涉禽定義
編輯涉禽是指那些適應在沼澤和水邊生活的鳥類,涉禽是一類適應於在淺水或岸邊棲息生活的鳥類。包括鸛形目、紅鸛目、鶴形目和鴴形目的所有種類,均為濕地水鳥。不包括海邊有蹼的海鳥。最主要特徵就是“三長”——嘴長,頸長,腳長。適於涉水行走,不適合游泳。休息時常一隻腳站立,大部分是從水底、污泥中或地面獲得食物。鷺類、鸛類、鶴類和鷸類等都屬於這一類
[1]
。
涉禽外形特徵
編輯涉禽體型大小相差懸殊,大者如赤頸鶴Grusantigone,體長可達170cm以上,小者如小濱鷸Calidris minuta,體長只有14cm左右。雖然在水邊生活,頸部比其他生態類羣的鳥類顯著更長;腿長適於涉水,腿的長度與其能夠涉水的深度直接相關;脛部和跗蹠部一般為角質鱗片所覆蓋,且不具羽毛,以利其涉水行走;趾間有時具蹼,但與遊禽不同,涉禽的足蹼僅存在於趾間基部,稱為半蹼或微蹼,主要作用是增加與地面的接觸面積,利於在濕地上行走;有些種類(如秧雞、水雉)的腳趾細長,能在蓮葉或浮萍上疾走。尾大多較短,大型種類的翅長而寬,可做短距離的翱翔;小型種類(如鴴鷸類)翅短而尖,飛行迅速而靈活,體羽多數以灰、褐為主,與沙灘泥沼的顏色十分接近,是有效的保護色。一般在樹上、草叢中或巖縫、屋頂上(如鸛類)或淺水地帶草叢中(如鶴類)營巢,以樹枝及草莖編巢;有些種類的巢十分簡陋,一般是在水邊地面挖一淺凹,不加巢材鋪墊(如鴴鷸類),但它們卵的顏色與環境相似,很難被發現。不少涉禽可以在距離濕地較遠的樹林中集羣營巢,甚至可以混羣集羣營巢,形成極為壯觀的濕地水鳥營巢地(如鷺類)。鸛形目鳥類的雛鳥為晚成鳥;鶴形目和鴴形目的雛鳥屬於早成鳥。
涉禽生活習性
編輯涉禽至少有210個物種,大多數物種都分佈在濕地或沿海。北極和温帶的一些物種比較多會遷徙,而熱帶的物種則常為留鳥(無遷徙習性)或只在不同降雨帶遷徙。一些北極物種,如長途遷徙動物中的小濱鷸,非繁殖季節會在南半球
[2]
。
涉禽涉禽喜愛的食物
編輯大杓鷸:泥蚯蚓、沙蠶
泥鷸:管蠕蟲、胡椒蛤
蠣鷸:鳥蛤
紅腳鷸:蛤蜊
涉禽種羣分佈
編輯鷺和鸛是大、中型涉禽。鷺和鸛的外形十分像,但飛行時鷺類頸部常常彎曲成“S”形,而鸛類則頸部直伸。我國鷺類有20種,大都屬於珍稀鳥類。鸛類是大型涉禽,飛行時頭、頸、腿前後直伸,白鸛為世界著名珍禽。朱䴉是世界最為瀕危的鳥類之一,只在我國陝西秦嶺有分佈。
鷸類為中等或小型涉禽。種類繁多,身體大多為沙土色,奔跑迅速,翅膀尖,善於飛翔。親鳥為保護幼鳥常把一隻翅膀拖地行走誘使敵害追趕而放棄小鳥。人們常説的“鷸蚌相爭,漁甕得利”的鷸就是指這種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