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清涼寺

(山西省孝義市清涼寺)

鎖定
清涼寺,位於孝義市西辛莊鎮下馬寬村,距離市中心西南35公里。該寺始建於北宋,元、明、清各代都曾進行過不同程度的擴建和維修。
清涼寺,2004年8月孝義市人民政府公佈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2006年7月呂梁市人民政府公佈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中文名
清涼寺
地    址
山西省孝義市
級    別
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佔    地
1萬平方米

清涼寺寺廟簡介

清涼寺 清涼寺
清涼寺南北長175米,東西長54米,佔地1萬平方米,建築面積3344平方米。寺院整體建築佈局嚴謹宏大,左右對稱,中軸線排列有:山門(樂樓)、正殿、東西偏殿、送子觀音殿、登板樓(四大天王殿)、大雄寶殿、鐘鼓樓、地藏王殿與十八羅漢殿、七佛殿與五王殿、禪堂院、藏經樓共五進庭院,計有殿堂房舍108間,全部殿堂均為磚券拱成的無樑殿。

清涼寺佈局結構

清涼寺,山門面闊五間,長30米,進深10.7米,上築有樂樓。一進庭院為正殿院,深29.3米。北為正殿,面闊五間,寬22.6米,重檐進深8.6米,其中出檐1.6米,內奉佛像五尊;正殿外前方有佛閣,寬5.6米,進深3.1米,內奉彌勒佛塑像,朱柱彩梁,上繪有山水畫,佛閣立柱旁鑲有雙龍戲珠及松鶴等木刻;正殿下方有地洞入口高2.7米,寬1.61米,磚券拱成;地洞兩側各有行龍壁龕一個,綠邊蘭底鑲金龍;正殿前方有東西偏殿各7間,每間偏殿寬3.5米,通高4.2米,進深7.9米,其中出檐1.6米,拱高3.4米。正殿與偏殿出檐上都鋪有琉璃瓦及吻獸。
二進庭院為送子觀音殿,面闊三間,寬15.3米,通高4.7米,拱高3.6米,進深8米;送子觀音殿東西各有偏殿三間(15.3*8平方米),地洞由正殿後鑽上地面,再由送子觀音殿中進入地下到達四大天王殿。三進庭院為大雄寶殿院,進深36米,寬27米。北為大雄寶殿,面闊三間,寬12.1米,通高4.7米,進深7.6米,拱高3.6米;大雄寶殿西為地藏王殿,面闊三間,寬12.1米,進深7.5米,通高4.7米,拱高3.6米。

清涼寺大雄寶殿

大雄寶殿東為十八羅漢殿,面闊三間,寬12.1米,進深7.5米,通高4.7米,拱高3.6米。大雄寶殿院東側為十八羅漢殿和五王殿共10間(7.2*36平方米),大雄寶殿院西側為七佛殿和送子觀音殿共10間(7.2*36平方米),南為登板樓即樂樓(24*6.7平方米),樂樓東側為鐘樓(9*7.5平方米),西側為鼓樓(9*7.5平方米)。登板樓地面下為由地洞進入的四大天王殿,四大天王殿東西各有兩間(6.5*8平方米)。四進庭院為禪堂院,共有3所院子,分別8間、9間、11間,禪堂院之間有門洞相連。
五進庭院為藏經殿,共兩層。下面一層面闊五間,寬21.3米,進深6米,拱高3.4米,由西側台階經門洞到上面一層,面闊三間,寬12米,立柱6根,斗拱出檐,進深9.5米,其中出檐2.7米,通高4.6米,拱高3.4米。

清涼寺寺藏文物

寺內曾藏有石碑三十多枚,但在“破四舊”及“文化大革命”時期被村民搗碎,現僅餘碑的贔屓底座一對,現保存完整,石龜長1.5米,寬0.87米,高0.45米,做工精巧,神態生動,為石刻中精品。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