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浮槎

(唐代駱賓王詩作)

鎖定
《浮槎》是唐代詩人駱賓王創作的一首五言排律。這是一首詠浮槎而抒發懷才不遇的詩,全詩是序言內容的高度概括。前六句隨序中對應段落對浮槎的命運與時機進行感懷,後六句細緻描繪浮槎處境危險、無人相助、不被人賞識的境況。此詩以物喻人,筆力剛健,用詞精確,寫景浩闊,抒情強烈,使人沉痛無比,感慨無限。
作品名稱
浮槎
出    處
《全唐詩》
作    者
駱賓王
創作年代
唐代
作品體裁
五言排律

浮槎作品原文

浮槎1
遊目川上,睹一浮槎。泛泛然若木偶之乘流2,迷不知其所適也。觀其根柢盤屈,枝幹扶疏3。大則有棟樑舟楫之材4,小則有輪轅榱桷之用5。非夫稟乾坤之秀氣,含宇宙之淳精,孰能負凌雲概日之姿,抱積雪封霜之骨。向使懷材幽藪6,藏穎重巖7,絕望於巖廊之榮8,遺形於斤斧之患。固可垂蔭萬畝,懸映九霄,與建木較其短長9,將大椿齊其年壽者10。而委根險岸,託質畏途,上為疾風衝飆所摧殘,下為奔浪迅波所激射。基由壤括,勢以地危,豈盛衰之理系乎時,封植之道存乎我。一墜泉谷,萬里飄淪,與波浮沉,隨時逝止11。雖殷仲文嘆生意已盡12,孔宣父知朽質難雕13。然而遇良工14,逢仙客15,牛磯可託16,玉璜之路非遙17;匠石先談,萬乘之器何遠18。故材用與不用,時也。悲夫!然則萬物之相感應者,亦奚必同聲同氣而已哉。感而賦詩,貽諸同疾云爾19
昔負千尋質20,高臨九仞峯21
真心凌晚桂22,勁節掩寒松23
忽值風飆折24,坐為波浪衝。
摧殘空有恨,擁腫遂無庸25
渤海三千里26,泥沙幾萬重。
似舟飄不定,如梗泛何從27
仙客終難託,良工豈易逢。
徒懷萬乘器,誰為一先容28 [1] 

浮槎註釋譯文

浮槎詞句註釋

  1. 浮槎:原意是用竹木編成的筏子。這裏是指水中的浮木。
  2. 泛泛然:漂浮的樣子。
  3. 扶疏:枝葉茂盛的樣子。
  4. 楫:船漿。
  5. 榱桷:椽子,榱就是椽子。桷,方形的椽子。
  6. 幽藪:樹木聚集之地。
  7. 藏穎:樹幹尖端。
  8. 絕望:使不可望見。
  9. 建木:神話中長木,樹本高百仞無枝,日中無影,眾天神由此上下。事見《山海經·海內經》。
  10. 大椿:《莊子·逍遙遊》:“上古有大椿者,以八千歲為春,八千歲為秋。”
  11. 隨時逝止:聽憑水勢或留或止。
  12. 殷仲文:晉代東陽太守,風流儒雅,海內知名。《晉書·殷仲文傳》:“仲文因月朔,與眾至大司府。府中有老槐樹。顧之良久而嘆曰:此樹婆娑,無復生意”。
  13. 孔宣父,指孔子。《新唐書·禮樂志》載,貞觀十一年,詔尊扎子為宣父,作廟於兗州,給户二十以奉之。
  14. 良工:技藝高超之人。
  15. 仙客:指乘“浮槎”來往於天上人間的人。
  16. 牛磯:牛渚磯,又叫採石磯,在今安徽馬鞍山西北。
  17. 玉璜:半圓形的璧。《宋書·符瑞志》載,姜太公望曾在長安附近渭水邊上釣得一塊玉璜,上有文王受命的銘文,因名其地為釣璜浦。
  18. 萬乘之器:指大木可以充作帝皇宮殿的樑柱。周制,天子有領土方千里,兵車萬乘,後遂以“萬乘”代指皇帝或皇位。
  19. 同疾:同病。這裏指有共同感觸的人。
  20. 千尋:言極長極高。尋,長度單位,一尋八尺。
  21. 九仞:言極高極深。仞,長度單位,或言七尺,或言八尺。
  22. 真心,即貞心,意謂有高潔的操守。凌:升高、逾越。
  23. 勁節:竹木堅硬之節。唐柳宗元植靈壽木》:“柔條乍反植,勁節常對生。”此指堅貞的節操。掩:覆蓋﹑遮蔽。
  24. 風飆:飆風。《吳子·論將》:“居軍荒澤,草楚幽穢,風飆數至,可焚而滅。”飆,暴風。
  25. 擁腫:同“臃腫”。隆起而不平直。《莊子·逍遙遊》:"“吾有大樹,人謂之樗,其大本擁腫而不中繩墨,其小枝捲曲而不中規矩。”無庸:無用。《詩經·王風·兔爰》:“我生之初,尚無庸。”後作為凡庸無用之稱。
  26. 渤海:大海。《列子·湯問》:“渤海不知幾億萬里。”此句指浮槎飄流之遠。
  27. “如梗”句:好像木梗似的隨波逐流,不知漂泊到何處。梗,指用桃樹梗雕刻成的木偶。這裏用《戰國策·齊策》典故:“有土偶人與桃梗相與語,桃偶謂土偶人曰:‘子,西岸之土也,挺子以為人,至歲八月,降雨下。淄水至,則汝殘矣。’土偶曰:‘不然,吾西岸之土也,吾殘,則復西岸耳。今子,東國之桃梗也,刻削子以為人,降雨下,淄水至,流子而去,則子漂漂者將何如耳!’”
  28. 先容:事先介紹推舉。 [1]  [2]  [3]  [4-5]  [6] 

浮槎白話譯文

昔日自恃極高的稟性,高高地面對九仞之峯。
真心高出深秋的香桂,貞節超過嚴冬的寒松。
忽然遇到暴風的摧折,又無故受到波浪撞衝。
頻遭毀損後徒有怨恨,隆起不平遂凡劣無庸。
渤海浩瀚喲三千餘里,泥沙淤積喲千重萬重。
好似那扁舟漂浮不定,又如那桃梗漂流何從?
虛無的仙人終難依託,高超的工匠豈易遭逢?
空懷作帝王車輿之用,誰能先為之雕刻飾容? [2] 

浮槎創作背景

這首詩創作於詩人在齊魯閒居期間,當時詩人一方面悠遊山水,另一方面又時時受到懷才不遇的悲憤的侵襲,於是寫下了這首富有代表性的詠物詩。詩題下附了一篇長序説明詩人作詩的動機:他是有一天在江岸上看見江中一根漂浮的大木頭,聯想到自己的身世深有感觸而作的。 [5]  [7] 

浮槎作品鑑賞

浮槎整體賞析

這是一首詠浮槎而抒發懷才不遇的詩。全詩是序言內容的高度概括。序中“負凌雲概日之姿”描繪了浮槎沒有落水前的高聳之狀,被簡化為首句“昔負千尋質”。序中講述了此樹長在偏遠之處,非常茂盛,詩中則説它在“九仞峯”之上,擁有松樹與桂樹般高尚的品質。序中運用了誇張手法,將浮槎與傳説中的事物相比較,表達了讚歎之情:“與建木較其短長,將大椿齊其年壽者。”詩中為簡化,運用“凌”與“掩”二字表達超過之意。詩的五、六句為了達到語句精練,進一步把序中的描寫語句進行簡化,把“上為疾風衝飆所摧殘,下為奔浪迅波所激射”簡寫成“忽值風飆折,坐為波浪衝”,雖然失去了鋪張揚厲之氣,卻有了言簡意賅的簡約美。
詩的第七至十二句,詩人不再追隨序中的對應段落對命運與時機進行感懷,而是細緻入微地描繪浮槎處境危險、無人相助、不被人賞識的境況。七、八句寫浮槎飽經摧殘、臃腫無用,寓意顯豁,是詩人坎坷生平的象徵。接下來四句,浮槎的漂泊流離得到酣暢淋漓的描繪,特別是“三千里”“幾萬重”的誇張以及“似舟”“如梗”的貼切比喻,顯示出詩人傑出的詠物才能,情景交融、寄意深遠。詩人在結尾四句中説浮槎難以遇到良工,變成“萬乘器”,託物言志之意非常明顯,是詩人懷才不遇之憤的集中體現。駱賓王是唐初一位傑出的文學家。在文學史上,被稱為“初唐四傑”之一。據《全唐詩》記載,他“七歲能屬文,尤妙於五言。嘗作《帝京篇》,當時以為絕唱。”但他始終懷才不遇,甚至曾蒙冤入獄。所以難怪他在岸上看到江中的“浮槎”時會感慨萬分,作出這首詩來。如果拿這首詠物詩,和另一首詠物詩《在獄詠蟬》對照,就更能理解他的苦心了。那“忽值風飆折,坐為波浪衝”的大樹,和“露重飛難進,風多響易沉”的蟬,都是仕途坎坷的詩人的自我寫照。這兩首詠物詩結尾的抒情:“徒懷萬乘器,誰為一先容?”和“無人信高潔,誰為表予心?”幾乎一模一樣,都是詩人渴望有人理解他並幫助他脱離困境,以便有施展才華的機會。
此詩全篇用比,以物喻人,人物一體,達到了一種渾融的境界。筆力剛健,寫景浩闊;用詞精確,對仗工穩;描摹形象,如見其真。後面連用三問,步步逼近,層層深入,抒情強烈,使人沉痛無比,感慨無限。 [2]  [5]  [7] 

浮槎名家點評

中華詩詞學會理事、古典文學專家劉逸生《唐人詠物詩評詮》:詩中以浮槎比喻自己身世,雖有棟樑之才,但無人引薦,也終於永遠飄零而已。詩寫得蒼涼鬱勃,反映了作者懷才不遇的深沉感慨。 [3] 

浮槎作者簡介

駱賓王(約626—684後),唐代文學家。字觀光。婺州義烏(今屬浙江)人。曾任臨海丞。後隨徐敬業起兵反對武則天,作《為徐敬業討武曌檄》,兵敗後不知所終,或説被殺,或説為僧。與王勃、楊炯、盧照鄰以詩文齊名,為“初唐四傑”之一。詩雖多抒寫個人失意愁怨之情,但不刻意雕琢,對扭轉初唐浮華詩風有一定貢獻。有《駱賓王文集》。 [8] 
參考資料
  • 1.    孫建軍.全唐詩選注.北京:線裝書局,2002:448-449
  • 2.    曾凡玉.唐詩譯註鑑賞辭典.武漢:崇文書局,2017:42-43
  • 3.    劉逸生.唐人詠物詩評詮.廣州:中山大學出版社,1985:272-273
  • 4.    周蒙.全唐詩廣選新注集評(1).瀋陽:遼寧人民出版社,1994:225-226
  • 5.    黃益庸.歷代詠物詩(上).北京:大眾文藝出版社,2009:120-123
  • 6.    駱祥發.駱賓王詩評註.北京:北京出版社,1989:122-126
  • 7.    高芸.只為大唐添錦色 初唐四傑詩詞賞析(下).北京:應急管理出版社,2022:385-387
  • 8.    蕭滌非.唐詩鑑賞辭典.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83:13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