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温瑞塘河

鎖定
温瑞塘河位於甌江以南、飛雲江以北的温瑞平原,是温州市境內十分重要的河道水系,分屬於鹿城甌海龍灣瑞安等“三區一市”管轄。水源主要來自瞿溪、雄溪、郭溪(通稱三溪)以及大羅山集雲山的山澗溪流,整個流域面積740平方公里,水面面積22平方公里,灌溉面積48.2萬畝,多年平均降雨量1694.8毫米,年徑流量9.13億立方米。
中文名
温瑞塘河
地理位置
温州市
發源地
瞿溪、雄溪、郭溪
河    長
1178.4 km
流域面積
740 km²
平均流量
9.13億立方米
灌溉面積
48.2萬畝
蓄水量
6500萬立方米

温瑞塘河河流簡介

今日塘河 今日塘河
温瑞塘河於晉時初成河道。從南朝永嘉郡守謝靈運舟向仙岩尋三皇井仙蹟》及《遊赤石進帆海》詩,可見他曾由此河自温州至仙岩、帆遊。
唐會昌間(841—846)温州太守韋庸倡疏會昌湖,導匯瞿溪、雄溪、郭溪以及桐嶺、眠崗、
白雲、大羅、吹台諸山之水經温州城西南通瑞安境的帆遊
與瑞安段河道相接,直通瑞安城。北宋時,沿塘河遍植蓮藕,有“八十里荷塘”之稱。宋淳熙十四年(1181)温州知州沈摳修浚,傍河有堤,闢繹路稱“南塘驛路”。
温瑞塘河水系發達,水綠岸清,園宅佈局有如錦繡,風光美勝。有首著名的《早春塘河》詩曰:“芳郊驚蟄後,洞壤蛹能掀。
綠水平春岸,紅葩發曉園。魚遊鱗暖耀,鳥翥翮晴翻。漵徑行人靜,偏憐過楫喧。”(《載敬堂集·江南靖士詩稿》)這是對美麗塘河水景、岸景最形象且生動的註解。
塘河沿岸遊人如織,或賞景,或健身,或休閒,或漫步,是山水與人文合一的宜居宜遊的好地方。

温瑞塘河支流水系

主要來自瞿溪、雄溪、郭溪(通稱三溪)以及大和集雲山的山澗溪流,整個流域面積740平方公里,水面面積22平方公里,灌溉面積48.2萬畝,多年平均降雨量1694.8毫米,年徑流量9.13億立方米。水系河網總長度1178.4公里,在吳淞高程5米時,相應蓄水量6500萬立方米。
温瑞塘河自東晉時期由人工開鑿,經唐大和、會昌年間大規模疏浚,後在南宋淳熙14年由知州沈樞組織修築,形成“八十里荷塘”,是温州山水城市特徵的重要標誌。
温瑞塘河 温瑞塘河
温瑞塘河主河道古稱南塘河,明清稱七鋪塘河,北起鹿城區小南門躍進橋,向南流經梧埏、白象、帆遊、河口塘、塘下、莘塍、九里,再向西至瑞安市城關東門白巖橋,全長33.85公里,正常水位時河面一般寬度為50米,最寬處200多米,最窄處僅13米。
温瑞塘河航道北起鹿城區小南門碼頭,南至瑞安市區東門白巖橋碼頭,途經鹿城區、甌海區的梧挺、南湖、白象,在帆遊(麗岙鎮)進入瑞安市境後,經仙岩鎮的河口塘、羅鳳鎮的塘口、塘下鎮汀田鎮莘塍鎮上望,長33.35公里,俗稱“七鋪(古十里為一鋪,下同)河路”。
河牀面寬30—50米,河網水面面積19.5平方公里,流域面積704平方公里,總灌溉面積48.2萬畝,河水較穩定。
境內幹河長20.4公里,流域面積298.7平方公里,幹、支河網總長455公里,水面面積4.77平方公里,蓄水量2020萬立方米。

温瑞塘河橋樑介紹

温瑞塘河水網密佈,支流縱橫交錯,橋樑不可勝數。然分佈在温瑞塘河上的眾多古橋,由於歷史和人為等方面的原因,現狀卻不容樂觀。
有的湮沒無聞,有的名存實亡,有的面目全非,有的斷壁頹垣,僅有少數保存完整,古樸依舊。
中國古橋歷史是由木而石、由梁而拱發展起來的。温瑞塘河流域現存的古橋大多為石樑橋,木橋已無跡可尋,石拱橋也不多見。
温瑞塘河旅遊 温瑞塘河旅遊
始建於宋代保存較好的石樑橋,有坐落於仙岩鎮沈岙村架龍溪上的祠堂橋、坐落於瑞安東門輪船碼頭的白巖橋、坐落於潘橋鎮潘橋村潘橋河上的仁壽橋、坐落於郭溪鎮任橋村曹埭河的任橋等。原先坐落於瞿溪河上的紅橋和竹橋(最早為竹結構)為木結構,因屢遭水毀及急增的人、車流量對橋的承載需要,紅橋移位重建,竹橋改建,現均為鋼筋混凝土結構
温瑞塘河的古石樑橋,橋墩一般由3至5根方形條石並列構成的排柱式為多,也有用塊石砌成菱形橋墩的,如棚湖橋;橋洞有單孔和多孔的,多孔一般為3孔、5孔、7孔等奇數;橋面一般縱向鋪條石,並開鑿橫條紋或斜條紋或幾何圖案,增加摩擦以利行走;有欄杆的一般由青石板及青石覆蓮望柱結合做成,造型精美的還有飛禽走獸雕像,如甌海的潘橋。
大小不一、風格各異的古橋是甌越祖先用勤勞和智慧創造的,是一筆珍貴的物質文化遺產,也是水鄉文化的縮影和代表物之一,更是塘河上不會再生的一道獨特人文景觀。塘河古橋除少數得到重視保護、立有橋碑刻有文字簡介外,大多古橋的處境可以説是風雨飄搖,處於自生自滅的脆弱狀態。
前幾年在塘河源頭上河鄉一帶,還可以看見好幾座古橋的神韻,如溪頭街的塘糕橋、埭頭村的下殿橋、石柱門的將安橋、林橋村蜈蚣橋等,然經幾次山洪暴發加上河道的拓寬工程,這些古橋均已不存。
隨着城鄉建設迅速發展,本來就稀少的古橋以更快的速度在我們眼前消失。
清代女詩人範荑香有詩曰:“緩步同行過小橋,春風吹暖賣餳簫。忽驚背後來遊客,退入垂陰折柳條。”真希望如此迷離旖旎的風光,能夠永遠保留下來,不要漸成遙遠記憶夢中陳跡。
下斜橋 ,因坐落於婁橋街道下斜村而得名。
條石結構,9孔,長55米,寬2.2米。據記載,橋旁原有青石欄杆相扶,現青石欄杆早已不知蹤影,替代的是鋼管欄杆,石板橋面已被混凝土覆蓋。該橋為會昌湖水系現存石橋中跨度最長的一座古橋樑。
潘橋, 原名仁壽橋,始建於宋代。坐落於潘橋鎮潘橋村,跨潘橋河。東西向,石結構,3孔。橋兩旁用青石板及青石柱結合做成欄杆,橋中段欄杆柱上有4只雕刻精美、造型生動的獅子。橋上有一橋板由三塊石頭相接,為一大橋樑趣事。是甌海保存較為完整的宋代古橋樑。橋西端有兩棵古榕,枝葉繁茂,十分壯觀。
棚湖橋, 坐落於郭溪鎮白塔殿。橋旁原有白色磚塔,俗稱白塔,故又名白塔橋或白塔殿橋。跨郭溪,3孔,石結構,橋墩較為特別,用塊石堆砌成菱形狀。
中孔西側邊上的橋板刻有“大清道光二十二年(1842)重建”等文字。
此橋為郭溪現存唯一尚保持原有風貌的古橋,可能要歸功於厚實堅固的橋墩。
祠堂橋, 坐落在仙岩鎮沈岙村架龍溪上。始建於北宋大觀年間(1107—1110),為3孔梁式石橋,南北跨架,長11.25米,寬1.35米。橋墩各縫並列3根方柱,上端用帽梁石牽固。中孔橋板外側刻有建橋紀年與舍銀者姓名,橋柱上刻有“石匠孫安”字樣。
橋旁並排另造平坦水泥橋供通行需要,也為祠堂橋的保護創造了良好條件。
清寧橋, 坐落在南白象街道白象街。始建於清光緒三十一年(1905),條石結構,3孔,長17.5米,寬2.1米。
南白象塘河 南白象塘河
橋兩端各有六七級石階,橋上兩旁皆設青石欄杆,方形覆蓮望柱。儘管歲月的洗禮在古橋身上留下斑駁痕跡,但基本完好無損。
任橋, 坐落於郭溪鎮任橋村,跨曹埭河。按橋柱鐫刻“十二真娘”文字考證,橋始建於宋代。南北向,石結構,4孔。神奇的是橋當中一側長有一棵樹,樹根緊緊紮在橋板和橋墩的夾縫裏。
樹高不過1米,樹上有幾片葉子也屈指可數。但別小看這棵樹,它的樹齡可大着呢。坐在橋邊曬太陽的一位84歲老太太説,她還是孩子的時候這棵樹就是這樣子了。聽説有了這座橋後樹就長出來了,它長不高,也死不掉。當地還有個習俗,每年端午划龍舟的時候,龍舟下水的第一天都要劃到橋下摘幾片樹葉,傳説小樹既能保龍舟劃得快,又能保龍舟平平安安。被摘光葉子的小樹不久又會長出新的葉子。人們都把橋上的這棵小老樹視為神奇,在它身上寄託了諸多美好、吉祥和希望。
集福橋, 坐落於雄溪岙底石馬殿前,跨雄溪,又名石馬殿橋。石結構,3孔。橋墩較有特色,用條石和塊石砌成鯧魚形狀,結實堅固。長14米,寬1.7米。石板側面上刻有題識文字“集福橋”、“大清乾隆癸丑(1793)正月吉日重建”。可以想見,其始建年代更為久遠。
温瑞塘河沿岸污染 温瑞塘河沿岸污染
馬橋,坐落於潘橋鎮馬橋村,又名登雲橋,跨潘橋河。據記載,始建於同治年間,東西向,石結構,5孔,長24米,寬1.6米。現橋已經拆除,移位另建公路橋,僅剩東端的橋墩,傍着一棵大榕樹,彷彿向人們訴説着歲月滄桑與曾經輝煌。

温瑞塘河作用地位

温瑞塘河美景
温瑞塘河是温瑞平原48.2萬畝農田主要灌溉和排澇河道,也是沿河100萬居民生活用水和城鄉工礦企業的主要水源,更是温州至瑞安內河航運的重要水道。航運能力為20—30噸左右,河道有機動客貨小輪船及駁船70艘。温瑞塘河河水流向,以帆遊為界,帆遊以北,水北流通甌江;帆遊以南,水南流,除部分由沿海浦瀝入江外,經流在九里、瑞安壕河入飛雲江。1985年眩江翻水站建成,提甌江水人温瑞塘河,水位全面提高,河水均南流瑞安。
温瑞塘河位於甌江以南、飛雲江以北的温瑞平原,是我市境內十分重要的河道水系,分屬於鹿城、甌海、龍灣、瑞安等“三區一市”管轄。
温瑞塘河縱橫交錯的水系河道,對我市的防洪、排澇、供水、航運、灌溉、景觀及生態環境保護,特別是温瑞平原的經濟和社會發展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被温州人民稱為“母親河”。

温瑞塘河惡化原因

温瑞塘河的水污染
一、水體的自淨能力:水域和自然界一樣,本身有着一定的自淨能力,就拿河流來説,當一年的污水流入河流時,污水首先被流水混合、稀釋和擴散,比水重的粒子就沉降存積在河牀上。然後開始氧化過程,易氧化的物質通過水中的氧氣進行氧化;有機物通過水中微生物進行生物氧化分解。同時,河流的表面又不斷地從大氣中獲得氧氣,使氧化過程中所消耗的氧氣得到補充。這樣,當經過一定時間,河水流到一定距離時,隨着有機物的礦化,河水就恢復到原來的清潔狀態,這就是河流的自淨作用。這種自淨能力與水體的水量、水速和流速有關。海洋和地面水對於一般自然出現的有機物質都具有很大的自淨能力,但對於合成洗滌劑有機氯農藥、多氯聯苯等總領事成有機化合物質和諸如氰化物、重金屬類、放射性物質等的毒物質、自淨作用則非常有限,這些物質很難通過自淨作用來淨化。至於地下水,由於流速慢,逗留時間長,又無空氣、陽光,其自淨能力要比地面水差提從。因此,當排入水域的污水、廢水、各種廢棄物等污染物質超過水體自淨能力時,水質就會受到污染。
二、水域的人為污染:中國每年廢水排放量為365億噸左右,而每噸污水能夠污染大於它四十倍的自然水。中國工業廢水不但排放量大而且污染濃度高,究其原因,主要是相當數量的企業生產技術落後、設備陳舊、管理水平低、中小型企業居多(約佔90%),資源能源浪費嚴重、耗水量大,單位產品耗水量及排污量與發達國家相比差距甚遠。中國每生產一噸合成氨平均耗水500——1000噸,發達國家僅12噸;中國每噸紙耗水400——500噸,發達國家為5-2002KGB;中國每噸鋼材耗水30噸,美國僅為3-5噸。中國1998年排放工業廢水約為250億噸,年處理廢水量約72億噸,工業廢水處理率近30%,92年工業廢水處理量為175。9億噸,工業廢水處理率為63.6%,94年工業廢水處理量為198.5噸,處理率為75%。而處理工業廢水達標調查結果表明,處理效果不理想。污水處理設施、設備運行效率不高。停運、報廢、閒置的設備佔總保存量的12.5%,累計資金佔總投資的8.5%,實際運行中達到設計能力80%的僅48%,而28.7%的設施還達不到設計能力的50%,處理設施和設備得不到充分利用,造成運行成本高。加之中國長期以來無償使用水資源,水價過低,使企業可買新鮮水而不投資處理廢水或者有處理設施只作擺設,應會檢查,任意排放污染水環境。
人為造成水質污染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按污染源分,可分為工業廢水污染、城市污水污染、農業迴流水污染、固體廢物污染及其它污染等方面。

温瑞塘河環境現狀

一是水體污染越來越突出。由於生活工業農業污水長期大量直排入河,河道水質日益惡化。據温州市環保局發佈的數據,2000年温瑞塘河水質滿足IV類水要求的河段長度僅佔15.0%,V類及劣於V類河段佔85.0%,許多河段水體發黑、發臭,失去了應有的作用。
二是河牀淤積嚴重。由於長期缺少河牀疏浚,加之流域內水土流失和沿岸垃圾、泥土入河,導致河牀淤積。河牀平均淤積層達0.8米,最深達2.2米,蓄水、過流能力大大降低,嚴重影響防洪排澇,也造成大量的內源污染。
三是填佔河道現象十分普遍。隨着城市經濟的發展,城市用地需求的增長與河道的保護產生了嚴重的矛盾。長期以來,城市建設以及工業園區、房地產開發等填佔河道現象十分普遍。河道填埋影響了城市的防洪排澇和生態環境,同時,温州古城原有清晰的河網脈絡已不復存在,江南水鄉逐漸失去了生存的基礎。
四是沿河自然景觀遭到破壞。温瑞塘河沿岸有較多山體,是沿河風光的重要組成部分。但隨着地方經濟的發展,近年來對於塘河沿岸山體的人為破壞日益嚴重,特別是無序的採石,造成山體千瘡百孔,損害了山體自然美的形象。另外,河道沿岸分佈着密集的生產廠家,煙囱林立、廠房破舊、垃圾成堆、污染嚴重,極大地破壞了塘河自然風貌和生態環境。
五是文物古蹟和歷史風貌受損嚴重。温瑞塘河歷史悠久,人類活動在兩岸留下了不少遺蹟,如古塔寺廟祠堂、教堂和民居建築等,但多數古建築年久失修,有些文物古蹟被廠房侵佔或被垃圾填塞。許多具有傳統水鄉風貌的民居建築羣正在被破壞性地改造和蠶食,原有的塘河歷史風貌和建築特色正在漸漸消失。
温瑞塘河的水污染
臨河而居 臨河而居
温瑞塘河日趨嚴峻的水環境態勢,引起了社會廣泛的關注,沿河百姓要求治理温瑞塘河的呼聲十分強烈。從1998年開始,市政府把治理温瑞塘河作為一項重要工作來落實,提出“大力治水疏河,再現江南水鄉風采”,實現“河水變清、河道變寬、河岸變美、河牀變深”。2000年5月,市人大常委會作出《關於治理温瑞塘河的決議》,決定對塘河進行綜合整治,實現温州人民還我“江南水鄉”的美好願望。
2000年7月,温州市成立了以市長為組長、市委副書記和副市長為副組長,市各有關部門一把手為成員的温瑞塘河整治領導小組,專門成立了市温瑞塘河整治工程指揮部,三區一市也相應成立了領導小組和指揮部。為了使綜合整治更加科學、合理、可行,温州市政府委託清華大學組織編制了《温州市温瑞塘河綜合整治規劃》,科學研究與規劃温瑞塘河綜合整治工程。市政府還頒佈了《温洲市温瑞塘河綜合整治與保護管理暫行辦法》、《温洲市温瑞塘河綜合整治獎勵辦法》,規範和推進整治工作。2014,温瑞塘河整治各項工程建設和管理,在市委、市政府的統一領導和部署下,已在温瑞平原持續、深入地開展,並取得了初步的成效。

温瑞塘河綜合整治

(一)目標定位
温瑞塘河整治以治水為中心,以水污染防治、改善水質為根本,通過清障、清淤、截污、治污、護岸、綠化、景觀建設等綜合整治措施,使温瑞塘河達到“河面變寬,河牀變深,河岸變綠,河水變清”,真正成為温州的“城市塘河、生態塘河、文化塘河、景觀塘河”,為温州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提供河道水環境的支撐和保障。温瑞塘河治理工程
(二)基本原則
温瑞塘河綜合整治在確保服從防洪總體安排的前提下,必須堅持以下基本原則
三垟濕地公園 三垟濕地公園
1、治污為本的原則。水環境最嚴重的問題是污染,必須把解決污染問題擺在首要位置,要通過污染源的普查,搞清各類污染源對河道水污染的貢獻率,從而對症下藥,截住污染源。同時,要進行產業佈局結構調整和升級,淘汰低效益、低技術含量、高污染的落後產業和小企業,提升產業結構,調整產業佈局,壯大產業園區。2、生態治水的原則。要重視水生態環境的研究,運用先進的生態手段治理河道,努力削減污染負荷。保護好現有生態環境良好的水域,特別是農村河道和三垟濕地重點保護水域等。在綜合整治中,儘可能體現塘河自然的原貌和特色,體現温州水生態環境的豐富性、多樣性。
3、山水並治的原則。治水必然要治山,防止因水土流失而破壞河道水環境。對河道周邊的山體要加強水土保持,植樹造林,美化山川,防治水土流失;對開發建設項目造成人為的水土流失更要強化治理,以保護治水的成果。
4、突出景觀的原則。沿河建設綠色通道和若干水環境景觀精品工程,保護好文物古蹟,真正把河道建設成為一條亮麗的風景線,從而達到人居環境改善、環境質量提高、城市品位提升的整治目標。
5、持久治水的原則。現代化河道水環境的形成與整個地區的經濟社會發展、城市基礎設施配套建設、民眾文明意識提升直接關聯,往往需要較長的時間,分階段、積少成多地完成。因此,在温瑞塘河綜合整治上,必須樹立持久治水的原則,防止急功近利。要相應地提出近期目標與遠期目標,近期整治措施與遠期整治方案,以及河道水環境的評價指標等,以滿足各時期的整治要求。
6、建管並舉的原則。温瑞塘河綜合整治必須防止重建設、輕管理的傾向。在當前我市經濟實力還不夠強、河道面貌難以用工程措施一下子改觀的情況下,加強管理力度應該成為減輕河道水環境壓力的重要手段。要應用行政、經濟、法律等非工程方法,加強立法、宣傳、教育、保護和管理等源頭性措施,以獲取較大的河道水環境收益。
(三)技術要求
昔日重現
碧水藍天 碧水藍天
1、水利方面。要求達到温州城市防洪規劃規定的防洪排澇標準,河道寬度、河牀底標高、河岸高度滿足規劃的要求;主河道寬度要達到60米(舊城區不少於50米),主幹支流寬度不少於30米,一般支流不少於20米,主河道主幹支流河牀底標高為黃海-1.0米,河道護岸頂高不低於黃海高程4.2米,農田排澇標準10年一遇,城鎮排澇標準20年一遇,市區50年一遇。
2、環保方面。近期(2002年)基本消除主河道黑臭現象,遠期(2010年)按總體規劃要求,河道水質達到水功能區劃規定的標準。
3、綠化方面。要求結合護岸工程建設綠化帶,綠化帶寬度主幹河道兩側原則上控制30米,至少不少於15米,主幹支流兩側原則不少於8米。
4、航運方面。滿足內河航運規劃要求,主河道要滿足7級航運,主要支流滿足8級航運要求。
5、沿河城市景觀方面。沿河建築在立面和高度上均應進行嚴格控制,各城鎮在塘河河岸建設時應劃定建築控制區,控制區內的建築在退離河濱綠化帶後原則上不得超過3層,有條件的地方要作專門的河濱景觀規劃,以指導各項建設活動。
温瑞塘河旅遊
温瑞塘河旅遊 温瑞塘河旅遊
温瑞塘河一直以來是温州市區連接郊縣的水上交通運輸大動脈,被譽為温州人的“母親河”。温瑞塘河旅遊,不僅能使遊客換個角度看温州,沿河的景觀帶還能讓遊客更多地瞭解温州的榕亭文化、濕地文化、廟祠文化、龍舟文化、甌柑文化等鄉土文化。
首發遊覽線路從市中心的白鹿洲公園出發,經南塘街、劃龍橋、臨水居、塘東大橋、妙鴻橋、南甌明園、水心殿和文化公園等臨水建築,最終回到白鹿洲公園碼頭,環線遊覽時間為1小時40分鐘。沿線主要景觀有廟宇、榕亭、老街、柑橘園和公園等,其中以南塘街景觀為核心。今後,將根據遊客反饋意見,推出以人文、公園和建築等景觀為主的旅遊線路,遊覽時間約為兩個小時。隨着條件成熟,還將計劃開發夜遊項目,讓遊客盡情欣賞古老而美麗的塘河風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