浪人(làng rén)是一個漢語詞語,指遊蕩無賴之徒,或行蹤不定的江湖人。
- 中文名
- 浪人
- 外文名
- vagabond
- 外文名
- ronin
- 拼 音
- làng rén
- 注 音
- ㄌㄤˋ ㄖㄣˊ
浪人基本解釋
編輯1、[vagabond]:遊蕩無賴之徒,也指到處流浪、行蹤不定的人。
浪人引證解釋
編輯1、遊蕩無賴之徒。
2、行蹤無定的人。
唐王勃《春思賦》:“僕本浪人,平生自淪。懷書去洛 ,抱劒辭秦。”唐柳宗元《李赤傳》:“ 李赤,江湖浪人也。”郁達夫《過去》:“啊,這世界雖説很大,實在也是很小,兩個浪人,在這樣的天涯海角,也居然再能重見,你説奇也不奇。”
3、 唐代時對少數民族三浪詔(浪穹、邆賧、施浪)人的通稱。
《新唐書·南蠻傳上·南詔上》:“神川都督論訥舌使浪人利羅式眩惑部姓,發兵無時,今十二年。”
[1]
4、不去工作,考試升學失敗,在家賦閒的年輕人。
指日本幕府時代失去祿位,四處流浪的武士。幕府體制瓦解後,浪人不斷增加,其中部分改營農商,但多數仍保持武士傳統。明治維新後,有些為軍部所用,從事侵略擴張活動。
魯迅《華蓋集·“公理”的把戲》:“但我們國內戰爭,尚且常有日本浪人從中作祟,使良民愈陷於水深火熱之中,更何況一校女生和幾個教員之被誣衊。”吳祖光《闖江湖》第一幕:“日本兵曹佐田小四郎帶着兩個浪人擁進來。”
浪人日本浪人
編輯日本浪人亦稱大陸浪人、國士、大男人、義盜、任俠、“英雄”,是日本特有的歷史現象。
日本在幕府統治時期(1185-1867),天皇成為精神領袖,武家全面掌控國家,而武家首領稱之為徵夷大將軍,是全國大名的共主,當然,將軍本身也是一個大大名。將軍之下,是各個封國(藩)的大名(藩主),大名(藩主)都有自己的家老、部將、侍大將等等,這些階層又豢養了自己的家臣。這些大名、家老、部將、家臣等等都屬於武士。武士都是職業軍人,通過對家主效命,獲得家主相應的俸祿與封地,是典型的封建制度。但發生某些特殊情況如國家因為戰爭被滅、領地因為過錯被沒收、與主家政見不和、犯了過錯等等,這些武士可能會不得不離開主家、離開封地,在沒有找到新的主家前,不得不依靠其他技能過活,如擔任教師、做保鏢、成為海盜等。這些沒有主家、沒有封地的武士,就稱為浪人。比較著名的有大阪七將星中的長宗我部盛親、後藤基次以及明朝時間侵擾東南沿海的倭寇。
日本明治維新後,歷經版籍奉還、廢藩置縣、西南戰爭等,全國大部分底層的武士失了業,成為浪人。他們中的大部分選擇融入西化的新社會,在社會底層掙扎,也有部分被日本軍隊選中,從事對外侵略以及間諜等活動,如刺殺朝鮮明成皇后(閔妃)、在中國東北從事情報刺探、地形繪製等。特別是在侵華戰爭中充當了諜報隊、先鋒隊和別動隊角色,並組織各種商家協會在不同的幌子下幹侵略勾當,堪稱日本軍國主義侵華的急先鋒。
日本幕府時代脱離籓籍,到處流浪居無定所的日本武士,亦稱浪士。日本自鎌倉幕府時期,開始武家主政,最高統治者為徵夷大將軍,將軍下面的家臣、大名都豢養了許多武士,武士是職業軍人,從家主那獲取俸祿,為家主效命。有時某些武士可能因為對家主不滿、或者犯了錯誤、遭受排擠,會離開主家,這樣的無主武士稱為浪人。比較著名的有大阪七將星中的後藤基次、長宗我部盛親等等。