話》:“天闕象緯逼,雲卧衣裳冷。”餘曰:星河垂地,空翠濕衣。“欲覺聞晨鐘,令人發深省。”餘曰:鐘磬清心,欲生緣覺。
明代周珽唐詩選脈會通評林》:劉辰翁曰:“卧”字可虛可實,周甸曰:次二語,言風聲月影皆佳致。末二句,佛境幽而平旦清朗。聞鍾警發,含蓄有深意,謂煩惱可除也。
明代王嗣奭杜臆》:此詩景趣泠然,不用禪語而得禪理,故妙。初嫌起語淺率,細閲不然。……蓋人在塵溷中,性真汨沒,不遊招提,謝去塵氛,托足淨土,情趣自別。而更宿其境,聽靈籟,對月林,則耳目清曠;逼帝座,卧雲牀,則神魂兢凜。夢將覺而觸發於鐘聲,故道心之微,忽然豁露,遂發深省,正與日夜息而旦氣清,剝復禪而天心見者同。鍾怕敬雲:“此詩妙在結,前六句不稱。”無前六句,安得有此結乎?“天闕”、“雲卧”不偶,故有“天閲”、“天窺”之謬論;劉雲:“‘卧’字可虛可實,極是。
明代唐汝詢唐詩解》:此言龍門景物種種超凡,是以聞鍾而有悟也。
明末清初王夫之姜齋詩話》:“天闕象緯逼,雲卧衣裳冷。”盡人解一“卧”字不得,只作人卧雲中,故於“闕”字生許多胡猜亂度。此等下字法,乃子美早年未醇處,從陰鏗,何遜來,向後脱卸乃盡,豈黃魯直所知耶?
清代何焯義門讀書記》:用兩層疊注,逼出末句,有力。
清代仇兆鰲杜詩詳註》:張綖注:三四狀風月之佳,五、六見高寒之極。聞鍾發省,乃境曠心清,倏然則有所驚悟歟!
清代楊倫《杜詩鏡銓》:李子德雲:氣體高妙,澹然自足,楊慎曰:“天窺”、“雲卧”乃倒字法:窺天則星辰垂地,卧雲則空翠濕衣,見山寺高寒,殊於人境也。《庚溪詩話》引韋述《東都記》,謂“天闕”即指龍門,究於對屬未稱。
清代浦起龍讀杜心解》:題曰遊寺,實則宿寺詩也。“遊”字只首句了之,次句便點清“宿”字,以下皆承次句説。中四,寫夜宿所得之景,虛白高寒,塵府已為之一洗。結到“聞鍾”、“發省”,知一宵清境,為靈明之助者多矣。“欲覺”正與“更宿”呼應。 [9] 

游龍門奉先寺作者簡介

杜甫像 杜甫像
杜甫(712-770),字子美,嘗自稱少陵野老。舉進士不第,曾任檢校工部員外郎,故世稱杜工部。是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宋以後被尊為“詩聖”,與李白並稱“李杜”。其詩大膽揭露當時社會矛盾,對窮苦人民寄予深切同情,內容深刻。許多優秀作品,顯示了唐代由盛轉衰的歷史過程,因被稱為“詩史”。在藝術上,善於運用各種詩歌形式,尤長於律詩;風格多樣,而以沉鬱為主;語言精煉,具有高度的表達能力。存詩1400多首,有《杜工部集》。 [10] 
參考資料
  • 1.    劉開揚.杜甫.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08月第1版:12
  • 2.    彭定求 等.全唐詩(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509
  • 3.    張川 申任天 等.詠洛古詩選.鄭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86:77
  • 4.    譚習樸.歷代詩人詠洛陽.北京:中國城市經濟社會出版社,1989:40
  • 5.    陳貽焮.杜甫評傳(上).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1:55-57
  • 6.    韓成武 張志民.杜甫詩全譯.石家莊:河北人民出版社,1997:1
  • 7.    廖仲安.《反芻集》續編.北京:首都師範大學出版社,2009:217-219
  • 8.    陽光 關永禮.中國山川名勝詩文鑑賞辭典.北京:中國經濟出版社,1992:121
  • 9.    陳伯海.唐詩匯評(上).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5:909-910
  • 10.    夏徵農 等.辭海(縮印本).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0:15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