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淶源鎮

鎖定
淶源鎮,河北省保定市淶源縣轄鎮,地處淶源縣中部,為淶源縣人民政府駐地鎮,東與楊家莊鎮接壤,南連南屯鎮白石山鎮,西鄰北石佛鎮,北接金家井鄉。轄區東西最大距離22千米,南北最大距離13千米, [1]  總面積203平方千米。2018年末,淶源鎮户籍總人口46107人。 [2] 
1961年,建城關公社。1984年,改置城關鎮。1987年,更名為淶源鎮。 [1]  2021年,淶源鎮轄4個居委會和23個村委會, [7]  鎮人民政府駐富強路。 [1] 
2011年,淶源鎮農業總產值8255萬元,工業總產值31億元。財政收入31億元,支出31億元。 [1]  2018年,淶源鎮有工業企業58個,其中規模以上5個,營業面積超過50平方米的綜合商店或超市37個。 [2] 
中文名
淶源鎮
別    名
城關鎮
行政區劃代碼
130630100
行政區類別
所屬地區
河北省保定市淶源縣
地理位置
淶源縣中部
面    積
203 km²
下轄地區
4個居委會23個村委會 [7] 
政府駐地
淶源縣富強路
電話區號
0312
郵政編碼
074300
著名景點
閣院寺
興文塔
拒馬源頭
火車站
淶源火車站
車牌代碼
冀F

淶源鎮歷史沿革

民國二十七年(1938年),屬淶源縣抗日民主政府一區。
1958年,屬東風公社。
1961年,析出,建城關公社。
1984年,改置城關鎮。
1987年,更名為淶源鎮。
1993年,甲村鄉、北韓村鄉併入。 [1] 
截至2011年末,淶源鎮轄觀音堂、福壽路、興文街、拒馬源、新城區、煙墩山6個居民委員會,甲村、馮村、三甲村、北台、二道河、豐樂、北屯、石門、曲村、王家灣、北韓、南韓、張家、顧家營、後堡子、東夾山、西夾山、東神山、辛莊、小西莊、香爐屯、龍虎寺、扯拽溝、水泉、沿村、西關、大北關、小北關、東關、前泉坊、聯合關、新街、後泉坊、西神山、南關、城裏、石李灣、麻園、太平關、水雲鄉40個村民委員會。 [1] 
截至2020年6月,淶源鎮轄7個居委會和40個村委會, [3]  鎮人民政府駐富強路。 [1] 
2021年10月,設立泉坊鎮,將淶源鎮所轄的新城區社區、拒馬源社區、煙墩山社區3個居民委員會和聯合關、前泉坊、後泉坊、麻園、西神山、東神山、石李灣、馮村、曲村、甲村、王家灣、北屯、北台、二道河、三甲村、豐樂村、石門17個村民委員會劃歸泉坊鎮管轄,將南屯鎮所轄的杜村1個村民委員會劃歸泉坊鎮管轄; [8] 

淶源鎮行政區劃

2021年轄4居23村: [7] 
淶源鎮區劃詳情
福壽路居委會
東關村村委會
小北關村村委會
張家村村委會
小西莊村村委會
興文街居委會
新街村村委會
西關村村委會
南韓村村委會
香爐屯村村委會
觀音堂居委會
太平關村村委會
水雲鄉村村委會
後堡子村村委會
水泉村村委會
福澤園社區 [7] 
南關村村委會
沿村村委會
辛莊村村委會
扯曳溝村村委會
城裏村村委會
北韓村村委會
東夾山村村委會
龍虎寺村村委會
大北關村村委會
顧家營村村委會
西夾山村村委會
——

淶源鎮地理環境

淶源鎮位置境域

淶源鎮地處淶源縣中部,為淶源縣人民政府駐地鎮,東與楊家莊鎮接壤,南連泉坊鎮、白石山鎮,西鄰北石佛鎮,北接金家井鄉。轄區東西最大距離22千米,南北最大距離13千米, [1]  總面積203平方千米。 [2] 

淶源鎮地形地貌

淶源鎮境內大部分為盆地,地勢西北高、東南低。 [1] 
淶源鎮未析置泉坊鎮前的地圖 淶源鎮未析置泉坊鎮前的地圖

淶源鎮氣候

淶源鎮屬暖温帶半濕潤季風氣候區,季風氣候顯著。春季,平均氣温9℃,平均降水量64.6毫米;夏季,平均氣温21.7℃,平均降水量379.0毫米;秋季,平均氣温7.8℃,平均降水量85.0毫米;冬季,平均氣温-6.7℃,平均降水量8.7毫米。年日照時數累年平均2780.6小時,日照率為62%;平均年無霜期為160天,全年主導風向為西北西,年平均風速為6.8米/秒。

淶源鎮水文

淶源鎮境內河道屬大清河水系。拒馬河自鎮區東南部入境,由西向東。 [1] 

淶源鎮自然災害

淶源鎮主要自然災害有旱澇、風災、冰雹、低温、雷擊等。 [1] 

淶源鎮自然資源

截至2011年末,淶源鎮有山場面積6萬畝,年產飼草800多萬千克;耕地面積5.3萬畝,大部分為旱地,水澆地面積1220畝。 [1] 

淶源鎮人口民族

截至2011年末,淶源鎮轄區總人口9.4萬人,其中城鎮人口5萬人,城鎮化率71.1%;另有流動人口2.77萬人。總人口中,男性4.8萬人,佔51.06%;女性4.6萬人,佔48.94%;14歲以下1.7萬人,佔18%;15~64歲5.2萬人,佔55.32%;65歲以上2.5萬人,佔26.68%。總人口中,以漢族為主,達9.38萬人,佔99.74%;回族200人,佔0.26%。2011年,淶源鎮人口出生率10.5‰,人口死亡率3.9‰,人口自然增長率6‰。人口密度為每平方千米700人。 [1] 
截至2017年末,淶源鎮常住總人口46376人。 [4] 
截至2018年末,淶源鎮户籍總人口46107人。 [2] 

淶源鎮經濟

淶源鎮綜述

2011年,淶源鎮農業總產值8255萬元,工業總產值31億元。財政收入31億元,支出31億元。 [1] 
2018年,淶源鎮有工業企業58個,其中規模以上5個,營業面積超過50平方米的綜合商店或超市37個。 [2] 

淶源鎮第一產業

2011年,淶源鎮以種植玉米、穀子、豆類、蔬菜為主,生產糧食16747噸;主要經濟作物為蔬菜,蔬菜種植面積664畝,產量664噸,主要品種有白菜、蘿蔔、葱、韭菜、黃瓜、西紅柿等。
畜牧業以飼養生豬、羊、家禽為主。2011年,淶源鎮生豬飼養量935頭,年末存欄935頭;羊飼養量772只,年末存欄772只;家禽飼養量5000羽。 [1] 

淶源鎮第二產業

2011年,淶源鎮工業以農機修造、糧食加工、建築、運輸、礦產品加工、食品加工、機械加工、建築材料為主。2011年,淶源鎮工業總產值31億元,工業企業901家,職工3548人。 [1] 

淶源鎮第三產業

2011年末,淶源鎮有商業網點2147個,職工4530人;社會商品零售總額達6億元,城鄉集貿市場4個。 [1] 

淶源鎮交通運輸

淶源鎮境內有京原鐵路、張石高速公路、108國道、207國道、112省道線5條鐵路和公路幹線交會,轄區內有三個火車站站台,40個村全部通水泥或瀝青路。 [1] 
淶源鎮 淶源鎮

淶源鎮社會事業

淶源鎮教育事業

2011年末,淶源鎮有幼兒園10所,在園幼兒3123人,專任教師212人;小學12所,在校生10546人,專任教師586人。小學適齡兒童入學率、初中適齡人口入學率、小升初升學率、九年義務教育覆蓋率均達100%。2011年,淶源鎮教育經費646萬元,國家財政性教育經費646萬元。 [1] 

淶源鎮文化事業

2011年末,淶源鎮有文化站1個;村文化活動中心11個;各類圖書室27個,藏書33萬冊。 [1] 

淶源鎮醫療衞生

2011年末,淶源鎮有各級各類醫療衞生機構63個,其中門診部(所)61個;病牀448張。專業衞生人員834名,其中執業醫師5人,執業助理醫師7人,註冊護士8人。2011年,淶源鎮醫療機構(門診部以上)完成診療1549人次。40個村村民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參合率95.6%。 [1] 

淶源鎮社會保障

2011年末,淶源鎮城鎮最低生活保障户數2031户,人數4977人,支出813萬元,比上年增長17%,月人均136元;城市醫療救助121人次,民政部門資助參加合作醫療1136人次。農村最低生活保障户數367户,人數506人,支出36萬元,比上年增長16%,月人均59.3元,農村五保供養130人,國家撫卹、補助各類優撫對象177人,參加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2.1萬人,參保率93%。 [1] 

淶源鎮郵政電信

2011年末,淶源鎮有郵政局1個,代辦所3個,從業人員34人;電信企業2家,服務網點4個,固定電話用户200户;移動電話用户7000户,寬帶接入用户700户。 [1] 

淶源鎮歷史文化

淶源鎮名字由來

淶源鎮因鎮政府駐淶源縣城而得名。 [1] 

淶源鎮文物古蹟

  • 閣院寺
閣院寺,又稱“大寺”,座落在淶源縣城內的西北角,是一座保留有遼代建築風格的佛寺。相傳始建於東漢時期,唐代時曾重建。遼代時又對其進行了大規模修繕,現存建築多保留有遼代的建築特點。
閣院寺面積約6900平方米,寺內現存有天王殿、文殊殿、東西配殿、藏經樓、東西禪房等建築。閣院寺的主體建築文殊殿建於遼應歷十六年(966年),該殿平面近於正方形,建築面積484平方米,單檐歇山式布瓦頂。殿前建有寬大的月台,台上植有兩棵相對的古松。該殿的木構件、斗拱和部分裝修,均表現出遼代建築風格。殿內原有文殊騎獅塑壁一座,已損毀。文殊殿前立有遼代八稜漢白玉經幢1座,殿東南鐘樓基址上還存有遼天慶四年(1114年)鑄造的鐵鐘1口。
閣院寺最早的建築是遼初修建的文殊殿,是全國年代較早、規模較大、保存最為完好的超過千年的土木建築之一,具有較高的歷史、科學、藝術價值。
1996年11月20日,閣院寺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佈為第四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5] 
閣院寺
興文塔,始建於唐天寶三年(744年)。據史料記載,明代嘉靖十八年(1539年)由僧道兩家共同主持對此塔進行了維修。此塔結構樣屬於遼代建築,具有較高的歷史、科學、藝術價值。
興文塔建築形式為八角五級閣樓式實心磚塔,修繕後重新測量,通高27米,佔地面積37.6平方米,此塔由須彌座,塔身、塔剎3部分組成。第一層塔身最高,以上每層高度均勻遞減,全塔除角梁外,均採用仿木構件。須彌座下枋刻仰蓮,上枋刻俯蓮。用磚條砌成空,八個龜角刻花 紋。塔頂呈八角攢尖式。塔剎建在小型須彌座上,須彌座上用磚砌成受花,受花內置鐵鑄八稜型覆體,覆體上飾四節鐵鑄塔剎,塔剎第一節頂端為蓮花,第二節、第三節、第四節為寶珠。
興文塔塔檐部和平座均飾斗拱支撐,斗拱為柱頭一朵,補間一朵,第一層塔身檐部斗拱出兩跳,五鋪座,平座斗拱為一朵三升,柱頭斗拱加抹角供。檐下用枋支撐檐飛,檐部八角用方磚鋪面,平座飾勾欄,欄板用磚砌成條狀,望拄頂端呈圓球形。
1982年7月23日,興文塔被河北省人民政府公佈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6] 
興文塔

淶源鎮風景名勝

拒馬源頭
拒馬源頭,位於淶源縣城南和城東。其中淶水源(北海泉),位於縣城東關村,易水源(南關泉),位於縣城南關村,拒馬河源(旗山泉),位於縣城附近的旗山腳下。拒馬源泉羣是拒馬河的源頭,也是拒馬河的主要水源。泉水從淶源縣城一帶冒出地面後就形成了拒馬河。流經易縣紫荊關、淶水縣野三坡、北京房山十渡,最後歸海河至渤海。
拒馬源頭

淶源鎮特產美食

  • 淶源小米
淶源小米,生長在海拔1000米的淶源縣,淶源鎮為種植區。淶源小米穀殼色淺皮薄,顆粒飽滿,出米率高,米質好,有較高的營養價值。
  • 淶源豆腐
淶源豆腐,既不是用滷水點的,也不是用石膏點的,而是用“酸漿”點的。酸漿就是把壓豆腐瀝下去的漿水,放入缸中進行發酵製作的。如果發酵的酸度不夠,可以加入一點小米湯進行催化。這樣製出來的豆腐自然帶有一點酸味,因此當地人稱其為“酸豆腐”。淶源豆腐常見吃法有家常炒豆腐、小葱拌豆腐、香椿拌豆腐、滷水油炸豆腐泡、豆腐丸子等。
淶源豆腐
  • 攤黃子
攤黃子是一種淶源縣風味獨特的烙制食品,原料為小米麪、玉米麪、糜米麪、高粱面、蕎麪等,也可用小米麪、玉米麪摻以少許白麪的混合麪粉。做法取麪粉適量,調為糊狀,經發酵後,用勺子舀取,均勻地傾入鏊子中烙蒸。烙制攤黃兒的鏊子為生鐵所鑄,分鏊身與蓋子兩部分。烙制時將鏊子置灶爐上,待鏊底烤熱後,先塗以食油,再傾入麪糊兒,加蓋烙蒸。攤黃子用小鐵鏟將攤黃子剷出,置於箅上降温,待稍涼後摺疊成半圓形,即成。
攤黃子 攤黃子
  • 鋼絲餄餎
鋼絲餄餎,又叫鋼絲面,為淶源風味小吃。主要是用玉米麪經過多道工藝製作而成。最初由玉米麪加工,後來玉米脱皮後進行加工。再後來蕎麪餄餎,高粱米鋼絲餄餎,紅薯面鋼絲餄餎,江米鋼絲餄餎,白玉米鋼絲餄餎應運而生。
鋼絲餄餎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