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清涼寺

(陝西省咸陽市清涼寺)

鎖定
清涼寺,又名真如禪寺。坐落於陝西武功老城北關外的康家山頂端。整個建築羣依西崖而建,面向東方,氣勢雄渾。據記載清涼寺始建於漢代,原為愛國英雄蘇武家族的避暑勝地,後捐獻給釋家建佛寺。
清涼寺,歷代多次重修復建,新修的大雄寶殿為重檐歇山結構,面盈七間,高兩層,七彩琉璃瓦覆頂,門窗和立柱屋檐等彩繪一新。香火鼎盛,遊人如織,憑欄遠眺,涼風習習整個武功鎮城區盡收眼底,是個避暑休閒的好去處。
中文名
清涼寺
地理位置
陝西省咸陽市武功縣武功鎮
開放時間
08:00-18:00
門票價格
免費
佔地面積
4000 m²
著名景點
太白行祠、清涼亭、大雄寶殿、太白城遺址
位    置
陝西省武功縣武功鎮北關外康家山
相關人物
愛國英雄蘇武、文學家康海
別    名
真如禪寺

清涼寺寺廟簡介

清涼寺-大雄寶殿 清涼寺-大雄寶殿
清涼寺,位於陝西武功老城北關外的康家山頂端。康家山是紀念明代文學家康海而修建的。而清涼寺則是起源於漢代的蘇武避暑山莊,原有蘇武家祠、大雄寶殿、太白殿、清涼亭等園林建築。清涼寺,遺址已經破壞,今為佛教場所。原址復建的大雄寶殿為典型的明代高台建築,重檐歇山結構,坐西朝東,中軸對稱。面盈七間,高兩層,七彩琉璃瓦覆頂,門窗和立柱屋檐等彩繪一新。
清涼寺
清涼寺,一層內供奉釋迦摩尼佛。兩側各有月門拾階而上可抵達頂部,內部裝飾嚴謹,正中供奉長6米睡佛一尊。出大雄寶殿向東10米下台階,形成殿前廣場。繼續前行20米抵達崖邊,前方有八角清涼亭一座,左右白玉石雕勒欄。憑欄遠眺,涼風習習,巍峨高聳的報本寺塔映入眼簾,陣陣胡燕盤旋而過,整個武功鎮城區九街十八巷也盡收眼底。

清涼寺相關典故

清涼寺,整個建築羣依西崖而建,氣勢雄渾,是個避暑休閒的好去處。
清涼亭 清涼亭
民族英雄蘇武流胡十九載迴歸漢朝後官封典屬國,每年夏季從京師長安回故里武功蘇坊稍作歇息,便到他的別墅清涼亭避暑。蘇武去世後,蘇氏後裔將蘇武生前居住過的清涼亭和附近山莊園林,捐贈給佛教組織修建寺院,並將新建寺院取名”清涼寺“。又在清涼寺對面隔河相望,由清涼寺十八社羣眾修建了我國最早的蘇武祠和蘇武亭。蘇武祠內塑有蘇武神像,朝冠朝服,金帶皂靴,手持旄節,神彩奕奕,壁上繪有蘇武的英雄事蹟,工筆重彩,惟妙惟肖。

清涼寺歷史變遷

據武功縣清代乾隆年間進士(翰林院檢討)孫靜烈著《邰封錄》、嘉慶年間知縣張樹勳《武功縣誌》、《民國縣誌稿薄》記載:明朝成化年間,漆水河發生一次特大洪水。蘇坊村、清涼寺、蘇武祠、“蘇公故里”石牌坊,一水蕩平,所有寺廟村莊房舍沉沒於水患。
明朝嘉靖四十三年,本邑兩進士張錬張練兄弟倆倡議,將清涼寺遷建在原寺南邊湫池溝蘇武家佛堂。
明朝萬曆年間,由張練報請上官批准將蘇武祠遷武功縣(今武功鎮)北關香山寺,後又遭水災,再遷西坡頭官道旁(今址),明末遭兵焚。後又遷北關香山寺,又沒於漆水。
康熙三年,武功知縣倪邕梧又籌資重建,遷祠至武功縣城(今武功鎮)北關香山寺,建祠三楹,可惜後又沒於漆水,至今無祠。
咸豐九年,蘇武故里蘇台的十八社羣眾,又在明成化年間被洪水沖毀的蘇武牌坊原址上,重建了蘇武牌坊,直至上個世紀五十年代,被人為所毀。 [1] 
由此造成武功縣境內有三處清涼寺,分別是康家山清涼寺,香山寺清涼寺,蘇坊村清涼寺。 [2]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