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漢語文字)

鎖定
涉(拼音:shè)為漢語一級通用規範漢字(常用字) [1]  。此字始見於商代甲骨文 [2]  ,其古字形像徒步從水裏走過去。涉的本義是徒步渡水,泛指渡水。又引申為進入裏面,接觸、觸及。還引申泛指經歷、經過,由此義再引申為閲覽。又引申指關聯、關注。
中文名
拼    音
shè
部    首
五    筆
IHIT(86);IHHT(98) [3] 
倉    頡
EYLH
鄭    碼
VIKO
筆    順
點、點、提、豎、橫、豎、橫、豎、撇、撇
字    級
一級(編號:2070) [1] 
平水韻
入聲十六葉 [4] 
筆畫數
3+7
造字法
會意字
結    構
合體字,左右結構
異    體
渉、𣥿、𣻣、𣥩、𣶵
統一碼
基本區-6D89
四角碼
3112₁
注音字母
ㄕㄜˋ
國標碼
C9E6

文字溯源

字形演變流程圖(文中出現序號參照此圖所示文字) 字形演變流程圖(文中出現序號參照此圖所示文字) [2]
會意字。圖1和圖2的甲骨文,中間是一條小河,一隻腳(“”)在河這邊,另一隻腳在河那邊,合起來表示已經過河了。圖3的字形兩腳向前,它的意思是一個人正赤着腳在水中慢步前進。“涉”的本義就是蹚水而過。西周、春秋、戰國文字與甲骨文相同,只是有的字形又加了一個“”字(圖7)。圖11為籀文,兩邊是水,中間一“步”字,更突出了“涉”正是赤腳過河的意思,也就是説此人前後均為水,正在水中行走,這就是“徒行厲水”的意思。小篆的“涉”較籀文少一“水”字(圖12),保持了與甲骨文和金文一致的形體,並由此發展為隸書和楷書。 [2]  [5] 
“涉”本義是徒步過水。後來,不光是徒步過水叫“涉”,乘舟楫渡水以至凡是從水上經過都可以叫“涉”,如:跋山涉水,遠涉重洋。“涉獵”的“涉”本也取自渡水之意,現在這一詞指廣泛瀏覽閲讀,不作專門研究。
“從水上經過”這一意義再進一步擴大,就引申出“涉”的第二個意義:進入,經歷。如進入某種環境或生活範圍叫“涉足”;“涉世”是指經歷世事。説年輕人涉世不深就是説年輕人閲歷淺,經歷的事情少。
由“經歷”的意義再進一步擴大,又引申出第三個意義:凡是相關聯、牽扯到的都可以叫“涉”。如關聯到外交的叫“涉外”;跟某件事有關的嫌疑叫“涉嫌”。 [16] 

詳細釋義

讀音
詞性
釋義
英譯
例句
例詞
shè
動詞
徒步渡水,泛指從水上經過。
wade;ford;
cross
《詩經·鄭風·褰裳》:“子惠思我,褰裳涉溱。”
《尚書·盤庚中》:“盤庚作,惟涉河以民遷。乃話民之弗率。”
跋涉;涉禽;跋山涉水;遠涉重洋
〈文言〉行走;跋涉。
trudge
謝靈運《登上戍石鼓山詩》:“故鄉路遙遠,川陸不可涉。”
蘇軾《答任師中、家漢公》詩:“我亦涉萬里,清血滿襟袪。”

〈文言〉經歷;經過。
experience;
go through
史記·遊俠列傳序》:“況以中材而涉亂世之末流乎?”
涉世;涉險
〈文言〉至,到。
arrive
潘岳《閒居賦》:“自弱冠涉乎知命之年,八徙官而一進階。”

〈文言〉遊玩,遊覽。
stroll about
陶潛《歸去來兮辭》:“園日涉以成趣,門雖設而常關。”

〈文言〉指上路,登程。
journey
司馬光《同君倚過聖俞》詩:“呼馬涉歸塗,燈火已歷歷。”
涉道;涉遠;涉履
〈文言〉進入,陷入。
enter
《左傳·僖公四年》:“不虞君之涉吾地也,何故?”
漢書·高帝紀贊》:“涉魏而東,遂為豐公。”

牽連,關連。
involve
王讜《唐語林·補遺三》:“﹝中人﹞遂詣白公索銀,恐涉隱沒故也。”
涉外;涉案;涉嫌;牽涉;涉及
〈文言〉涉獵。指粗略地閲讀學習。

嵇康《與山巨源絕交書》:“少加孤露,母兄見驕,不涉經學。”
明史·王越傳》:“﹝王越﹞長身,多力善射,涉書史,有大略。”

〈文言〉屬於。

王若虛《滹南詩話》卷下:“﹝白樂天﹞詩雖涉淺易,是大才殆與元氣相侔。”

〈文言〉處置,處理。
handle

名詞
〈文言〉渡口。

《詩經·邶風·匏有苦葉》:“匏有苦葉,濟有深涉。”

形容詞
〈文言〉指學問廣博。

《北史·崔鑑傳》:“長瑜子子樞,學涉,好文詞。”

dié
動詞
〈文言〉流血的樣子。涉血,殺人流血遍地。也作“喋血”。

《戰國策·趙策四》:“君之所以求安平君者,以查之於蕊也,茹肝涉血之仇耶?”
陸游《村飲示鄰曲》:“焚庭涉其血,豈獨清中原!”

(參考資料:《漢語大詞典》 [6]  《現代漢語詞典》 [7]  《漢語大字典》 [8] 

古籍釋義

説文解字

【卷十一下】【沝部】時攝切(shè)
𣻣,徒行厲水也。從沝從步。
涉,篆文從水。 [9] 

説文解字注

“徒行濿水也”注:濿各本作厲,誤。濿,或砅字也,砅本履石渡水之偁,引申為凡渡水之偁。《釋水》曰:繇膝以上為涉。《毛傳》同。許雲徒行者,以別於以車及方之,舟之也。許意詩所言揭,厲皆徒行也。皆涉也。故字從步。
“從沝步”注:會意。時攝切。八部。 [10] 

廣韻

時攝切,入葉常 ‖涉聲盍2部
涉,歷也。徒行渡水也。亦漳水別名,涉縣是也。又姓,《左傳》晉大夫涉佗。時攝切。四。
丁愜切,入怗端 ‖涉聲盍2部
涉,血流皃。又時懾切。 [11] 

康熙字典

【巳集上】【水部】 涉;部外筆畫:7
古文:𣥿、㴇
《唐韻》時攝切。《集韻》《韻會》實攝切,竝音𦁗。《説文》:徒行厲水也。《爾雅·釋水》:繇膝以上為涉。
又經也。枚剩《七發》:於是背秋涉冬。
又《前漢·賈山傳》涉:獵書記,不能為醇儒。注:言若涉水獵獸,不專精也。
又大涉,水名。《前漢·地理志》:犍為郡南廣縣有大涉水。
又縣名。《廣輿記》:屬彰德府,古涉侯國地,漢涉縣。
又姓。《左傳》:有涉佗。
又《廣韻》丁愜切。《集韻》。的協切,竝音沾。與喋同。血流貌。 [12] 

字形書法

字形對比

字形對比(楷體) 字形對比(楷體) [3]

書寫提示

“涉”字書寫筆順 “涉”字書寫筆順
❶“氵”窄“步”寬。頂部“氵”低,底部“步”低。❷“氵”,第二點偏左,在橫中線上側。❸“步”,上部“止”寬扁;第三筆短豎在中線左側;長橫從“氵”側起筆,在橫中線上方;“步”下半部豎筆與上部右豎垂直對齊,左點在上部短豎下方,長撇起筆於橫中線,收筆於“氵”下。 [13] 

書法欣賞

以上參考資料: [14] 

韻書集成

中上古音

時代
聲韻系統名稱
韻部
聲母
韻母
先秦
王力系統
ʑ
ǐap
先秦
董同龢系統
ʑ
jɐp
先秦
周法高系統
d
jiap
先秦
李方桂系統
d
jap


jap


jap
南北朝
宋北魏前期
葉怗洽

jɑp
南北朝
北魏後期北齊
葉怗洽

jɑp
南北朝
齊梁陳北周隋
葉怗洽

jɑp
隋唐
擬音/王力系統

ʑ
ǐɛp
隋唐
擬音/董同龢系統

ʑ
jæp
隋唐
擬音/周法高系統

iæp
隋唐
擬音/李方桂系統

ź
jäp
隋唐
擬音/陳新雄系統
ʑ
ǐɛp
(表格信息來源:漢典網 [15] 

韻書集成


小韻
韻攝
聲調
韻目
韻系
聲母
聲類
開合
等第
清濁
反切
擬音
廣韻
入聲
二十九葉
鹽A

開口呼
三等
全濁
時攝切
ʑjæp
入聲
三十帖 (怗)

開口呼
四等
全清
丁愜切
tiɛp
集韻
入聲
二十九葉

開口呼
三等
全濁
實攝切
ʑiæp
入聲
三十帖

開口呼
四等
全清
的協切
tɛp
中原音韻

入聲作平聲
車遮


齊齒呼

全清

ʂiɛ
中州音韻


入聲作平聲
車遮






繩遮切

洪武正韻

入聲
十葉


全清
失涉切
ʃiep
分韻撮要

陰入
第二十兼檢劍劫






(表格信息來源:漢典網 [15] 

方音集成

注意:方言字音的聲母和韻母用國際音標標註;各方言點的字音以當地城區中老年人口音為依據,僅作參考
方言類別
方言點
聲母及韻母
調值
調類
備註
官話(北京官話)
北京
ʂɤ
51
去聲

官話(冀魯官話)
濟南
ʂɤ
21
去聲

官話(中原官話)
西安
ʂɤ
21
陰平

官話(西南官話)
武漢
213
陽平

官話(西南官話)
成都
se
21
陽平
未註明異讀原因
se
13
去聲
官話(江淮官話)
合肥
ʂɐʔ
4
入聲

官話(江淮官話)
揚州
ɕieʔ
4
入聲

晉語
太原
saəʔ
2
陰入
文讀
saʔ
2
陰入
白讀
吳語
蘇州
zɤʔ
31
陽入

吳語
温州
ji
212
陽入

湘語
長沙
24
入聲

湘語
雙峯
se
13
陽平
文讀
ɕia
13
陽平
白讀
贛語
南昌
sɛt
21
陽入

客家話
梅縣
sap
5
陽入

粵語
廣州
ʃip
33
下陰入

粵語
陽江
ʃip
54
上陽入

閩語
廈門
siap
5
陽入

閩語
潮州
siəp
4
陽入

閩語
福州
sieʔ
4
陽入

閩語
建甌
siɛ
24
陰入

(參考資料:《漢語方音字彙》 [17]  、漢典 [15] 
參考資料
  • 1.    國務院關於公佈《通用規範漢字表》的通知  .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引用日期2019-06-27]
  • 2.    李學勤主編;趙平安副主編.字源[M]:天津古籍出版社;遼寧人民出版社,2013.07:1015
  • 3.      .漢典[引用日期2018-09-19]
  • 4.    平水韻 十六葉  .搜韻[引用日期2019-06-27]
  • 5.    吳東平著.漢字的故事[M].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06.09:342-343
  • 6.    羅竹風 主編.漢語大詞典 第5卷 [M].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8.08:1197
  • 7.    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詞典編輯室.現代漢語詞典 第6版[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2.06:1149
  • 8.    漢語大字典編輯委員會編纂.漢語大字典3[M]:四川辭書出版社;崇文書局,2010.04:1738
  • 9.    [東漢]許慎 原著;湯可敬 撰.説文解字今釋[M].長沙:嶽麓書社,1997.07:1600
  • 10.    [漢]許慎撰;[清]段玉裁注.説文解字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10:2267
  • 11.    餘乃永校注.新校互注宋本廣韻[M].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0.07:538;542
  • 12.    康熙字典  .漢典[引用日期2018-11-04]
  • 13.    商務印書館辭書研究中心 編.新華寫字字典 第2版[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1.11:307
  • 14.    各體書法  .漢典[引用日期2019-07-03]
  • 15.    韻書  .漢典[引用日期2019-06-27]
  • 16.    丁義誠等主編.常用字音·形·義·用 第2分冊[M].北京:國防工業出版社,1998.01:184-185
  • 17.    北京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語言學教研室編.漢語方音字彙(第二版重排本)[M].北京:語文出版社,2003.06:22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